第六识、第七识是渐转,阿赖耶识是顿转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597集(净空法师)
今天我们这个地方讲,往生极乐世界,在莲花里头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渐转。前面我们读过,前面三种,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是渐转,阿赖耶识是顿转。但是阿赖耶要是转了,全就转了。那是什么人?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居住的环境就是实报庄严土,只要入这个境界你就看到实报土,自然到那边往生,你见到了。像我们今天的境界,这是人道,哪一层的境界我们不知道,哪个等级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怎样看这个地球,怎样看这个宇宙,怎样看这些芸芸众生,这是我们的见地,人道的。通过圣贤的教学,通过佛经典的教诲,我们提升了,把我们从本来的位置向上提升,提升多少每个人不一定,但是总归提升了,跟我们一般的看法不一样。这里头透了一个信息,就是经教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学到一个阶段不想再学这就终止了,终止之后慢慢会退转,会向下降。为什么?我们没有证得不退转,得小乘须陀洹,开始证得不退转,三不退里头的位不退。要到菩萨才能证得行不退,法身菩萨证得念不退,证得念不退才叫做阿惟越致菩萨。我们晓得,四十八愿说得很清楚,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不是你自己证得,换句话说,在莲花里面转八识成四智,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不是凭自己修学的功夫。
『过失尽已』,这一句很重要,一定要过失断尽。这个道理我们明白,烦恼要不断尽,第六、第七转不过来。你看看,第六、第七识的执着,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五、八你用不得力,你没有办法,只有在六、七下手,六是不分别,七是不执着。一定要晓得这两种识起的是什么作用,特别是第七识,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七识就是四大烦恼造成的,这四样东西我们要把它放下。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我爱,第三个是我慢,第四个是我痴,要知道这就是末那识,末那识这四样东西具足。我见,执着有个我,执着第八识的见分,认为是我的心,我能思惟,我能想像;执着第八识的相分,认为是我的身,这个物质的身体是第八识的相分。我们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这是第八识的见分,错了。第八识的见分无量无边,相分也是无量无边,所有物质现象都是阿赖耶的境界相,所有一切的念头统统是阿赖耶的转相,起心动念是阿赖耶的业相。阿赖耶从哪里来的?从起心动念来的,不起心、不动念,阿赖耶就转了。于是我们就晓得,我们用功用什么?就在这上用功。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眼见,在见色当中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转了。功夫不得力,还不能彻底,品位要提升,为什么?它是渐转,它不是顿转。到最后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那是顿转,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这一不起心动念马上转过来。起心动念我们今天做不到,为什么?它太微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那个一念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能下功夫,你不可能。所以我们只要把前面这两个转了,五、八就跟着转,五,马上就起作用,八呢?八是顿转,不是渐转,一转一切转,就变成法身菩萨。我们知道法身菩萨之前,用别教看非常清楚,别教之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转识成智,三十个位次,一个一个往上提升。真干,就会有进步;不干,就会有退转。
我们先从哪里下手?从不执着下手,见色闻声不执着。不执着什么?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执着,不可以放在心上。穿衣吃饭不要着相,吃饭的时候不要贪图味道,酸甜苦辣咸,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服不必讲求料子,不必讲求款式,没有分别执着,也是一相,这是真修行。我们过去有分别、有执着,错误的,那是什么?造业,造轮迴业。有分别、有执着,善,三善道的业,恶,三恶道的业,全在造业。三善道是帮助我们消善业的,三恶道是帮助我们消恶业的,要知道清净心中善恶业都没有,恶业要消,善业也要消,不消出不了六道轮迴。出了六道轮迴之外,有染净,染净都不能放在心上,染净统统没有了才能出十法界。四圣法界是染净,六道里面是善恶,这是业累积的果报,我们一定要认识。佛教我们随缘度日,无不自在,有善恶的念头不自在,有染净的念头也不自在,统统放下就得自在,真正用功夫的人就在六尘境界里头磨鍊。善缘,缘是讲人事,顺境是讲物质环境。好!顺境、善缘不生贪恋,这就是我们真正做功夫,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前面不生贪恋那是断贪,不生瞋恚是断瞋,贪、瞋就没有了。不贪不瞋智慧就现前,为什么?不怀疑了,怀疑是愚痴的根,傲慢是瞋恚的根,嫉妒是傲慢的根,贪恋,我们讲情见,是贪欲的根。我们找到中心点,从根上下手,就方便多了。情执要断,为什么?那是贪欲的根,也是我见的根本,这个东西要断,傲慢要断,嫉妒要断,怀疑要断,这是从末那四大烦恼的根本上下手。统统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你要会做,全是菩萨学处,全是菩提道场。
清净环境统统是做功夫一种方便而已,决定不能执着。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树下一宿,只准树下住一宿,第二天呢?第二天到别的树下。怕你什么?你留恋这个树,喜欢这个树大、树荫好,不可以留恋,第二天换一棵树,不要在原来地方,无非是放下这些贪瞋痴慢,不都是这个意思吗?讲到微细处,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修行就在这做功夫,眼在色上做功夫,耳在声上做功夫,鼻在香上做功夫,舌在味上做功夫,身在触上做功夫,意在法上做功夫,我们这样子过失才能断尽。断尽,但是带着习气,见思的习气、尘沙的习气可以断,经典里头有方法,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办法断,无功用道。所以这四十一品无明,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怎么断的?无功用道,换句话说,随它去,不要理它,绝不放在心上,时间久了,慢慢自然就没有。要多长的时间?三个阿僧祇劫,无始无明习气全没有就成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妙觉如来。这个习气断干净了,实报土不见了。由此可知,实报土从哪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来的,这里面住的菩萨无明都断了,就是习气还有,习气没有他就入妙觉,他就入常寂光。所以实报土也不是真的。讲一真法界,那是对十法界相对而言,十法界是生灭法,一真法界不是生灭法,不生不灭,所以叫一真,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报身如来,阿弥陀佛的报身在常寂光,要帮助这些法身菩萨佛就现报身,从法身现报身帮助这些菩萨。法身菩萨有能力现应身、现化身,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除法身菩萨之外他统统帮得上忙,也就是别教三贤、圆教十信,小乘的声闻缘觉,他统统帮得上忙,他能教他们。
这些过失我们得认识,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在六尘里面我们认识它,我们不被它所迷。一不认识,马上就被迷了,好的东西,欢喜,想要,这就错了。想要,动了贪心,增长我执。我执是要放下的,不但不能放下还增长,你麻烦不麻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得放下,放下你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你不放下品位低,道理在此地。想想这个世界,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为什么不放下?忏悔要忏悔净尽。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头一天见面,我提出一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我在方老师那个地方认识了佛教,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教里头有没有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契入境界?我这个问题提出,章嘉大师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们看了半个多钟点,我等他开示。等了半个多钟点,他说了一个字「有」。我们听说有,精神振作起来,要用心听,他又不说了。过了七、八分钟,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为什么问一句话要看我看半个多钟点?当时完全不知道,十几年之后才明白了。我们年轻,心浮气躁,他看着我,要让我把浮躁的习气统统定下来,他才跟你说。浮躁,说是耳边风,这听着那就出去了,不管用;必须把浮躁的习气完全停下来,他满意了,他才告诉你。这个教学法高明到极处。但是在现在不能用,问一句话要半个小时才答覆你,人都跑光了。我们还能沉得住气,还不跑,还有耐心等。说一个有,我们精神一振作,这又是浮躁。总得让你浮躁停下来,心平气和,才能接受。
说看得破、放得下,实在讲这是老人的智慧。看破、放下就是大乘教里讲的止观,观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他不说止观,说止观我就迷惑了,再解释这两个名相要费很长时间
。你看变一变,让我听得懂的话,看破、放下。告诉我,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个方法。哪个在先?不一定,知识分子应该是先看破,后放下;如果是老实人,就先放下,他自然后看破。所以不定,看什么根性,真正老实听话,要教他先放下,然后他听经学教,他会开悟。开悟帮助你再放下,再放下帮助你再开悟。真的,从初发心到妙觉果位,说穿了就这么一桩事情,永远无止尽的看破、放下。但是到常寂光就尽头了,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放下是福,看破是慧。你说我有慧,我也看破了,我还有放不下的,那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心里还会有这种牵挂吗?你往这里去观察,才知道佛法难,真难。净宗是最容易的,最容易也不是想像那么容易,我们真正要取净土,娑婆世界要放下。带业往生不能带娑婆世界的业,只许带宿业,不能带现行,过去所造的可以带,带习气,不能带现行,现行是现在还在造,这不可以。我们从今之后不再造,带的是宿世的,过去生中的,在我们没有学佛之前的,这个可以。学佛之后明白,不再干了。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