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家时,对佛门里的什么东西都感兴趣,有一天拿着禅堂里的香板请教恩师本焕上人:“为什么佛门里的香板要做成宝剑的形状呢?”师父眯着眼睛,慈祥地看着我,讲了一个故事: “清朝的雍正皇帝尊崇禅宗,他本人禅定功夫也很好,还常在皇宫里打禅七。传说他非常仰慕康熙年间的玉琳国师,但玉琳国师已经圆寂了,于是他便派人四处寻找玉琳国师的衣钵传人,后来找到了扬州高旻寺的一位癞头僧,自称是国师嫡传。雍正皇帝见他其貌不扬,言不达意,大为不满,说他有辱祖先之名。因此将癞头僧关进宫中的一间静室,还在静室门口悬挂了一口宝剑,限癞头僧七日之内开悟,若不开悟,即以此剑砍下他的头。癞头僧整日静心打坐参禅,但始终不得究竟,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到了第六天的晚上,送包子的守卫说:‘癞头僧,这是最后一个包子了,明天一早你要是不开悟,万岁就要拿这把剑砍你的头了!’癞头僧一听此话,知道命在旦夕,顿时心急如焚,于是在堂内跑圈圈,越跑越急,忽闻三更钟声,吓得他慌了神,一头撞在柱子上,这一撞让他顿时豁然大悟,高声喊道:‘喂,拿宝剑来,让我砍了皇帝的头。’守卫以为他疯了,赶快报告万岁,雍正知道他开悟了,不开悟哪敢出此狂言?因此赐他紫衣袈裟,并请他住持高旻寺。后来各寺即用木板做成类似宝剑的香板以警策参禅修道的僧人。”
一件普通的法器竟然含蕴了如此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佛教博大精深的魅力之所在。其后,在跟随恩师修学的过程中,我渐渐对类似香板一样的法器以及其寓意的清规戒律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不知是师父有意安排还是机缘巧合,出家的第一年,就被恩师带着参访了全国四百多座寺院。我遗憾地发现,那些被古圣先贤们视为佛门命根的法器、清规戒律已渐渐退出了现代寺院僧侣日常生活的舞台,大多成了一种装点门面的形式,许多寺院在仪规的应用上也是参差不齐,甚至错漏百出。后来阅读虚云长老的法汇,其“禅堂规约”中开篇的几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如电击般的震撼:“古规失检,懈怠成风,时弊多端,提撕贵密”……
中国禅宗的真正崛起,以百丈清规的创建为主要标志,而纵观历史,丛林之兴衰,实赖于清规。以清规警懈怠,防放逸,以至悟心源,续慧命,是历代高僧大德悲心切愿久住正法的共识。来果禅师就曾说:“无规矩,地想盖天;无规矩,宾想轻主;无规矩,寺僧无依,习恶难除……喜规矩人,初则称好人,次则称善人,再则称贤人,进则称圣人。”
而在佛运昌隆,寺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当今,却很难找到一套适合现代出家人学习的完整的仪规蓝本。无规矩不成方圆,造成有些出家人以丛林为游食之场,视清规为儿戏之事,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佛门的一大遗憾乃至悲哀!
恩师更是为此忧心如焚,誓挽正法于式微,常常慈悲传授与开示,并常常鞭策,于是,我发愿将汉传佛教丛林的仪规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再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示范演练并制作成DVD光盘。六年光阴,苦心励志,惨淡经营,于先辈旧规中留心搜集,以金山、高旻规约,天宁、宝华唱念为蓝本,以恩师本公口传亲授为实践依据,因时因地制定,或取或合,初步完成了这样一套《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仪规及唱念规范》,现推出禅堂仪规系列篇,求教于高僧大德。
本人入门时短,根基浅薄,深知荷担这一佛门重任力不从心,错漏之处在所难免。然诸法因缘而生,种种因缘应时应机地成就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方是圆,是残是缺,尚祈诸方大德棒喝法正!如因本人这一愿一行能使诸方大德参与修正完善,而最终成就一套规范、权威而完整的《汉传佛教丛林仪规及唱念规范》,进而成为当代出家人正身心、防放逸、警懈怠的修行助缘,则为本人之幸!佛门之幸!众生之幸也!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