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如得法师:汉传佛教学佛次第

发布时间:2024-09-10 05:01:52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如得法师:汉传佛教学佛次第

一、序言

此篇非现代学术论文,因为笔者不善于此,家师日常长老亦不喜诸生将佛法当学术来研究,如同金砖当瓦砖砌墙一般,失去其最核心的珍贵价值。故本文仅整理佛菩萨祖师心续流淌的珍贵修行教授,供养有心朝向解脱的学人!

二、甚么是学佛次第

(一)众生皆欲离苦得乐,无一例外。佛陀即是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究竟离苦得乐者。是故,成佛为每个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别只在于对此道理知与未知罢了!

(二)然而成佛非一蹴可几,需经长期的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方可达成。吾等导师即如是示现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道轨,令后贤有迹可循,此即“学佛次第”。换言之,一位凡夫趣证佛果所必经历的修学过程,乃是从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臻至圆满。

(三)汉传佛教华严宗及天台宗的五十二阶位,唯识宗的四十一阶位或唯识五位,侧重的是已入大乘之门后的次第,本文将发菩提心之前的许多阶段亦列入,俾令纲目更臻完备!

三、是否有教理依据

修行必须依靠清净无垢的经论,否则定会走上歧途,经论是佛菩萨的修行经验报告,学人依循着先圣走过的道路,方能如祂一样的到达目的。

(一)《妙法莲华经》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此经文显示世尊依众生根器,以调心次第为主轴,易于受持为考量而对众生说法。

(二)佛陀授记的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云:“道有四种:一者、人天中受福乐道,所谓种福德;并三乘道为四。菩萨法,应引导众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缘。”龙树菩萨深知佛意,于三乘道前又安立人天乘道,而成四种道,更加广被众生。

(三)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亦云:“先增上生法,后生决定胜。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 必须先开示能获得增上生善趣所依身的下士法类,此后才开示能生起决定胜解脱与一切遍智的方法—中士与上士的法类。理由为何?因为当感果的时候,最初先获得增上生—人天身,之后在这样渐次延续的所依身中,获得决定胜—解脱与一切遍智。此文指出是依序导入增上生道及决定胜道的修行次第。

(四)提婆菩萨于《四百论》亦云:“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知此为智者。”最初先遮止非福—十不善的下士法类,此后中间破除轮回根本我执的中士法类,其次在最后阶段,引导趣入无有余遗地断除一切恶见及其习气的上士道,凡是补特伽罗,知晓如此依序修持之理的人,便是智者。这是指道有确定的次第。

(五)马鸣菩萨于《修世俗菩提心论》亦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此等亦应取,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断除杀生的无害、断除妄语的诚实、断除不与取的授3予方取,以及断除邪淫的梵行,在这四根本之上,透由布施舍弃一切执持,这五种是能感生圆满的善趣的身、受用之因的行为,所以在此之上安立下士道。此后,洞悉轮回总体及各别的痛苦,为了将之断除而修持具有谛实行相之道,并且断除轮回之因—业与惑二种罪过,这是成办寂静涅槃之因的行持,在此之上安立中士道。而上述所说这些也全都是上士补特伽罗所应修持的内容,因为这一切全都是最超胜的出离—上士道的支分。所以将前述这些作为道的旁支,在此之上通达万法皆是性空,依此而出生悲怀苍生的心续之流,发起以慈悲为根本的菩提心,进而学习无涯的善巧佛子行,这即是最胜出离—上士之行!所以在此并非导向只以获得三有安乐为目标的下士道,与为了自利,仅以解脱轮回为目标的中士道,是将部分与此二者共通的道,当作导向上士道的前行,作为修上士道的支分。

(六)弥勒菩萨(或无著菩萨)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菩萨为了使所化机逐渐真正修成善品,先详细的观察他的根器,对于劣慧的有情,最初先宣说粗浅的法要,使之趣入先前未知的法义之浅显教授,以及为了不忘先前已知的内容而说的教诫。当了知他们具备了中等的智慧,就为他们宣说中等的法教,使之趣入中等的教授与教诫;当了知他们具备了广大智慧,便宣说甚深法义,使他们深入幽微的教授及教诫。这便是符合次第地利益那些有情。

(七)《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亦云:“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另外又有三种补特伽罗,第一种,一般而言,要成就内道佛教徒的律仪,必须要有出离心摄持,有些有情,依照这种律仪的规范行持,但内心尚未具备出离心,但是由于尚有守护三门不犯十恶,所以也并非恶律仪,这样修持的断十不善的戒律仪者,称为下士;第二种,具足清净受持声闻所具有的观见一切轮回全是痛苦的自性,生起想要从中解脱的出离心,以此心所摄的戒律仪者,称为中士;第三种,具足清净受持为了利益4一切有情,希愿获得佛果的菩萨律仪者,称为上士。

(八)民初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亦如是主张,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云:‘虚大师深感于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成佛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有关“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的关系,印顺法师说:“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这表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是层层而上,依下能起上的关系。“五乘共法”(人天乘)是出世法的基础,“三乘共法”(声闻乘)出世精神是“大乘不共法”(菩萨乘)的基础。

四、为何要次第学佛

(一)以调心为主,易于受持众生无需他人教导的本能,诸如渴想喝、饿想吃、看好看、吃好吃..等等对现世安乐的追求,无始以来,如油入面。若立即教导彼等希求解脱之心,必难趣入,如《妙法莲华经》云:“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是故佛陀善巧劝化有情归依三宝、奉行十善而得更超胜的增上生。一旦有情心量渐从仅缘现世扩大至来生,再晓以大义,令其明了人天果报的不可靠,教导四谛、十二因缘而生真实出离、希求解脱之心。有情心量再次扩大后,令其明了小乘果位自利、他利皆不圆满,而后教导菩提心与空性双运之理而现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此以调心为主来引导有情,令有情易于受持,方实为“调御丈夫”之最胜善巧。

(二)为摧伏增上我慢许多自许为大乘行者的人,对于基础的共道未必皆已修起,但是由于自许为大乘行者,便生起憍慢,认为这些下部下乘的法,自己不需要修,而对于那些修习共道的人,心中也生起轻慢之心。一旦了解了三士夫法类的次第,知道原来下乘的法其实就是修习上乘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共通之道,那么自然就不会因为自己修学大乘法生起慢心、乃至未修共道即自5认为是大乘行者。

(三)能够普遍利益各种根机的人如果今天只讲了上士道,那么根机不足的人,不但没有办法依之修行,对下品的法类也无由趣入,只能空耗时日。而对于上士根机者而言,说了共下的法类,不但没有过失,反而能让许多过去已修得的功德快速地复原,生起了共道的功德之后,自然能够引入上上之法,对于修道也不会造成延迟。让所有不同根器的人,在修学佛法的时候,都能依各自的程度,找到自己相应的起修点,最后都能走向最究竟的成佛之道。

(四)不会虚耗光阴若不能对此学佛次第善加掌握而造成紊乱,纵使花费再大的努力,也根本不会生起证德,或者生起与之相似但不是真实的道,却误以为真而虚耗光阴。如果次第不乱,凡所修习都能够直达扼要,所以当前的道既能够迅速生起,藉此势力,上品的修证也能顺利完成,故此学佛次第极其重要。

(五)通达一切圣教互不相违在汉地教法中,宗派之争由来已久,若能了知学佛次第,即能通达所有教法都是一位补特伽罗成佛之道。而这些教法又随宜地成为道的主体,或者成为道的支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宗派之间因此能相互尊重及相互学习,更避免造下谤法之罪。如《妙法莲华经》及《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所说,一切佛语都直接或间接地阐释了成佛的方法。如果不了解这样的内涵,而认定某些法类是成佛之道,某些法类则是成佛的阻碍,进而分判法门有好坏、合理与否,以及大小乘等差别,以此而宣称:“菩萨应该修学某种法,不应修学某种法,应当舍弃”,就会成为谤法。

(六)体现一切佛语为修行教授学佛次第详尽地含摄了所有经论中从亲近善知识法直至止观之间,一切佛道的枢要。在这之中,所有应该止住修的法类,便进行止住修;凡是应该观察修的法类,便以分别抉择慧进行探究,从而编排成行持的次第来引导学人,透由这个次第能体现出一切佛语都是修行教授

。如果不遵循这6样的原则,纵然毕生修持,不但不能体现诸大教典为真正的修行教授,还会将这些教典看成只是口头上的知识而抛弃。

五、应如何趣入其中

(一)至心依止具德善士博朵瓦尊者说:“统摄一切教授的起首,乃是不舍离善知识。”如上所述,在学人的心续之中,生起从恭敬善知识直到证得人、法无我之间任何一分功德、减少从不恭敬善知识直到执着人、法二我之间任何一分过失,一切安乐美好的根源,都是善知识。因此在最初,依止师长的轨理至关重要。

(二)认识自身无比价值愚夫因未识自身价值而蹉跎岁月、浪费光阴,反之若能认识其价值,则能以修行度诸昼夜。能仁第二—宗喀巴大师曾说:“若知难得无劣住,若见利大惜无益”如果了解此暇满人身的难得,决不忍任意让此人身空过一刻,若见识到此暇满人身能获得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大利益时,便会对以前未能善用人身而深感痛惜,并立下决心从此刻至临终前皆要善加利用,获取大义。

(三)思维无常把握当下已得暇满人身却不修行、或推延懈怠、或揉杂八风而修,乃至临终追悔,皆因执持不死之念头,诸位若能向内省思,必可了知诚哉斯言!其对治法,即是善思决定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若于生活总总,皆能依照上述所言而数数思维,串习成片必能定解。则临终时,定能坦坦荡荡,了无挂碍如《本生论》云:“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

(四)思维后世生往何处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来世所住不外善趣或恶趣之一,决定的关键是生平所造之业,细思量所造善恶业的时间、强度、7对治等等,如提婆菩萨《四百论》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继而思维,我若生彼处,堪忍否?由此能策发强烈断恶修善之心,诚如龙树菩萨云:“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应观念极多,愚苦诸旁生。断彼因行善,赡部洲人身,难得今得时,励断恶趣因。”此中所修生死轮回总苦以及三恶趣别苦,至极切要。

(五)归依三宝生命转向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由于怖畏三恶趣苦而寻求救护,遍寻之后,确定只有佛陀所开示的三宝能救护我,因为为有佛陀,断除了一切的怖畏,并且有善巧方便度化有情离开怖畏,且有一颗无时无刻都想帮我的大悲心及平等心。我等若能数思三宝功德,生起澄净信心,内外因缘具足,则必无不救。更重要是发起一颗“我要成为您”的果归依,方是不共于外道的归依!

(六)深信业果断恶修善三宝如何救拔我呢?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信乐本则为,恒思业因果”,是故须善巧善恶业及其感果的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如果不恒久思维善恶业及其果报,如理取舍,则不能遮止堕恶趣因,纵然害怕恶趣苦,亦不能脱离此种怖畏。所以为救拔恶趣果报,须于现在种因时,纠治己心不随恶转,而这又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对于已造恶业,则必须殷重以四力对治忏除,才能真正避免痛苦,获得安乐。

(七)思维四谛认识真相虽然获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脱离行苦,若于人天果报执为安乐本质,实为颠倒。如同有人马上就要堕落悬崖,现于崖上暂为休息,却以此为乐。如同此喻,我们虽然现处善趣人道,如果不出离轮回,堕落恶趣只是早晚的事。以现状为满足,实为颠倒。应善思维苦集灭道之理,认识生命本质8唯苦所摄,苦因是为惑业集谛,修道定当证灭,发生真实出离之心。如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佛陀总摄生死流转、还灭诸扼要处而安立。故修解脱极为切要。特于八苦、三苦、烦恼本质、烦恼过患等等,尤须恒常思维,发起决定信解。

(八)发菩提心入大乘门《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入大乘之门唯有发菩提心。汉系佛法名为大乘教法,可惜已失去发菩提心的传承教授。唯有借重藏系教法中的“七种因果教授”或“自他相换法”,方能真实生起菩提心。七种因果教授源于《大般若经》、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经月称菩萨的《四百论释》、月官论师的《弟子书》、莲花戒论师的《修次三篇》开演而成言教。自他相换法源于《华严经》、龙树菩萨的《宝鬘论》,经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开演而成言教。若不修习此珍贵教授,枉为大乘人!

(九)修菩萨行圆成佛道如《大日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谓布施等六度圆满。是故须修六度方成佛道。以上每一法类内容深广,另可别书,然恐文繁于此不录。诸欲令暇身不空过之具善缘者,应当详阅《道次第》等相关论著。特于易怒、散乱、不安、执着的现代人。忍辱度理路、静虑度理路、般若度理路皆是现代心灵疾病的最佳良药。

六、结语

家师日常长老云:“佛法之美,美不可言”,其一生依学佛次第(道次第)修学,次第而上亲证此味。学人若能依止善士学习无垢经论,在心续中再再肯定修行的道次第,一旦获得定解,并留下深厚的善妙习气,成佛道上就能避免错误或迂曲的歧途,定能走上直驱目标的大王路!(文:如得法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