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赶上了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许大家还记得过去的短短的二十年中,全国各地就出现过七、八个大师、神人;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海灯法师。80年代初,海灯热席卷全国,一时间,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海灯的形象随处可见。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不断有人对海灯神话提出质疑,但是在许多人眼里,海灯至今仍是一个神话。
海灯俗名范无病,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穷裁缝,少年时随舅舅习武,青年时在成都出家,后云游四方,60年代回到家乡,定居下来。
今年四月,我们来到海灯家乡四川省江油市重华镇,很多年前海灯就出生在这里,人们谈起他时还津津有味。
海灯在家乡的祖业已被当地政府修缮一新,在门上还贴着这样一幅对联:“一代宗师德高望重传亘古,二指禅功绝技惊天胜今人。”
我们了解到海灯是个苦行僧,生活极为简朴,他曾用过的生活用品至今仍摆放在原处。他回到家乡后,以教武为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
记者:“他在这里有名吗”
市民:“有名,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武林高手,故乡的人都佩服他,没有人瞧不起他。”
记者:“你们佩服他什么”
市民:“佩服他的功夫和为人处世。”
海灯在重华镇时,不仅教人习武,还替老乡看病,过着平静的日子,直到70年代末一部电影在海灯的生活中搅起了一些波澜。
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在四川拍摄奇人奇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听说江油有个会武功的和尚,便请来了海灯,海灯就这样走上了银幕。这部叫《四川奇趣寻》的电影拍摄了海灯的二指禅功,随着这部片子的公映,海灯的大名第一次得到传扬。海灯这次的出镜表演,奠定了他以后的出名基础。
海灯养子范应莲:“我觉得他应该是集中华武术之大成于一身,他是惟一仅有的正宗的少林大师。”
记者:“当时,你觉得你师父的武功怎么样?他当时会什么武功”
饶成君1962年拜海灯为师:“我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什么都会,剑术、拳,都表演给我们看了的。”
肖定沛(1968年拜海灯为师):“当时我们练武就在这个地方,这是一排石头,石头上垒了土,那个时候比这个还要宽一点,我们就在这蹲马步冲拳。”
周传鑫(1970年拜海灯学武):“当时我想学武,这个地方没有教武术的。当时在人们的传说当中,他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武术家。”
记者:“你当时看到的海灯究竟有什么功夫”
肖定沛:“他就教一些武术动作,别的有什么绝技没看到。”
记者:“他是不是神得不得了。”
肖:“没有这个感觉,没有他是神的感觉,跟普通人一样,只不过他学武术,教武术,又读了点经书,他是很平易近人的。”
海灯真正名声大震的是碰上了少林热,80年代初一部反映少林武术的电影轰动全国,少林武术名扬中华大地。到少林习武的少年蜂拥而至,到处兴起了习武报国热。海灯的少林身份、少林功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后来海灯的弟子肖定沛写出了一篇将海灯与少林寺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发表于1982年11月。从此以后,海灯的功夫被冠有少林的美名号,他与少林寺的渊源关系也被传扬出去。
1982年,少林当家和尚行正特地来江油邀海灯去河南少林,海灯从此身价倍增,海灯与少林正式结缘。年底,海灯与学徒范应莲等来到少林寺,以少林寺和尚的身份出席各种活动。
饶成君:“他本来是学道,后来才出家。”
记者:“是因为遇到了汝峰上人……汝峰上人是哪儿的人”
饶:“是的,点化。他是火烧少林寺时逃出来的一个老和尚。”
范应莲:“我小的时候就常听他提汝峰师父。”
记:“少林寺为什么请他回去”
周传鑫:“《少林寺》电影轰动以后,好多人涌到少林寺,但是少林寺的和尚没有一个会武术的,所以为重振少林寺,恢复少林武术,他们就来请海灯。”
范应莲:“从佛学上,从武学上,少林寺没有人跟他比,只有他能够担当这个重任。”
范:“电影放了后,少林寺太热了,法师一到少林寺后,铺天盖地报纸宣传接二连三地来,很多人想抢这个热点,想宣传海灯法师。”
质疑海灯神话第一人
这时,海灯法师成了宣传热点,他的身份在媒体上不断变化,从辅助主持上升为少林寺第32代主持、少林活佛。
周传鑫:“海灯一去,新闻记者就来录像,河南官方就重视了,河南政协马上就给了海灯法师一个政协委员。”
1985年,海灯还由河南政协推荐成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到了80年代中后期,海灯热席卷全国,他的报道长篇累赎,他成了反帝反封建除暴安良、抗击倭寇、反美帝国主义的英雄。
一部纪录电影《少林海灯法师》还拍出了他的一指禅。
80年代,海灯热遍全国,相当一部分人以海灯为偶像。
这时,有人对海灯和海灯现象提出了质疑。
四川日报记者敬永祥说:“这些宣传太过份了,越吹越神,和我见到的,和我采访的完全不一样。”
敬永祥作为海灯的老乡,曾当面采访过海灯,1988年,敬永祥第一个对海灯提出了不同看法。
记:“你是什么时候觉得对海灯的宣传有点不大对劲儿了。”敬:“第一次采访的时候,我没有写的别人都写了,那时我就觉得宣传有过分的地方,后来才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再加上有些海灯的徒弟告诉我一些内情,直接弄虚作假的内情。”
记:“如果是失真的话,这里面能有一个百分比的量化吗”
敬:“可能是80%,甚至90%。因为基本事实失真了。”
敬永祥对海灯法师的批评引起了范应莲的强烈不满,这个农家弟子当时已是某公司的董事长了。
范:“我觉得他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受人尊敬的老人,长者,而且博学多才于一身,集文、武、佛于一身。”
范应莲以名誉侵权将敬永祥告上了法庭,双方开始了长达10年的较量。双方交锋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海灯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是否是真的。
两个焦点针锋相对
敬:“《四川奇趣录》中的二指禅,我的观点是假的。”
记:“1979年拍《四川奇趣录》的时候,拍二指禅时,你师父做不做得了”
范:“能做。”
记:“他凭着自己的力量用两个指头起来的吗”
范:“对。”
记:“你肯定”
范:“哪里是肯定不肯定因为当时我在场。”
当时也在场的周传鑫却做证,当时海灯做不了二指禅。
周:“1979年在宝光寺拍那个电影,海灯法师实际上身体已经不行了,他脑血管硬化,走路都要人搀着走,那时手脚都抖,很多武功确实不能表演,他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拍的时候,弄了根绳子吊了一下,扶了一下。”
记:“那绳子是拴在他身体的什么部位。”
周:“拴在脚上。”
范:“这个事情我觉得非常简单,要保险一下,这很正常。”
记:“跟他当时身体不好有没有关系”
范:“海灯法师跟我们常人不一样,为什么他可以做呢,他出家人,练一生不遗精,他就练坐,坐就是保持童体不遗精,所以他到70岁、80岁,他的身体跟常人不一样。他的肌肉像一块石板似的。”
双方交锋的第二个焦点是,海灯究竟是不是少林正宗。
海灯总是告诉别人这张敦请书是1946年少林寺聘他为武术教练的凭证。
范:“海灯法师解放前在少林寺住过一段时间,而且给他下的有聘书,是当时少林寺请他的聘书,他一直练的是少林功夫。”
敬:“少林寺的敦请书那个也是假的,胡编乱造。”
海灯在少林的身份也成为了海灯是否是少林正宗的关键。
范:“有一段时间,德禅和尚任方丈,海灯法师任副方丈,全天下寺院都没有这个安排的。”
记:“那他到底有没有做过少林寺第三十二任方丈”
范:“后来有一段时间,少林寺、政府觉得,法师干脆是方丈算了。”
记:“1982年,少林寺请海灯回少林寺去主持寺务,这又是真是假呢”
敬:“海灯不是第三十二代的什么少林正宗。”
1989年,敬永祥公开发表长篇报告文学《海灯现象——80年代的一场造神运动》,亮出了自己的全部观点。
与此同时,江油市为海灯编写文史资料《海灯专集》,范应莲写了《我的恩师海灯》,并编辑出版了《海灯法师画传》以回敬敬永祥。此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
1998年,历时10年的官司,敬永祥败诉。然而,两年后,敬永祥却固执质疑海灯神话,而获得“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一个被法律判定错误的人却因同一件事而被权威机构授奖,这有什么故事吗
布带拴脚表演“二指禅”
海灯是不是一个被造出来的神话呢我们决定对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调查。我们先来到了成都的宝光寺。
宝光寺离成都18公里远,在长江流域是一个很有名的禅院。1979年,《四川奇趣录》第一次将海灯的二指禅介绍给世人,那个二指禅就是在这个寺院里拍摄的。
影片的摄影师李震寰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拍摄地点——宝光寺后院。
记:“你回忆一下,当时拍二指禅,海灯他能不能做”
李:“当时完全不行,海灯毕竟年事已高,年龄很大,而且有病,两手抖得很厉害。”
记:“当时是他做不了,后来怎么办”
李:“做不了,后来就采取一个补助的办法,拿一个布带子给他吊在窗户上。把布带拴住脚,力量就分散到上面去了,而不在两个指头上了,照片拍下来就看不出来了,如果没有绳子就肯定做不了。因为当时导演一定要这个镜头,再加上海灯也要坚持记录他一生中的辉煌。没办法,才采取这种办法。”海灯和尚著名的二指禅就这样演练出来,当时的媒体盛赞这是超人绝技,绝无仅
有;海灯也曾告诉记者,他的二指禅有无声子弹之称,发功用力可叫人五脏俱损。二指禅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海灯的徒弟饶成君说:所谓的二指禅也不是绝活,人们把他吹得像绝活。
“他不是少林弟子”
我们实地调查的第二站是河南少林寺,海灯就是在这里成了少林海灯法师的。当时的录像资料称其为“身怀绝技,集中国文学、武学、佛学于一身的爱国高僧。”
在我们看到的有关海灯的报道中,都要提到他和少林寺的关系,比如“少林正宗”、“少林第三十二代传人”等等。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是从一开始,海灯就自称他有一个师傅就是少林寺的汝峰和尚。他究竟和少林寺有着怎样的关系
1982年底,海灯来到了少林寺。
记:海灯说汝峰解放前到四川把他收为少林寺的弟子,你知道这事吗
现78岁的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
记:你记得少林寺有这么一个和尚叫汝峰吗
住持:没有,没这个和尚。
可在海灯自述的一段简历中,海灯自述自己被少林寺的汝峰和尚点化归依佛门的。
住持当即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他说,少林寺和尚的辈份是有排序的,现在才延续到第34辈严字辈,要到300年以后才会有汝字辈和尚出现。
记:你知不知道他有一个少林寺和尚身份的敦请书
住:没看见过。
住持同时出示了自民国以来使用的两枚印章。但从海灯法师的敦请书上我们却看不到这两个印章。
记:你记得当时少林寺有没有给他任命什么国术教授、国术教练。
住持:没有,大家看了他的表演,认为他不是少林寺武术,少林武术有少林武术的规矩,少林武术不管刀枪剑戟出来是一条线。
记:你记得行正当时到四川去请海灯,是想请他作什么呢
住持:请他到少林寺作普通僧人。本意是想请他将少林武术提拔提拔,再传一传。但大家后来看他练的不是少林功夫。
记:行正难道当时不知道他练的是少林拳吗
住持:行正当然不知道,因为当时他已失明了。
记:是想请海灯回来做方丈吗
住持:不是。
我们了解到,少林寺自清朝康熙年间第28代方丈圆寂之后,直到1986年才有第29代方丈,这中间有300年的空白历史,显然海灯是不可能在1982年就升作第32代方丈的,当这一切谜底都已揭开,我们不禁要问,持续这么久的海灯热是怎样形成的呢
谁导演了海灯神话
轰动整个80年代的海灯热,成就了海灯的武功和少林,那么他给那些熟悉海灯的人带来了什么呢
记:后来你师傅名声越来越大,你感到这里面……
饶成君:当时我们对他的名声有点害怕。
记:师傅名声越来越大,为什么你们感觉害怕呢
饶:这叫捧杀,普遍人都清楚,过于吹得太高了,不是人了,是神了,这是当时的一个风。
敬永祥:海灯不过就是民间普通的一个习武人,但后来的报道越吹越离谱,已经神化了,越吹越神,把他造成了一个神。
那么这个现在看来很容易揭穿的一个神话是怎样造出来的呢1982年以后的媒体对海灯的一些宣传,你认为有没有不得当的地方
丁学书:肯定有一些地方,我认为是夸大的。
丁学书有海灯学研究专家之称,他曾撰写了大量有关海灯的新闻报道,并编写了《海灯大师》、《海灯法师》等电视连续剧。
记:你在海灯的一些报道当中,也提到了一些比较夸张的一些说法,比如说少林活佛,少林法老,32代住持,是根据……
丁:当时的一些说法,是听的。看到其它报纸写到这些问题,我以为报纸上登过的可能就是真实的。
记:你认为后来媒体对你师傅的介绍,在武功方面,在身世方面,是不是实实在在的。
范应莲:我说过我不看这些,不过问这些。
记:到底有没有不实之词
范:记者要夸大其词,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把这则流传了20年的神话拉近了观察,或许我们会发现,神话绝不是在一夜之间就诞生的。个中原因值得回味
。海灯的徒弟肖定沛:海灯出名并走向神坛,海灯本人和他的徒弟也包括一些新闻单位都有一定的责任,不能说哪一个。
周玉乾(海灯的老朋友,曾任江油市体委主任),他向我们回忆起60年代海灯第一次在江油作公开表演的情形。
周:在表演之前,他在剧场门口摆了个地摊,就把他一些聘书、奖状、奖旗挂在墙壁上,当时我就有这个印象,这个是江湖作法。我佩服他是苦行僧,但是他是好名,严格说来和尚应该万物皆空,他就恰恰把名看得很重。
记: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师傅既不贪吃,又不贪穿,那他求什么他追名吗
范应莲:你说名呀,我看人要名是好事,他就怕你说这个人不好,说这个人什么什么,要名就觉得这个人不做坏事,要做好人,如果都不要名,不要脸的话,那什么事都可以干,那就麻烦了。
记:一些媒体宣传说他是少林寺唯一的、正宗的传人。
住持:你不要听外界的宣传,他的弟子也多,爱替他吹嘘。
记:海灯作为民间的武术家,有好几本书介绍他,三四部电视剧,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弄得海灯热那么热火朝天,你觉得这个现象正常吗丁学书:我想有社会的原因,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包括佛教界,包括武术界都待兴,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人要出来。
还有人说当时有信仰危机。
1985年海灯回到四川,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物在他家乡破土动工,1988年海灯法师武馆在江油落成,并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该馆没有练武厅,没有练武功房。海灯任第一任馆长。
海灯武馆黄琉璃瓦、宫殿式建筑,武术馆哪能这样搞呢,明明是修的纪念馆,当时就有人这么认为。武馆里挂满了海灯的诗抄。
记:当时为什么要建海灯武馆
江油某领导:大家都应像海灯这样习武、强身、研究学问,就想修一个海灯武馆。
记:是谁想修一个海灯馆。
李:作为地方上来讲,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我们都需要打出名牌,都要利用名人效应。海灯是江油人,就要推出海灯。
敬永祥:有些人明知道是假的,但好像为了搞旅游需要,搞经济需要,其它什么需要,就是假的也是真的。
李之侠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这个造神呀,一个接一个的造,《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皇帝、救世主。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