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杂志 文/净生
在佛法的修学中,寻找善知识并如理依止,成为入门一件最为重要的事。关于依师的正确心态,释尊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以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为榜样,教给我们亲近善知识应具备的二十一种心态。后来,为了便于学者的记忆修学,印度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归纳成九种心。由于源自《华严》,后人常称为“华严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
末学在学习《论语》时有个疑问:“在孔门的弟子中,为何以颜回的成就最高?他有什么秘诀获得老师的心要?”后来修学“华严九心”,自认为颜回以“如理依师”一法,暗合了“华严九心”,与孔夫子心心相印,才入于圣贤之域。
一、如孝子心
即如孝子侍奉双亲一样来敬事善知识,舍弃自己的自在,行动也由善师去安排的善心。
孝心,是儒家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先秦儒家致力于“仁政”,为世界和平到处奔波。而实现仁政的个人道德基础,就是“亲亲之爱”。佛陀也教导我们应以一种孝顺父母的心来尊师重道,《梵网经》中提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里面有着非常深刻的人性观察,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一个人对于恩重如山的父母尚且不去孝顺,很难想象会真诚地敬重老师。
颜回作为儒家的领军人物,自然要作出表率。《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次路过匡国,被匡国的老乡误认为是鲁国的阳虎,围困了五天五夜,因为局面混乱,很多弟子走失散了。颜渊后来找到孔子,孔子很着急地问:“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回答:“老师您还健在,我哪里敢去找死呢。”可见,颜渊确实是用一个纯孝的心来侍奉孔子的。而孔子这样挂念颜回,也超乎一般的师生感情。孔子也曾用《诗经》上的话来评价弟子,对于颜回的评语有:“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以此来赞扬颜回的孝心可以作为所有人的榜样。颜回也以此真诚的孝心,得到老师的加持,从而取得非凡的成就。
二、如金刚心
“金刚”,一切法不能破坏,能坏一切法。比喻对善知识的信心坚固,任一切天魔、外道、恶友等障缘都无法破坏。
春秋时期混乱的时局恰好为不同的思想学说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一时间,“百家争鸣”,“纵横捭阖”,多元化私学兴起,盛况空前。学生经常流动,很少对一个老师从一而终的。孔子晚年也曾感叹:“经过陈、蔡之难的学生,几乎都不敢再来学习了。”只有颜渊一生追随,不离不弃。
还有一例,可以看出颜渊侍奉孔子的决心无法动摇。在鲁国,当时还有一个人叫少正卯的,鼓吹邪说,炫惑人心,公开与孔子竞争学徒,致使孔门“三盈三虚”。唯独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见《荀子·宥坐》)
不仅一个人的邪说无法动摇颜渊对夫子的坚固信心,即使历尽艰难,九死一生,众口铄金,谤满天下,也不能撼动颜渊依师的金刚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经历陈、蔡之难时,连最亲近的弟子都有怨言了,“子路愠见”,“子贡色作”。孔子于是召集子路、子贡、颜渊来探讨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子路的意见是:咱们肯定搞错了,人家个个都不吃我们这一套,才会这么倒霉。子贡的意见是:老师的道太高了,所以个个不理解。能否搞一个低一点的道,走走平民路线嘛,不致于饿肚子啦。问到颜渊,他截然不同,表达出无比坚定的信心:“老师的道太伟大了!伟大到天下人很难理解接受。虽然如此,老师您还是不辞劳苦,到处奔波,主动向人家解释,希望能得到执政者的理解支持,以造福人类。现前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知难而进,不正体现一个君子的高风亮节吗?如果咱们不好好修道,那是咱们的不对。可现在已经修得很圆满了,而没人肯采纳,是那些执政者不识货啊。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才见得到君子的伟大人格。”这一席话说得孔子特别开心,他诙谐地说:“有这种说法吗?你这小伙子如果以后发达了,我给你做个总管也愿意啊。”
末法时代,去圣时遥,法弱魔强。修学者更需要像颜渊一样的坚定信仰,才能稳稳当当地走在菩提道上。
三、如大地心
像大地一样毫无怨言地荷载万物。弟子也应担负起善师一切事业上的重担,无有疲厌。
孔子一生的教学成果显著,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很多弟子学成之后,孔子都推荐到各国去做官,唯有颜回,一直留在身边,承担各种繁杂的事务。颜回也不知疲厌,鞠躬尽瘁,过早地透支自己的生命。颜回的早死,固然与生活的长期困顿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为了老师的事业,过分操劳的结果。具体讲来,颜回至少在三方面要辅助孔子。
1.辅助教学工作。孔子说过:“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颜回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还影响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使同学们对夫子生起更坚固的信心。另外,投入孔门的弟子越来越多,也受了颜回的影响。《论语·先进》提到颜回死后,“门人欲厚葬之”,也说明他的影响很深刻,在弟子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2.推广仁政理想。“周游列国”,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崇尚周朝的礼乐制度,他融会贯通之后便想找一个实验的机会,然而穷尽一生,苦苦追寻,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一阶段,颜回一直跟着孔子颠沛流离,鞍马劳顿。即使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连子路、子贡都有难色,只有颜回,一直支持着孔子,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3.整理古代典籍。孔子一直重视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特别是晚年,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集体运作才能完成。作为孔子的首席弟子,颜回带领其他弟子一起投入到艰难的整理工作中。特别是《周易》,颜回是主要的整理人之一。整理工作的过分劳累,也促成他的早死。对于颜回的死,孔子哭得很伤心,孔子的伤心,不仅痛惜天才陨落,也为自已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失去一个能真正传承的人而悲痛万分!
四、如轮围山心
“轮围山”,又翻作“铁围山”,围绕咸海而成一小千世界。任凭汹涌的海浪拍打,岿然不动。此处比喻依止善知识的心,不为内外诸缘扰乱而动摇。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的生活算是比较贫困的。孔子曾经叹息:“颜回的道德水准够高了吧,可是穷得叮当响。”可是,生活的窘迫并没有使他产生退心,反而比任何弟子更加努力。孔子非常赞叹他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谋道不谋食”是历代文人的精神风骨,而颜回无疑是一面旗帜,以自己的生命来实践了这种精神实质,成为千秋万代的楷模。
五、如仆使心
如同世间仆使一样,照顾恩师的生活起居,再累再脏,内心也没有羞耻和犹豫。
印光祖师常常教导大众:“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就是不管何时何地,都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身段,这样便能获得真实的利益。特别是对于恩师,如果能像仆使一样无有疲厌地侍奉,按照缘起的道理,一定会迅速地积集起大量的福德资粮,奇迹般地开启本具的智慧。颜回一生都在孔子的身边,既是弟子,又是侍者,要费心操持老师起居饮食的一切事务,同时也迅速积累起求道的资粮。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材料: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吃过一点米饭,白天也没有力气站起来,弟子们也怨言不断。颜回赶紧去乞讨一些米回来,捡几根枯树枝生火做饭给孔子吃。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到锅里抓饭先吃,孔子装作没看见,心里犯了嘀咕。当颜回端饭过来给孔子时,孔子说:“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先祖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
。”颜回解释道:“夫子误会了,刚才有煤灰掉进锅里,我想把弄脏的米饭丢掉又太可惜,所以吃掉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可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可信的是自己的心,可心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弟子们要记得,真正认识一个人不容易啊!”可见,平时愿意受委屈、干脏活、无怨言的就是颜回。他就像仆使一样忠诚地侍奉孔子,才能得到孔子最大的加持,成为成就最高的第一弟子。六、如除秽人心
“除秽人”即是普通清洁工,泛指最底层的劳动者。这些人能安于底层工作,必然具有谦卑的心态。这里强调了侍奉善知识的另一种心态——谦虚的心态。
颜回便是一个特别谦虚的人。《论语·为政》有一段文章描述了颜回在跟老师学习的状况,他对于老师所讲的观点,好像没有任何不同的看法,看上去傻乎乎的。等他回家自己研究,却能有所发挥,可见并不愚笨。颜回不但不愚笨,在所有的弟子中,他是最聪明的。连子贡都佩服他“闻一知十”。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要“不违,如愚”呢?是他对老师有纯净的敬信心,以及自身具备像清洁工一样谦卑的心态。所以对老师的任何教导,他都能非常欢喜地接受。弄得孔子有时甚至有点埋怨他:“颜回这个弟子对我没什么帮助。他对我的话没有一句不欢喜接受的。”
培养谦虚的品德,成为颜回一生最重要的功课。我们读遍整部《论语》,实在找不到颜渊有一句夸耀自己的话,他得到孔子最多的赞叹,他自己却常常感叹学得不好:“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我慢高山,不存德水。”在求学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我慢心,认为老师没什么了不起,说不定还不如自己。那么即使老师德行再高,学问再好,也没有办法传授出去。这是缘起法尔自然的现象。善星比丘随从佛陀听法二十四年,能诵持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也能向大众无碍宣说。于是起了我慢心,认为佛陀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比自己多了一丈身光而已。以此因缘,堕落于饿鬼道长劫受苦。我们应该学习颜回深厚的谦德,在在处处观察老师的功德,以恭敬感恩的心来摄持,才能得到学习的真正利益。
七、如乘心
“乘”指车乘。好像车乘一样,装载着沉重的货物,虽然路途艰难,也必能到达。同样,弟子对于恩师的事业,即使再困难,也欢喜受持,毫不推却。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便是想恢复周礼,推行仁政。而这个伟大的理想在诸侯争霸的形势下,几乎无法实行。孔子也知道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但即使没能成功,能够影响政治,使统治者减少杀戮,也是好事。一颗伟大而慈悲的心灵,促使孔子一次又一次地颠簸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对于孔子这个构想,弟子们能够理解吗?恐怕只有颜渊,能够充分理解孔子的理想,风雨无阻地跟随老师,一辈子无怨无悔。
孔子有一次在北方游历,身边有子路、子贡、颜回陪伴。孔子一时兴起,叫他们三人谈谈各自的志向,自己当当评委,看谁志向比较高远。对于子路的志向,孔子评价道“勇哉!”对于子贡的志向,孔子评价道“辩哉”。颜回的志向则是:“如果当权派太不像话,那我也没办法了。假如比较靠谱,我会推行老师所教的那一套,比如伦理教育啦,礼乐教化啦……如果真正实行起来,便不用劳民伤财地去修城挖沟做防御工事了;兵器全部浇铸成生产工具;家家户户平安团圆,不用为了服兵役而生离死别;即使一千年也不用担心发生战争。”孔子的评定结果是颜回第一,“当然是颜回啦!又不劳民伤财,又不浪费口舌,这才最好嘛。”(见《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颜回的话几乎都是孔子平时所想的。孔夫子就是希望执政者能实施仁政,摒弃战争,使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和睦相处。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这一信念,也牢牢地镌刻在颜渊的心里,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社会理想,他一路上陪着孔子,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了世事沧桑,百折而不回,九死而无悔。
八、如犬心
忠实的爱犬无论被主人如何打骂,始终不肯离开主人,而且心里没有任何怨恨。同样,真正的弟子虽然受到老师的毁骂,也没有丝毫忿恨之心。
孔子骂学生,骂得最厉害的是宰我,有一次宰我在白天睡大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得最多的是子路。但骂到最后,这两人都是很有成就的人物,在孔门弟子中列于前十位。宰我甚至成为孔子的超级粉丝,在孔子去世后,他大力地弘扬儒家思想,说:“孔夫子太伟大了,他比尧舜还要伟大!”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里面关键在一个“能”字,也就是说,只有真正仁慈的人,才有能力去喜欢或者厌恶别人。那么,一般人也天天活在爱恨情仇里面,为什么说他们“不能”呢?因为“能”有一种主动性,仁者心地纯净,有原则性,所以具备主动性,他不管爱你恨你,都从智慧流露,能够成就你。而一般人“不能”,是因为感情用事,心为境牵,无论爱你恨你,都是从烦恼流露,结果只会招惹更多的烦恼。
这样一来,在事奉善知识时,有“犬心”便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善知识的摄受不总是慈眉善目,也有可能是横眉冷对。这叫“折摄双行”。如果我们受不了气,捱不住苦,很可能错失良机,最后抱撼终天。
在《论语》中,表达“犬心”最好的学生是子路。他多次被老师斥责,但一辈子与夫子不离不弃。而颜渊一直受老师赞扬,几乎找不到被批评的语录。主要的原因是颜渊有极高的修养境界。孔子评价他“不迁怒,不贰过”,是赞叹他对于情绪有高度自律的本事,对于善恶有明确的决断。也就是说,他即使有毛病,你来不及批评他,他已经能觉察到,并认真忏悔改过了。对这样的人,善知识恐怕只有赞叹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颜渊不需要“犬心”了?不!虽然老师总赞叹他,但周围不服气的学生太多了。他如果不处处忍辱求全,恐怕也很难一辈子陪伴在孔夫子身边。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时候子路不服气了,“请问老先生,如果您老去带兵打仗,要带着谁去呢?”孔子回答说:“那一类空着双手就要与老虎搏斗,光着脚丫子便要趟过大河去,连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会带他去的。我所带的人,必然是遇到事情能谨慎处理,周全谋划,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行。”从这些对话中,我们也能闻出淡淡的火药味。子贡、子路算修养很高的学生了,还有其他同学呢?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颜渊为了维持协调,也要处事低调,保持一颗低下的“犬心”,夹起尾巴做人了。
九、如舟心
如同摆渡的船,来来去去,无论多少趟,也没有疲厌的心。同样,对于老师交代的任务,不论承担多少,来回奔走,都无有厌倦的心。
《论语》中多次记载颜渊的勤奋修学。最典型的就是鲁哀公与季康子都问过孔子同一个问题:“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哀痛地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称许颜回是最为勤奋好学的学生。不仅孔子这样认为,所有的同学都普遍认为颜回最为精进。卫国将军文子问子贡:“孔夫子教出来很多优秀的弟子,请问都有什么特点,帮我介绍一下。”子贡第一个便介绍颜回:“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夙兴夜寐”,这就是颜渊给人最深的印象。
《大学》提倡一种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便是自强不息,进取不止的精神。儒家采纳这种精神,用在修身养性上。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心里有各种念头,也在进行人天交战,如果能够学习圣贤的理念,由此熏染,日新又新,理性克服人欲,自可臻于圣贤之境。颜回有孔夫子耳提面命地就近调教,自身又具备依止善知识的正确心态和方法,所以少年早熟,快速成就,二十几岁便悟透了孔子心法,被后人尊为“复圣”。
具足“华严九心”的心理基础,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法器了。为了使法器早日成熟,弟子还应该对善知识修习“二念”,即念功德及念恩德,才能迅速生起并巩固事师的善妙资粮。如果不念功德,有可能变成迷信;如果不念恩德,势必会造成阻隔。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颜回怎样对老师修习“二念”的。
《论语·子罕》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一段是“念功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一段是“念恩德”)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既念恩德,又念功德)”今天来读这篇文章,除了折服于夫子的道德文章,我们还应该好好学习颜渊感念老师功德,感念老师恩德的殷切之情。
时当末法,魔众炽盛,冒充善知识,扰乱世间。如果没有正确的依师心态,则后果不堪设想。《楞严经》所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因此学人应以颜渊为榜样,体会如理依师的重要,每天感念善知识的功德、恩德,以“华严九心”的精神侍奉老师,自能获得日新又新的境界。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