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ZENDO:从经文看在家人获得安乐生活的方式

发布时间:2023-08-07 05:06:06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ZENDO:从经文看在家人获得安乐生活的方式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们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
译文: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其时有一婆罗门种姓的青年人郁阇迦,来到佛陀的住所,稽首礼佛后,向佛请教了一个在家俗人如何更好生活的问题,他问道:“世尊,俗人在家应当如何获得现前的安乐?”佛陀对他说:“俗人在家有四种方法可以获得现前的安乐。哪四种呢?一是方便具足,二是守护具足,三是善知识具足,四是正命具足。”
经文:“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围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说完这四种方法后,佛陀又进一步解释说)“什么是方便具足呢?比如种田、做生意、做公务员、做学术研究、做画家,等等,如此具足某种谋生的技能,精勤工作,这就是方便具足。
什么是守护具足呢?如果一个人的财产是通过如上方法劳动所得,取之有道,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同时他又能善于守护,比如不令财产被抢、被窃、被水火等灾害所损坏,不让那些渎职的人看护来这些财产,不让那些不爱惜这份财产的人随便取用,那么这就是守护具足。
什么是善知识具足呢?如果一个人生活态度积极,不放逸自己,于人于事真诚,为人善良,不做凶险的事,那么因为他有这些品德,当他面临时生活困境时,就会得到善友和善师的帮助和安慰,能令他将要生起的忧苦不再生起,已生起的忧苦因为善友和善师的引导而觉悟;能令未生起的喜乐加速生起,已生起的喜乐不令消失,这就是善知识具足。
什么是正命具足呢。一个人在财产上出入称量,把握得很得体,不让收入多而消费少,也不让消费多而收入少,如同枰量的人,当物品少时就会加一些,当物品多时就会减少一些,总之能做到收支平衡。一个人如果财产不多,但用度无忌,愚蠢地只顾在各方面满足自己的贪欲,不考虑将来的生活,人们就会称这种人为优昙钵果,没有种子,无可救药。一个人如果财产丰足,但自己却吝啬不享用,过着饿死狗式的生活,人们也会说这种人是愚痴的。所以,对于财产要等入等出,这就是正命具足。”
经文: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
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译文:(这时)这位青年人又接着问佛陀:“世尊啊,那俗人在家,又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后世的安乐呢?”
佛陀对他说:“在家人如果能做到另外四个方面,那么他就可以获得后世的安乐。哪四种呢?一是信具足,二是戒具足,三是施具足,四是慧具足。”(接着佛陀具体解释了这四个方面的含义)
“什么是信具足?对佛生起信心和恭敬心,并且这信敬之心非常稳固,即使遇到天神、魔众、梵天主宰以及世间俗人如思想家等相关的论说也不会失去对佛的信心,那么这就是信具足。
什么是戒具足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做到这五戒就可以说是戒具足。
什么是施具足?一个人远离吝啬这种肮脏的心,经常亲手施舍帮助别人,并且心怀谦卑,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内心对于这种布施的善行充满欢喜。这就是施具足。
什么是慧具足呢?一个人对于佛陀所揭示的人生的真谛如人生之苦、集苦、灭苦等圣道如实了知,这就是慧具足。
总之,在家人能做到这四个方面,那就会得到后世的安乐。”
经文: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
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
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
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
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
后世喜乐住。
译文:佛陀说完,以偈总结如下: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
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
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
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
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
后世得安乐。
经文:佛说此经已,郁阇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译文:佛陀开法这八法后,这位青年人非常欢喜,在佛前行礼感恩后才离开。
------------------------------
相关讨论:
1、佛教藐视人类的财经生活吗?
我想不是藐视,而是劝人们远离对于财经的贪著,远离吝啬。财经是维系文明社会的主要因缘,在家人离开财经会产生生活上的困难和内心的忧苦,所以佛陀在这部经中教导了人们如何恰当地处理财经,并且提出了“等入等出”这样的财经观念。虽然在金融社会中有大量信贷现象,但总的来讲,这个信贷也是要遵奉这个原则的。所以佛教重视财经生活,同时教导人们恰当地生产和消费,并且在更高品质的生活中,希望人们能够以欢喜心平等地布施财物。
2、佛教徒可以炒股吗?
按照这部经的观点,佛教徒炒股应当是不如法的。股票的运作有两种,一种是投资分红(发行市场),一种是投机增值(二级市场)。这两种运作在赢利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炒股是大众在特定规则下彼此的财产博弈,属于投机增值,在这种期望下,我们对这部分财产的增值和缩水无法掌控称量,不能做到经中所说的“如执枰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这种家庭财经的收支平衡法则,会带来很多忧悲苦恼,与“安乐”背道而驰。当然,股票本身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要素之一,金融也应当算是“商贾”的一种了。在家庭财经宽裕的情况下,如理如法地购买股票,以投资分红为主要目的,不在二级市场上炒作,那么应当与本经的“现法安乐”没有太多冲突,基本上是符合经中所说“商贾”这种行为的。但一定要安排好家庭中的财产,《杂阿含经》中有的经中就说到:“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在这里提到以二分营生,就是不要把所有财产都用于投资。
3、佛教重视人们的生活技能吗?
从经中来看,肯定是重视的。佛教徒如果因为学佛而忽略生活技能的学习,显然是不可取的。这部经中具体说到“种田、商贾、王事,书疏算画”等职业。种田就是搞种植业嘛;商贾就是做生意嘛;王事,今天来讲,就是公务员吧,或者做个老板的职员;书疏,主要是指抄写、著述和学术研究吧,也应当包括教师。算画,应当主要指科学方面的研究和艺术创作。这些职业涉及的技能,都是有益国家社会的,佛陀在经中是提倡的。但是我想一定要清楚,佛陀提倡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技能没有危害,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生活资用,不是鼓励搞世间诸法,不是把这些职业当成终生的追求。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世间人对这些技能的看法是不大一样的。这种区别也是要看到的。
4、有的学佛人把钱财随意放置,自许潇洒,这种做法对吗?
从不贪著这个角度讲,能这样是不错的。但是从如法安乐这个角度讲,至少对在家佛教徒来讲,这样做就远离了中道了。佛教徒应当妥善保管好钱财,如经中所说,不要被人抢夺和偷窃,也要防止被水火之灾所损害。在今天来讲,金钱尽量存在信用较好的银行里,手头零用应当妥善保管,贵重物品,或者放在银行保管箱中,或者放在家里较为安全的地方。这样可以免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亲属没有节制地向我索取财物,我应当全部满足他的要求吗?
菩萨道要求我们满足众生一切所求。但是行此菩萨道时也是需要智慧的,除了伤残重疾等特殊原因,如果亲属以强烈贪欲之心没有节制地过度索求,对于亲属的品性只有伤害而没有助益,只会使它形成讹诈、萎琐的人品。本经中也提到这一点,教导我们不要让不爱惜财物的人随便支用财物。原经文是不令“不爱念者辄取”,这个“爱”在古文里是爱惜的意思。在《杂阿含经》其他经中提到财富守护,也说“不信奸狡人”。
6、学佛后朋友越来越少,这正常吗?
佛教导我们远离恶友,亲近善友。学佛后恶友远离,是一件好事,但我想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善友也要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善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帮助是很大的。当然在佛教中,这种帮助应当主要是精神上的,而不应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上的帮助,否则善友也变成了“酒肉朋友”了。经中提到“善知识具足”,这里的善知识主要指良善的朋友和老师。佛陀说要想使现世安乐,自己身边应当多有一些这样的善知识。
7、要获得善知识的帮助需要用一些手段吗?
要想获得善知识的帮助,主要取决我们自己的品行而不是所谓的“手段”。我们不能用世俗狡黠的手段来获得别人的帮助。在经文中,佛陀说,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自己要做到“值得”别人帮助。比如自己如果行为不检,懒散放逸,平时喜欢吹嘘撒谎,做事不稳重,喜欢冒险,喜欢孤注一掷。那么这样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很困难的。
8、现在许多人用信用卡透支、大量向银行借贷买房购车,这种生活方式佛教是怎么看的?
金融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但是以透支、借贷等方式预支自己的财富,一定要在可预见的时限内平衡这种支出,也就是说要有能力使用金融信用。如果是这样,应当说这基本符合经中所说的“等入等出”的原则的。但是,现在有些人透支和借贷时实际严重超过了自己的信用能力,给未来的生活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此何以“现世安乐”呢

?所以过度使用金融信用是佛教所反对的。
9、如果财富如山而自己过着象乞丐一样的清贫生活,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吗?
如果这个富翁在过着象乞丐一样的清贫生活的同时,把财富大量布施用于公益事业,这种做法当然是高尚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他这么做时他内心事实上获得了无量的法喜,不仅现世安乐,后世也是安乐的。但有一类富翁纯是守财奴型的,他们坐拥千万财富,不舍得布施,也不舍得自己享用,佛陀在其他经典中说,这样的人前生是因为布施前后总是疑悔,所以虽然有福报自己却没有业力来享用,这么做佛教是不提倡的。正如本经中所说:这种人是愚痴的。所以就一般现世的安乐而言,并不特别要求布施,只要支用有度,该享用享用,这样做佛教并不反对。
10、什么是真正的信佛?
就如本经所说,一个真正信佛的人,应当不为他法所动。什么意思呢?比如佛说人生是苦,是苦集。可是如果有的宗教告诉你,其实人生是乐,有许多纵欲得乐的方法的,那么如果我们听了,心想,这么说也对啊。当我们这么想时,就不算真正的信佛了。其实平时这种比较明显的外道说法我们还是能够辨别和拒绝的,而如果是某位思想家的论述,往往我们就比较难于看清了。至于那些打着佛教的旗号来宣传世间法的论述,我们更应当小心。
11、经中所说的“后世安乐”是指究竟解脱吗?
从经文上看,经中所说的“后世安乐”应当不是指来世获得究竟的解脱。但就善道与恶善对比来看,应当是从恶道中相对解脱到善道中来。因为经中提到的布施和持守的五戒来看,主要是指善业道的因,不是特别指佛教中的究竟解脱来讲的。
但经中提到了“慧具足”,提到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这里的“如实知”是指一般的世俗上的“如实知”还是出世间证悟上的“如实知”,经文上来看,佛陀也没有展开来说明。我想这里应当是两种情况都包括的。其中,如果在证悟上“如实知”四圣谛法,那后世安乐应当有究竟解脱的可能。但从整体经文上来看,“究竟解脱”应当不是本经的重点。
12、如何如法地布施?
佛陀在一些经典中说,如果布施态度傲慢,或者能亲手施而不亲手施让别人来代替,或者布施时心里并不高兴,那么这样的布施的功德是很小很小的。在本经中佛陀也讲到如法布施的一些要求:目的上,要为众生的解脱而施;方式上,要最好亲手施与;在意乐上,要喜悦而施;在发心上,在平等布施。在这里,我理解本经中所说的“等心行施”,一是对布施的对象要平等,不能挑三拣四,认为这个我喜欢该布施,那个我讨厌不该布施,这样是不可以的;二是自己与众生也要平等,不能因为自己布施了就觉得高人一等。在这次汶川在地震中,无数菩萨们踊跃布施身、语、意及种种财物,非常值得赞叹。也有个别人虽然施舍了大量财物,却因语言表现得不十分恰当而招来非议,这就是不如法布施的结果。所以布施一定要如本经中所说如法进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