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过的路,回头看别人,自然知道他在哪里。
如果你知道目标在哪里,自然知道如何引导他去哪里。
知道他在哪里,又知道目标在哪里,无非是有人需要多几步路引导,有人需要少一点。
辅导义工旁听我几次带班,叫我写一篇“如何引导30分钟讨论”的札记,若说有秘笈的话,那么秘笈就是八步骤。
自修是关键
做笔记是让我如理思维和禅修的工具。笔记不是重点,如理思维才是重点。
我每次都会做四遍笔记:第一遍,理解的时候做;第二遍,总结每个段落和章节大意做;第三遍,把整个中心思想写出来;第四遍,把事实正见写出来。
我思维的方式:我会深入思维段落与段落、章节与章节之间的意思和关系,然后从微观到宏观得出中心思想。我还联系前后课程,以及整个初级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去思考,当然还会参考同修班的内容和别人的分享。我以前是发散思维,现在我特别注重立足导师给我们讲的法义去思考,然后通过思考得出理论正见和事实正见。我做笔记花20%的时间,思考花80%的时间。
铺垫
我把30分钟引导当作一个整体。我平时会和辅助义工们讨论小组的引导,关注师兄们平时的状态,本节课的法义分享怎么样,这也是我做30分钟引导的铺垫。
一、立足本课法义引导八步骤
同喜班前两节课,主要是让师兄们生起做笔记的意乐。第三节课,我就会关注八步骤第一步到第二步的引导。比如有位师兄分享了“短语之间如何串起来去思考”,我就会立即随喜,而且随喜得很具体:“师兄,您这是从微观的理解走向宏观的理解。”结束了,我还会发微信随喜。
第四节课时,我发现另外一位师兄分享法义时也讲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我马上随喜;她还把法义从后往前反向去思考,我也立即随喜,以这样的方式鼓励师兄们思考。
今天第五节课,我发现很多师兄都会分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我心想,引导八步骤第三步的时机来了。这节课,我要引导师兄们有总结中心思想的意识,先培养意识。
其实,法义的引导和八步骤是在一起的,不过前期,我八步骤引导得比较多。关于法义的完整性,在主持人分享完之后,我会叫大家做补充。前期班级共修分享,我不太重点关注师兄们要结合自身去分享,因为这个要到第四步、第五步的观察修。当然,四步做得好的,结合自己分享也是给力的。又有师兄说,八步骤本来就是一体的,何必分得那么细。我个人的看法是,希望师兄们对每一步都清晰,然后再贯穿运用。
二、随喜师兄们的理性思维
除了随喜师兄们具体用八步骤的哪一步外,我还特别注重随喜师兄们的理性思维。这个好像蛮抽象的,举个例子,如果师兄分享这段如何破我执,下段是“无我”,表达了师兄的推导思维,我都会随喜下,说明他动脑筋了。又比如,有师兄把“何为幸福”分三个问题来讲:1.幸福是什么,2.为什么幸福不了,3.如何得到幸福。我也会随喜,因为她对法义进行分类了。
也就是在前期,如果师兄们把句子之间、某个意思群归纳成大段落,对段落之间的意思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个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我都会大大随喜,因为他在学习上发挥能动性了。然后我会引导师兄们思考:这个段落、这个章节、这篇文章到底要告诉我什么。为什么第一章说这个,第二章说这个,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对于逆向思维的,我也会随喜。
后来我发现,师兄们这样做了后,自己会把问题想清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师兄们主动去想问题、提问题了。自己想清楚和被动接受是不一样的,前者很容易让法义成为自己的认识。
讨论
一、关于问题设置的高度
每个人接受问题拔高的程度不一样,有没有顶点高度呢?我一般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顶点高度,就是这一课的事实正见或心行站点,谁高选谁。当然,这是我自己学完后得出来的,而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导师告诉我的。比如《人生五大问题》,当然提问前要结合师兄们此次班级共修的分享,但我最后问题的高度就是:我要皈依三宝、皈依佛法。我对每课提的最后问题都是这个高度,会联系整个初级阶段学习心行站点的布局进行思考,高度在那里。
二、高度够不着的讨论
我们辅导义工团队讨论过这个问题。首先,假定每位师兄按照八步骤学每一课,他必然自己会想到这个高度,而且一点都不费力。但是万一师兄们够不着怎么办?首先,够不够得着,跟师兄的自修和辅助员怎么引导小组共修有很大关系。其次,够不着也没有关系,因为难道每次的正见,我都落实了么?这是看缘起的。
抛出问题,不是给答案,也不是说必须每个人都做到这样的高度,而是把见地理清楚,让师兄们思考,我怎么样才能拥有这个高度,调动师兄们的理性思维,依着这个高度去想,去反思。我们不是为了一个结果,只是给师兄们一个方向,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去想清楚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想清楚,我有没有意识到我还是之前的见地,没有用佛法正见看问题;如果想清楚了,我是怎么想清楚的。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明晰正见,引导师兄们自己想清楚正见,调出正向心行。
三、拾级而上
30分钟讨论,虽然我每次都写三个问题,每个问题的高度是逐渐递增的,就像走楼梯,但是每个问题如何放高一点或放低一点,让师兄们够得着,我心里是准备七八个问题的。如果这次班级共修分享高度不错,我第一个问题就拔高一点。如果分享得一般,就放低点。总之,让师兄们达成共识,都到楼梯上来。
对第二个问题做些引导是很重要的,引导时我可能就把梯子给师兄们铺好了,我会结合第一个问题(师兄们的分享)来调整第二个问题的高度。就好像一个游标尺,反正最高高度在那里,接下来的问题,就要看情况而定。
无论如何,引导的目标就是,无论班级共修分享得怎么样,我都要把师兄们引导到大的正见上,最高高度上。达不到没关系,刚好给师兄们思考的机会。当然,前提要引导师兄们学会更好地理性思维。
四、自我的要求
要做到游刃有余,必定是自己走过这样的路,才知道师兄们在哪里,这就要求我自己对法义及法义背后的修行原理特别清楚。这个是八步骤的功夫,偷懒不得,不然就会不清楚。不清楚,也会不清楚师兄们走到哪里了。
五、谁来回答问题
设置三个问题的考虑是让有心得的师兄来分享,可以请两位师兄分享,每位师兄不超过五分钟。这样就不会出现师兄们因为没有分享而迫不得已分享下,都是最有心得的师兄来分享。如果特别有心得的话,三位也可以。一般情况下,是因为要引出正确的见地,或者师兄们的见地差异很大,所以再找师兄分享。设置三个问题,基本没有冷场过。当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连接,拾级而上大家都有话说。
说了这么多“理论”,举个例子:第五课《人生五大问题》。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当然最高问题是,我要皈依三宝,这个首先我要清楚。
我每次事先写好问题,如何具体问都会根据班级共修情况进行调整。
(1)学习了本课,学到了哪些佛法见地、而不是自己的见地去解决自己的人生五大问题?实践后有哪些不同以往用自己见地解决问题的效果
?这个问题我最后没有问。因为我发现班级师兄们很仔细地分享了五个问题,也用了理性思维,但是没有从章节的微观走向中心思想的宏观。所以我把题目改成:
(1.1)学了本课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结果师兄们的分享还是落在分析每一段落的思路和套路。
(1.2)于是等两位师兄分享完,我补充道:哪位师兄一句话分享下本课的中心思想?
这样分享时间不会太长,不会拖课,结果各种答案。既然是各种答案,就引导师兄们思考,怎么样达成共识?
最后通过提议,小组共修的时候完成。以后小组共修一开始,每位师兄可以用一句话提出本课的中心思想。刚开始肯定会不一样,然后等大家小组共修结束后,每位师兄再用一句话说下中心思想,肯定比一开始会接近点。这样引导的用意是让师兄们去寻找正见,另外,让师兄们认识到,我寻找到的正见可能是不对的,我得参加班级和小组共修,听听大家的分享。
铺垫,我自己在提问前分享,比如“人生五大问题,每一章的问题,都有与之对应的佛法来解决”,以此引导师兄们稍做思考。因为中心思想已经提出来了,人生五大问题都要靠佛法正见来解决,所以第二个问题是:既然是人生五大问题,当然不是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而是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五个角度基本涵盖人生所有的问题。大家有没有认识到,我所有的人生问题都要依赖佛法来解决?
(2)师兄们分享了一些佛法解决问题的事情。我进一步提出最高问题:有没有对佛法生起依赖感?佛法,是佛陀说的法,僧像导师那样,是佛法的传承者,有没有生起对三宝的依赖,有没有决心要皈依?
其实,关于“最高问题”,我还想好了几个台阶。比如:有没有对佛法生起信心和依赖感?是不是要全身心投入佛法中?如果没有是为什么,哪里认识不足,有的话,有没有清楚认识。
最终问的时候,我会先引导,引导的时候是铺台阶,让师兄们够得着,够得着就是能联系自身。铺垫完了才会问最后的问题,而且每次铺垫都是根据现场情况而定。最后我自己分享时也会说,我如何生起皈依之心,强化正见。
每个“最高问题”下面,基本有七八个问题可问。其实就是我自己要特别清楚每个问题可升可降。怎么样做到自如地升降,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透彻理解。怎么样才能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法义,这是前提。对每句话的含义,每一段说明什么,段与段、章节与章节的意思都要清楚,也要知道为什么是这么说,背后要告诉我什么。这样我就会心中有数。如何拔高,如何降低,完全根据师兄们的分享情况,但是最高问题是不会变的。
以下是我准备共修时讨论的问题。“最高问题”不会变,其他的在范围内浮动。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问题:
(1)学习这课之后,我改变了之前对佛法的哪些偏见?
(2)我有没有信仰需求,我为什么有信仰需求,我想清楚了么?(是什么见地支持的?)
(3)三级修学能否满足我这种迫切的信仰需求?(生起对三级修学的信心)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1)本课用前三单元说明佛教与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关系,从古至今,佛教的影响渗透各方面。我对佛法有没有生起信心?(若没有生起,我是否觉得我的智慧高过古人?)
(2)后三单元,佛教与民俗道德、人生幸福、“空”的智慧的探讨,我有没有认识到人生幸福与正确观念密不可分?
(3)通过这课学习,我有没有认识到拥有美好的明天,我必须拥有良好心态,而良好心态必须通过修学佛法正见去拥有正确的观念?有没有生起对佛法利于我美好未来的获得的信心?我是否愿意认真学习佛法?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们!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