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延阔法师

发布时间:2024-01-20 05:02:30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延阔法师

中国佛学院2005级本科生

内容摘要:佛教教义浩如烟海,其中包含很多鲜活的理念和实用性很强的思想。这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著很深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诸如佛教三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可以很好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当中,以及僧团的共住的核心思想“六和敬”都可以与企业的组织很好的融合。

关键词:企业文化 六和敬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若谈到佛教思想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就必须首先了解何谓企业文化。只有对企业文化做出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从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当中汲取清凉法乳

。 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定义,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E.Deal(特伦斯)和Allan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首先,“诸行无常”所涵盖的道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最真实的写照

佛教教义当中的黄金准则之一,诸行无常,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诸行无常1”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意思是讲世界万物,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著,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数,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的企业和世界级的企业。

其次,“诸法无我”彰显了佛教的的无边智慧和至高境界——对企业管理具有导航作用

佛教讲“诸法无我 2”,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无我”即是无自性,就是性空。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这一点,深刻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它告诉人们,只有不执著于“我”,才能与宇宙万象的一切东西,共荣共生。由此可知,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古人云“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也就是说,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无我”的境地,就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众生的切实利益。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该充分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一方面从企业的行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比如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一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要,适应他人的消费心理,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产品为中心”。只关注企业本身能够生产什么,而不关心消费者需要什么,“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市场所接纳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还是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同事,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根据市场调查的不完全统计,企业管理者当中2/3的人群。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

再次,佛教对僧团的管理理念“六和敬精神”—— 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向心力

佛教从产生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僧团队伍作为承载佛教的载体组织,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并且佛教能够不断发扬光大。我想,这与佛教圆满和谐的“六和敬”精神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必须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