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佛弟子都希望成佛,“佛”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吗?
“佛”在梵文中是Buddha,中文是“佛陀”,藏文是“桑杰”,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佛弟子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希望成为佛陀,而不是成为神仙、成为上帝?我们能够成为佛陀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作为佛弟子,首先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佛法的次第是见、修、行、果,第一步是“见”——对终极目标的认识,因为有佛教的正见,最终才会获得佛果。
比如说,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之前,需要多多少少了解这个地方的好处,知道到这个地方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才会付出努力去到这个地方。在去这个地方之前,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叫作“见”。
再比如说,一个人准备射箭,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环境也是陌生的,箭是射中仇人还是亲人就不好说了。如果要射中目标,需要足够的光线、熟悉的环境,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目标。
另一个例子是,飞行员从北京飞到纽约之前,首先要确定飞机降落的地点,如果降落的地方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到达呢?
很可惜的是,我们定好了成佛这个目标之后,还是不知道佛是什么。有些人皈依很久,四加行都修完了,有些人长期持咒、吃素,但是问他佛是什么,他一无所知。
这也很正常,因为佛太殊胜、太伟大、太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初学者不知道佛是什么。虽然我们不知道佛是什么,也不清楚成佛是什么样的状态,但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对佛的追求,还在坚持修行,这说明我们跟佛很有缘。
那么,为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佛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佛是什么,最终的原因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智慧品中说:“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佛属于胜义谛,意识属于世俗谛。如果一个初学者能够想像佛的话,他想像出来的肯定不是佛,因为凡夫的意识所想像的只是世俗谛,而不是胜义谛。
凡夫所有的意识都是染污的,都有无明的成分,都有分别念,有很多的二取执著,所以无法通达胜义谛。《入中论》中说,凡夫的所有意识彻底净化之后,才能诞生对于胜义谛的认识,才能显露胜义谛的法身。
比如说,小鸡还没出壳就想像外在世界,可能吗?不可能,只有从蛋壳里面出来之后,才能看到外在的世界。凡夫的意识中的无明、分别念、执著,就像蛋壳一样,只有从这个蛋壳彻彻底底脱离,才能证悟胜义谛,彻底证悟胜义谛等于是成佛了。
所以“佛”是无法描述、无法形容、无法比喻的,就像哑巴吃糖一样。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藏文里的“桑杰”两个字把佛的境界表达得非常完整。
“桑”在藏文中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全然苏醒、觉醒。我们现在还没有从无明中苏醒,还没有从轮回的沉迷诱惑中苏醒,还没有从痛苦中苏醒、解脱。
“桑”的第二个含义是清净,指的是烦恼清净、业障清净,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我们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我们的心在苏醒、清净、宁静、祥和的状态时感受如何,这时我们觉得非常舒服,觉得没有烦恼的状态多么好啊,这时候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成佛、涅槃寂静是什么状态。这样的状态,我们不会经常有,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这证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杰”的意思是圆满、增长、发展等等,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智慧资粮、福德资粮等,都发展、增长圆满了。“杰”是指诸佛菩萨的美好的功德全部圆满了,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佛陀。
中文里解释“佛”的时候有时用“断证圆满”这个词。“桑”相当于断圆满,“杰”相当于证圆满。
我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上需要断除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有人喜欢喝酒,他需要戒酒,有人喜欢说别人的缺点和是非,他需要断除这个习气。
当我们的身口意中该清净的部分彻底清净了,该断除的部分完全断除了,该圆满的部分彻底圆满了,我们就成为了佛陀。
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所有的生命分为三种:不清净的生命——凡夫,半清净半不清净的生命——菩萨,彻底清净的生命——佛。
凡夫和佛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凡夫不论怎样造业,哪怕在地狱中遭受寒热痛苦的众生,还是有和佛陀相同的地方——自性清净,我们的心的本性从来没有被染污过。
我们常说“邪不压正”,虽然烦恼、我执、不好的杂念属于是“邪”的状态,但是它只是客尘,只是临时地污染我们,影响不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圆满、清净、觉醒的。
凡夫和佛之间唯一的差别是,佛是远离烦恼客尘的,我们凡夫是被烦恼客尘污染的。很幸运的是,只要我们下功夫,就可以去除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客尘,不是自性。
如果烦恼是自性,我们学佛是没有用的,我们无法对治烦恼、断除烦恼,也不可能成佛。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治烦恼、为什么那么多成就者陆陆续续证悟佛果?因为烦恼是可以去除的。
佛是什么?佛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性清净的本来面目。通过佛陀教我们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本性彻彻底底全然显露,这就是成佛。本性超越二元对立,超越时间、空间,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佛在哪里、佛是什么样的。
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说,如果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来指定佛是什么,就是步入邪道。
佛经中说:“未见即是殊胜见。”不是说“已见是殊胜见”,而是“未见是殊胜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证悟佛果。
未见什么?眼睛没有见到色,耳朵没有听到声,凡是色声香味触,这些都彻彻底底没有见到
。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都是幻觉,这一点不仅佛法中承认,科学家也承认。爱因斯坦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的幻觉。所以我们不必问:佛在哪里?成佛的时候我们去哪里?如果我们这样问,连科学家的见地都比不上。
对凡夫来说,只能通过譬喻来理解佛。打个比方说,凡夫的状态是冰的状态,成佛的状态是冰融化成水的状态。你不能说,冰融化成水,在哪里找?
冰和水的唯一差别是存在的状态不一样,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但本质是一样的。凡夫和佛的唯一差别是,凡夫的心是迷惑的,佛的心是觉醒的,但是凡夫和佛的本性是一样的。
凡夫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习气,就像冰一样,很难放到一个固定形状的容器里。而佛就像水一样,非常随和,可以放到任何形状的容器里,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对成佛的状态,龙树菩萨在《法界赞》中讲过一个譬喻:一个宝瓶里点燃一盏明灯,盖上宝瓶的盖子之后,虽然灯是亮的,但人们无法发现宝瓶里的灯,这就是凡夫的状态。
我们的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觉醒的,就像宝瓶里的灯一样。当一个人把宝瓶打破几个小洞,能看到一部分灯光,这就是菩萨的状态。如果打破的洞比较小,只能看到一点灯光,如果打破的洞比较大,能看到比较强烈的灯光,这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萨的区别。当宝瓶完全被打破,灯光完全显露出来,光明普照,这就是佛的状态。
不论宝瓶是完整还是破损的,灯总是在宝瓶里面,这就是佛性。
佛有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学习禅修、般若智慧、中观,属于积累智慧资粮;我们布施,比如对人微笑、为人服务,哪怕是帮人倒一杯水,这些都属于积累福德资粮。
积累智慧资粮,最终成就法身佛;积累福德资粮,最终成就化身佛和报身佛。法身佛是自利圆满,化身佛和报身佛是利他圆满。
你成为法身佛之后,可以在法身佛的境界中安住,但是因为你曾经对众生发过菩提心、发过很多愿、有过很多功德回向,自然就具有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这叫作化身佛和报身佛。
化身佛和报身佛的利益众生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从来没有想:我要照耀世间、我要生长万物、我要破除黑暗,自自然然地就利益众生了,这就是任运的佛行事业。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