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
编者按:现代的人们甚至认为思考心灵层面的问题是浪费时间, 我们花了无数的努力,却只获得了只能今生享用的物质回报。这种生活方式难道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吗? 好在有佛教为我们提供另类的镜像,指出了一条摆脱平庸与烦恼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去伪存真、拨云见雾的方法,这是一种完全于不同凡俗世界的境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在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发表题为《觉悟的生活 佛教智慧对生命与生活的启示》。刘长乐在回顾总结多年学佛体会时感悟到:对于做媒体的人来说,佛法的内省与观照显得尤其重要。媒体要生存,节目就要赚钱,但是偏偏有些文化价值高的节目叫好不叫座,如果说,在诚信守信的基础上,盈利是企业唯一责任的话,那么我们尽可以挑那些赚钱的节目去操作。但是如果用佛法观照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慈悲和善意是媒体更高的责任。
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佛教一些人看来是古老、封建和非民主的,甚至被视为迷信。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误解。事实上,佛教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支柱之一,佛陀的智慧从它诞生到现在,一直在滋养着人类,他所提供的超越常识的智慧,已经和正在为我们带来长远的利益,尤其是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恩泽了芸芸众生。早在百年之前,中国的一代文化大师梁启超就向国人说明了佛教的要义: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的信仰是兼善而非独善;佛教的信仰是入世而非厌世;佛教的信仰是无量而非有限。佛教的世界观、生死观和善恶观,告诫人们死后仍有无穷的苦乐,因此就不会此生暂时的苦乐而生贪着厌离之想;知晓天堂地狱森列于心目中,就不敢欺世盗名放纵自己,时时告诫自己行善爱仁;明白身为不死之物,就敢于成仁取义,面对苦难也不改初衷。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基本上概括了佛教之真义,也给予我们生命与生活一种豁然开朗般的顿悟。
作为一名学习者,我觉得,佛法对我的指导有以下几点:
一、精进,完善自我
有一次,我与星云大师聊天,问大师:男儿要用什么态度去做事?星云大师脱口而出: 要冒险。菩萨第一义就是大勇敢、大慈悲、大智慧,如果这三样东西,你缺少一样,怎么能当菩萨呢? 。星云大师的话,让我体会到佛教能给予世人的精神营养。精进,是佛教一种重要的精神,修行人修持菩萨六波罗蜜当中的一项。意思是对于善之事坚决修行,对于恶之事勇敢断弃,以勇健强悍之心,疗愈自身的懈怠,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可贵的是,佛教高僧们为了到达理论的高度,更以行动诠释 精进 的真意。从小我们就知道,唐僧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在世界早期著名的文化探险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中国高僧的脚窝。据我所知,中国的第一个西行求法的留学生叫朱世行。他是第一位史籍有传的西行佛僧,也是古代中国人摆脱传统世俗偏见,不畏路途险恶,矢志向外界和自己的毗邻虚心学习的先驱。
朱士行西行求法的时间是公元260年,比法显和尚前往印度早了140年,比更著名的玄奘和尚早了380多年,他虽然只走到了昆仑山脚下的于阗,但却修建了一座冒死求学的精神桥头堡,成为后来者的指路燃灯,他是中国第一位能用外语写作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用佉卢(qūl )文和于阗文写下的60余万言的佛教理论大书,像羌笛那么悠长、委婉,召唤着那些认为信仰比生命还重要的壮士。
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这些精进的高僧们西行求法的那一刻,无意中让我们古老的民族古老的国度年轻而更具活力,他们共同用智慧和学识滋养了整个华夏民族。
当然,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但是,从佛陀把精进的神韵传递到人间的那一刻起,断恶行善的努力已经贯穿在所有识之士的行动和理念之中
。二、观照,另类镜像
我们在镜子里会看见一个与自己相同的 我 ,
镜子里的我们可能是成功的,衣着光鲜的,志得意满或有钱有势的,好像好日子一眼望不到头。但是在佛教生活观却是一面观照我们内心和灵魂的镜子,我们却能看到另一个自己。在佛教的另类镜像里,我们看到的自己可能是自私的、焦虑的、易怒的,总是不断地追求成功,又总是不停地恐惧失意,既缺乏安全感,也缺乏幸福感。我们所享受的是这个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与舒适,但如果持续地缺乏内省和观照,信息就是一种灾难,人的头脑会被各种各样的娱乐、刺激、暴力、物质主义的影像所充斥,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连结,失去了与其它生命的连结,失去了深思死亡本质的能力,看起来生活似乎更丰富了,实际上心灵却是更为贫乏。正如宗萨仁波切所说,现代的人们甚至认为思考心灵层面的问题是浪费时间, 我们花了无数的努力,却只获得了只能今生享用的物质回报。这种生活方式难道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吗?
好在有佛教为我们提供另类的镜像,指出了一条摆脱平庸与烦恼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去伪存真、拨云见雾的方法,这是一种完全于不同凡俗世界的境界。
对于做媒体的人来说,这种内省与观照显得尤其重要。媒体要生存,节目就要赚钱,但是偏偏有些文化价值高的节目叫好不叫座,赔钱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如果说,在诚信守信的基础上,盈利是企业唯一责任的话,那么我们尽可以挑那些赚钱的节目去操作,赚取利润,创造就业机会,上缴更多税收。但是如果用佛法观照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慈悲和善意是媒体更高的责任,因赚钱而生的苦恼,是被世俗的观念迷惑了,被世俗的知识误导了。
所以说,如实观照,我们就发现什么是苦,什么是苦的因,什么是解脱苦,什么是解脱苦的方法,求得圆满诸法实相的知识。我们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就不容易被外在的东西困扰,般若之心就会生发出力量,帮助我们反思已经建构的知识,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人生的大境界也将随之展开。
三、无为,看破本质
托尔斯泰曾经讲过一段大有深意的故事。说是有一位国王,一心想得到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他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难题,天底下没有什么难得倒自己。这三个问题是:
什么时间是做事的最佳时刻?
什么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伙伴?
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回答都不能让国王满意,他只好扮成平民去访问深山里的智者。经过平静而又惊险的一天,虽然智者没有正式回答他,但国王终于悟出了问题的答案: 当下是唯一我们能掌握的时刻: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当下和你在一起的人、在你跟前的人,因为谁也不晓得你将来会和什么人有关联;而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边的人,也就是在你跟前的人感到快乐,因为生命追求的莫过于快乐。
托尔斯泰的这则故事,禅意斐然,以至于一行禅师认为它 很像佛经里的故事,不逊色于任何经文 。因为生命在意义就在当下。
无为而为,我们首先要为身边的人而活。每个生命都是伟大而庄严的,佛法告诉我们,看透一切并不是生命的本质与目的,无为也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信任那个更大的力量。那个更大的力量,就是当下的力量,我们皆出自于她。生命是具体的,生活是细节的,你的社会是由你身边的人组成的,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体贴、周到和谦卑,保持与自然万事万物的和谐,特别是与周遭人物的和谐,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不要因为不留意而伤害到他们。
无为而为,要放手让一切自由生长。要理解 无 的境界,英国人约翰. D .巴洛写了一本《无之书》,他说, 无 是人类思想中一个玄妙深奥、难以捉摸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并因此引用了许多科学、艺术大师的言论,读上几段,会觉得一种妙不可言的联想翩然而至,却又只有意会与意外留在心中盘桓不去。英国数学家巴洛说, 当我上楼梯时,我遇见一个不在那里的人 。海王星的发现者之一、天文学家亚当斯说, 无 比我们这个平凡的时代对它的偏见更接近于至上的平凡。披头士乐队说,无即真实。这里的 无 与佛教里面的 无 如此地异曲同工,说明对于智慧的头脑来说,他们想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深度也是一样的,只是进入的角度不同。无就是有,当我们舍弃了有悖于自然、有悖于人本身的事情,你就会遇到那只看不见的手,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发现真理。无相、无我、无住、无得,无限、无量、无边、无上,人住在 无 里,就会有智慧,有力量,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无为而为,宽容与容忍非常重要,有人问佛陀,为什么有人听你论道听了几十年,却依然是一个凡胎俗子呢?佛说,我能做的就是告诉他,路在那儿,真正要走却是他自己,没人能代替他走。要鼓励他们走,纵然只向前走了一步,也是向目标接近的一步。不能总想背着抱着别人走,那样是走不远的。
无为而为,要与自己和谐相处,凡事要走中道,不疾不徐,不疏不密,不偏不倚,不迎不拒、不取不舍,用这样的态度与自己相处,我们就会跟自己的内在在一起,就会听到自己的生命召唤,进入灵性的层面,头脑不再攀援,心灵不再摆荡,焦虑和恐惧,批判和苛责,愤怒与悲伤都化为一缕青烟,袅袅飘散。你好像一道细流,在经历了沙漠和荒丘的跋涉,突然找到入海口一样,一切都变得清晰、安详、和平、自在、圆满。你会发现,你自己即是源头,也是归宿,即使来处,也是去处,这世界没有多一分,也没有减一分,那些日日夜夜紧追不放的苦恼、焦虑,一刹那间消失了。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