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切实加强寺院管理,维护佛教良好形象

发布时间:2024-06-26 05:04:10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切实加强寺院管理,维护佛教良好形象

在新形势下,做好佛教活动场所管理工作,对于依法管理佛教事务、保持佛教健康发展、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团结和引领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寺院管理、维护佛教形象的现实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政策得到了落实贯彻,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巨变,国家政通人和,中国佛教也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寺院是佛教的基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89年主持制定了《汉传佛教寺庙管理试行办法》,经过近6年试行后,在1995年正式将其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管理办法》,简称为《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寺院的基本属性和职能的界定是: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静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佛教赢得了美誉。但在新形势下,中国佛教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泥沙并下、鱼龙混杂等现象,出现一些寺院管理不到位、商业化现象严重和道风不振等问题。

过去少数香客涉足、僧人静中修学的寺院,现在很多都成为了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地方,部分知名寺院甚至成为了宗教旅游的热点,带来了寺院在安全消防、环境卫生、文物保护、外事接待、财务收支、基建维修等方面工作量成倍增加的变化,原有丛林格局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寺院面临更多的负面干扰和诱惑,佛门被“商业化”的各种歪风吹开,“中招”和“落水者”不在少数。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违法违规等现象严重腐蚀着佛教的肌体;境外一些不怀好意的势力,也乘机抓住中国佛教某一个寺院和某一个人的犯戒污点,大肆污蔑攻击,抹黑中国佛教形象。加强寺院的规范管理、建设纯正的道风和维护佛教的良好形象,成为事关中国佛教命运的重要方面。

佛教界要维护好佛教的良好形象,就必须要求寺院和僧人做到“庙就是庙,僧就是僧”。所谓“庙就是庙”,即寺院不能偏离《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基本属性和职能,应该努力把寺院建设成为信仰活动中心、道德教化中心、慈善事业中心、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国际交流中心,起到维系道德、传承文化、进行对外友好交往的社会作用。所谓“僧就是僧”,即僧人必须坚持持戒、修行、具足威仪、素食、僧装的基本原则,在坚持佛教教制对僧人的基本要求上,完善人格、僧格、国格。任何偏离寺院基本属性和职能的寺院,只能是“庙像庙”;任何不遵规守戒的僧人,也只能是“僧像僧”。而“只像庙,只像僧”既不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如果将寺院变为商业牟利之地,漠视寺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和人文价值,无论对佛教自身还是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都是有害的。如果没有形成纯正道风与清净修持的良好形象,也就谈不上发挥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全国各地佛教寺院管理较成功的经验

以戒为师,加强道风建设。道风是佛法得以持续传承的源头活水,关系到僧众的学修,也关系到佛教呈现于世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脉所在。如何使道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主要依靠寺院管理。一些寺院在管理上比较成功,靠的是严守戒律。以弘一法师为代表的历代宗师,为传承和弘扬“以戒为师”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中国佛教协会于1995年对汉传佛教管理制定的“独身、素食、僧装”六字方针,就是根据以戒为师的根本原则提出来的。寺院管理不严格遵守戒律,道风建设就缺乏基础和保障。

以规治教,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宗教法治化水平”的内涵就是要求坚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宗教纳入法治化管理。现在,寺院管理仅仅靠丛林寺院的道德自律来实施“人治”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党的宗教政策、法规相对接,并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有关汉传佛教的规约通则,参考《百丈清规》,建立起一整套的民主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人,使对内对外都有章可循。凡是管理得好的寺院,首先都是抓好了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两个方面。

当前有的条件好的寺院经济收入增加,投入和开支增大,但也容易滋生腐败,必须根据国家的财务规定做好审计,坚持民主理财、钱帐分开、收支分开、凭证记账、专款专用,严格各类手续。要对寺院所属房地产等固定资产加强契证管理,要对寺院易耗物资的采购、保管、发放等等,都必须纳入财务管理。

寺院在人事管理上要坚守“唯才是举、唯德是举”的用人方针,杜绝一切不良风气,摒弃重用法眷属或者袭用子孙传承的陋习。收徒、传戒、外来挂单等方面必须遵守《管理办法》,不能使其成为空洞的条文。此外,还要认真做好如安全管理,确保香客、僧众的人身安全和寺院财产文物安全,努力提高防灾自救能力,增强反恐防暴能力,确保场所安全清净。

以人为本,加强两序大众建设

。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宝,其中僧宝最为重要。从寺院管理的角度讲,僧众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两序大众的“僧人”为中心,加强寺院的道风建设。僧人的道风、学识、修行、能力等素质,决定了其对信众的影响力和弘法利生的能力。对僧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应通过一系列国民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文化教育、宗教教育,使学僧爱国爱教,精进修行,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人才。在教育上要舍得投入,支持僧人到佛学院深造。寺院日常要大兴学习之风,通过参学、讲经、说法、研修、辩论等途径,不断提高僧众的学识,培养出一批管理型、弘法型、研究型、对外交往型的人才。

运用好寺院管理系统,维护佛教良好形象,推进佛教中国化发展

寺院的管理者应依规依制、分职管事,做到各负其责。尤其是作为大管家的监院,不仅要统筹安排好寺院僧众的衣食住行,而且要依法经营好寺院开设的素食馆和流通处,保持寺院的自养能力,保障寺院的日常开支和寺院的维修、正常佛教活动及社会慈善事业。客堂的知客和僧值要对寺院僧人的进出、信徒和来宾的接待、犯错僧人的处置等严格把关,引导僧众和信徒正信正行。方丈和执事只有贯彻民主选贤、集体议事、依章管事,真正做到相互制约、彼此协调,僧众在其带领下才能做好寺院管理,佛教商业化和道风的问题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维护佛教的良好形象。

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既离不开佛教四众弟子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关心。为了维护中国佛教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佛教界要从政治站位、从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从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充分认识和切实加强寺院管理。只要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爱教的光辉旗帜,坚持人间佛教思想,弘扬六和精神,切实加强寺院管理和道风建设,树立僧人的良好形象,提高佛教界的整体素质,中国佛教界必定能谱写好佛教中国化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