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发心和动机,修习止观也不例外。由于佛法的特质是指引我们和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轮回,因此在修习止观之时应该具备解脱轮回的“出离心”和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
如果不是以解脱生死为修习佛法的动机,那一切的修持将会漂流于生死大海之中,而不会成为解脱的资粮和条件。就象宗咯巴大师所说:“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的幸福,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盘境界
。”如果不以菩提心为动机,所有的修证——即使你具备空性和神通等功德都不会成为成佛的资粮和大乘法。所以在修习止观之前,尽力改正修法的动机是极其有必要的。
但对于从未生起过“出离心”和“菩提心”体验的人来说,简单的思考一下是不会让我们内心有太大转变的。因此按照次第和规矩,我们应该先以菩提道次第来改正我们的发心和动机。
首先应正确认识我们的暇满人身,正如宗咯巴大师说的:
具缘人身胜过如意宝,
得此身者仅有这一次,
难得易失如空中闪电。
想此情境尘世一切事,
犹如扬糖求谷两手空,
朝朝暮暮该求善结果。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所谓暇满人身是指充分具备修学佛法内因和外缘的人身。内因是指生理健康没有缺陷、心理正常心智聪睿、未受歪理邪说影响、向往探求佛陀正法等自身条件;外因是指生在能值遇佛法的文明国度、具备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等修学佛法的外部环境。
现在我们已经具有这样的人身,应该充分加以利用,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的价值远远超过所求如意的如意宝。
无论我们想获得人生幸福、往生净土、解脱生死还是圆满成就无上佛果,此身都可以办到。如《入行论》中说:“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有幸得到这个人身,如果不修习佛法,没有比这更大的过失,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通过对暇身的禅思,应该树立珍视此暇身的观念,从而为努力修习佛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冈波巴大师说:“潜心思维此暇满人身之难得,就会激励自己去进修佛法。”
这个宝贵的人身虽然具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和作用,但却因无常的原因而不能久住,因此接下来我们要禅思“无常”。
我们之所以还在贪求现实中的眼前利益、对于止观等佛法不能精进的修习都是由于没有认真、深细的观察和思考“无常”这一殊胜妙法的原因。有人认为对于无常只要偶尔考虑一下就可以了,或者认为是在没有其他高深佛法可修时才略微修习,这是非常错误的。在《大般涅盘经》中说:“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只有经常观修无常,才能激发我们修持佛法的紧迫感,才能消除懈怠、懒惰的消极思想,从而努力萃取暇身的精华!净土宗师印光大师常将“死”字贴于额头之上,岂是偶然?因此,“无常”是贯穿直到成佛间的彻始彻终的修法。冈波巴大师说:“常念无常及死亡,就会激励自己去力行善业。”
按照佛教的说法,今世的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除了阿罗汉以外都会再生。而再生的前途只有两种,一是人天善道,二是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这就是六道生死轮转。
至于能转生在善道还是恶道完全受“业”的控制,由善业的力量而转生在善道,由恶业的力量而转生在恶道。如果纵观自己一生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发现符合佛法所说善业标准的寥寥无几、极其微少,因此下堕恶道几乎铁定!
在恶道中所受的苦难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关于详细的情况可以参考《地藏经》、《念住经》、《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俱舍论》、等经论。
然后应该思维,谁能救我们于水深火热的恶道之中呢?结论是只有皈依三宝。因为佛自己已经远离了各种苦难、有能力救我们远离苦难、以救我们离苦为己任、而且不分亲疏平等救助。
但仅仅皈依三宝就可以了吗?当然不行,对佛所鼓励的事情(善业)要尽力去做,所禁止的事情(恶业)要绝对不做,才可以远离苦难。佛陀不是救物主,只能传授我们远离苦难的方法,正如经中所说:“诸佛非以水洗罪,不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冈波巴大师说:“思维业果不坏的道理,就会激励自己去净罪除恶。”
所以,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要谨慎取舍善恶业果,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方能达成解脱恶道、圆满人天幸福的美好愿望。
以上是依人天乘佛法——下士道次第的动机来建立修习止观的最初基础。对于下士道思维和修学后,贪恋现世一切享乐的心如果能逐渐淡薄乃至彻底熄灭,即达到修学佛法的初级目标。
虽然获得了人天善果和暂时的安乐,但仍然未出“行苦”的范畴,由于无明和业的催动,下堕恶道也是必然的。所以在没有根本解脱轮回之前,所有一切都摆脱不了“苦”的本质。正如宗咯巴大师所说:“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入行论》中说:“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道,长受极大苦。”《中观四百论》说:“智者畏惧善道和畏惧恶道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必须从这种境域中解脱出来,才能获得永恒的安乐。
所谓解脱,是指从“业”和“烦恼”中解脱出来。所谓出离心也不是说对于轮回中的住处、亲友等而生厌离,而是要对业和烦恼能系缚生死的本质产生出离。
若想真正生起“出离心”,首先必须认真的思考“苦谛”。这是佛在大、小乘中数数宣说的能总摄生死流转和还灭纲领的“四谛”之首。如果未曾真正学习、思考过苦谛的内涵进而生起出离心,那么说追求解脱只是一句空言罢了。那无论修什么法、做什么事都是生死轮转的因素,都是“集谛”所摄的范畴。
如若不了知生死轮转的根本——无明、业(集谛),也不可能摆脱生死的束缚,宗咯巴大师说就像射箭者未见目标一样。如果说这样也能断除无明、解脱生死,则纯粹是自欺欺人的“增上慢”了。
如果能真实生起“出离心”而修习本书所说的止观,则可证得小乘的四果,彻底摆脱业和烦恼的束缚、抵达生死大海的彼岸。
以上是根据小乘佛法——中士道次第来改正我们修习止观的动机。
但仅仅自己解脱就可以了吗?无始以来曾生生世世做过我们父母的一切有情还在生死火宅中备受三苦煎熬,我们就坐视不管了吗?当然不行,我们应该发起为救度一切母亲有情而愿快速成佛的大乘菩提宝心。
此菩提心是入大乘佛法的唯一之门,什么时候真正生起此心,就是大乘菩萨了——即使他没有诸如现证空性、具足神通等其他功德。如《入菩萨行论》中说:“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宗咯巴大师说:“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菩萨行的基础和主体,完成二资粮的点金术,所有善行的福藏。”多识仁波且认为,将菩提心比喻成“点金术”具有特别深刻的含义。因为只要具备菩提心,所有的善行都将转化为成佛的条件和因素,并能产生极大的功德利益,如入菩萨数、罪障消除、一切世间所应供养等。
如果不具备菩提心,或者只是“口头”菩提心,那即使将本书所说的止观完全修习成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小乘罗汉,佛的四身、五智、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是不可能证得的。
以上是依终极大乘佛法——上士道的次第来改正修习止观的动机。由于“佛”是三乘佛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此“菩提心”又是导向这一目标的根本,因此在修习止观之前,努力熏修菩提心是至关重要的。
现今修学佛法的人多如牛毛,但得到成就的却少如麟角,除无善知识指导、方法有误外,不重视基础的发心和前行条件也是其一。也有很多人好高骛远、贪图便宜,想修一个简单、秘密的法——特别是金刚乘密法,妄想一步登天,孰不知冰川上的别墅即使漂亮,但又有何用呢?密法固然够殊胜,却非人人可修。上师说,密法如狮子乳,瓦钵岂堪承受?三大雪域文殊化身之一的萨加班智达说:“现在学法的人论法值马价,论人狗价也不如。”意思是想学的法希望越高、越大越好,法是极其殊胜的法,但学法的人却没有丝毫的基础。小儿举大鼎,后果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在阐述如何修习止观之前,特略书以上有关菩提道次第的概要,希望真正想在佛法修学上有所成就者能够重视,因为所有佛法成就的证得都有赖于此。(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