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6

发布时间:2024-08-09 05:04:44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6

学佛答问 (第六集) 2000/7/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06

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时间,为远到的同修们做三皈五戒的仪式。三皈是学佛正式的开始,皈依的仪式虽然简单隆重,但这是凡圣的转捩点;从今天起我们发心要转凡成圣。这个愿望确实不容易达到,但净宗有特别的方便法门能满一切众生愿,只要我们如理如法的修学,发菩提心,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能满众生的愿。

有些同修问,「学佛要如何学法?」这个问题,世尊在《无量寿经》为我们讲得很多。就总纲领来说,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三个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住真实慧」。三个真实中最重要的就是「住真实慧」,你不能住真实慧,前面两个真实你达不到。「真实之际」,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这是自度的圆满;「惠以真实之利」,这是菩萨化他;自行化他都能止於至善,这就是住真实慧。住真实慧的先决条件,是把我们自私自利的念头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过来,念念为正法久住。我们有没有这个念头?怎样令正法久住?我们必须依教奉行正法才能久住,如果不能依教奉行,正法就会在这个世间消失。唯有住真实慧的人,才会认真努力奉行佛法,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做到,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会违犯,这个人就是住真实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社会做好样子,这是住真实慧。我们这样修行就能达到究竟的善好,儒家讲「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最好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要从这个地方入门。

「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今天起我们真正发心回头,依靠佛菩萨的教诲。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再随顺自私自利,要从这里回头,这叫皈。决定依靠佛陀教诲,为什么?依靠佛陀教诲是学佛,学佛才能成佛,不学佛我们怎能成佛?「三皈」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清楚明了,否则只做这种仪式,这种形式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名字皈依,实际上没有皈也没有依。所以,真正发心皈依,这时候是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三皈的意义,我们详细讲过几次,都保留著录音带与录像带,还有同学发心从录像带写出文字,所以有一本「三皈传授」的小册子。诸位一定要多看多听,真正了解三皈戒的意义,信受奉行,我们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皈依决不是皈依一个人,皈依一个人就错了,是皈依三宝。我们宣读皈依誓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皈依某某法师,这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迷惑颠倒,找一位有名气的法师,炫耀自己,「我是某某法师弟子」、「我皈依某某法师」,你起这种分别执著,你将来的果报在阿鼻地狱。为什么?因为你破和合僧,你在僧团中起分化作用,这个罪过是五逆罪最后一条「破和合僧」。

一定要懂得,皈依之后,无论是哪个僧团,我们都是用真诚、清净、平等心对待。这个僧团如理如法的修行,我们可以跟他学;这个僧团破戒、不如法,造作很多罪业,我们对他恭敬,不批评他,不跟他学,所谓是敬而远之,这就对了。他堕落,我们不可以跟他堕落,跟他堕落这是绝大的过失。佛跟魔的差别,魔是教人斗争,教人彼此互相猜疑、瞋恨,那是魔,那就是邪法不是正法。是佛、是正法决定是教大家和解,劝导大家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辨别是正法道场、还是邪法道场,是佛道场、还是魔道场,只要自己稍稍留意就不难辨别。邪法毁谤正法,正法恭敬邪法,这不相同,正法何以能恭敬邪法?邪法的性也是佛性,只不过是迷了而已。善性跟恶性没有两样,是一个性,我们从体上去看,不要从相上去观察,相有善恶,体无善恶。从体上看,就得礼敬诸佛,从相上看,正法赞叹,不是正法不赞叹,礼敬不赞叹,差别在此地。如果是正法、善法,礼敬也要赞叹,这是《华严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皈依决定是随顺佛陀教诲。

说「佛、法、僧」,这太抽象了。皈依,凡夫总希望这个心地能踏实,真的找到依靠,若没有依靠,虽受三皈,还是不知往哪里去皈。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情形,为我们开示,我们皈依佛,这个佛是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欢喜,我们皈依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摇头,「唉!这个学生不听话,徒弟不听话。」教你皈依阿弥陀佛,我们就皈依阿弥陀佛,我们有依靠了。常念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教导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一定要遵守。

皈依法,法宝是经典,经典太多了我们依哪一部经?在此地,我们为诸位提出来,我们皈依《无量寿经》。现在世间《无量寿经》流通有九种不同的版本,每一个本子都好。九种本子中最好的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我们每个星期六讲演的《无量寿经》就是采取夏莲居的会集本。别人有分别,我们没有分别,我们对九个本子一律平等看待。我们采用这个会集本,这个本子方便、言简意赅,文字简单通顺,读起来很流畅,意思很明显,不讲也能懂,所以我们一定要依这个本子。这是皈依法,法宝有了依靠。

僧宝找谁?阿弥陀佛旁边两位助手就是僧宝;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菩萨僧。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圆满智慧,由此可知,僧宝教导我们什么?教导我们要用智慧的慈悲。不能用感情,随顺感情就麻烦,就会造作恶业,就会堕落,所以慈悲要随顺理智。换言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僧宝是教导我们用理智不要用感情,从感情里面回过头来依理智,这就是皈依僧宝。一定要知道「皈」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回归;「依」是依靠,依靠什么;搞清楚了,从今而后认真努力依教奉行,你就决定能得三宝殊胜的利益。

《无量寿经》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是为我们细说五戒、十善,里面有道理、有事相、有方法,也给我们说明善恶果报。这一段就不特别讲了。过去我们《无量寿经》讲过很多遍,都留著有录像带、录音带,诸位可以从录像带、光牒、VCD,反覆的多看多听,我们必须认识清楚,才晓得持戒是清凉自在的。戒律不会带给我们麻烦、不方便,你真正去做,会带给你真正的清凉自在、烦恼轻、智慧长。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利益都在持戒里面得到,不持戒的人不知道,你给他讲,他也没办法体会。

一些初学的人来学佛,他说:「佛经的道理不错,可以听听。戒律不行,戒律太可怕了,是吃人的戒律,约束我们,动都不能动,一动就犯戒了,全部的自由都被削剥了。」这是错误的观念,他没有了解戒律真正的利益、好处。而戒律决定不难受持,戒律就是诸佛菩萨日常生活,它不是有意定下来的,是我们把诸佛菩萨的生活写下来,就变成了戒律,它是正常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不正常,我们在六道轮回,不正常的生活过习惯了,遇到正常的生活就害怕、排斥。正常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是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人讲自由自在,在佛法里讲「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一个解脱的生活,我们向往而得不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佛告诉我们:只要依照戒律去生活工作、去处事待人接物,诸佛菩萨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你也可以得到,这个得到就是证得,你得到了。

今天我说的话就到此地。很多录像带、小册子你们可以参考。我跟大家在此地做一个简单的仪式,我们人多,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佛法在行不在说,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仪式。

问:「在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应如何落实五戒、十善?」

答:你想想应该如何去落实五戒、十善?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五戒自然在其中。最近我们在研讨《十善业道经》,经中教导我们的作法,我们要多读、多思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把它做到。怎样落实?佛在《无量寿经》为我们讲的一个纲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从这里下手。从不妄语开始,进而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从这里实践。

问:「老法师常说:『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否世出世间之事,都不用去计画、策略?若不策划周到,又怎能做得完善?」

答:你还是用分别执著去做好了,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意思很深,《金刚经》讲这个境界太高,不是我们的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决定做不到。你真正明了《金刚经》讲的「三心不可得」,你的问题就没有了,你就不会来问我了。由此可见,你对於「三心不可得」,只是听说,不懂得它的意义,你也没有办法做到。

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是让你心地得到清净。你工作时要不要去计画?要。当我们工作时就很认真的用思考去工作,做完之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从这里下手。工作做完之后还放不下,日夜都还想著,你就很苦了,你得不到休息,你没有办法开智慧,这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你的智慧。我们现在不能不用,用了马上就放下,不让它相续,这就对了。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说法,试问问,释迦牟尼佛要不要事先准备、要不要去想「我要跟他讲些什么」?没有,真的毫无准备。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讲经说法,都是随问随答,哪里有准备的,这已是契入境界了。我们没有契入境界,需要充分准备,做事情也需要计画。佛菩萨办事不需要计画、策略,他做得比谁都圆满;我们需要计画、策略,往往还犯很多过失,还做得不圆满。所以人家是住真实智慧,道理在此地。

问:「请问生天道是否也坐莲花台?」

答:生天道没有坐莲花台,只有佛道是坐莲花台的。尤其是净土宗,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的世界,其他的世界不一定是莲花化生。莲花化生才见到莲花,不是莲花化生没有这个境界,所以生天道没有坐莲花台。

问:「生天道的人,是否有莲台来迎接?」

答:生天道的人,多半是由天人、天童、天女来迎接,那个也非常庄严,但是没有莲花迎接。

问:「某人是从事冷冻批发,其本人不直接杀生。前几年是小生意,才五、六个员工,现在员工已有七、八十人的规模,员工都很认真努力的工作。事业是大家做出来的,若现在不做这个生意,将会有大部分员工失业,故尚不能立即不做。日前生意已由别人代管,而其本人现在开花艺社,自己生活简朴,也多行善事,别人都叫他居士。请问他是否能皈依三宝?」

答:他可以皈依三宝。皈是回头,回头就行了。每个人这一生的福报是前世修的,诸位细读《了凡四训》就明白了,确实古今中外任何一人没有例外。「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给你定的?是你自己定的,不是别人定的。

佛经讲,人在这个世间有两种业报:第一种是「引业」,引导你在十法界到哪里去投生。我们过去造的业因,这个引业就是五戒、十善。过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不错,所以这个业力引导我们到人道来受生,得人身。你到哪一家投胎,谁做你的父母,也是有缘分的,你跟父母没有缘分,不会到他家投胎。这个缘很复杂,佛说得很清楚,大概总不外乎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是报恩,你的小孩就是孝子贤孙,天性很好。如果是报怨,麻烦就大了,将来会搞得你家破人亡;为什么?他来报仇的。如果来讨债,就是你欢欢喜喜供养他,把他养大就死了,你花的这些钱都是欠他的,他讨完就走了。如果是还债,他是来供养父母,照顾父母晚年的生活,他没有恭敬心、孝顺心,但是父母生活所需他都顾到,他欠父母的。缘都是这四种关系,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到你家来。我们明了之后,把这些业缘转变成法缘,这就是觉悟。过去你来报恩、报怨,不管你是如何,我们都劝你念佛,都劝你学佛,都劝你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把过去生中的业缘转变成法缘,把冤亲债务一笔勾销,这是真正的智慧,这个好!

第二种是「满业」,就是我们得人身之后,这一生的受用。你这一生中所得的财富,在社会上的地位、功名(今天讲的学位),是过去生中修善、作恶的果报。别人发大财,是过去生中财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你这三种布施都做,你的果报非常圆满,你有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是圆满的福报。我们看到许多人发大财,自己并没有聪明智慧,甚至於小学都没有念过,可是他的缘分很好,很多大学、博士的人都替他做事。他当老板,底下员工都替他卖力,前世欠他的,那些员工是来报恩的。所以人一定要修善积德,我们的满业就好了。

过去生中所修的有欠缺,修得不多,这一生当然各个方面比较艰难。可是你懂得佛法之后,我们现在认真努力修还来得及。真的认真很努力去做,三年之后果报就现前,这样的例子我们看到很多。三年、五年、十年,果报一定现前,你的命运一定改变了。命运决定有,但命运可以改造,我们心善、念头善、行为善,我们的果报会愈来愈好,愈来愈殊胜;我们念头不善、行为不善,虽有福报,这个福报就会消失,享福的时间也会缩短,福享尽了,恶业就现前了。我们看到现前社会许多大富人家,像一些厂商没有经营几年就倒闭破产了,这就是过去生中虽有福报,这一生没有行善,所以福报享尽了。这些道理,我们都必须要懂得。

问:「念佛起五逆十恶之念,应如何对治?最近,心行好像非常邪恶,请问是否著魔?」

答:你是不是著魔,自己很清楚,用不著问别人。如果有这些事情,念佛的时候要忏悔。恶念很不好,你要把这些恶念忏除。在念佛堂里面多拜佛、多看佛,用观像念佛,念佛堂四周都悬挂著阿弥陀佛圣像,无论走到哪个方向都能看到,看佛的相好,把自己的念头放下;最好也多拜佛,心里头所有一切念头统统放下,意志集中念阿弥陀佛,观察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这就是修忏悔法门,这样做非常好。

问:「念佛大约两年时间,半年前,每当静坐和休息时耳边都会听到佛号,请问是好是坏

?」

答:你不要去理会它,这是好境界。你常去作意、去想这个事情就不好。世尊在《楞严经》教导我们一个道理:境界现前不著相、不理会是好境界,只要一著相就不是好境界。著相,就是你已经起心动念了,所以不要去理会。这个现象,一般功夫得力时都会有,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你心一静下来就会听到佛号,听到时跟著一起念佛,不要去想它是魔境还是佛境,想佛境也是魔境,想魔境当然更是魔境,所以都不要想它,这样就好。

问:每天都供水、烛、一杯饭,供佛时间大约一小时,但是每回供佛之后,中间一杯总是减少。请开示。

答:你供的饭、水,当中杯子或者碗里的东西会减少,这是有人受用,很好!你不要去管它,它多也好少也好,都没有关系。我们供养是自己一个恭敬心,在这里面起分别执著,恭敬心就会失掉,所以都不要去理会,都是好境界。

问:「请问念佛时,念珠必须怎么拿?」

答:你喜欢怎么拿就怎么拿,只要自己拿得舒服、拿得习惯就好,没有一定的拿法。有人说捻珠时不可捻过珠头,因为有一些念珠头里面有佛像,是这个关系。念珠头里面有佛像,当你摸佛像不恭敬,所以才调过头来。我们一般念珠都没有佛像,没有佛像就可以,没有任何忌讳。

时间到了,我只能答覆到此地,剩下来的问题,我们再找时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