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作者:水往云来
很多佛经中提到过五蕴,其中,在《大乘五蕴论》中有这样的说法:“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这五蕴,是构成人最本质的东西。由于人都是由这五蕴所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被这五蕴所牵引,在五蕴的牵引下,反复轮转,无法拔离。那么,如何破除五蕴给人造成的魔咒呢?
五蕴相生图蕴,有蕴藏,聚合的意思。五蕴,相对应的就是人的五种现象。
色蕴的表现状态,就是因为人对外界有了一定的见识。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五色令人目盲。”当人不断地去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会迷惑于自己看到的东西,觉得这一切就是真相。
但是佛陀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所认识到的东西,都是幻象。所以才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想破掉色蕴带来的迷惑,就必须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有一个全新的定义。这种定义,是在研究佛法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行为去论证这一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做到“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双眼不去往外面看,收回自己的这颗心。这样以来,就很容易不被外物所迷了。
受蕴,多数是由外界对于我们自身的施加。
有的时候,受蕴会让人产生快乐。比如别人对我们好,或者是给予我们好东西、快乐以及幸福等等。相反的,还有一种外界对我们产生的苦难。比如对我们不好,欺辱我们、占有我们的某些东西,令我们失去,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难受。
不管是施加给我们的好东西,或者是不好的东西,我们都要使心平静下来,不为外物所动。这样,才能逐渐的破除受蕴带来的影响。
想蕴,就是我们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变现
。现代科学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组成。想蕴属于精神体的一种状态。但是人的物质体又受精神体所控制,所以如何破除想蕴,就显得很重要。
我们在平时,很难让自己的思想不去想东西,很少能体会思想不想东西是一个什么状态。在禅定中修的时候,就是要尝试让自己的思想静止。即使达不到绝对的静止状态,也能增加自己的福分。一个人的思想有多静,他的福分就有多深。
所以,一直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因为只有心静下来了,才会让时间“慢”下来,从而能够体悟到平时体悟不到的东西。
行蕴,就是由于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自身给外界带来的影响。
由于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断的要让自己想办法生存下去,所以就会有各种行为的表现。这些表现,也会让我们心里生出各种认知。
比如我们做了好事,会让自己心安;做了不好的事,会让自己惴惴不安。所以道家讲无为,什么都不需要去做,心里就不会起涟漪。但是我们在世间,为了生存又必须去做。那么怎么办呢?
佛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意思是一切万物,都是在心的作用下显示的。所以只要让自己的心彻底的静下来,外界的一切表现,就显现出它真实的样子。知道了外界的真实的样子,自己再去做事,就不会错了。
识蕴,这里的识,有认识、辨别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我们知道了外界的事物,对它会有一个辨别的状态。
佛陀在金刚经里说:“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意思是说,所有的法,都是我们对他的辨别、认知。我们以为法是这样的,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当达到明心见性,才能看见真正的法。
那么,为了破除这种辨识,就必须得去学佛经,从佛经中知道什么是法。然后,用正确的方式,指导我们平时的行为。这样,才不至于在识蕴的作用下做错事了。
由于五蕴都是互相关联、互相起作用的,所以单独的去修哪一部分,就很难做到完全去掉它给人带来的影响。只有在不停地去修行,不停地去自我认识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到底是被什么东西所带动的。
如果能够做到破除五蕴来带的魔咒,这个人就会明心见性、涅槃寂静了。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