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中国儒家,因为儒家一开头跟佛一样讲放下,佛讲看破放下,儒也讲看破放下,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致知是什么?智慧现前,明白了,不再迷惑。怎么明白的?放下明白的。你现在为什么不明白?你妄想很多,杂念很多,分别很多,执著很多。所以,这叫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这个麻烦大。儒家这些祖师大德了不起,告诉我们修行,佛法叫修行,儒家讲修身、修心,意思都是一样的。从哪里修?修学终极的目标是什么?佛法是大般涅盘,大般涅盘是不生不灭;儒家修行的,《大学》里头的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儒家修学的终极目标。明明德就是大彻大悟,跟佛法没有两样。明德就是自性,佛法里面讲的自性,真如本性。现在我们的自性,迷了,不明。明德是自性,现在不明,那怎么办?怎么样叫它恢复明德?明明德,上面这个字是动词,下面是名词,叫明德,恢复它的光明。那个光明就是照见,明心见性,一个意思。
见性之后的第一德起作用,什么作用?大慈大悲,儒家没有讲大慈大悲,讲亲民,亲是亲爱,民是对一切众生,就是西方宗教里面讲的上帝爱世人。你看《大学》里头亲民,是不是上帝爱世人?他为什么会爱世人?因为他明德现前。明德是真正觉了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惠能讲得很透彻,「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全宇宙,一样没漏。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自性就是明德,明明德,慈悲心露出来。我们今天慈悲心露不出来是什么?自性在迷,没开悟。小悟,有小智慧,小慈悲;大悟,大慈悲;彻悟,圆满的慈悲,这才叫止於至善。至善不是升官发财,至善不是名闻利养,至善是明心见性,这个是至善。下面教给我们方法,你真正想走这条路,这个路叫大学之道。《大学》是大学问,是成圣、成贤,这叫大学,培养圣贤的;在佛法里面是成佛、成菩萨,这大学。道路呢?下面八目就是路。你看头一个格物,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欲望。不管什么欲望统统放下,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欲望。世间人名闻利养是欲望,五欲六尘是欲望,七情是欲望。欲望生烦恼,对内生贪瞋痴慢疑,对外表演的怨恨恼怒烦,这都是负面的。正面也不例外,正面,纯正的,是圣贤,是佛菩萨。在慧眼里面,圣贤佛菩萨都不存在,为什么
?你不能有分别,分别就错了,完全是一体同观。你怎么个看法?整个宇宙是一体,上面从诸佛菩萨,下面到地狱众生,一体,只是迷悟不同。儒家讲圣凡,最高的是圣人,最下等是凡夫,迷惑颠倒的凡夫跟至圣、大圣是一不是二,给我们讲的是这个道理。...儒家也不例外,格物,放下;致知,看破。放下看破,意才诚,《中庸》讲这个诚字才做到。诚是什么?不自欺,不欺骗自己就不会欺骗别人,用真心,老老实实,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诚意,正心,你心才正;然后心正,身就修了;身修,家就齐了;家齐,国就治了;国治,天下太平。这在哪里?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儒家的精华宝典就是《大学》、《中庸》这两本,两篇,薄薄的两篇。《论语》是孔子做到了,做出榜样来给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如何落实《大学》、《中庸》,他做出来了,圣人。孟子是贤人,你看贤人怎么样将《学》、《庸》落实。圣人怎么落实?圣人是圆满的落实,贤人虽然落实,还有一些缺陷,不能讲究竟圆满,夫子是究竟圆满。
朱夫子编这个书,朱熹,宋朝人,我有很深的感觉,我认为他的灵感是从《华严经》得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的,跟四书很像。《华严》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确实它有高深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后面表演,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如何把《华严》的理事落实到生活当中,做出来给我们看。这套书妙极了,它代表整个佛法。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八集) 2016/7/21 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兰彼得校区 档名:02-041-0358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