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若有智慧,则无贪著”这是指智慧能破除执著。也就是以智慧照见世俗现相一切皆空,不著于世俗的幻相;再者“因妄而显真”,妄既然本空,真也不立,所以并没有可执著的妄和真。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就是知道智慧难得之后,要常常省察,恒时不要失去智慧觉照。这样就能得解脱。
由增益闻思修三慧,来证得无漏真实智慧,才叫做道人。未曾出家叫做白衣。现在已经出家,又没有四种智慧,所以“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没有可称呼的名字了。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这真实智慧是能度过老病死海的坚固航船,是无明黑暗中的大明灯,又是能治一切生死病患的良药,也是斩断烦恼树的利斧。
总之,照破无明、根断烦恼、度过生死苦海都要由智慧来成办。所以自己要增长闻思修三慧来发起无漏智慧,证得圣果。
如果人有智慧照见万法真相,虽不具天眼,也是明眼人,这就是智慧的功德。
八毕竟功德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以上从“无求”到“智慧”这七种功德都是长养善根的方便,而这里是指示自性远离,不是对治法,所以称为毕竟功德。
真如涅槃本性清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不是戏论所行境界。戏论有两类,一是对真实的理生戏论(“理”是指理体、指本性),二是对世间的事生戏论。对真如本性起四边执著,认为是这样而不是其他(比如固定是有的自性,而不是其它无等三边),像这样就是戏论,因为心的本性远离四边。起了固定是此、是彼的执著,就落在昏乱当中,所以说“其心则乱”。《信心铭》:“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就是“戏论心乱”的注解。
像这样在法上起戏论都不可以,何故谈论世间各种戏论。一个人虽然出了家,身体是离了世俗,心却没证到真理,都是被上面这两种戏论所乱。所以要想得到寂灭之乐,就唯一要灭除戏论过患,这叫做“不戏论”。
三流通分为四:初劝修流通;二证决流通;三断疑流通;四嘱付流通。
“流通”,就是使这部《遗教经》流通于十方三世。分四部分:
一、劝修流通:这是劝导学人在自身上实修世间和出世间的法要,这才是真正使本法流通世间。
二、证决流通:就是决定地证明四谛是永恒的真理,使当时和后世的佛弟子信受无疑,从而流通后世。
三、断疑流通:由断除怀疑,使大众领会到佛已经把重要的法要宣说完毕,使大众依法实行、实证,让佛法流通世间。
四、嘱咐流通:就是世尊嘱咐大众一心勤求出离之道。
今初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诸功德”指共世间的三种法要功德和出世间八种大人功德。
“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是世尊嘱咐我们:所学的法要要放在自心上实修。在学完共、不共法要之后,常常要依第一义心而修。
以上所说的功德最终是证得第一义、证得一心。首先修共世间法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法器。包括持戒远离邪业,使身口意三业清净;然后要对治生活中会严重障碍修道的根欲放逸、睡眠、多食三种苦,对治之后才有安稳的身心状态,才能保证全副身心投入修法;之后要对治嗔恚、贡高、谄曲三大烦恼。由于嗔恚会失坏善根、贡高无法受取法益、谄曲不能与道相应,有这三种障碍就难以入道,所以先要对治这三种烦恼,使得自己的心安忍柔和、谦下、质直,才能修不共出世间的法要;之后,要首先成就无求、知足、远离功德,使得身心远离世间的惑业苦,一心安住在出世间的修法上;之后再缘着正法恒时无疲倦地勤修、日夜不失正念,由此就能成就禅定、智慧,最终得到毕竟功德。前面的修法都是对治行,并非究竟。最终的究竟功德是非对治,这就是成就一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世尊教诲要恒时依于第一义心而修习。
“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就是远离种种放逸在五欲中的行为,要如同远离怨贼一样。“放逸”是指心向外奔驰在虚妄的尘境上,这叫“背觉合尘”,是造成生死无量诸苦的根本,使自己失坏功德法财,所以如同怨贼。只有舍离一切放逸,才能恒时依第一义心而修,因此殷勤教诫。
“所说利益,皆已究竟”,这是指佛的无限剂大悲(就是无局限、无边际的大悲)。由于佛的大悲心不会有局限、有偏袒,所以如来所说的利益都已究竟,而无遗留。这是世尊即将入灭,对弟子们交代:我来世间所说的法要,一切都具足圆满,所以你们只要依法勤修,就一定能证道,不要认为还不究竟。
从“汝等”到“勿令忘失”这一句是教导修行的方式:
如何修?“当勤而行之”。所学的法要精勤地在自己心上修。法如药,不是背药方,而是要服药。一个个法要听受了之后,先以思维决定它的涵义,之后纳入在自心上使自心修成这样的功德。譬如:学知足,就精勤地修出知足的功德;学远离,又精勤地成就远离的功德。
何处修?要在山间或空泽中,或树下,或安静地住在静室里。这是为远离散乱的缘故。
修什么?“念所受法”。“念”是明记不忘,“所受法”也就是应当修的法,不是在所领受的法之外另找一种修法。
何故修?“勿令忘失”。为什么要修呢?为了不使所受的法忘失,因此要常常在自己心上修。
以什么方便修?“常当自勉,精进修之”。用什么方法来激励自己修行呢?就是常常勉励自己:极难得的暇满人身我已经得到,极难闻的甚深法要我也已经听闻,所以我要珍惜此生,尽量精进修行!
如果今生没有趋入佛法的真实义,那就等于白活一世,叫做“空死”。到临死时没得到法,对佛法真实义还是一片茫然,那算是白活一世了。如果现在以少为足,临终也会后悔:当初如果我能把握机会、精进修行,会有更大的成就,绝不只现在这样。再下等的,到了临终发现一生造了很多恶业,现在要堕入恶趣,那就更加后悔!会自我呵责:为什么我这么愚痴?这么好的机会,没有修成佛法反而修到了恶趣!到这时后悔已晚。所以要珍惜每一天,不要空过。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世尊又讲:我只能指导你们修行,修行要靠你们自己!我就像良医——知道你们的病情,而且给你们开了药方,服不服药在于你自己。不服药,治不好病,这并不是医生的过失。我又像很好的向导——给你们指明了光明大道,沿着这条大道实行,就一定能得到安乐!如果听完了不去实行,没得到安乐,这不是向导的过失,而是你自己不依道实行的过失。
“良医”和“善导”比喻的侧面不同,从“灭恶拔苦”,比喻成“良医”;从“生善予乐”,比喻为“善导”。
众生心上有很多烦恼,以烦恼而不断造业、感苦,所以都有烦恼病、生死病。佛如同医王,了解众生的烦恼,开出对治的药方,只要按方服药,就能灭除烦恼恶业、拔出苦根。但如果不按药方服药,那也治不好病,照样会起烦恼、会造业、感苦。佛能做的事就是给众生开药方,无法代替众生断烦恼,只有自己依法实行,才能断烦恼。
其次,佛为众生指明正道,如果依道修行,就会在心中生起无量善根。而且由内心出生、增长、成熟善根,就会解脱,会得到究竟安乐。如果只听向导指路而不实行,那不可能生起善根获得安乐。比如佛指示要如此持戒、修定等,不依教奉行,也不会出生戒定的功德,得不到究竟安乐。
总之,佛不会辜负众生,要做的都全部做圆满了;众生多辜负佛。听了佛的教导不依教奉行,就是辜负佛。
二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一代佛教有无量法门,以四谛摄无不尽。以苦、集二谛摄尽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摄尽出世因果。所以,如果对四谛怀疑,则对一切佛法都有怀疑;如果对四谛无疑,则对一切佛法都能无疑。四谛是大总持法门,可以做种种深浅不同的诠释,总的可以含摄一切佛法。
所以这时世尊问大众:“你们对苦等四谛还有没有怀疑?”因为这牵涉到根本问题,四谛一旦明了,如果能了解苦、集,世间因果的相就完全了然(就是会了达由什么起因而造成流转生死,造成三界一切诸苦)。然后,寂灭苦和苦因的涅槃如何?能达到涅槃的道如何?如果对这道、灭二谛透彻了知,那么对出世间的因果方面也毫无怀疑(就是会明白修什么道能断苦的根源,能使惑、业、生三种杂染彻底息灭,而证得涅槃)。
所以世尊临入灭时,殷勤三次发问,这是有深义的,显示除四谛外无有余法。四谛能摄一切佛法,如果能深入四谛的法义,一切佛法都会了达。
“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表明大众没有怀疑,如来传法到此究竟圆满,表*轮圆满成就。“人无问者”,表证法满足成就。“众无疑故”,表断功德满足成就。
时阿?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阿?楼驮也叫阿那律,翻为无贫或无灭或如意。
这有一段因缘:以前在饥荒年代,有个人供养辟支佛一顿饮食,感得九十一劫往来人天,常享福乐。直至今天,福德还不消减,所求如意。所以他的名字叫“无贫”——从来没有贫乏;叫“无灭”——直到多劫之后福报还未灭尽;叫“如意”——一切所求,顺心如意。
他是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观察到大众的心理,所以他代表大众发言说:“月亮可以使它炎热,太阳可以使它阴冷。而佛所说的四种真谛却无法改变。”
月是太阴精,故冷;日是太阳精,故热。但依报器界的法只是众生心识所现,是识的相分。所以有神通的人可以使月热、令日冷。如果日月是心外存在的实法,那当然无法改变,但日月只是众生同分业习气所现的同分影像,你有这样的业习气变现日月,我也有同分业习气变现日月,所现的影像相似,就错觉认为在人类心外实有日、月存在,就像大家都吃了“商陆”这种迷幻药,在每个人眼前都呈现金色,就会误以为有心外的金色存在。其实金色并不在心外,金色只是心现的幻相而已。日月也只是唯识所现,所以有神通者可以使月炎热、使日阴冷。但佛说的四谛是众生心性法尔道理,永无变异。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首先苦谛:三界里,下自阿鼻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升沉有极大差别:阿鼻地狱所受的苦极其漫长、剧烈,心识长劫被大苦逼恼;而非想非非想天,多劫安住定中,毫无苦受。看起来上、下二界天地悬殊。其实三界有漏法无不是三苦所摄,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得到时心里非常贪著,失去了当然忧苦,所以有漏乐受必定与苦相连),舍受是行苦(虽然暂时处在不苦不乐的状况中,但苦因——烦恼种子、苦种子一直随逐不离,所以遇到因缘又发起苦苦、坏苦)。像这样一直在苦的轮转当中,无一刻止息。这三苦自性的法,无法成为乐的自性。
三界一切众生,以烦恼、苦种子恒时随逐在身。由于没有生起空慧照见无我,所以没办法断掉执著我的心;断不掉执著我的心,就免不了随着顺、逆境生烦恼;由心里烦恼妄动的力量,就会有种种造作;因为有造作的业力,就会随业力生死。所以就不断地轮转三界!像这生死迁流的状况唯一是苦的体性,只要还不能从根源上止息业力流转,就一直是苦因的状况,就像癌症患者身上一直有癌细胞繁衍,无论如何都是苦的体性一样。
其次集谛:见、思两种烦恼(或见和非见两种烦恼)以及善、恶、不动三种有漏业,的确是牵生三界的因,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因。因此说“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这是颠扑不破的法则。世间的因决定是见、思两类烦恼,善、恶、不动三种有漏业。是由种种惑、业的力量牵引着众生的心识受生三界,这是世间流转的定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
第三灭谛,也是真实寂灭苦的涅槃。“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这就是寂灭无为安乐!由于见了无我而退掉了执著我的心,这样在顺逆境里,不再执著我,就不会再起贪、嗔等烦恼;烦恼息下来了,就没有那股烦动恼乱的动力来驱使心造作;造作止息了,就不会以业力牵着心去六道里受生。
总之,这是从根源上止息了妄动,轮转的动力渐渐减到零,也就息灭了轮回。要看到:众生没有修道,无明没有破除,就会以此不断地妄动、造作,以业力就导致生死相续不断。现在从源头上破除了无明,就开始止息烦恼和造作。要懂得是按心里妄动的状态取名为烦恼,心一妄动就有一股动力,是以这股动力而发动身、口、意的行为,这就是由烦恼驱使而造业。有业就会被业力所牵而受生。反转过来,还灭之路的走法,就是从根源上破除无明,无明破了,就开始止息妄动;妄动停下来了,就会止息造作;没有造作,就不会牵入生死。像这样使苦因苦果完全寂灭,就是真实的灭!是真实的寂静涅槃!
因此灭谛是真实的涅槃。外道没有解脱正道,不能从根断除苦因,没有涅槃的实证。
再说道谛。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无我慧为核心,决定能根除苦因。刚才说过,苦因就是执著我的心。道的核心就是现见本来无我。以蛇、绳比喻能得解。比如天黑见花绳是蛇,就起了蛇的执著,以这个执著心会让自己的心烦动恼乱,以烦动恼乱就驱使着自己做出各种行为。
明白了这个比喻,对于什么叫惑、业、苦就会完全清楚!由于错乱的因缘把绳看成蛇,这表示把蕴看成我;由此心里一直执著有蛇,就像一直执著有我;以执著有蛇的心让自己的心起很多妄动,于是就驱使着心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因为恐惧,就会从屋里跑出去,或者赶紧找刀来杀蛇。刚才讲的,心里已经失去寂静而妄动了,这个叫烦恼。一妄动了,就会采取行动,或者逃出去,或者找刀杀蛇,这就是造作,表示业。像这样本来没有我,但因为执著有我,就会为我而求,为求而行动。比如为了求现世的享乐,这是为我而求,想让我得到,结果发起各种行动,就造出来了各种非福业。觉得生天很好,是为了让“我”生天而发生修定的行动,这样就是造不动业。
凡此种种,就知道:因为执著我的心,就会有各种为“我”而起的妄动,包括贪、嗔、嫉妒、傲慢等等,结果就驱使着心去造作种种,这个生起的过程就是由于执著我而烦恼、由于烦恼而造作、由造作而感召三界生死。
当你现见了无我,就好比灯光一照,面前只是绳子而没有蛇,认为有蛇的心当下就会消失,而且妄动的心也会逐渐止息下来。眼睛看到只是绳子没有蛇,比喻在见道的当时就断掉了遍计执著,再不会认为有蛇。但心里乱动的惯性还要逐渐地止息,这好比俱生执著,它还要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地止息下来。但由于已经见到绳上无蛇,就再不会执取有蛇。也不必多久,心里的乱动就会平息下来。这样内心再不会动荡,再不会由内心的妄动而发起这样那样的行为,先前一切的行为都很好笑!
按这样观察就会很清楚,唯一见到无我的智慧是真实的灭苦之道,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道。
由于苦、集、灭、道是这样真实不虚,因此称为“四谛”。佛如实而说,比丘如实而解,因此“决定无疑”。
三断疑流通又三:初显示余疑;二为断彼彼疑;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今初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这还是阿?楼驮的分别语言。包括三种分别:一是所作未办的人,指一、二、三果罗汉,断了见惑,思惑还没完全断,所以见佛说要涅槃会动悲感。比如阿难会起忧愁等;二是初入法的内凡、外凡,由于观行的力量深,一听佛说法就速疾见道,所以比喻为“夜见电光,即得见道”(夜晚一片漆黑,电光一下子闪亮了。表示观行力量深的人一听到佛语,心里一下子就亮了,一刹那就见道了);三是所作已办的人,即阿罗汉,他们已经断尽了烦恼,见佛灭度并不会悲哀。因为不会起烦恼。
前面没有证到无学果,还有烦恼没断尽,所以见佛灭度还会悲哀。但是,四果罗汉已经断尽烦恼,永超三界苦海,所以不会动情爱悲感。但不了知佛实际不灭,因此说:“世尊灭度怎么这么快呢!”他们见佛的五蕴身即将入灭,认为这是涅槃。实际上,大乘现见法性的人知道“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法性常住不灭,这又另当别论了。
二为断彼彼疑
阿?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阿?楼驮虽然说了这番话,大众也都了达四圣谛的义理。世尊以慈愍心怜惜众生,为了使大家都得到坚固信解,以大悲心再次说:“比丘们!你们不要悲伤苦恼,如果我住世一劫,也终究要入寂灭。相聚而不分离,终究不可得(意思是无常的世间,缘聚而会,缘散而离,没有一法能够常住。我来世间八十余年,现在因缘已尽,因此入灭。即使我能住世一劫,最终也要分离)。但我来世间,自利利他的法已经说圆满了。如果我再久住世,也不会有更多利益。应该得度的人,不论天上、人间都已经度脱,还没度脱的人也都作了得度因缘(就是都种了善根)。从此以后,我教下的弟子们辗转地修行,把如来圣法继承下来、修持起来,这就是如来的法身常存不灭!
虽然四谛是本自如此的真理,但只有圣者才明彻地了知,因此称为“圣谛”。以“圣”简别非凡夫所知。当时大众已经了达四圣谛,已经明了世间和世出世间的因果,但如来的悲心为未来一切众生永断疑惑,所以再次跟大众说。这也使得我们未来的佛弟子,听到佛这样说,自己的心会坚固信受、远离怀疑,因此以佛语印定此事真实不虚。
这段经文有三方面的断疑:首先从“勿怀悲恼”到“更无所益”之间,是断除“所作未办,见到如来入灭生悲感”的疑虑。一至三果的阿罗汉认为佛就要离开我们,所以生起悲哀的心情。世尊为此安慰说:“我再住世一劫,也还要分离,但自利利他的法已经具足,你们依法修行就能得道。至于相会必有分离,是世间必然规律,而且我久住对你们没有更多利益,所以你们不必悲伤。”
其次,从“应可度者”到“得度因缘”之间,是断除“电光见道”的疑虑。意思是:有佛住世多好!我们来请问佛,一听佛说法,就像黑暗中刹那电闪一样疾速见道。佛不在世,怎么办?世尊解释:“一切都是因缘。所应得度的都度脱了,没得度的也作了得度因缘,在因缘成熟时也一定会见道,所以不必担忧。”
第三,从“自今已后”到“而不灭也”之间,是断除“灭度何疾”的疑虑。四果罗汉已断尽烦恼,见佛灭度,不会生悲哀之心。他只会觉得“佛怎么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对此,佛解释说:“实际上,往后我的弟子们辗转地行持佛法,就使得因分的住持不坏;法身常住不灭,使得果分的住持也不坏,因果都常在,哪里是很快入灭呢?”意思是:弟子依法行持,使因上佛法的住持不坏,佛涅槃后弟子常常依法修习,由弟子成为师父又传授弟子,弟子又成为师父,再传弟子……这样辗转传授而使佛法不断绝;就果来说,由弟子所行的法不断绝,就使得如来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常在世间,所以说“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
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作,因缘一散就坏灭无余,无一法能常住。所以相会必定有分离,世间相本来如此,要紧的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有为法只是一场梦幻,毫无实义。对无实义的法执著没任何必要,见世间法的泡沫破灭也不必忧恼,因为本身就是泡沫。
像这样,不是还要在迷梦里耽著种种幻相,而是要尽早从梦中醒来。对于世间的富贵、荣华、家庭、感情、财富、身体等等,都要看成梦幻泡影,知道会必有离、生必有灭,不能执为是常存不灭。
世人都喜欢生,不喜欢灭;都喜欢聚,不喜欢散;都喜欢盛,不喜欢衰。其实,灭是由生来的,散是由聚来的,衰是由盛来的,快乐本来是苦因。所以聚不必喜、散也不必忧,世事本来无常。对无实义的法,见其幻生而欢喜,见其幻灭而忧恼,都是不必要的情执。应当早求解脱,尽快灭掉愚痴的黑暗。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世间器情万物实际都是危脆的,丝毫不坚牢,如闪电、如泡沫、如草头露、如空中云,刹那坏灭。所以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寂灭,就像除去恶病一样,这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五蕴和合,假名为身。以这身沉溺在老病生死大苦海中,哪有智者能如杀怨贼般除灭这苦的根源而不欢喜呢?
所谓“罪恶之物”是佛示现同于我们凡夫,让我们生起警醒。佛彻证法身、无量功德庄严显现,并没有罪恶之物、有漏之身,也没有苦的根源,这是为教导我们而说的!
我们听了要归在自身上来领会。要知道这是说当下的五取蕴是苦的源泉,是出苦、造苦的苦器,是惑业的产物,所以称为罪恶之物,称为恶病。再具体一点说,长劫以来这有漏五蕴的苦始终连绵不断,它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今生所受的一切苦,是由五取蕴而生;来世应受的一切苦,也是由五取蕴造集而起的;由于五取蕴念念相续不断,就长劫沉溺在老病生死的大苦海中。现在能从根断除我执,使惑业止息下来,从此不再造业感召未来的苦,等到宿世的业全部报完,有漏五蕴的相续就彻底息灭,这就叫“除灭”。
“怨贼”,指无数劫来以无量苦加害于我,称为“怨敌”;劫夺我心中的功德,称为“盗贼”。以往这个苦性的五蕴一直相续,一直落在苦苦、坏苦、行苦当中,所以无量劫来从没出现过丝毫无漏的安乐和功德。今天得已除灭,这是大欢喜之事,因为已经灭尽了苦,永享安乐。
四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比丘们!你们要常常一心精进,寻求出离生死之道!“一心”指依止真实智慧;“求出离”,是因为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不能在里面耽著享乐,不求出离。我们住在世间要尽一生努力来求解脱,不是还要颠倒梦想,继续做轮回迷梦。轮回要截断它,不要发展它,所以要勤求出离。
这世间动或不动的法,都是败坏不安之相。“动”指欲界,“不动”指色、无色界。欲界是散乱地,心识动摇不已;上界住在定中,远离散乱,称为不动。三界万法都是败坏不安之相,念念为业所牵、为苦所逼,因缘一散就归于坏灭,所以是败坏之相;一直有苦因在身,有苦患在身,因此是不安之相。即使长劫住在上界,也只是一次长眠,定力一失又堕落下界,烦恼和业种子重新翻腾起来,仍旧陷入苦海。只有从根除灭烦恼,使执著我的妄动彻底停止下来,才从根息灭了苦,得到了涅槃寂静。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这是劝导弟子止息身口意三业,成就寂静无我的法器。“时将欲过”,时间快要过了,表示即将归于寂灭,不离中道以为究竟。“最后教诲”,显示佛的遗训是住持法中最殊胜、紧要的法。
世尊来世间四十九年教化众生,到最后殷勤嘱咐,悲心到了极点
。我们做佛弟子的,应当把佛的遗教铭刻在心、信受奉行,这才是我们学习《佛遗教经》的目的。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