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王氏临终,端立往生。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①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流通胜于原译。我国龙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又幽溪大师②更有盛焉,于所撰《弥陀圆中钞》中,专取王本经文。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
【注释】
① 解行:
《佛学大词典》:即智解与修行之并称。指由见闻学习而知解教理,进而实践躬行所知解之教理。了解佛道之真理(智解)与观心修行之实践行,乃是相因相资,称为解行相应、解行具足、开解立行等。解与行,譬若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具有缺一不可之关系;亦即依解而起行,依行而实解。解与行皆为学道之法,故又分别称为解学、行学。
② 幽溪大师:
《天台教学辞典》「传灯大师」条:明高僧(1554~1627)浙江西安人,俗姓叶,号无尽。少投进贤映庵大师剃染,后随百松大师学天台教法。于万历十年(1582)问百松大师楞严大定之旨,见百松大师瞪目周视,忽而契入得授金云紫袈裟。万历十五年,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兼研习禅及净土。其所撰‘净土生无生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
万历二十五年,撰‘楞严经玄义’四卷,续出‘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楞严经圆通疏’十卷、‘性善恶论’六卷、‘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等。师常开讲席,于新昌大佛前登座竖义时,大众齐闻天乐铿锵齐鸣。每岁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并四种三昧。明崇祯元年(1628),临终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亲自高唱三遍,而安祥圆寂,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年,住幽溪四十三年。
③ 莲池大师: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人名)明杭州云栖寺僧。名祩宏,亦称云栖大师。俗姓沈,初业儒,后为僧,居云栖坞。融合志禅净土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译文】
宋代的大居士王日休,曾经撰写了《龙舒净土文》,赢得了全国各地的普遍赞誉,一直传诵至今。他在临终的时候,是端正站立往生的。可以证明大居士确实是我国净土宗在智解与修行上都非常优秀,无比殊胜稀有的在家大德。王居士深深地慨叹这部宝典被尘封了多年,于是他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的四种原译本而另成一本,取名为《大阿弥陀经》。在王本问世以后,各地均称赞其大大地便利了修学,寺院丛林也尊奉为日诵的课本,流通的数量超过了几种原译本。我国的乾隆版大藏经和日本的大正藏也都采纳了王本入藏。莲池大师说:‘王龙舒居士所会集的本子,与五种原译本相比较,简易了很多,在今世中流通,利益非常大。’又说:‘由于王本通行于世间,人们经常能够见到的缘故’所以在大师所著的《弥陀疏钞》中,专门截取了王本的经文。近代印光大师在他所撰写的《重刻圆中钞序》中,也称赞王本‘经文义理详实而周密,举世所流通’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今笔者仰承古德诸说,窃计王氏之失有三:一者,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①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二者,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改深为浅。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故云未尽。’由上例可见,‘上竟不言’即是遗要,‘下曰不发’即是改深为浅。故莲池大师与彭氏斥之也。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着。王氏每以自着之文,演述原译之义。故莲池大师责曰:‘抄前着后,未顺译法。’盖责其抄引经文于前,复又自着文句于后。盖是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由上可见王氏之失,非是不应会集,而在于会本之多疵也。
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注释】
① 菩提流志:
《佛学大词典》:(562~727)梵名Bodhiruci 。意译作觉爱。初名达摩流支(梵Dharmaruci ),南天竺婆罗门出身。天资聪睿,十二岁出家,师事婆罗奢罗外道,通晓声明、数论,又通阴阳历数、地理天文、咒术医方等。年六十始悟释教之深妙,隐居山谷,修习头陀。又从耶舍瞿沙学三藏,未及五载,皆悉了达,遍临诸讲肆。唐高宗遥闻其雅誉,遣使迎之,长寿二年(693),至长安。则天武后厚礼之,敕住洛阳佛授记寺,同年译出佛境界、宝雨等十一部经,中宗神龙二年(706),移住长安崇福寺,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一字佛顶轮王经等。又继玄奘之遗业,译大宝积经,历经八年,遂毕其功,新译二十六会三十九卷,新旧合有四十九会一二○卷。后辞译业,专事禅观,寿过百岁,道业不亏。开元十年(722),入住洛阳长寿寺。十五年九月绝饮食药饵,而神色与平常无异,十一月五日奄然示寂,世寿一六六(另一说为一五六)。帝追赠‘鸿胪大卿’,谥号‘开元一切遍知三藏’。师所传译凡五十三部一一一卷,为唐代译经之雄。
【译文】
王日休居士对《无量寿经》所做的会集,虽然对于净宗的弘扬大有功劳,但是他所会集的本子还是有不少错误的地方。犹如洁白的玉石上的瑕疵一般,令贤达的人感到非常惋惜。莲池大师对其评价说:‘抄引经文在前,自著文句在后’,‘去除和采入的文字都没有做到完全的确切精当’。彭绍升居士批评说:‘凌乱而不够齐整且多有谬误,不能合乎圆融无碍的主旨’。现今笔者仰承古大德的多种说法,总结王日休居士的过失之处主要有三点:第一,这个会集本仅是依据了五种译本之中的四种,未包括唐译本。唐译本的名题为《无量寿如来会》,出自于《大宝积经》,是菩提流志大师所翻译,其中有很多奥妙和精要的文句,是其他译本所没有的。第二,去掉和采取的文字没有做到完全精当,采入了一些繁琐的文字而却舍掉了部分重要的内容,经文中原本含有精深义理的地方,会集后反而变浅了。例如莲池大师所批评的:‘比如说关于三辈往生的这一部分,魏译本的上、中、下三辈都说要发菩提心,而王居士的会集本中,只有中辈说了要发菩提心。下辈说成了不发,而上辈竟然没有提及。这样就失去了高低上下的次序,所以说不够精当。’由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上辈竟然不提及要发菩提心’就是遗失重要的文字,‘下辈说不发菩提心’便是改深为浅。所以莲池大师与彭绍升居士都对这个本子有批评。第三,轻率地根据自己的见解而增加原本所没有的文句,俨然像是自己所作的文章。王居士多次以自己的见解来演绎和叙述原译本中的义理。所以莲池大师责备说:‘抄前著后,未顺译法。’就是责备他引用原译本经文在前,而又增添自作的文句在后。凡是会集经文,必须要依据经文原本,万万不可以在原译经文以外,擅自增添文句。所以责备王居士‘未顺从于会集经文的原则和方法’。从上可以看出来,王日休居士的过失,不是不应该会集,而是在于他的会集本有很多瑕疵。
出于对王日休会集本诸多过失的遗憾,彭绍升居士采取了魏译本进行删节,成为《无量寿经》的第七种本子。但其只是对魏译本这一种版本的节校,而不是对多种原译本的会集。于是晚清年间的魏成贯(字默深)居士,为了挽救龙舒居士的过失,采取了五种原译本,重新进行会集而另成了一本书,最初仍命名为《无量寿经》,后来经过正定的王耕心居士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的文字简洁精当,远远地超过了王本。但是擅自增添文字的毛病,未能完全避免,所以说魏本也没有能做到尽善尽美。
【心得报告】
如果想更深刻地了解会集无量寿经的必要性,以及祖师大德对于之前会集本不足之处所做批评的准确性。则很有必要找来五种原译本及之前几种会集本,认真读上一遍。末学的个人感受,的确如恩师及念老所说,原译本虽然未失本真,但文字大多艰涩不畅,互有详略,出入较大。王日休居士的校辑本在文字上则顺畅很多,通俗易懂,确如祖师大德所赞叹,文义详悉,利益甚大,但仍然不免白圭之瑕。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存世五译中,缺少了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魏源居士的会集本集齐了五种原译,根据宏琳法师的《幻住答问》,其得到了佛门大德杨仁山老居士的肯定。但印光大师则认为魏源居士的水平尚不及王日休居士,且批评他说:“胆大心粗,不足为训”。这个本子的主要问题,在后续相关章节,念老有更为详细的阐述。而且,魏源居士在会集后不久,还没来得及再校并刊印,就往生了。其朋友周某在得到底本后进行过改动,后来王耕心的父亲王梅叔又进行过篡改,所以存在的问题也非同小可,不能称为善本。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①双运,宗说俱通②。圆融显密③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④,冥心孤诣⑤,稿经十易,方庆经成。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⑥老法师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律宗大德慈舟⑦老法师继之专讲此经于济南,并亲为科判⑧。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后复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⑨,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
。’于是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佛界尊宿⑩多以会本文简义丰,词畅理圆,讲说赞扬,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近且蒙海外佛学界收入新印之续藏。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昔贤会集之胜愿,幸告圆成。《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注释】
① 悲智:
《佛学大词典》:指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萨具此二种功德,合称为悲智二门。善导法事赞卷上即谓,释迦及诸佛等,皆乘其弘誓,悲智双行,不舍有情众生。此二者中,智慧属于自利,慈悲属于利他。若配于人之两手,则悲为左手,智为右手;若配于密宗之金胎两部,则悲为胎藏界,智为金刚界;若配于阿弥陀佛之两胁士,则左胁之观音菩萨表悲,右胁之大势至菩萨表智。完全实现此悲智二门,称为悲智圆满,唯佛能达此一境界。
② 宗说俱通: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指宗通,说通也。禅门自悟彻底云宗通。说法自在曰说通。宗说俱通为大宗师。祖庭事苑七曰:「清凉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楞伽经三曰:「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说通。」同注曰:「宗者道之本,说者教之迹。」证道歌曰:「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③ 显密: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显密之二教,自宗为密教,他宗尽为显教。显教者,计众生之机,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证理修因证果之法门者。是为随他意之教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云显教。密教者,法身佛为自受法乐,与自性之眷属,谈话三密之法门者。此三密之法门,唯为佛与佛内证之境界,等觉之菩萨,尚不能穷知,故云密教。密者秘奥幽妙之义。非云秘而不示也。盖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门,是显教,而释迦为其教主,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所说金胎两部之法门,陀罗尼印契念诵灌顶之仪轨,是密教,而大日为其教主。
④ 结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建伽蓝,或作戒坛,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谓之结界地。
⑤ 冥心孤诣:
《汉语大辞典》:「冥心」条:一、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二、潜心苦思;专心致志。
《辞海》:「苦心孤诣」条:孤诣,独到。谓费尽苦心钻研,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⑥ 慧明: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1859~1930)清末民初僧。法号圆照。福建汀州人,俗姓温。家贫未曾读书。九岁,于福建鼓山出家,执役于无量寺。十八岁,赴天台山。翌年,受戒于国清寺。二十一岁,朝礼普陀。后于九华百岁宫任维那,复入天童,任悦众引礼诸职。此后,经常往返于宁波、上海、育王、普陀之间,从学于妙智、大海、卍莲诸师。三十二岁,应邀于法雨寺开讲《法华经》。此后,讲经法缘甚深,以普陀山、天童山、灵隐寺三处居多,尤以阿育王寺之《涅盘经》讲期为最长。师之说法,辩才无碍,不滞于文字,发挥玄悟,杂以因缘譬喻,或禅宗公案,颇能吸引听众。又,师生活淡泊,一衣一衲之外,不蓄一物。尝任灵隐寺住持十一年余,然其日常生活,清简不异往昔。三十二岁时,尝于回龙真寂寺置一寮,除应邀讲经及充戒期教授等职之外,即归栖此处。1930年,示寂于灵隐寺,世寿七十一,僧腊六十三。遗有《慧明法师开示录》一书。
⑦ 慈舟:
《佛学大词典》:(1877~1957)湖北随县人,俗姓梁。法名普海。自幼即从父母学佛,三十三岁时,与妻室同时出家,未久,于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曾随侍华严宗大德月霞法师。生平讲授华严,阐扬戒律,弘化甚广,而自律甚严,持比丘戒,行净土行,修法界观。其说法度人,一任本真,绝不谈玄说妙,虚饰文词。尝于南北各大寺院宣讲华严、圆觉、起信、四分戒本等。民国九年(1920),开办华严大学、明教学院,致力僧材教育;并应虚云和尚之请,于福州法海寺筹办法界学院,后迁往北平净莲寺。民国四十七年一月,示寂于安养精舍,世寿八十二,僧腊四十八。着有毗尼作持要录、菩萨戒本疏、大乘起信论述记、普贤行愿品亲闻记等。今有慈舟大师法汇行世。
⑧ 科判: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指注释经论时对全经文句所作的段落分判。为我国古代注经者常用的诠释方式。也称分科、科段、科节、科判,略称为‘科’。此中,分判为大段落称为大科,分判为小段落称为细科。依据分科可以获知该书之简明内容及义旨脉络,并能定出注释者对于该书之大体见解。
⑨ 冗蔓:
《汉语大辞典》:繁琐芜杂。
⑩ 尊宿: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杂语)德尊年长者。观经序分义曰:[德高曰尊,耆年(指高年)曰宿]
【译文】
我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具足融通无碍的慈悲与智慧,宗说俱通,将显教、密教、禅宗、净宗圆融于一心之中,专志于宏扬持名念佛这个含摄无量功德的殊胜法门。为了宏扬净宗,所以发愿要让这部净宗第一经打破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光辉;希望这部无上殊胜的宝典,将来可以惠予众生无尽的利益。于是步先前诸位大德善知识的遗踪,重新进行会集。摒除和抛弃了所有外缘,闭门谢客三年,清除一切私心杂念,宁心静气,专心致志,苦心钻研,所会集的文稿,经过十余次的修订,方才圆满告成。首先承蒙通达于宗门教下的慧明老法师在佛前手持此经本摄影为作证明。之后,律宗的大德慈舟老法师则专门在济南宣讲了这部经,并亲自做了科判。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曾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本经,并称赞这个经本为《无量寿经》最完善的本子。后来又在本经的序文中称赞说:‘精当明确,凿然而有所依据。没有一处意思是不在原译本之中的,也没有一句话是超出了本经之外的。晦涩难懂的地方,使其变得爽朗明晰;繁杂冗长的文句,使其回归于简洁明快;凌乱分散的地方,使得整齐严谨;缺失错漏之处,都令其圆满补足。势必期望能够做到一切善好都圆满具足,所有真理都囊括其中。……让人不得不称赞其为最完善的本子。’于是先师所会集的这个本子自从流通以来,虽然没有进行过大力推广,却迅速地传播开来。佛教界的很多大德长老都肯定会集本文辞简洁而义理丰富,词句畅达而义理圆满,进而讲解演说,称扬赞叹,传播于中外。见到听到的人,没有不欢喜信受的。受持读诵和印制流通的人络绎不绝。而且最近还被海外佛学界人士收入了新印的续藏。眼看净土大经的光明即将常照于世间。过往的诸位大德会集本经的殊胜大愿,如今幸得圆满完成。《无量寿经》最完善的本子,从此出现,可喜可贺。这实在是稀有难逢的一大事因缘啊!
【心得报告】
现代人如果想要对这个会集本生起足够的信心,认识清楚夏莲居老居士是怎样的一位非凡的大德,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文中提及的慧明老法师、慈舟法师、梅光曦居士的赞叹以外,近代佛门公认的所谓“南梅北夏”,南方的第一大德就是梅光曦,也就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舅父,北方的第一就是夏莲居居士。另外参考《幻住答问》,当年虚云老和尚曾经与夏莲居居士见过面,并赞叹说,没有想到北方竟然还有这样的大德!此外,黄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中说过,黄念老的师傅贡噶活佛是藏传佛教公认的一位大成就者,他对夏莲居的评价是:“有资格当无上密宗金刚阿阇黎的,他平生只见到夏莲居一人”。再有,黄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还透露,夏莲居居士念佛的境界是达到了理一心不乱的,换句话说,等同于教下的大开圆解和宗门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上所述的这些,愿有缘同修明辨之!
念祖乃具缚①下凡,谬蒙先师以注解宏扬此经之大事相嘱。余虽初发大心,但以障深慧浅,承此重命,实深惶惧!所幸曾参先师讲席,亲闻此经全部。且于廿载随侍之中,得聆禅净密各宗玄奥,粗晓先师会集大经之深心。六十年代初,曾试写此经玄义②之提纲一册,呈师鉴核,幸蒙印可。但经文革浩劫,此稿已荡然无余。现余年逾古稀,复多宿疾。愧深恩之未报,惧无常之将至。于是奋老病之残身,继传灯③之宏誓,以此身心,供养三宝④。闭门谢客,全力注经。冀报先师暨十方三世上师三宝与法界众生之深恩于万一。
【注释】
① 具缚: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烦恼缚人而系于生死之牢狱,故名之为缚。具有烦恼者曰具缚。即一切之凡夫也。
《佛学大词典》:谓具足烦恼,指具足见修二惑者。缚,即烦恼之异名,烦恼(心之惑)能系缚有情,使其堕于生死轮回之苦境,故称缚。盖无论有漏、无漏,若其见惑或修惑之一分未断者,皆总称具缚。又就修行阶位而言,乃指自‘见道’以前之三贤、四善根等,乃至一切未断惑之凡夫。一般则以具缚为凡夫之异名,故凡夫亦称具缚凡夫、具缚凡众。然严格论之,凡夫之中有不具缚者,圣者之中有具缚者,亦即若以有漏道断灭修惑者,虽为凡夫,实无有具缚;而见道初刹那之圣者,若未能先断灭修惑,虽为圣者,犹称之为具缚。
② 玄义:
《佛学大词典》:指在解释经论本文之前,先阐明一部经论所诠之幽旨者。玄义,意谓幽玄之义旨。隋代天台大师智顗依玄义内容,将之分为五个范畴:(1)释名,即解释题名。(2)辨体,讲明题名所显示之意义。(3)明宗,明教之主要目的。(4)论用,论教之作用。(5)判教,判该教在佛教全体中所占之地位。此即所谓天台宗之五重玄义。
玄义多系就一部经论之题目而论谈,盖‘题’乃一部经论的总标目之故。如智顗以五重玄义解释法华经、金刚般若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维摩经、请观音经等诸经之题目。复以释名、出体、料简等三重玄义解释梵网经等之题目。又吉藏着三论玄义,立破邪、显正二义,以论述‘三论’之大义。善导着观经疏玄义分,亦以序题、释名等七门玄义,论释观无量寿经。此皆释名之例。
③ 传灯:
《佛学大词典》:与传法同义。谓法脉展转相传而不绝,如灯火相续而不灭。大般若经卷四○六(大七·二九上):‘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他宣说法要,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又以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界之冥暗,故将传法称为传灯。北宋道原于景德年间所编之禅宗史书,即取‘灯火相续’与‘照破黑暗’之譬喻而称为‘景德传灯录’。其后,历代之禅宗史传亦多援引其例而续作各种‘灯录’,如宋代之天圣广灯录、联灯会要、建中靖国续灯录、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明代之五灯严统、续传灯录、继灯录、禅灯世谱,清代之五灯全书、续灯正统、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续灯存稿等。
④ 三宝:
《佛学大词典》: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又作三尊。佛,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译文】
我黄念祖是个烦恼深重,下等根性的凡夫,承蒙先师错爱,以注解并宏扬这部经典的大事相嘱托。我虽然能初步发起大的愿心,但由于自己业障深重,智慧浅薄,要承担如此重要的使命,实在是让我感到深深得惶恐不安!所幸的是我曾经参与了先师的讲席,亲自听闻过老师讲解这部经的全部。并且在二十年跟随侍奉老师的过程中,得以聆听到禅宗、净宗、密宗等各宗玄奥的义理,粗线地知晓了先师会集这部大经的深刻用心。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我曾经尝试写过一册本经的玄义提纲,并呈交给先师鉴定,有幸得到了老师的印证和认可。但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这个稿子已经荡然无存了。如今我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又一向有病。对于尚未能报答佛菩萨及大德先师的深恩而深感惭愧,又担心无常不定会在哪天到来。于是奋起这年老病衰的残身,继承先贤弘传佛法的宏大誓愿,以此全部身心,来供养佛、法、僧三宝。闭门谢客,全力注解这部经。期望能够报答先师和十方三世的上师三宝,以及法界众生的深恩于万分之一。
【心得报告】
前面简述了认识夏莲居居士的必要性,同样道理,我们要对这本注解生起足够的信心,也必须要认识夏老的高足黄念祖居士,同样是殊胜非凡的大居士!下面就简要摘录一些对黄老介绍: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从小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净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
二十岁于北京工学院学习时第一次读佛典为《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受大震动。
二十二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会集《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
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
文革动乱中,黄老历经磨炼艰危,而修持无片刻松懈,相反愈加勇猛精进,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安然渡过。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遍观众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自一九七九年经二年,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付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外。黄老以开佛之见,示佛之见。导群生悟佛之见,入佛之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乐。笔耕著作同时,在中国佛学院及居士林、广化寺多次弘法或开设净宗讲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经解》外,尚有《净土资粮》与《谷响集》。第二批著作完成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尚未完成的有《大经白话解》,计划撰写的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等,惜众生福薄,均未能实现。
自一九八O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本应多加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O年起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着手撰写《大经白话解》,经常废寝忘餐,同时还慈悲接引、随机设教、终日劳顿,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临终前欲言不能之时,但洒脱一笑,全无牵挂。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