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寺院方丈送给义工的一句话:不见世间过

发布时间:2024-12-22 05:05:03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寺院方丈送给义工的一句话:不见世间过

寺院里新来了一位义工,一开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帮忙。做了几天,她一会儿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会儿又嫌一起工作的义工偷懒,要求换工作。

后来安排她到图书馆里帮忙,她做了没几天,又开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来借书的人没有素质,总是乱放图书。

于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门口负责卫生,没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游客乱扔烟头,嫌孩子乱丢食品袋……最后,她带着一腔怨气找到方丈,要求重换工作。

方丈听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后,问她:“你为什么要到寺院来做义工?”

她答:“我想学习佛法。”

方丈又问:“学习佛法为了什么?”

她想了一想,答:“学习佛法是为了做一个佛那样的人。”

方丈微微一笑,然后写了几个字送给她,让她悟了之后再来。

方丈写的字,义工拿给朋友看,原来是一句偈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

义工请教偈语的意思,于是朋友告诉她这是六祖惠能《坛经》里的句子,其大意是说一个真心想学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净的,看不到世间的是非人我。

义工辩解说:“我的心很清净啊,所以才会看到他们的很多不对。”

朋友只好又解释说:“这个‘不见世间过’是让你不要执著于别人的过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里、口里,不起怨恼,不四处传播,而是先要自己做个好样子,然后再以悲悯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来帮助别人改过。”

听到此,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民间故事:

有一个染布的师傅,同时收了两位学徒。不过他为学徒立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矩:每个月底,学徒都要对他说两个字。

第一个月的月底,师傅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饭香。”学徒乙说:“食劣。”

第二个月的月底,师傅依然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觉稳。”学徒乙说:“床硬。”

第三个月月底,师傅又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活轻。”学徒乙说:“事多。”

第四个月月底,当师傅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学徒甲回答:“想学。”学徒乙却说:“告辞。”

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结果,不出师傅所料,学徒乙此后又学过不同的技艺,但都未成功。而学徒甲却继承了师傅的染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显而易见,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的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

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饭食粗糙一些没关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没关系,只要睡得安稳;活计再多再忙,只要想学习都不会成为负累。

“不见世间过”,这里的“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世间”,不单单是指人世间,还包括动植物、社会、物理世界等。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净,即是所谓的世间过,而佛视此世界如净土,所以佛不见世间过。可以说,不是大路不够宽广,而是你的思想不够包容;不是鲜花不够鲜艳,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阳光不够明媚,而是你的心灵太阴霾。

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就是指见或不见世间过,其根源都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果心清净,是善的,那么我们的所见就都是好的;如果心不净,是恶的,那么我们的所见就都是丑的。

所以一切人、一切物的是非差别都缘于心的意识,而非外在的境缘。《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其中的“观”,就是强调要向内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过失。

查看我们自己的心,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看到别人的不善处,我们也要回过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

在生活中,“不见世间过”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以宽容和大度来包容一切,对于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计较,放下取舍。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既是惠能大师悲心切愿的真实教诲,也是引导我们契入佛菩萨境界的真知灼见。期待大家都能如实观照,如实受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