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一段著名的公案,出于宋代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段话在网上广为传颂,解释很多,今天末学也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见山是山,是执着的境界。在没有参禅学佛时,我们一切都是靠感官认识这个世界,还不能破除世俗的见解。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单纯,很执着,就好像幼儿园的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都觉得是正确的,我们只会接受,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我们执着于外相,看到山水,就会认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山水;看到美女,就认为她确实是美女,让人意醉神迷,魂不守舍,我们不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象,它们的本性都是空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执着于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追求财色名利,我们的真心被贪欲所蒙蔽,看不清世间的真相。正所谓《道德经》上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二,见山不是山,是虚无的境界。随着学佛参禅的深入,渐渐对宇宙万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白了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的道理。尤其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如雷灌顶,再加上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幡然醒悟,终于明白原来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什么是山是水?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罢了;什么是美女?不过是一堆碳水化合物而已。
这第二重境界,是对第一重境界的彻底否定,以前认为什么都是真实的,现在认为什么都是假的。以前什么都执着,现在什么都不执着了,连善法都不执着了,《金刚经》不是说了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到了这一重境界的人,很容易高傲自大,好像看破红尘,看透世间一切了。别人不管说什么,干什么,他总会说:“你执着了,你着相了
。”好像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样子。这就是学佛的另一个极端——虚无主义,所以还需要继续修行。三,见山只是山。这是定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既不会执着,也不会刻意逃避现实,无论外界如何干扰,心永远是如如不动。这时候我们再看外界,山还是那座山,水还只是水,美女还是美女,我们能够清清楚楚的觉察,了了分明。但我们不再执着,不再计较、分别,不会再产生妄念,所谓“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大家说是美女,我们也承认她是美女,但我们清楚她的本性不是真实的,所以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非分之想。
这个时候的我们,虽然在形式上又重新回到了世俗的生活当中,但心灵已经脱胎换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感恩一切,珍惜一切,善待一切,欣赏一切,我们是非分明,抑恶扬善,契机说法,但却不会执着、分别,不会去妄想贪求,一切随缘,都不会放在心上。这时候我们的胸怀更博大,视野更广阔,我们也会求名求利,但和以前的性质完全不同,以前是自私自利,为了个人享受,现在是“求名要求万世名,谋利要谋天下利”,是为了利益天下,利益众生。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