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父母与供佛无异
——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
在古佛毗婆尸如来的时候,婆罗奈国的国王,聪慧贤能,很受国人尊敬。可是国王没有子女,这使国王很忧郁。后来经过十二年不懈地向天神祈祷,王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生来心地慈善,相貌和悦,具备大人物的面相。国王欢喜异常,召集群臣为太子占卜凶吉,并给他起名叫“忍辱”。
忍辱太子逐渐长大,乐善好施,对众生尽施仁慈之心,正如他的名字那样,不管别人怎样侮辱他,他从不会嗔怒。当时国内有一个奸臣看到太子如此贤德,很是嫉妒,总想除掉他。
一日,国王突然患了重病,危在旦夕。国中上下都为国王的性命担忧,忍辱太子召集父王的群臣说:“父王的病情非常危险,我们应当想办法,挽救他的生命,众人有何办法呢?”
众大臣回答道:“灵丹妙药难以得到,国王的生命恐怕维持不了多久了。”
看到众人都没有挽救的办法,太子悲痛得晕倒在地。
那个奸臣看到这一切,心中暗喜,心想:这正是除掉太子的好机会呀!于是当太子苏醒过来之后,便向太子献计:“要想治好国王的病,需要一种药,不过,这种药太难得到了。”
太子连忙问道:“是什么奇妙的药呢?”
奸臣回答道:“是无嗔之人的眼睛和骨髓,如果能得到这种药,国王的病必然会痊愈的。”
太子听后若有所思,自语道:“我好像就是这样的人!”
太子回到住所,立即去向母亲辞别,然后召集所有的大臣宣布说:“父王病重,危在旦夕,可国家的百姓不能失去他的统领。所以我要贡献自己,使父王得以康复。” 说完便叫来医生,命他将自己的身骨砸碎,取其精髓,并剜取双眼,给国王治病。
众大臣看到这一切,更加佩服太子,深为他舍身救父的行为所感动,急忙将骨髓和双眼捣在一起,捧给了国王。国王服后,病果然即刻痊愈了!
吃过药,国王问众大臣:“这是什么药,怎么如此奇妙?竟能这样迅速地解除我的病痛!”
众大臣回答道:“这药是太子制做的。”
国王这才想起太子并未在他的身旁,忙问众臣道:“太子现在何处呢?”
大臣们悲声答道:“他在自己的住所,身体已经损伤不堪,想是活不了多久了。”
国王听后放声大哭,立即赶往太子的住所。可是,太子已经逝去了。
王后此时也赶到太子的住所,一进门便扑到太子的尸体上,抱住他懊悔地哭道:“我有宿罪,应当丧失性命,怎么让我的儿子替我去死呢?”
于是,国王便用牛头檀香木建筑阁楼,将太子的遗体保护起来。后来将他的遗骨,分别置于七座宝塔中。
太子为疗治父疾而献出自己的骨髓和眼睛,乃至生命,足以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相媲美!孝养父母的功德其实很大的。
佛陀在《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古德有云:
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
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
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
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清代乾隆庚子年间,北京竹斜街发生大火,焚毁的房屋,达百余栋之多,死伤的民众,数以千计,一时大哭小喊,情况极为凄惨,至于损失的财产,更无法估计。可是在这一场大火中,也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
在火灾的断壁残垣之中,竟有一间破屋巍然独存,未被火焚。这一间幸运的破屋中住着什么人呢?为什么能单独避去火灾呢?
据人们这样说:破屋中仅住著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她们姑媳二人,相依为命。老婆婆的儿子,早于几年前去世,邻村的人,很多来向寡妇说媒,劝诱她再嫁,可是这位年轻的寡妇,因为婆婆久病卧床,需要她日夜看护,侍奉汤药,所以她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坚持拒绝人们的说媒,表示决不再嫁。一年复一年,她细心耐烦的看护着病婆婆,口无怨言,面无怨色。
在这一场大火灾中,当熊熊的火焰燃烧到她们的邻居时,忽然风势转变了方向,所以火焰没有燃及她们的房屋。
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孝媳守护病婆婆的孝行,感动了菩萨,因而菩萨保佑她们免了火灾。
古往今来,中国人秉承“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使得家庭安宁、和美,社会稳定、和谐。遗憾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一些人抛弃了对老人应承担的责任,孝道几乎成为奢谈。一些人,之所以不孝,固然有伦理道德欠缺及家庭矛盾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他们不知因果、不信因果,他们不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知虐待父母要堕恶道。
在佛教的三皈五戒仪轨中,法师证受皈依时要问:你曾于母亲生病时弃之不顾否?你曾于父亲生病时弃之不顾否?如果有这种情况就是重罪,就要在佛前发露忏悔,痛改前非。著名的“佛门孝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说:“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想想不孝的果报,我们还能不改恶向善、孝养敬重父母吗?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