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经与人生佛教
这部善生经,在大藏经中有几种译本,向来很少人讲解。所以这经名,大家听来似很生疏,不如心经、金刚经、法华经等因讲的人多,大家已把那些经名听得滚瓜烂熟了。
已故的近代中国佛教巨人太虚大师,首先把这经从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大品中抽出来讲。他讲的意思,认为佛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经中不常见闻的经典,都提出来讲说流通。所以他过去在庐山讲孛经,在汉口讲十善业道经与本经,都是本著这个意思而讲解的;同时这几部经,前者注重修明国政,後者则著重人伦道德的善行,都与他提倡「人生佛教」运动极有关系的。
现在我讲这部经,是由几位居士提出来要讲的。他们极服膺太虚大师的学德思想,对於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认为契理契机,最适合时代潮流。我们要普及教义,普度有情,须走大师宣扬佛教的新路线,才富时代精神与意义。
一、倡导人生佛教的意音与效用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创教说法,无非为了要度众生,所以佛教是为人生而施设的,「人生佛教」这一口号之提出,本来不成问题的,且有关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话,也并非无人说过;不过,很明显很专门来提出「人生佛教」这个现代名词的,自然要算太虚大师创始了。从大师的言论中,揣测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是有他几个意义的:
1、佛教是人生的非人死的
近世有许多学者及一般人,因为未读佛经,不懂佛理,都误会佛教是与人生无关系的,以为人死了才用得到佛教,所以误认僧尼的专职,是替死人念经,超度死人的。其实佛教固有念经度亡之法,但亦有修善延生之法,可惜未为一般人所知所解。佛教原有延生增福与度亡往生两DA法门,延生法门寄托於药师佛,度亡法门寄托於弥陀佛。大师昔年讲药师经,曾提倡药师法门,消除灾难,延龄增福,要人知道佛教亦极注重现实的福利,即为补救偏重於弥陀法门之度亡往生。以中国佛教自宋明以来,净土宗极为旺盛普遍,人人皆知有阿弥陀佛,人人皆知念阿弥陀佛可以死後往生,其他注重现实的福利的法门,反而隐而不彰,於是人生的佛教就成为人死度亡的佛教,僧尼就成为送死人的专司,也养成普遍一般人死後才延请僧尼的习惯。同时有些要学佛的人,也说要到年老才来学,无形中失却人生佛教的气息。大师 为补偏救弊,出来提倡人生佛教,多讲解有关人生佛教的经书,这是大师为弘法利生而流露的悲愿。
清朝玉琳国师,读大藏经见有药师经,载药师如来发的十二大愿,都与现实人生有利的,且「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求官位得 官位」,都是深投众生的欲望,所谓「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於是他把药师经从大藏经中抽出来单印流通,并说出「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 船」的话,来鼓励大家注重人生的佛教。
2、佛教是伦理的非乖伦常的有许多人未听佛经,对於佛教未有认识 ,只从外表看僧尼舍俗出家,辞亲学道,就认为佛教是有乖伦常的,或不合伦理的。其实佛教那是如此的呢?僧尼的舍俗出家,辞亲修道,正为了是要向父 母尽其大孝,报其大恩,所以在大报恩经中,佛陀自述很多累世孝亲报恩的故事。父母恩重难报经,则说尽难报母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的深恩。四十二章 经有「堂上二亲最神」。报恩经有「父母者三界最胜福田」。其他如梵网经,大般若经、涅槃经、 耶律、地藏经、玉耶经及本经等皆强调不但要报父母恩 ,还要报兄妹亲属的恩,乃至一切众生的恩。因一切众生往劫以来轮回六道,皆曾互为亲属,故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莫不从之受生」。这是从报现世父母狭义的恩,推至报一切众生广义的恩 。而释迦佛陀与阿难,罗云争为父王担棺,以至东土禅祖如黄蘖度母升天,懒残典衣养母,都是注重现世孝亲的表示。如果佛经中没有报恩父母的理论,佛教 徒那有这种难能的孝行表现!出家为专修佛法,不过暂时离开父母,谁谓出家就不要了父母呢?佛教是不重伦理的呢?在本经看来,不但重孝顺父母一伦, 对其他君臣、兄弟、夫妇、朋友各伦,亦一样重视。就因误解佛教乖违伦常的人太多,所以大师才觉得有提倡人生佛教的需要;而阐扬人生佛教的真义,也 纠正了一般佛教徒扬弃延生法门而偏重於度亡往生的心理观念。
3、人生佛教的中心论点
人生佛教的中心思想,大师在「人生佛学之 大旨」中曾揭出三点:
A、人生佛教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适应 现代时机,有益於现实人生的佛教。这可见之於大师作的「佛教人乘正法论」 。
B、佛法虽容个人解脱的小乘佛学,但为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当 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的大乘佛学为中心,而施设契时适机的人生佛教。
C、大 乘佛法有圆顿与圆渐的分野,圆顿教绝言思,重颖悟,只宜少数的上根利智, 圆渐教是重视经典文字的方法,循序而进。今为适应重徵验,重秩序的现代科 学化的学术思想,应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佛学。
这三点说 明,都注重适应现实的时机,且以人类众生为中心对象,因佛陀说法虽为普应群生,不分任何种族与阶级,或地域观念,而以易於接受佛法的环境与根性言,当以人间与人类为特胜。以天堂太乐,易於沉迷,不欲求进;地狱太苦,身心煎逼,无缘受化;修罗多瞠,善法不入;饿鬼饥渴,未暇领受;畜生愚痴, 蒙昧不知;唯人类环境适中,苦乐参半,知苦趋乐,舍恶向善,听闻佛法,最易接受。大师於此曾提出人类比其他各类众生超胜地方有两点:一是众生升沉 以人为枢纽,因在人类中不知佛法,不肯修善,就堕为愚蠢的低等动物,或饿鬼畜生,在人类中由闻思净法,努力修善,更求上进,就可成为超越人类思想 和智慧的天人,三乘圣者,以至究竟圆满人格的佛陀。故知众生上升下沉的枢纽,完全操於人类。二是人於一切众生中最富创造力,所谓人为万物之灵,意 识上最多自由活动的能力,博闻强记,对於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道德,生起拣择与领受溶化而重新创造的作用,且勇於求进的心情,都为其他各类众生所不 能及。因此,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说法亦多在人间,这种事实,已实现了佛陀重视人生的理论,也证明了佛教是为人生所需要的。所以法海浩瀚,广大深 微,虽竖穷三世,而著重现实,虽横偏十方而著重此土,虽纵论六道而著重人道,这也已成了倡导人生佛教的重要论点。
4、人生佛教的目的与效果
提倡人生佛教,是使佛教人生化,在人类 生活中生起实际的效果,才达到人生佛教的目的。太虚大师对於人生佛教的目 的,曾举出四点:
A、是人间改善:用佛教五乘共法中的人乘五戒,天乘十善的两种善法,净化人间,不论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的正义公法,若各能本佛教奉行五戒十善之精神以从事各业工作,则可趋人生於至善大同,和谐合聚,减少人生许多缺憾与痛苦。B、是後世增胜:因吾人之 生命,乃是无穷尽的长流,循业力以受报,生死死生,此界他趣,轮回无已。 能从现生之努力持戒修善,便可增胜来生的福果,人间天上,富乐自在。C、是 生死解脱:以後世福果增胜,固为好事,然人天有漏生死,仍落苦空无常的陷 阱,须於人生之戒善正法的基础上,进修出世的三乘共法,才能惑尽情空,了生 脱死,进入於无我的涅槃。
D、是法界圆明:乃从三乘中的大乘菩萨法,再求上进,不但断烦恼障进入无我涅槃的福果,更由观察众生同体,发大悲愿,普化一切, 断所知障,修证法空智果的大菩提。智果圆明,普朗法界,一切尘埃净尽,人生进化至於此境,只觉心境一如,光明自在,十方虚空,了无障隔,佛教人生 的最高目的,已是登峰造极了。
二、善生经中的人生佛教
善生经在浩瀚难穷的三藏教典中,是一部通常的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平易切实,适合於人生社会的实用,可以略举数点如下:
契机设教以示平等普及佛陀施教有两个原则,就是所说的教法,一要契真理,二要契时机。这部善生经中所说明的善法,多属人生日用的道理,而於适应时机方面,尤能恰到好处。因佛讲此经,不是在什 天宫宝殿,也不 是在什 高楼大厦,而是在山林水边的道路旁讲的,正显示佛法是平等普遍而大众化的,不是专供贵族阶级享用的,也不是给知识界的慧业文人作精神陶醉 的,而是给每个人拿来实用的。因为当时本经中的主要人物善生长者子,受他父亲临终的遗嘱,每日早起在山野水边礼拜六方,这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 风俗。佛陀就利用此一时机,与善生谈论礼拜六方的伦理哲学。
在大智度论里,揭示佛陀说法有四种方式,叫做「四悉檀」。佛常以此四法,普施众生。一世间悉檀,是随顺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说法,使之得益。二 为人悉檀,是随各人的机宜程度而说法,使之得益。三 对治悉檀,即对众生何种烦恼病,为说何种法药,以愈其病。(如对贪病说施德,对瞠病说慈忍等) 。四 第一义悉檀,为根机成熟的上智者,开示诸法胜义,使之悟入胜境。现在此经,是属於四种说法的为人悉檀,乃佛陀随善生礼拜六方之机,为说六方的 人生善法,使之起信,方便得入佛海。
佛法可从两方面来看,从高深一面看,甚为深远幽微,不但凡夫不了,外道难信,二乘未通,就是十地菩萨,亦难穷其底蕴,如法华经所谓「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若从浅显一面看,佛所说法,平易切实,都与我们日用生活有关系的。如本经中所说五戒十善的人生善行,就是如此。佛法是佛陀果证的境界,从他的果後施化而建立起来的,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有极高深的一面;但这高深的一面,是约我们没有实证的人来讲,在已有修证的人来看 ,那也是平淡无奇的。如有人从故乡潮州来槟城与乡亲共谈故乡事,乡亲听来并不觉到有何奇特;而站在旁边的非潮州人听来,莫明其妙,就觉得很难懂, 很深,很特别了。
辨别是非以安定生活准则本经的正宗要旨,佛陀很扼要地对善生居士说:「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於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 必至善处。」这「善别六方」,是阐明人生社会应所需要的伦理;而「离四恶法」,正是辨别人生的孰是孰非而後去恶择善,以做日常生活的准则。四方恶 ,即是四种恶业。在经中举出好多个四种是恶的非的,好多个四种是善的是的。如四种秽是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是恶的非的;反之即为善的是的。 四事罪是行欲、行恚、行怖、行痴,都是不正不对的;反之即成四事福,是善的是对的。经还说到,行於六种非道以求财物,也是不正的不对的:一是在种 种戏求中求财物,二是从非时中求财物,三是从饮酒放逸中求财物,四是从亲近恶知识中求财物,五是常喜在妓乐中求财物,六是在懒惰中求财物。财物本 为人生所需要,但得之当有其道,若不循其道而贪求诈取,便变成不正常不合情理的不道德举动了。
人生最重要的希求,是在名利二欲,尤其是财利之欲,如狂流奔荡,更难防止。所以本经中特揭示正常的谋利之道,做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准则,自然有裨益於人生社会的。此外更阐述四种「似亲非亲」的人,诈取利益;四种「真 善可亲」的人,予人真正的助益,都可资为人生的借镜。
礼拜六方以显人伦正理礼拜六方神明,应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习俗;佛陀借礼拜六方的风俗为善生说出佛教的伦理学,不过是随机说法吧了。 善生照他父亲临终的遗嘱,每天早起不忘到山林水边礼拜六方,他的意义,只不过是「你礼敬六方众生,六方众生亦礼敬你」,等於中国儒书所说「敬 人者人?之」的道理,没有其他特别意义,好像普通人拜偶像一样,头脑是简单的;但经过佛陀说了礼拜六方的道理,这礼拜已不是简单呆板的死拜,而 是已与人生生活发生亲切关系的活动了。因佛陀说礼拜六方是各有意义的:礼东方如礼父母,应生孝顺之心;礼南方如礼师长,应生敬重之心;礼西方如礼 夫妇,夫妇之间应相敬如宾,和睦相爱;礼北方如礼君臣,应知君明臣忠相资相济的意义;礼下方如礼主仆,须明主慈仆从的道理;礼上方如礼神圣,对於 宗教家所供奉的一切圣贤,应有崇敬的虔诚与礼貌。这样,人生生活在六方中,时时从礼拜六方而产生伦理关系,大家互相敬爱,这敬爱之心时时不失,大 家便时时在伦理道德中过生活,也不怕家庭不和,社会不宁,国家不睦了。
在中国儒家,说人生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即是从人和人的关系上产生出这五种最适宜最合理的行谊,以促进全体人类的亲切关系。这与善生经中礼拜六方意义颇为近似,而以宗教的方式规定礼拜以表达行谊,促进人生的亲切关系,则比儒学所说更来得切实。所以经中礼拜六方之义, 太虚大师亦称为人生六伦,与儒家的五伦相比,过无不及。如五伦中的君臣,父子,夫妇三伦,是六方中有的;朋友,兄弟二伦,可以撮入师长,主仆二方 之中。还有礼上方如礼一切宗教的古圣先贤,则为五伦所不具;而五伦既属人生的伦理道德,六方自然也是人生的伦理道德了。
三、善生经的命题与意义
善生经的内容及其与人生佛教的关系,前已略有提示。现在再来解释本经的经题,可使听者顾名思议,对本经所讲的人生善法,获得一个概念。
1、善:这个善字,站在人的本位看,对於人生的上下升沉,极有关系,因为积善得福上升,积不善遭殃下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有闻善则喜,见善则拜。人生「为善最乐」或「心是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都强调为善对於人生是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人生最好的境界,用现代名词来形容,叫做真善美:真是属於科学性的,事物本身原来如此的,分析实验如实而知,叫做真;美是艺术性的,欣赏事物的现象,从见闻觉知中感到愉快怡神的,叫做美;善是属於宗教性的,透过人类正当的思想,表现於道德的行为,叫做善,故在儒学,由「明明德,在新民」,才「止於至善」。而佛教是真善美三者溶铸而成的,以破妄显正为真,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以净化身心国上为美。佛教的唯识学,把人类的心理作用,分成善性、恶性、无记性。无记性,即是一种难於辨别是恶是善,或非恶非善的心境。而其所说善恶的心理有八识心王,其作用共有五十一种臣属心王的叫做「心所有法」。其中但说善的心理作用有十一种,就是信、惭、愧、无贪、无瞠、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这些善心所起的善思与善行,必是於自於他俱有利的,於此世他世亦必有益的,才能称之为善;若只於自有利而於他不利的,或於此世有益而於他世无益的,都不能叫做善。这是佛学上所说善字的定义。
2、生:这个生字,在人生意义上说,对於人生亦非常的重要,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者皆不欲其死」。生的反面便是死,若说人死,什都完了,还说个什!但死有轻於鸿毛,亦有重於泰山,其所以重於泰山,就因他在生为善积德,立功立言,生得有意义有价值,死後遗爱於人,才觉得死的可贵。否则,生无价值,死亦寂寞无闻,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人生三不朽」都谈不到了。太虚大师解释生字,曾分作四层:A、生起义,这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为生,从有而无为灭,生是因缘和合而生,灭是因缘分散而灭,宇宙人生一切森罗万有的现象,莫非是主因助缘重重无尽的交织。这样解生,可知人生是互助而成,应要和爱和乐,才有意义,有价值,且合於万物相关的情理。B、生存义,指身体或事物相续未坏的生存,在事物生住异灭四相中的住相。每个人都为了生存得好,生存得有意义有价值,才努力奋发有为。人生一切建设的事业,都为生存而求进步的;否则便要退化,退堕,失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生命义,是寿、暖、识合一,相续活动的生命,没有寿,没有暖气,没有分别作用的知识,生命便要坏灭。D、一生一世义,即指今生一世的生命个体,是生死轮回中的一期业报。在这四种生的意义中,要生起得好,生存得好,好的生命,好的一生,就须注意到修善,不然是不会有好的人生,所以在善生二字中,已含有怎样修善,创造好的人生的意义。
3、善生:善生本是人的名字,是一个婆罗门的长者子,因佛陀为他说了这一部经,了悟胜义,改转信仰,皈依佛教,就成了本经中的主要人物。若以佛法解释他的名字,太虚大师曾列出二义:A.就善不善义以明法界因果:佛教把众生分成十法界,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凡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四圣法界。十法界众生依正果报,各由其因,由修善因感善果,修恶因感恶果而有善和不善的分别:如於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瞠、不痴的十善业中,作上品十善因感受天果,中品十善因感受人果,下品十善因感受修罗果。反十善业而成十恶业,亦有三品果报,即上品十恶业因感受地狱果,中品十恶业因感受饿鬼果,下品十恶业因感受畜生果。此为六凡的因果,若推至出世四圣的因果,则修四谛善因感声闻果,十二因缘善因感缘觉果,六度善因感菩萨果,菩萨行修到究竟圆满,即证佛果。B.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十法界因果,皆由因缘所生的事相,由此事相而显本来不生的理性。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这推论,便知诸法缘生,其性本空,虽然有生,生即无生,何可固执有生?若执诸法有生,已生何须更生?若执诸法未生,未生从何言生?故生与不生,皆不可执,若有所执,即落迷情。如今各宗教哲学,妄想分别,执著有生,或谓梵天生,或谓一神生,皆不合情理,盖万物皆一神生,此一神又从何生?若他不须他生,即万物又何须他生?若他更有他生,他更有他,生了又生,即成无穷之过。所以诸法如幻,假缘安立,事相有生,理实无生,诚如心经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显得诸法的真正理性是什。我们研究佛学,若能辨别善与不善的事理,从正当的思想,起真善的行业,於自己他人有益,於此世他世有利,便是真正善生之道了。
4、善生经
1)约人说,善生是人名。此经乃佛为善生长者子说的。长者子既以善生立名,顾名思义,如是由宿世善根而生在人道,故名善生。又此人今世闻法修善,时不虚度,由善生善,便使来生的善法生起,故名善生。
(2)约法说,依法而生,谓之善生,不合法生,即不善生。如人道众生依修五戒十善而生活,生得合理,不违正法,能行正事,名之善生。乃至二乘依四谛十二因缘而生,菩萨依六度行,生如来家,担荷法业,如理施化,都可称为善生。故本经之善生居士,听佛开导,奉行佛法,亦称善生。经的本意,指织布中的经线。直者为经,横者为纬。有了经纬,即有了准则,乃喻古圣先贤之书,可为千古共遵,四海可行,故称为经。又经之梵音为修多罗,或素缆,其义为线,线能穿珠连串,亦犹佛陀之圣言如珠,由文字经典而贯穿成串,不令散失。又经为三藏之首,义摄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必循之路径,所以名之为经。现在此经乃佛为善生居士说人世的善生之道,故名「佛说善生经」。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