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寺院巡礼篇

发布时间:2022-12-21 21:25:00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寺院巡礼篇

  古代的丛林,只要有禅堂、客堂、库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为一寺庙道场;然而今日的寺院,不仅保有原来的寮口,更增设有佛堂、讲堂、教室、会议厅、交谊室、谈话室、图书馆、美术馆、抄经堂、往生堂、斋堂、寮房等,以符合现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务,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密切,是:

  善友往来的聚会所。

  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修养性灵的安乐所。

  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购买法宝的百货店。

  悲智愿行的学习处。

  有一些佛教徒说,世上有许多贫困的人,何必浪费金钱来盖寺院?这是愚痴的说法,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天天有许多"有钱的贫穷人"的可悲可叹吗?目前世界不是真正的缺乏物质,而是欠缺无私的大悲;除了少数残障人士,并非真正都需要救济,而是需要开创的智慧、勇往的承担。这些就是以社会教化,净化人心为己任的寺院所应担当的,怎能说不要建寺院呢?君不见,寺院:

  就是一所心灵治疗医院。

  就是一所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

  就是一所道德良心的教育学校。

  就是一所人生的加油站。

  就是一处提升文化的艺术中心。

  就是......

  总之,寺院是一个多元价值的无尽宝藏,岂可以小心小量等闲视之!所以《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不及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的福德百分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为何如此?般若智慧是成就一切的根本。再多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佛寺,度众万千,其实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信众与寺庙间有什么关系?寺庙对信众有什么利益?我想最起码有:

  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

  听经闻法,可以增长人心。

  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

  道友聚会,能够以会会友。

  既然寺院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身为佛教徒应该好好认识寺院。因此,本篇对寺院名称的由来,经常举办的法会忏仪,参访时所应注意的行仪、规矩等,逐一介绍,藉以帮助大众认识僧团行事以及种种佛事举办的意义,以期对寺院道场有一整体性的了解,进而护持道场,尤其要肯定、认同依止常住的宗风与目标,做个一师一道的佛弟子。

  此外,应该热心参与寺院活动,因为参加活动有学习的功能、有回馈社会的功能、有增进家庭和谐的功能、有广结善缘的功能,从参与活动中,能够圆满自己,利益他人。

  寺院为佛寺的通称。是僧尼驻锡以修行办道的处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只园精舍。

  《大宋僧史略》卷上记载,我国"寺"的名称,源于官方所设立接待外国宾客的鸿胪寺;西域僧人东来后,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再移住他处,后来就称僧尼所住的地方为"寺"。

  "寺院"历经朝代变换,或因用途有别,或因建筑各异,而有种种别称:

  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于寺中筑翻经院,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滥觞。

  庵:又作"菴",原为出家及隐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后世特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

  堂:又称殿堂,殿宇的意思,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殿堂和塔庙,合称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贤殿、地藏殿;或用来安置祖像及遗骨,如舍利殿、开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斋堂、茶堂等;或供法会、修行、讲经说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讲堂、禅堂等。至于形状,除了特殊的情况以外,大部份都为正方形、长方形。

  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

  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

  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

  丛林:众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就好像树林一般丛聚,因此,以" 林"做比喻,而称寺院为丛林。

  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隋炀帝尝下诏,明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场所为道场。

  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讲寺:又作讲院,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

  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我国自古即设有讲堂,以利说法。

  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中国古代丛林,依传法对象的不同,可分三类:

  法系丛林:师家依法系传法给记弟子的寺院。

  子孙丛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担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师资相承的世袭制者。

  十方丛林:广招天下高僧大德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的寺院。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

  在大陆丛林,殿堂有东单、西单之分,人事有序职、列职之别。殿堂的东、西两单如左:

  西单:为十方云水僧、各堂口职事、念佛堂等。

  东单:为重要团体,例如:佛学院、禅堂之僧众。

  丛林的一切作息活动,都有赖于职事来维持,职事人员的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

  一寺之中以住持为全寺诸堂之首,住持之下,有序职、列职的分别。

  序职:大都是以老成持重,有德学者任。有位无职。如:首座(座元)、西堂、后堂、堂主、书记、悦众等。

  列职:序职后,有办事能力,领一职务者,即是列职。如:都监、副寺、维那、知客、藏主、庄主、库头、汤药、侍者、殿主、行堂头、参头、寮元、、照客等。

  佛光山亦依此丛林传统制度的精神,确立"适才适所"、"集体创作"的人事制度。

  序职:依学业、道业、事业三业评量考核序级。

  僧众共分五等十九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年

  学士共六级,每级二|三年

  修士共三级,每级三|六年

  开士共三级,每级五|十年

  大师(长老)

  教士、师姑共分三等十二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三年

  学士共三级,每级三|六年

  修士共三级,每级五|八年

  列职:依各人在佛光山及相关事业中担任的行政职位而定。一方面尊重资深者,保持佛门伦理;一方面鼓励后进者,提振组织的朝气,将人力资源作弹性运用。也就是说一个入门不久的人可以因表现良好、贡献卓越,被赋予较重要的职务;而谨守本分者,也可以经由年资累积,在团体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都监院、教育院、交化院、长老院、传灯会等各院会的院会长。

  寺务、信众、慈善、福利、工程、典制、福田等各监院。

  各别分院住持、当家。

  总务、知客、馆长等。

  我们常听人说,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华严经》里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记载。

  行者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找寻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他们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我们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闲情逸致,也那么样的逍遥参访,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寺院道场是僧众修行办道的地方,平时除了举办各种法会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参修之外,寺院的静谧、祥和,也是社会大众于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藉以暂离喧嚣尘世,澄心静虑的好去处。

  昔日朱晦菴于寺院见僧众的斋供,威仪庄严具足,因而赞叹三代礼乐犹存于释氏。由此可见佛门对于仪礼的重视。因此,到寺院参访时,必须对佛门的礼仪有所认知,诸如进入佛殿如何礼拜、如何向大德法师请法、等。这些基本礼仪如果在参访前都能预先了解,将使参访更具意义。兹将参访礼仪略述如下:

  出发前详做行程说明,并提醒注意事宜,以免途中出差错,因而误事误时。

  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他人安排上的不便。

  停留时间长短,以及参访成员的资料,如年龄、国籍、学佛程度等,如能事前提供,有助于寺方安排参观等事宜。

  参访时,衣着以轻便又不失庄重为宜,不可过分暴露。

  团体到寺院参访,应事先通知,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 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

  进入佛殿后,依法器或号令礼佛三拜,再向住持礼座。

  上香时,如团员人数众多,可由代表上香,或者在原位举香齐眉,再依序向前传送,由代表至佛前香炉插香。

  如请知客法师引导讲解,应专心聆听,态度谦恭有礼,以示尊重。

  至客堂或座谈会场时,应行仪安静,迅速就位。

  座谈时,如有个人问题请示,或当场发问或以纸张书写,应留下姓名,以便回覆。

  如有致词或表示意见时,应简明扼要。

  了解寺院宗风、历史,不妄加批评。

  规矩上有不懂之处,应虚心请教法师或职事人员。

  行进间应注意威仪,不得勾肩搭背。与大德同行,应走在其左后方。

  如需休息,应至适当场所,勿在殿堂、佛像前或大庭广众前躺卧。

  用斋时,合掌称念"佛光四句偈"后才正式食用。如采自助式,应先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贪取而造成浪费。

  饭食毕,随手将碗筷、汤匙以及果皮、残渣等收拾干净,并感谢服务人员的辛勤服务。

  如在寺院挂单,言语谈论以低声为宜,举止行动以轻静最上,并应遵守寺院作息规矩。

  参访地点如有禁止摄影、录影的告示,应确实遵守。

  如有告示"游客止步"处,不可随意进入,滋扰清修;若有限时开放之处,则应于开放时间内参观。

  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注意寺院的开放时间。

  先向知客法师问讯,说明来意,询问有关注意事项等。

  先至大殿礼佛,再到各殿堂礼拜,而后参观或办理事情。

  如欲会见住持、法师等,应在客堂等候。

  应尊重寺院的规矩,勿随意进出;若欲巡礼各处,得请法师或职事人员带领。

  注意标语及告示,并确实遵守。

  不将私人物品随处搁置、堆放。

  说话语气应轻柔、和蔼,见人应恭敬合掌说"阿弥陀佛"。

  保持宁静,不得高声喧哗、歌唱,不任儿童到处奔跑嬉闹。

  寺中一切物品,皆为十方信施供养,未经许可,不可随意动用或带走,乃至一花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

  使用常住物,应节约爱惜,不可任意浪费或侵损。

  借用常住物,用毕应立即归还原处,并放置整齐。

  不带荤食入寺院,不边走边吃,不在寺院内抽烟、喝酒、嚼槟榔。

  不以荤食或用过的食品供佛,不得任意燃烧冥纸。

  不带宠物进入寺院,不滥放生。

  不得任意张贴海报或散发传单。

  不任意播放世俗歌曲。

  不得随意将车辆停置于寺院门口,妨碍交通。

  进入佛殿,态度要恭敬。

  入佛殿最好不行走中央大门,须缘左右边门进入。缘左门进,左足先跨入;缘右门进,右足先跨入。进入殿堂后,不得穿堂横越或左右驰走、奔跑。

  进入大殿时,如须脱鞋,应将鞋子整齐摆放殿外,或放置鞋柜内,依序入殿。

  服装仪容须整齐大方、朴素,不袒胸露背,不着短裤,男众不可着汗衫,须脱帽。

  殿堂内不可大声喧哗、谈笑、嬉闹,及谈论世俗言语。

  不在殿堂内倚墙靠壁或躺卧;不将杂物、器具等倚放殿壁。

  不在殿内打呵欠、涕唾,若不得已,应退出殿外。咳嗽时,须以袖掩口。

  除礼佛、诵经、打坐、听讲外,不可在殿堂内席地而坐。

  殿堂法器为龙天耳目,不得擅自敲打。

  倘若于大殿中有短时间课诵,欲着海青、缦衣者,应先在车上或僻静处披搭,勿于大殿中匆促着衣,有失威仪。尤其不宜在殿内或面对佛像抽衣、搭衣,或穿脱世俗衣物、梳头等。

  若个别在佛殿内诵经,宜应默念,以免扰众;如系随众课诵,宜随众唱念,不可口出异韵怪音。

  上香以一柱为宜;如燃三柱,则第一支插中间,第二支左边,第三支右边。

  点燃香烛后,不可以口吹熄,应以手扇之;持香应齐眉,香须插正。

  不宜无故入大殿、佛塔游行。

  不批评、不比较佛像差异,应以虔诚的心礼拜、瞻仰。

  佛前的香花供品等不可用鼻嗅,或随意取而食之。

  呈献供品宜请香灯法师代为处理,得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供佛。

  殿内如有佛事,应视情况进入,以不妨碍佛事进行为原则。

  "礼拜"主要是对佛、菩萨、佛塔、长老、大德、法师等,表达敬意的行为。因对象不同,礼拜的次数、场合及注意事项也有不同,兹略述要点如下:

  礼拜的次数

  一拜:用于顶礼长老、大德、法师。礼拜者虽说"顶礼三拜",但长老大德回说"一拜",或"问讯",或"不拜",学人皆应以服从为恭敬,

  如法行礼。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问讯,礼拜者也可一拜。

  三拜:拜佛时须三拜。

  受戒回常住礼师拜祖时,须三拜。

  初一、十五早课顶礼方丈和尚时,须三拜。

  高寿祝贺时,圆寂后祭礼时,均可三拜。

  九拜:僧众登坛受戒时,礼拜和尚、阿闍黎,或传法入法卷授记典礼时,法子拜师要九拜。

  礼拜的场合

  凡礼拜长老大德僧,应先禀明,并延请至佛殿内,或供有佛像、藏经之处礼拜。

  大德于路上行走、客堂会客、斋堂用餐、禅堂打坐,或于公共场所、剃头、休息、睡眠、摄心经行、诵经拜佛时,均不宜礼拜。

  若于路上遇见大德,先合掌为礼,说:"请大德到佛殿,接受学人礼座。"

  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萨礼拜,再向大德顶礼。

  拜佛可在"拜垫"上拜,拜人,彼此顶礼,在"地上"拜。(礼佛毕,后退或斜左右退,然后礼拜,表示平等法。)

  如同行有多人,则应一起礼拜,不可各自请求礼拜,增加大德受礼困扰。

  注意事项:

  陪同师长礼佛,不宜与师长并礼,当随师后远拜。

  佛殿中央的蒲团是给寺院的住持、主法或诸山长老专用,一般大众不宜用来礼拜,以示尊重。

  礼佛时,应从容不迫、五体投地、精勤作观,不宜急起急落。

  礼佛时,可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见有人礼拜时,不可从人前经过,以免干扰他人礼拜。

  礼拜须合仪,若有不明白之处,可请教殿堂知客法师。

  礼请大德开示,应事先约定时间,不宜突然造访。

  请求开示时,要心存恭敬,如同面对佛陀,不可虚伪妄语,不可谈论是非,不可东张西望、左右顾视,威仪要端庄慎重,衣履应整齐,随时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行仪,礼法要如仪,以表示对大德的敬意。

  见大德,应问讯、合掌、正立,澄心谛听。要知道次第的坐处,大德示坐,方可就坐,坐时应端正,不可倾斜倚靠。

  问法宜简明扼要,不可噜苏或自说自话,更不可探问大德私事或故意问难。

  不论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站立位置不可高过大德,亦不可立于路中,或躲在隐处。

  大德问话,必开口坦诚回答,答话时不可太大声或太小声,以能听到为准。

  大德谈话时,不可冒失打岔,不得轻率插嘴,有失恭敬。

  闻法时应细心聆听,行注目礼;闻法后应思惟法义,信受奉行。

  闻法时若有不解,可向大德请教,但不宜表示怀疑或与大德辩论。

  见有客来,不宜继续问法,亦不宜骤然离去,应听候大德招呼。

  请益完毕,应至诚礼谢大德,听候大德招呼,或由其侍者引导,方可离去。

  "挂单"就是在寺院暂住一宿或数日。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挂单之前,应先联系时间,说明事由、人数等。

  作息应依照寺方规定,不扰众清修,有事可请教知客法师。

  寮房内应保持静肃,不可放逸自便。

  僧众寮房不可擅自进入。

  告假离去前,应先将寮房整理干净,恢复原貌。

  离寺之前,须先向住持、当家或知客法师告假,不宜悄悄离去,以免寺方挂虑。

  离去前应至大殿礼佛,告假赋归。

  不得携回任何非赠与的结缘品。

  借住寺院,叨扰常住,可随喜供养。

  过堂

  按时随众用斋,不刻意回避、辞谢,勿令法师三催四请。

  食前应先合掌供养,称念佛光四句偈。

  三匙食:最初三匙饭送进嘴里之前,依序发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捧碗进食应如龙吞珠,以箸挟菜当如凤点头。

  要心怀感恩,食存五观,对食物不起喜恶之心,不皱眉嫌恶,不贪多挑好,不图口腹之欲。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

  以碗就口,细嚼慢咽;碗盘筷匙不宜撞击作响。

  端身正坐,椅坐半座,身离桌缘约一拳头之远,颈靠衣领,足放平,肘内收,不可跷腿交脚,东张西望。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姿态,肘臂不可张开,以免妨碍邻座。

  热食不可吹气令冷。

  食中有虫,宜密掩藏,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不得以手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

  不得弹爪抓头、挖鼻耳洞;不得喷食触及邻人。

  已食之物,不可吐出。

  咳嗽、打喷涕,应以手掩之。

  自助餐

  取食应依序排队礼让,不可争先恐后。

  依各人食量取用,切忌浪费。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唾沫流入公器中。

  不含食谈笑,不边走边吃。

  不私带小菜食用。

  圆桌用餐

  大众未到齐,不得先食(以坐满一桌为原则)。

  取用菜肴,应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盘中随便翻择。

  进食时,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挥动筷匙。

  果核、残肴饭粒不可随手弃置。

  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时,应用牙签,并掩蔽为之。

  用斋毕,应将桌面收拾干净,碗筷叠放整齐,并轻轻将坐椅放回。

  主动参与收拾善后工作,若已有专人负责清洁,应向其道谢。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是职务的代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1对出家僧尼的称呼

  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者。也是对出家僧众的尊称。

  师父:对一般出家僧众的尊称,如天主教对神职人员称神父。

  大师:是大士、菩萨之意,有特殊才能者、杰出者、专家的称呼。

  和尚:一寺之长称和尚,是亲教师之意。对于德高望重的尼师,则称为和尚尼。法子当住持后才可称"老"和尚。法弟当住持,则称"退居"和尚。

  上人:学长、长老、大德、长者、平辈,皆可称之。

  长老:戒德俱尊的比丘、比丘尼称之。

  阿闍黎:即轨范师、模范师。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为弟子的楷模师,所以也称为导师。《五分律》载,阿闍黎有五种: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经阿闍黎、依止阿闍黎。

  知客师:禅林中掌管迎送、应接宾客的僧众。

  香灯师: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灯等工作的僧众。一般信徒进入殿堂,即有香灯师招呼执香、礼佛。

  律师:指研读修习律藏的僧众。例如:僧佑律师、道宣律师、见月律师等。

  论师:原指研究论藏的修行人,后指能造论以阐扬佛法者。有名的论师如: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

  禅师:专门修习坐禅的僧众,不限于禅宗,在天台、净土宗中,也有修习禅坐的修行者。禅师必须要能契理契机,观机逗教,才能引导习禅者进入禅定。

  弘教师、弘讲师:能够弘扬佛法的僧众。他们或以讲经说法的方式,或以教授义理的方法弘扬;所弘讲、弘教的地点不限于寺中,凡有需要的地方,都能前去弘化,如学校、公司、机关团体及监狱等。

  师父:僧团中称所依止的法师为师父,僧尼彼此之间不以师父互称,除非加上职务的头衔,如库头师父、行堂师父、知客师父、柴头师父、香灯师父、维那师父、纠察师父等,否则只要互称某某法师即可。

  师兄:佛门一般平辈的尊称。

  同参:指同地、同时、同师参学者。

  法眷:法门中的眷属。或为共同求道修行者的总称。又称同门、同参、法属、法亲、法缘、道友、道旧。主要指修学同一法门的师兄弟、弟子而言。

  1对在家信众的称呼

  师姑:原为一般民间对尼师的泛称。现今则指长居寺院修道,经过正式入道的未婚女众。

  教士:长居寺院修道,正式入道的未婚男众。

  佛光山自从开山以来,即有师姑的名分,凡欲加入师姑、教士的行列者,均需提出申请。入道办法如下:

  一、申请资格:

  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的未婚单身男女在家居士。

  实习期满的丛林学院在家众。

  教士、师姑入道修行戒约:

  恭敬三宝,信心不移。

  奉行佛光山宗风,忠贞不二。

  遵守佛光山宗门清规,随众生活。

  奉行佛光人信条,终身不渝。

  对师长、同门兄弟恭顺合作,直心受教。

  受持在家菩萨戒律,谨慎不犯。

  终身不婚嫁,茹素不荤食。

  接受常住一切职务的调派。

  对道业不忘初心,对学业解行并重,对事业克尽职责。

  精进修学,发心考取佛门檀讲师职位,以便协助弘法利生。

  二、填写誓愿书。

  三、所属院会暨单位主管审核评鉴内容:

  知见 工作状况 家庭背景

  向心力 健康情况 个人资产、负债情形

  精神状况 才艺专长

  处众情形 交友情况

  四、资料转传灯会覆审并安排面谈。

  五、呈传灯会或宗务委员会批示核可后,资料转人事室。

  六、人事室评定序级后,转呈宗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七、资料转都监院福田监院室核发单银。

  八、通告于佛光通讯,周知大众。

  九、安排参加宣誓入道仪式。

  在佛光山,师姑、教士除了外相和出家人不同外,所领的职务及所享有的福利是相同的。

  师兄:佛门一般平辈的称呼。

  师姐:对在佛门发心工作的已婚女众的称呼。

  菩萨:凡是发菩提心为人服务者,不分年龄大小,均可以菩萨称之。

  居士:泛指在家学佛的信徒。

  1在家信众彼此的称呼

  师兄:在家的信徒可以互称师兄。

  师姐:在佛门发心工作的已婚女众的称呼。

  同修:一起修学佛法的道友,即同学。现在一般人把同修限定于对自己的先生或太太的称呼,其实,只要是一起修学的同参道友,都可以称为同修。

  莲友:专宗念佛法门者彼此的称呼。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情,说错了多少言语,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当我们的心受到染污的时候,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污邪,使人生有意义。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工夫,就是忏悔。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第一、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

  第二、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

  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够修持忏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乐。好像穿衣服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古训,想到一针一线都是慈母辛苦编织,密密爱心,多么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忏悔,布衣粗服不如别人美衣华服的怨气就消除了。吃饭,想到"一粥一饭,来处不易",粒粒米饭都是农夫汗水耕耘,我们何德何能,岂可不好好的珍惜盘中飧?惭愧忏悔的心一生,蔬食淡饭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别人住华厦美屋,想想"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觉得

  有一隅陋室可以栖身,远胜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风雨人,忏悔的心一发,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门行路,看到别人轿车迎送,风驰电掣好不风光,想想别人为此曾熬过多少折磨,吃过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来;而自己努力尚不够,工夫还不深,自然以足代舆,如此安步当车,倒也洒脱自在了。一念忏悔,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时时风光,处处自在,变得丰足无忧起来,这就是能够常行忏悔的好处。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云:"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忏仪佛事对一个人的身心,不仅有涤尘的作用,其功德也很多,如:

  报恩:对诸亲眷属的感恩。

  还债:藉拜忏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

  培福:为自己培植福德因缘。

  结缘:以拜忏功德与生亡两者结缘。

  忏悔:藉礼忏来消除罪业。

  田中的禾苗(功德)若长得好,杂草(罪业)就不会碍其生;一把盐(罪业)如放在一杯水中,一定很咸,但若放在一大缸水中(忏悔法水)就会淡得多;小孩犯错,只要肯认错(忏悔),父母一定不忍心下手责备。所以,学佛修道,"忏悔法门"对一个人的修持,是不可少的功课。今介绍一般通行的忏法程序如下:

  梁皇宝忏(十卷)

  《梁皇宝忏》,是梁武帝为超度皇后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郗氏生性好妒,死后堕为蟒蛇,每天为小虫咬啮,痛苦万分。有一天,来到宫中,向武帝求救。武帝于是向宝志公请问脱苦的方法,公嘱以礼佛忏悔,因此,武帝亲制慈悲道场忏法,礼 请僧众举行忏礼,遂感皇后生忉利天,空中言谢而去。

  程序:

  香赞

  入忏文

  开经偈

  经文、佛号

  出忏文

  回向赞(圆满赞)

  金刚宝忏(三卷)

  《金刚宝忏》,全名为《大乘金刚般若宝忏》,简称《金刚忏》,是依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行的忏法。

  金刚忏法的流行,源于历代对《金刚经》信仰的普及,尤以蒋之奇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载,自五祖以后,《金刚经》已取代四卷的《楞伽经》而受重视。

  根据经典所说,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于举心动念之间,常造众罪,因此障蔽佛性,轮回生死。若能知罪性本空,至心披露忏悔,就可消除罪业。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经文、佛号

  忏悔文

  回向赞

  三皈依

  回向

  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一卷)

  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所说,如果有人听闻、赞叹、称念,恭敬礼拜五十三佛洪名,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常值十方诸佛,除灭四重五逆诸罪。又《大宝积经.优波离会》载,佛说若有众生成就五无间罪,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殷重忏悔。综合以上二经所说,遂有八十八佛洪名宝忏流通于世。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经文

  礼八十八佛洪名

  忏悔文

  回向赞

  三皈依

  回向

  1大悲忏

  大悲忏法是宋代天台宗四明尊者法智大师知礼依据伽梵达摩所翻译的《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的忏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以消灾得福,将来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程序:

  严道场

  净三业

  结界

  修供养

  请三宝诸天

  赞叹申诚

  作礼

  发愿持咒

  忏悔

  修观行

  慈悲三昧水忏(三卷)

  悟达知玄禅师还是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病,无人理睬,于是耐心的为他擦洗敷药,并照顾他的疾病。病僧愈后,这位异僧就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找我。"

  多年后,悟达国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他的德风,备极礼遇,特尊他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禅师亦自觉尊荣。

  一日,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正在束手无策时,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

  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的指着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悟达国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 么你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故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贡高我慢之心,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着你身。现在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闷绝过去,苏醒时,膝上的人面疮亦已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悟达国师感其殊异,乃述为忏法,名为《慈悲三昧水忏法》,朝夕礼诵。

  程序:

  香赞

  入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经文、佛号

  出忏文

  回向赞

  法会又作法事、佛事等,是佛教为诵经、说法、供佛、施僧等宗教活动而举行的集会、仪式。自古以来即十分盛行,信徒参加法会,无不希望得蒙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加被,消灾增福慧。

  "法会"者,以"法"相"会"也,因此法会中必定有佛法的开示。以佛法令信徒生起信心与法喜,此为法会的举办目的。其种类甚多,兹将一般寺院较常启建的各种法会介绍如下,以利信徒参加,获得法益。

  礼拜千佛法会

  逢年过节,各地均有不同风俗,在佛教,佛弟子们过年的第一件大事,则是到寺院拜佛,礼赞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依《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载,弥勒菩萨出生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曾发誓愿:"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释迦牟尼佛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至彼时已成佛,故称弥勒佛或弥勒如来。

  弥勒菩萨常坐镇于山门口,意喻修学佛法,首先要培养欢喜心,开拓心境,包容一切的大肚量。弥勒菩萨圣诞是农历正月初一,因此各寺院道场皆在此期间举办礼拜千佛法会,欢欢喜喜庆祝当来下生弥勒佛的诞辰,我觉得最好的庆祝方式,莫过于发挥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精神,将欢喜的种子布满人间。人,往往在怀疑、误会、嫉妒、无明之中,自恼恼他。如何才能从烦恼的圈子里走出来呢?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惟有自己打从心里为他制造欢喜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般若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

  礼拜千佛名号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1上灯法会

  丛林寺院在每年春节皆有上灯法会,如佛光山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平安灯法会,并在每天晚上七点三十分在成佛大道举行上灯法会,希望藉着燃灯供佛,点亮社会大众智慧的心灯、慈悲的心灯、清净的心灯和恭敬的心灯,找回自性的光明。

  程序:

  诗歌偈语教唱

  开示说法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

  药师灌顶真言(七遍)

  药师佛号(拜愿)

  祈愿祝祷(和尚念祝祷文)

  回向

  又一般寺院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上灯法会,其程序为:

  炉香赞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

  药师灌顶真言

  药师偈

  称念药师佛圣号

  三皈依

  回向

  春节平安灯法会

  生活在这个世间,最需要的就是光明,没有光的地方,一片黑暗、一片荒寂。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我们靠着一座灯塔给我们指引航行的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日光灯、家用灯,给予我们方便,让大家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样生活得自在逍遥;街道上的红绿灯,适当地给予指挥,让车辆行驶畅通,以利交通安全。如今在这个地球村,居住着各种族人士,最重要的是能有一盏佛灯,照耀着我们平安幸福,照耀着我们光明吉祥。佛光山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法会、上灯法会,乃至世界各别分院举办光明灯法会等,是希望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点亮一盏慈悲的灯,点亮一盏智慧的灯

  。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变得充实、富有。此外,我们还要点亮一盏欢喜的灯,点亮一盏信仰的灯,假如内心有了欢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我们更要为社会、为全世界点亮一盏和谐的灯,点亮一盏彼此尊重的灯,大家仰仗着这盏灯,互相尊重,同体共生,那么,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我们希望藉着点灯,能为世间点亮一盏和平的灯光,让国家与国家和平相处,让种族与种族和谐友爱。当我们有灯光的时候,并不觉得它的重要,一旦周遭一片黑暗,就会感到非常恐慌。平常我讲佛是什么,大家并不知道,也不容易看得到,其实,佛好比光,光能破除黑暗,给予温暖,转生成熟。同样,佛的光能破除我们内心贪、瞋、痴烦恼无明的黑暗,温暖我们的心,圆满我们的人生、人格、未来,成就一切功德。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十五上灯,十八落灯,十九算帐,二十动身。"台湾的民俗里,有庙会灯、元宵上灯、提灯;我们的佛教,有光明灯、平安灯。因为有光才有温暖,有光才有热量,有光才有照耀。每年正月初一有平安灯,平常的日子有光明灯,父母为子女点灯,希望子女聪明乖巧;子女为父母点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有的人为自己点灯,希望自己未来顺利;也有的人为世界点灯,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人生最美,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心中有一盏明灯。

  我呼吁大家能在希望的灯下找回自己,让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感觉:我今天找到了自己,我要把真正的自己带回家,把点亮希望的灯带回家,把佛光平安带回家,把所有大家给我们的因缘带回家。

  "上灯"是在佛菩萨的加被下,点亮自我内在般若、善良、正见、平和的心灯, 让我们做个明理、慈悲,又有包容心的快乐人。依经典记载,点灯的功德有:

  双目四肢永远完好,不生缺陷。

  身无病痛,嗓门柔软,声音妙好。

  心地清明聪慧,不为愚痴所转。

  视力良好,如摩尼珠,能照微细物。

  生活安稳,衣食丰足,心无所惧。

  身心自在,善财珠宝滚滚而来。

  可以获得美丽璎珞及幽美林园。

  身体健康强壮,充满生命活力。

  不会与人发生口角打斗等事。

  不会生无明烦恼。

  佛光山于每年春节举行春节平安灯法会,为点灯的海内外善信礼拜千佛,回向祝福,其程序同礼千佛法会。

  观音法会

  在中国、日本、韩国,说到"观世音菩萨"、"观音老母",那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观音菩萨的慈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中。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圣诞,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这三天,各寺院道场都会举行观音法会乃至打观音七庆祝。一般民众也都会相偕至寺院礼拜,以感怀菩萨的大慈大悲。

  程序:

  观音法会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

  观音偈

  称念观音圣号、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观音七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

  观音偈

  观音圣号(绕佛)

  归位(坐下继续念佛)

  止静、开静(继续念佛)

  三皈依

  回向

  我们礼拜观世音,尊敬观世音,纪念观世音,主要是为了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什么功行呢?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应化

  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以及普门示现,度化众生的事迹,实在是我们的榜样。

  为了推动人间佛教,我一直在努力地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应化神通:我常常一下子飞到欧洲,一下子又在美洲,等一会儿又前往澳洲;为了接引外籍人士,我到天主教、基督教的国家弘法,为了度化海外华侨,我又到回教的国家传教。事实上,大家都可以来做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身,像信徒们今天发心在道场的殿堂服务,下次又积极地参与佛光会的活动,这就是佛陀的法音宣流,诸菩萨的随缘应化啊。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自在

  自在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去创造,如果我们能自在和任何人相处,任何事我们能自在处理,任何道理我们能自在通达,一颗心能使它自在无碍,任何时间我们都能自在修持,任何逆境我们能自在克服,时时能做到随人自在、随事自在、随物自在、随心自在、随缘自在、随境自在、随处自在、随时自在、随理自在,那么,我们自己不就成了观自在了吗?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我们可以没有金钱、没有爱情、没有学问,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可以没有慈悲。一般人只是对喜爱的人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慈悲;只对自己家属亲人慈悲,对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这都是因为缺乏平等的慈悲。而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是以平等的慈悲、无相的慈悲、积极的慈悲、无对待的慈悲以及无贪求的慈悲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智慧

  (普门品)中,佛陀一直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无尽意菩萨闻后,就将代表智慧的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表示度众不光是要有慈悲,更要运用智慧;而观世音菩萨却不肯接受,这是因为在他的慈悲中已经具足智慧,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滥慈悲。最后在释迦牟尼佛的解说下,观世音菩萨接受了璎珞,将其中的一份供养现世众生的领导中心 释迦牟尼佛,另一份供养代表一切有情的真理法身 多宝佛塔。由此可见

  ,观世音菩萨慈悲中的智慧是多么清净庄严啊。

  如何做个日日观音:

  悲伤的时候有欢笑的表情,欢笑的时候有悲伤的挂念。

  忙碌的时候有轻松的感受,轻松的时候有忙碌的进取。

  贫穷的时候有富贵的自尊,富贵的时候有贫穷的谦虚。

  急躁的时候有缓慢的修养,缓慢的时候有急躁的精神。

  受苦的时候有快乐的观念,快乐的时候有受苦的心情。

  发怒的时候有慈悲的心肠,慈悲的时候有发怒的认真。

  得意的时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时候有得意的喜悦。

  拥有的时候有喜舍的个性,喜舍的时候有拥有的感受。

  浴佛法会(佛宝节、佛诞节、浴佛节)

  据《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印度迦毘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于四月八日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四天王以香汤浴太子身。又《普曜经》载,悉达多太子降诞人间,九龙以香水浴圣尊。后世佛教徒为庆祝教主佛陀诞生,每于农历四月八日(或国历五月的月圆日)举行浴佛法会。

  "浴佛",佛真的要我们替他洗浴吗?其实只不过是藉外在的佛来涤洗我们的内在佛,浴佛主要是在净浴我们的心。

  庆祝浴佛节,我们应该以"道德人格"、"慈悲心"、"尊重他人"等庄严的心态来庆祝佛诞节。

  程序:

  戒定真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唱)

  佛宝赞

  赞佛偈

  念佛、绕佛

  三皈依

  回向

  浴佛(唱浴佛偈)

  午供

  开示说法

  举行浴佛法会,有几种意义:

  今日社会可说人心不古,平常我们身体脏了可以用水洗净,衣服脏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污秽黑暗,则要用佛的法水洗涤,我们在此举行浴佛法会,实际上是藉此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在佛门中有南北传、显教、密教,各宗各派,各寺院也供奉不同的佛菩萨圣像,信众可以依自己所修持的法门亲近不同教派或礼拜与自己相应的佛菩萨。但佛陀只有一个,是各家各派都要共同尊敬的对象,故藉此浴佛的节日来凝聚佛教徒的力量。

  基督教徒对其教主的圣诞都非常重视,每逢圣诞节,举国上下都狂欢热闹。今后希望佛教徒对佛陀的圣诞也要举办很多活动来纪念,如:讲座、花艺展、园游会、联谊会等等,并集合信众一代代将信仰的灯传承下去。

  在韩国,"佛诞节"是国定假日,回教国家的马来西亚也有卫塞节,很希望我们的政府让"佛诞节"通过法令,也成为我们的国定假日,让广大民众以浴佛来净心,对社会一定有很大贡献。

  1盂兰盆法会

  农历七月,在佛门又称为僧伽月、功德月、报恩月、孝道月、福田月。佛陀在世时,就有供僧仪式的传承,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以天眼通看见母亲堕在饿鬼道中,皮骨相连,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通,以盛饭,往饷其母,然而饭食皆变成火焰。目犍连为了度脱母亲,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因此指示目犍连可在七月十五日僧众结夏安居圆满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僧众,能得无量功德,救度七世父母。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普施诸寺,后来蔚为风气。民国以来,寺院仍然遵循往例,举行盂兰盆法会,在诵经施食以外,并有供僧大会。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盂兰盆经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门称为佛欢喜日,与一般民间所称的中元意义不一样。"佛欢喜日"是指在三个月结夏安居圆满后,有不少精进的僧众在这段时间用功开悟,而令佛非常欢喜,所以名为"佛欢喜日"。在这一天供养开悟或有修有学的僧众,依其功德超荐回向往生父母,可令其超生。因此,佛陀在世时,就有供僧仪式的传承,"供僧"在中国社会民间是颇受注重的一件大事。三十多年前我就一直倡导佛教徒要向政府争取佛教的国定假日,如四月八日为佛宝节,七月十五日为僧宝节,十二月八日为法宝节,并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让僧俗二众多一些联谊的机会,并藉着供僧,供养"僧服",让僧众服装统一、礼仪统一、规矩统一、称呼统一,在一切"统一"之下,自然佛教界的力量就能凝聚,而不再为表相的不同而自我分裂,削减力量。

  三十年前,我在宜兰雷音寺、高雄寿山寺时,便已推动孝道、功德、供僧、道粮 等活动。近几年来,斋僧大会上已形成一种模式,其筹办内容只是动员各方人力、物质、在家信徒、义工训练几个月来发心服务;僧众则舟车劳顿,南北奔波,吃一顿饭,受供养金,领纪念品。事实上,"供僧的意义"在于:

  是供养一年,不只供养一天。

  是供养未来,不只供养现在。

  是供养十方,不只供养一人。

\

  是供养学道,不只供养热闹。

  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三宝。"

  在《四十二章经》上也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位无修无证者。"

  供养僧众的方式除平常的十供养、四供养外,更有:

  说好话的供养:多说佛教的好话、出家众的好话。

  献时间的供养:拨出时间来为佛门服务,发心帮忙扫地、烧菜、种花等。

  接引人的供养:对初机接触佛法者,要给予爱语指引。

  心香一瓣的供养:对佛教有心,是无上的功德。

  地藏法会

  孝道的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从历代典籍掌故的记载,可以明了中国对孝道的重视。

  佛教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尤其注重孝道的实践。经典中有关孝道的记载非常繁多,如有名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

  《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为佛教的孝经,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深弘誓愿为缘,千百年来,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受到民间广大的尊崇与信仰,被尊称为"大愿王"。

  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时,善信男女都会到寺院中供养香花,讽诵《地藏经》或称念菩萨圣号,一方面期以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力加持,以超荐祖先眷属,孝亲报恩,另一方面更期能效法地藏精神,发地藏之大愿,行地藏之大孝,度脱一切有情。

  程序:

  炉香赞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开经偈

  诵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七佛灭罪真言(三遍)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密深虑如秘藏",地藏菩萨的德号有其特殊的含义:

  "地":

  能育,大地能育万物,菩萨亦能培育圣行。

  能载,大地能载万物,菩萨亦能荷载众生。

  能生,大地能生万物,菩萨亦能普孕德用。

  "藏":

  秘藏,喻菩萨秘藏三德(法身、般若、解脱)。

  库藏,喻菩萨如库中藏有功德,可利济众生。

  伏藏,喻菩萨能开发众生隐伏的宝藏。

  因此,地藏菩萨能普载、滋润我们,并承担一切众生苦难,将其含藏的法宝、功德满足我们的所求,进而启发我们的佛性。

  农历七月是"孝道月",礼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靠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可以度我们七世的父母,并拔济世间众生的苦难,让大家皆共成佛道。我们效法地藏菩萨的精神,念地藏菩萨,拜地藏菩萨,自己更应该要效法地藏菩萨的精神,做个地藏菩萨。

  药师法会

  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是药师佛的圣诞。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的意义,是:

  药:市面上有药房、药店、药局等,因为众生身体上的病,需要药房的药来治疗。但是,我们另外还有心理上的病,必须靠佛法的药才能治愈。所以这个"药"对于我们的人生,比药房、药局来得重要。

  有一尊佛以"药"为名,这个意义对我们启示很大,我们不一定要依靠药师如来的药来医治,主要的是应该学习药师如来,以佛法的药来救度众生。

  譬如:对一个充满忧愁、悲伤的人,我给他一个笑容,令他欢喜,笑容就是治疗忧愁的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我说几句好话安慰他、鼓励他,使他振作起来,软言爱语就是药。有人口渴了,我布施他一杯茶解渴,这杯茶就是解渴的药。有人肚子饿了,我打斋供众,这就是疗饥的药。因此,只要我们肯奉献、服务、结缘,人人就能和药师如来一样。

  我常说,念观音,拜观音,不如自己做观世音;同样的,我们念药师如来,拜药师如来,希望大家都做药师如来,施人以笑容、爱语、茶水、食物、欢喜、鼓励把一切不好的毛病都治愈,这就是药师如来的佛心。

  只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许多人不肯给人良药,反而施毒药,譬如以冷言冷语讥讽别人,以消极悲观的语言刺激别人,甚至搬弄是非,说妄语等,这就如同假药害人一样。所以我们称念药师如来名号,应该学习药师如来以慈悲、欢喜的真药给人。师:世间上,学校里有很多老师,社会中只要对我们有影响力的人,我们也尊他为师。甚至古人留下的名言佳句,也是我们的老师,乃至一本字典,也是无言之师。有时一经一论、一诗一词、一字一句,都是一字师。

  所谓"师"者,就是人间的模范,应受社会大众的尊重。中国人所谓"尊师重道",意思是尊敬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道理。

  在佛教,称出家人为"法师",法师就是要以法为师,以真理当师;也要以法师人,以佛法作人的老师。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师",因为成佛都能,做老师有何不能?只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来做别人的老师呢?不一定上台讲经说法才是老师,有时你很威仪、很庄严,令人起恭敬心,别人自然以你为师。你很发心、勤劳,令人佩服,别人也会把你尊为老师。你很明理,时常为人排难解纷,你就是一位明师。

  社会上称做衣服的人为裁缝师,美容的为美容师。大家称念药师如来名号,大家就是美心的老师。因此,大家不仅要做以药医人的药师,更要做一个美心的老师,以佛心来庄严、净化我们的社会。

  琉璃:琉璃是七宝之一,是宝贝。世间有物质的宝贝,如金银、珍珠、砗磲、玛瑙等,但是这里的"琉璃"是精神慧命上的财宝。有时我们说一句好话,好宝贵;

  很烦恼,给我一本佛书解脱烦恼,好宝贵。这些都比物质上的宝贝重要。所以每个人应该把自己当成琉璃一般宝贝,要像琉璃一般解人困难,增加别人的幸福、光彩,使人心开意解,平安幸福。

  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出钱,有时出力气,说好话,做好事更重要,因为这里面的宝贝、法宝很多。法宝是人人本来具足的,但是一般人不会应用。有人说,我不会说好话,不会出力,不会做善事;真的都不会也没有关系,至少我有一颗心,就以"心香一瓣"祝福别人平安幸福,增福增慧。或许别人并没有真正获得利益,但是自己的一片好心,足以上达三世一切诸佛,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光:药师法会期间,大家都会点许多灯。为何要点灯?因为灯光能照破黑暗,令人感到温暖,就像炉灶里的火,可以成熟食物。

  世间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光比较?唯有佛。所谓"佛光普照",佛如光,所以念佛可以心光开朗;佛如光,可以给我们温暖、依靠。心中有佛光,才能使我们成圣成贤、成佛作祖、成熟圆满。

  我们念药师如来,我们也在心中点了灯光,但是我们的光照了多少?

  有人问:世间上最可怕的什么?有人说:鬼。也有人说:人比鬼可怕。因为鬼可以预防,人却防不胜防。鬼在黑暗的地方害人,人有时也在黑暗中算计别人。不过有的人不怕鬼也不怕人,譬如,太太喊先生"死鬼",表示鬼也很可爱;有时妈妈喊小孩"小鬼",表示不讨厌鬼。这个意思是说,人有时遇到坏人也不知可怕,必须点亮心灯,才能照破黑暗,识破人情的虚假计谋,才能获得安全。所以念药师琉璃光如来,能保护我们平安幸福。台湾的药师法会,是三十几年前我首先提倡的。因为我看到信徒都念阿弥陀佛,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其实念药师如来到东方也一样。

  念阿弥陀佛是希望来生获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念药师如来可以获得现世的富乐。

  我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我觉得现世的富乐最重要。现世的富乐不重视,却把希望寄托在渺不可知的未来,这是不切实际的,况且《药师经》说,如果有人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药师佛名也可以往生西方。所以我觉得药师法门最殊胜,最值得提倡。

  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并依此愿修行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犹如极乐世界。

  我们也要立愿发扬药师济苦的精神,照顾天下需要济助的众生:

  一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医药,让他们健康!

  二愿施舍受苦受难者饮食,让他们饱满!

  三愿施舍受苦受难者衣履,让他们温暖!

  四愿施舍受苦受难者爱语,让他们愉快!

  五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方便,让他们顺利!

  六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欢喜,让他们称心!

  七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无畏,让他们安全!

  八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住处,让他们安身!

  九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尊重,让他们自爱!

  十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信心,让他们发财!

  十一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幸福,让他们安乐!

  十二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佛法,让他们得救!

  药师如来誓愿不可思议,因其发愿"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愿所有闻名受持药师如来名号的一切有情众生,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受用无缺,资具丰足,解脱忧苦。此现世乐的法门,与身心受苦的娑婆众生特别有缘,因此也受到普遍的信仰。

  当一个人灾难来时,要如何消灾免难?我觉得:

  礼药师佛要发愿,让自己的愿力与药师佛的愿力相应,才会有力量,更何况没有一位佛菩萨不是由愿力成就的。愿要如何发?要发什么?有以下几种方式:

  我不恶口 我要给人欢喜

  我要给人快乐 我要为人服务

  我要发心做好义工 我要福利众生

  我要尊重他人 我要好好教育子女

  我要夫妻和睦 我要做善事

  我不起瞋心 我不嫉妒他人

  只要虔诚,任何"愿"力都有功德,自然可以消灾免难。

  人的烦恼罪业,如田中杂草,会妨害禾苗的生长,但如果勤于除草(不犯过失,常忏悔错失),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业的杂草自然就不会碍事。

  所以,以消灾延寿为目的的"药师法门"可说最能符合当今人类的需要。修持"药师法门"首先必需认识到灾难乃吾人业力所成,所以想要消灾,必定要先清净自己的三业,而延寿并非仅指延长色身的寿命,我们还要祈求家族、子孙、事业、道德,乃至法身慧命的长寿。

  修持药师法门的方法:

  一心称名: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念不离其心,自然就会得到药师如来的愿力加持。

  点灯供养:"千古暗室,一灯通明",藉着点亮外在的灯火来引燃心灯。

  挂旛庄严:幢旛乃佛教法会中的庄严具之一,虽然它只是一块布,但是因为有了佛法的加持,所以具备怖魔延寿的威力。如果我们能时时在心中挂起佛法的幢旛,就能降魔除恶,消灾延寿。

  真言咒语:持咒到了身心不二,物我一如的地步,就能远离颠倒妄想,得到感应。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称)

  《药师经》(或药师灌顶真言一百零八遍)

  药师赞

  药师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信徒们信心大增。这灯花舍利就是虔诚灵验的象征。

  弥陀法会

  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佛圣诞,大众藉着诵念《阿弥陀经》,庆祝阿弥陀佛的诞辰,并仰仗弥陀愿力,虔诚念佛而发愿往生西方净土。

  程序:

  莲池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往生咒

  弥陀赞

  赞佛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一般寺院每于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弥陀圣诞的前后七天,举行"弥陀佛七"法会,一方面庆祝阿弥陀佛的圣诞,另一方面更期在七日之内能精进勇猛,一心不乱的念佛,以达克期取证之效。

  程序:

  第一支香: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往生咒

  赞佛偈

  念佛

  绕佛(自由调)

  归位

  止静

  开静(念佛)

  三皈依

  回向(起佛号至斋堂)

  第二支香至第六支香:

  赞佛偈

  念佛

  绕佛

  归位

  止静

  开静(念佛)

  回向

  第七支香: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往生咒

  赞佛偈

  念佛

  绕佛(自由调)

  归位

  止静

  开静

  主法和尚开示

  念佛

  发愿文

  三皈依

  回向

  我们为甚么要念佛?为甚么要修学净土法门呢?主要的还是为了我们人生的需要。现在分别说明如次:

  黑暗需要光明

  人间到处充满黑暗,社会、人心处处都有黑暗存在。在黑暗里摸索的人生,急切的需要光明,向往光明。然而光明何处求呢?光明在极乐净土中,净土之内处处都是光明。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所以我们需要光明,也就是我们需要净土。

  苦难需要安慰

  人生在世,周旋于社会之中,总会遇到挫折困难,可是有谁会来安慰你呢?"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只有阿弥陀佛永远会在你苦难的时候来接近你。

  天下人皆舍我而去,只要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就永不舍弃我们,所以我们要称念阿弥陀佛。

  战争需要和平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有污浊、烦恼,乃至许多国家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我们唯有消除战乱,才能实现极乐净土。最究竟的和平就是极乐净土,要达到目的,只有靠我们自己把心理建设起来,把精神武装起来,大家在阿弥陀佛座前共修共学,大家都在阿弥陀佛慈光照耀之下忍让无诤,世界就能永久和平。

  动荡需要安稳

  假如我们自己没有房子,到处租赁而居,就会常常搬来搬去,居无定所,心情就自然不安稳。只要我们有一可靠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而只有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安稳的净土。在这个娑婆世界,可以说举世动荡,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点都不错。经常为了能源缺乏,全世界的经济动荡不安;各地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全世界旅行人的交通安全也亮起红灯;层出不穷的掳人勒赎事件,更令人心惶惶。因此,在动荡的今日,使人更迫切需要极乐净土的安稳。

  贫穷需要富足

  每一个人都需要富足,富足而后才能生活无虑,佛教不是完全排斥物质的,净土里的物质条件的丰富,真不是人间可比的,连地都是黄金铺成的。娑婆世界上的人生,到处闹贫闹苦,因贫苦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富足,这是每一个人的愿望,而极乐净土的生活富有,正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可以说,只有极乐净土才是最富足的地方,只有极乐净土才真正彻底的消灭了贫穷。

  短暂需要永恒

  人生的生命太短了,就算"人生七十刚开始",但人间百岁老翁总不多见。即使能活百岁,在无限时间中也如石火电光,一刹那间的事情。从短暂而能获得永恒,像阿弥陀佛的无量寿,超越时间,这不是很美的人生吗?永恒的世界,那就是西方极乐净土。

  烦恼需要解脱

  人间的烦恼太多了,贪瞋嫉妒固然是烦恼,爱恨亲情、饥寒焦渴、失望悲伤也是烦恼。烦恼像一条铁链,紧紧的束缚住每一个众生。这烦恼枷锁,大家都希望早一点解脱,那必得往生到极乐净土里,才能解脱一切烦恼。

  1生死需要得救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中转来转去,所谓生死轮回,那就是我们大家的遭遇。生死如海深渊,沈没其中的众生,有时贪生,有时怕死,贪生何能长生,怕死又何能免死?所以不生不死是最好的理想人生。但生死要能得救,不生不死的世界,那只有极乐净土。

  佛陀成道纪念法会(法宝节)

  佛陀修道时,为了悟人生的真谛,曾历经六年苦行,终至形销骨立。后于尼连禅河边,接受牧羊女乳糜供养,体力逐渐恢复,于是端坐菩提树下沈思,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为了纪念佛陀成道及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助缘,我国佛教界每到腊八,以米、果五谷等制粥供佛,举行佛陀成道纪念法会,粥则称为腊八粥。

  其后亦演变为民间习俗。

  程序:

  戒定真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唱)

  法宝赞

  赞佛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腊八粥的内容

  民间的腊八粥,一般用白米、小米等五谷杂粮,辅以红枣、杏仁、粟子、花生、核桃仁等,经文火煮熬而成。至于清代,每到这一天,民间过节的气氛极为浓郁热烈,几乎家家煮粥,人人食粥,道光皇帝还为此作了一首腊八粥的诗: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天未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由此可知,在岁末寒冬,人们食用美味的腊八粥,不但是纪念佛陀成道,亦用以庆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报恩祈福法会

  报恩,是酬报恩德的意思。恩有各种类别,经典中多有述及,例如《孝子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专说父母之恩;《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中,记载佛陀为报其母之恩,上升于忉利天说法;《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载有母恩、父恩、如来恩 、法师恩等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举出父母、众生、国王、三宝等四恩;《智觉禅师自行录》则举出师长训谕、父母养育、国王荷负、施主供给等四恩。

  关于如何报恩,《孝子经》以能令父母去恶为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处世常安、寿终之后生于天上等为报恩;如果仅以满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以两肩荷负父母,周游于四海,也非孝子之行。因此,经中多以利他教化为报恩行,布施、供养、读经、起塔、造像等也是报恩行。又寺院也常启建法会以报答父母之恩。例如报恩祈福法会就是其中之一。

  在佛教,生日又称做母难日,为使为人子女者能在这一天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佛光山别分院或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报恩祈福法会,令当月过寿的信徒及其亲友,能够在庄严的共修法会中,诵经回向双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佛教对孝道的重视与提倡。

  程序:

  杨枝净水赞

  普门品

  观音偈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开示说法

  光明灯消灾法会

  点灯一盏即种一福田,佛陀在世时,教人燃灯供佛,并宣说《施灯功德经》,所以许多道场为施灯供佛的信徒消灾祈福,于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举行光明灯消灾法会,为自己

  点亮人我互调的灯(易位的替别人着想)。

  点亮学习吃亏的灯(因吃亏就是占便宜)。

  点亮总有一天的灯(总有一天就有无限希望)。

  点亮当然如此的灯(凡事接受即是力量)。

  点亮反省自责的灯(能知自责日子很好过)。

  点亮改心换性的灯(改心换性能戒不如法的事)。

  点亮回头转身的灯(回头转身的世界无限宽广)。

  点亮享有就好的灯(只要懂得享有三千世界都是我们的)。

  为社会点亮

  家庭伦理的心灯。 慈悲喜舍的心灯。

  礼貌尊敬的心灯。 互助包容的心灯。

  守法服务的心灯。 勤劳节俭的心灯。

  忍让和平的心灯。 般若智慧的心灯。

  程序: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普门品

  观音偈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八关斋戒修持法会

  八关斋戒是佛陀慈悲为让在家信徒也能体会出家人的淡泊和清净的生活而制定的戒法,其戒条前五支与五戒同,只是将五戒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戒,再加上"不睡卧高广大床"、"不香花鬘涂身"、"不歌舞观听"及"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故名"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主要精神在于美化自我,不用化妆品来修饰我们的容貌,或物质的享受来提高我们的身分,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在无求、无欲、无得的生活中,去体会另外一种世界,以出离的心态找回心灵失落的东西。

  佛陀时代,波斯匿王的皇后末利夫人即曾受持八关斋戒;今日为适应工商社会人士的需要,一般寺院大都于每月择一星期日举办八关斋戒修持法会。(参见(修行资粮篇))

  1延生普佛法会

  于佛菩萨圣诞,或逢师长、大德华诞前夕,乃至除夕夜,一般寺院多举行延生普

  佛法会。

  程序:

  戒定真香赞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药师赞

  药师偈

  念佛

  绕佛

  拜愿(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三皈依

  回向

  开示说法

  三时系念佛事

  三时系念佛事是元朝中峰国师所提倡,为净土宗念佛法门之一。主要目的在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茫茫业海。

  三时一指晨朝、日中、日没之时,后世为方便信众参与,大都将三时合并举行。第一时,开示行者(包括生亡两者),极乐世界无有众苦,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众生所以受苦无尽,乃从贪欲而起,而贪欲更从忘却自性、异念纷驰而来。欲离苦得乐,往生净土,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故行者宜具深信、发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第二时,开示行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开显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法性湛然如是,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故众生循环诸趣,流转四生,故行者须发露忏悔,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净土。第三时,开示行者,"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功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能坐断六根,灭除八万亿劫生死重罪。犹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须举起佛号,一降直下,如太阿剑横按当轩,斩尽无明烦乱,直到一心不乱、能所两忘为止。如此三时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行愿既深,功无虚弃,必能托质莲胎,永离业海,直证阿鞞跋致(不退),圆满无上菩提。

  此法会程序详见《中峰国师三时系念本》。

  甘露灌顶皈依三宝法会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三宝是佛法的总纲,一个发心学佛的人,第一步必须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若不皈依三宝,则无缘受用。

  三宝包括佛、法、僧。佛比如光一样。光的功用有温暖、照耀、庇护的作用。而佛也和光一样,佛陀的慈悲之光,温暖我们;佛陀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佛陀的福德之光,庇护我们。世间上的金银珠宝,称之为宝,有此宝,物质生活会很丰富,但 若在精神上有了佛法僧三宝,那我们的人生就可以得救。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于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悟道时,对人间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佛性!"每一个人皆可以成佛,人与佛是平等的。世间上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贫与富、男与女都不同,但在佛门,每一个人的尊严皆是与佛一样的。"皈依"即皈依自我本心佛性,只要一皈依,心中有佛,即能与佛平等。

  法比如水一样。水的功用有灌溉、洗涤、成长的作用。而法也和水一样,法水能灌溉润泽禾苗,法水能洗涤去除一切污秽,法水能成长滋润花木万物。皈依法,一切万象皆是法,法千差万别,但本性是平等的,故法是平等的意义,为宇宙人生最高的 准则;法是真理,真理要件必具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必然性,缘起则是具有此要件之真理,就像人生必具父母的因缘及士农工商的和合,我们人才能存在。佛教的真理没有缘的具足,一切法则不成。所以皈依法,才能皈依永恒的生命。

  僧比如风一样。风的功用有吹拂、流通、清凉的作用。而僧也和风一样,僧宝的德风,可以吹拂众生;僧宝的德风,可以流通社会;僧宝的德风,可以清凉众生。皈依僧,是指皈依清净和谐的性格,而非拜师父。

  佛、法、僧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空气(风),自来都很平常,实则缺一不可!"日光空气水,人生三件宝";"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宝",无此则精神慧命难以成长,无此则心灵世界无以升华。皈依三宝,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宝,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人生必然不会死,相反地会永恒的存在。

  虽然信仰伟大崇高的三宝重要,但还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我问你们一句话:

  "佛是谁?""三宝是谁?"你不知如何回答,那我就告诉你们,也许你们会吓一跳:"你就是佛!""你就是三宝!"什么是三宝呢?"自性三宝"。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当下曾经叹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指的也就是这个。

  皈依后即是正信佛教徒,如何做好一个佛教徒?必须:

  要求法:凡遇到有讲经说法的道场,要发心前往参加或亲近法师听开示,也可研读经典,从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仰。

  要护法:三宝弟子的责任即是要护法,参加讲经法会或度人前去闻法是"拥护";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护即"保护";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爱护"。也就是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者皆为护法。

  要修法: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去实践,比如佛陀要我们慈悲,则不可轻易伤害生命;佛陀要我们忍辱,则不可瞋心怒骂,如此就是在修法。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容易有视人如己的心胸,视野也不容易开拓;成为佛教徒后,自能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没有信仰的人,容易生活在自我中心里,而产生执着贪恋,跳不出自我;但皈依后,有了信仰,对人间文教慈善事业,发心服务,主动参与,充实了日常生活。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法乐里的人生才是最究竟的。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七种事以水作譬喻,简别七种不同层次的人:

  不善法遍身的人,如常沈没在水底者。

  退失善法且造恶的人,如已出水还没者。

  有信仰善根而不精进的人,如出水观看者。

  证须陀洹的人,如出水而住者。

  证斯陀含的人,如欲渡水者。

  证阿那含的人,如欲至彼岸者。

  证阿罗汉的人,如已到彼岸者,当在闲居静处,树下坐禅,勿起懈怠心。

  学佛修道,不要放逸于水中浮沈,渡水上岸,精进修持,才不失皈依初心。

  "皈依"的真正意义,除了确定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要有喜舍布施,对世间要有感恩美德,对物质要有知足修养,对处事要有结缘认识,对生活要有勤俭习惯等的修行,以树立佛教徒的形象。

  程序:

  礼佛三拜

  迎请和尚

  唱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般若心经

  宣誓

  忏悔发愿

  正授

  和尚开示

  回向

  礼谢和尚

  皈依须知:

  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宝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也就是皈依后要改性不改宗(改变不好性格 ,除了佛教外,不再信仰其他宗教)。

  皈依三宝后,仍然可以祭拜祖先,对于正派的,不是旁门左道的神明也是可以礼拜的;礼拜是一时的,皈依三宝是一生的。

  要相信因果,相信大乘佛教,平时要有自我的修持功课,不起无明烦恼,不侵犯他人。

  皈依后,就是佛光会的预备会员,可参加各地佛光分会。

  本山将免费赠阅《觉世》。

  佛光会订有檀讲师、檀教师的甄选考试,以供信众们报考。

  皈依后,要将初发心的一点信心,如同护禾苗一样,好好维护,皈依 后,每天至少要诵一卷《般若心经》,持之以恒,必能开智慧。

  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为喜舍,把瞋恨化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为精进勇猛,把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主办皈依注意事项:

  皈依日期、地点应及早订定,并对外通告。

  皈依前可安排讲习,为参加皈依者说明皈依的意义、程序、内容等。

  证盟师、引礼师应提前礼聘。

  主法大德须德学兼备,为人所崇敬,并有宗派传承者。

  安排纠察师现场指导规矩。

  灌顶洒净须用"杨柳枝",不可使用其他树枝。

  拂尘、锡杖、传炉、侍者等,应事前准备齐全。

  一个月前开始受理皈依报名。

  瑜伽焰口法会

  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载,有一天,阿难于林间习定,定中见一饿鬼,名为焰口,形色枯槁,面貌丑恶,头发散乱,爪牙长利,腹大如山,喉细如针,口中火燃,阿难惊讶不已。饿鬼告诉阿难,三日以后,亦当命尽,堕饿鬼道中。阿难大 惊,立刻到佛前求哀救度,佛乃为说焰口经及施食之法。

  瑜伽焰口法会是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能令饿鬼得度,也是对亡者追荐的佛事之一。法会当中除了施食,解除饿鬼饥虚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令他们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

  程序:

  焰口施食仪轨内容有净坛、供养、皈敬三宝,以手结印,口诵有关施食灭罪等各种神咒及变食真言等。详见《瑜伽焰口施食要集》。

  万缘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中,仪式最隆重、功德最殊胜的法会,略称悲斋会、水陆会、水陆道场,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逐句分解开来,即:

  法界: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理常一致,通称法界。

  圣凡:指十法界的四圣六凡。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凡。

  水陆:指众生受报之处,分为水陆空三界。但因水中、陆中的众生受苦较重;天空中的众生,如欲界天、色界天,受乐较多,因此普济着重水陆二处,故名水陆。

  普度:对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令解脱。

  大斋:指不限制的普施饮食。

  胜会:除了施食以外,又有诵经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众生心开意解,得法水滋润,故名胜会。

  水陆法会缘起于梁武帝夜梦异僧告之"六道四生,受苦无量,惟启建水陆无遮大法会拔济之,始能脱苦"。帝乃披览群经,综合慈悲梁皇宝忏、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施食一事,用制仪文,首于金山寺启建,由梁武帝当斋。因此最早的水陆法会是由朝廷发起启建,时至今日,由一般信徒共同发起,集资修设,称为"众姓水陆";如果财力雄厚,发大心独资营办,称为"独姓水陆"。佛光山向以广结善缘为原则,每次启建水陆法会都希望以万缘共成佛事,故称"万缘水陆法会"。

  启建一堂水陆法会,需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分内坛、外坛等七个坛口,外坛共分大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楞严坛、华严坛。总计一次水陆法会约需百位以上法师,动员人力、物力颇钜,一般寺院并不轻易启建。

  佛门中天人惯于早食,佛午食,饿鬼晚食,平常我们供佛斋天是请天人食,农历七月十五日僧宝节以供僧为主,而"水陆法会"是普施斋食于水陆有情,所以又称为"悲斋会"。

  程序:

  大坛:礼拜《梁皇宝忏》,讽诵《药师经》、《金刚经》、《梵网经.心地品》等。

  药师坛:讽诵《药师经》、礼拜药师佛圣号等。

  法华坛:讽诵《法华经》、《楞严经》等。

  净土坛:讽诵《阿弥陀经》、念佛、绕佛、拜佛等。

  诸经坛:讽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金光明经》、《圆觉经》等。

  华严坛:默诵《华严经》等。

  内坛:结界、发符悬幡、上堂、上供、告赦、请下堂、供下堂、授幽冥戒、圆满供、圆满香等佛事。

  另有小斋天、延生普佛、三时系念、瑜伽焰口等佛事。当法会圆满时,举行送圣仪式,到此法会功德圆满。

  供佛斋天法会

  正月初九,俗称"拜天公",佛教名为"供佛斋天"。"供佛斋天"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请客"。一般民间"拜天公"只请一人吃饭。"供佛"就是供养三宝,"斋天"就是请天人吃饭,有天神、天将的代表二十四位,而非世俗所谓的拜天公而已。

  程序:

  严净坛场

  请圣

  献斋

  上供

  送圣

  甘露施食法会

  蒙山施食旨在利济孤魂。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境,传言宋时有甘露法师,居于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所集。

  一般寺院、道场视情况而作此施食法,可于每日下午三时起施食。

  仁王护国息灾法会

  仁王护国息灾法会是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讲赞《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的法会。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是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说示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的因缘。当国家混乱,罹受灾难之际,若持诵此经,则可令五谷丰收,民康物阜。

  在中国,此法会始于南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五五九),帝敕令于大内设仁王大斋,以后遂每年定期举行二次法会,讲《仁王经》,后代皆盛行。

  程序:

  炉香赞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念佛共修法会

  芸芸众生终日奔波劳碌,皆为养其口体,少有时间注意心灵的净化。因此,佛光山全世界各地别分院于每周六晚上七时三十分举行念佛共修法会,仰仗佛陀的威德及大众的力量,洗涤尘虑,长养福德善根。

  程序: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阿弥陀经

  念佛

  绕佛

  三皈依

  回向

  开示说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