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灾区慰问
入驻龙泉 再造京城佛门盛象
燕然对古刹,代郡隐城楼。2005年4月11日,龙泉寺成为建国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所正式开放、三宝具足的佛教寺院,并迎请学诚法师住持。这座始建于辽代拥有千年历史的佛寺,经岁月变幻屡遭破坏以致衰败。第一次来到龙泉寺,当旁人为眼中的一派残破之象叹息时,他却在石桥古木中读出生生不息的力量与灵性。回首往昔,学诚法师恬淡如露:“我1984年来到北京时,发现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找道场。那时,我就有个愿望:希望在北京能有机会给大家提供学佛场所和修行宝地。21年后的今天,因缘终于成熟。”
地址选好僧团相继入住,问题与困难迎面而至。白手起家,一花一树均须学诚法师操心过问。除此前仅存的十余间古朴木架建筑外,水、电、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均不完善,食宿条件更显简单。寺院用水取自山麓地表径流,入冬时节旧输水管凝冻,僧众只能到其它地方抬水。为解决用水紧张的首要问题,学诚法师带领僧俗弟子远足登至山涧源头水坝处,清挖淤泥积沙,扩大水库容量。建北配楼挖地基时,施工难度非常大,他硬是在工地守了一夜,为再造佛门倾心尽力。重建龙泉寺艰辛不言而喻,但学诚法师不觉苦、不推辞,深知龙泉寺的恢复与开放对国家、社会、佛教、众生,都将产生独特意义与深远影响。经过一番辛勤努力,改扩建工程后的龙泉寺焕然一新,兼收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充满时代气息和学修便利。佛堂、讲堂宽敞明亮,现代化设备齐全,学习教室安静雅致,图书馆典藏丰富。当新貌逐一呈现在眼前时,体现出学诚法师一向注重的人文修行理念。
从入驻龙泉寺开始,学诚法师就十分重视僧团建设。他沉思于新时代、新时空因缘下,如何组建僧团、完成人才培养这一佛教界当前首要任务?在他的严格把关下,龙泉寺新型僧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着重选拔在信心、道心和组织观念等方面的优秀者。谈及此,他语调轻柔:“人能弘道。唯有培养‘志、道、德、才、学’兼备的优良僧众,才能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正法僧团,产生具备大愿力、大慈悲、大智慧、大行为的高僧大德。”
话语回荡耳畔,记者的脚步随学诚法师引领轻稳向前。整个龙泉寺几乎是通体建筑,不论怎样在廊下穿来踱去,头顶是同一方屋檐,仿佛身处坛城,又或让人在现实中体味轮回之道。为使采访更加深入,止语行堂,打板起床,记者跟佛教信众一起在凌晨四时半的黎明前黯中上早课。见行堂,是龙泉寺最高建筑,依地势建于熬狱沟北岸,是寺内僧人最重要的修行场所。楼顶禅堂清静素雅,景观极佳,外有供经行散步的露台,能沐山风晨露,可睹明月星辰。山路没有灯光,脚步声纷杂而过。天色在一小时早课的念诵声中泛白、染青、渐蓝、透亮,伴随钟、鼓、磬、木鱼与梵音,新的一天徐徐开启。披袈裟的学诚法师双手合于胸前,神态平静自如,领读经文流畅且极富韵律,宛如潺潺溪水清亮亮地流淌出来,叮当作响。
佛教徒有出家在家之分,在家众称为居士。虽距离市区较远,但来龙泉寺皈依的居士很多,着褐色海青,一例粗布。寺内各部门运营大多依靠他们维持
身教先行 诠释信仰与人生
“佛”在梵语中译为“佛陀”,即“觉者”,是理智、情感和能力达到圆满境地的人。佛教认为消除人类痛苦需依靠“戒、定、慧”——规范行为、专注内心、开启智慧,明是非善恶,勿妄念纷飞。然而,在繁杂躁动、重利轻义的环境中,维持个人纯净平和,保持民众豁达宽厚,并不简单。作为佛教修行场所,寺庙首先受到挑战。国内不少名寺古刹都与风景区交融,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项目。设景点,收门票,搞活动,过度的利益交汇难免给佛家清净修为的特质带来冲击。针对寺院自身功能被异化的突出问题,学诚法师在感到忧虑的同时,亦十分警惕:“寺院要更多发挥宗教作用,净化人间,促进和谐。但现在它却常与旅游、经济、接待等紧密结合,自身宗教功能和空间受到冲击。如果宗教的世俗成分增多,神圣性消解,特殊性失去,那宗教对社会的价值、对大众的吸引力也就不复存在。”
拒绝商业化运作,是学诚法师和龙泉寺自觉坚持的原则。“出家人自古不做生意,如果经不住金银财宝诱惑,佛法也不可能传承千年至今。”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从自己住持的三座寺庙入手,将寺庙与当地旅游脱钩,寺庙不收门票,提供香火,经书供大众免费取用。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