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净慈寺发生火灾,这位家喻户晓的活佛写下一首诗:烧得好

发布时间:2024-06-12 05:04:40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净慈寺发生火灾,这位家喻户晓的活佛写下一首诗:烧得好

净慈寺发生火灾,这位家喻户晓的活佛写下一首诗:烧得好

论及诗词,我们脑海便会浮现许多典雅优美的句子,或大气磅礴、或雄浑壮阔、或哀婉凄切、或沉郁悲凉,诗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便造就了不同的诗词风格,李白豪放、杜甫悲苦、白居易自信…在诗词史上,有许多作者都是佛法高深的僧人和尚,例如苏轼的好友佛印禅师,再譬如贾岛、寒山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诗僧。

那作为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和尚,写出来的诗词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中有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让笔者印象深刻,后来在浏览诗词书籍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位叫做志南的南宋僧人写的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可能僧志南的知名度不高,我们接下介绍一位活佛的诗作,这位活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俗家名字叫做李修缘,法名叫做道济,民间习惯称他为济公。由于影视和戏剧的艺术效果,将济公渲染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仙佛人物,以至于许多人认为济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确有济公这个人,他行为放荡,不喜参禅念经,爱吃酒肉,和其他的僧人格格不入。

但是济公精通医术,浪荡于市井之中,遨游于江海之内,扶危救困、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端的是一位大慈大悲的出家人,不过世人皆知济公行善积德,却从来不知道他还能够写得一手好诗,近代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说:“如果以诗境而论诗格,道济与宋代四大家的陆游等人也不逊色,如果以禅学境界来论诗,那么他的诗已臻禅境之极诣。”

杭州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叫做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曾经发过大火,济公看见净慈寺发生火灾,心有所悟,于是写下一首诗,读来唯觉充满禅意。

净慈寺火灾

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

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

按照惯例,我们先大概梳理一些济公这首诗的意思,第一句说的是火灾,不知是何人何处点起,之后迅速燃烧,引得寺庙中的僧人来来往往救火,第二句说的是寺庙中气势恢宏的大厦建筑,逐渐在火中化成尘埃。第三、四句,则是说,不是佛祖不灵验,而是故意要楼台更新。

当然,这首诗济公并未做出明确诠释,笔者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出家人五蕴皆空,戒嗔戒怒,戒骄戒躁,应有泰山崩于前而临危不乱的气度,然而一场火灾,一众僧人瞬间惊恐,担心亭台楼阁被烧毁。出家人经常强调心外一切,都是外物,都是色相尽是“空”,但是当时寺庙中的僧人,兴建庙宇,修建高楼,既然色即是空,茅庐为屋有何不可?何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兴土木

。济公最这种行为一向反对,曾经他出家的寺庙,灵隐寺要伐木建寺庙,他也曾劝阻,并写诗为这些树木不值:“满望枝柯千载茂,可怜刀斧一齐抛。”

“大厦”化为“尘”,两者对比十分具有讽刺意味,六祖慧能有揭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就有此种含义在其中,济公是最注重修心的禅宗高僧,而当时许多僧人注重庙宇的规格,注重身外之物的美观,就像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一般,与大乘佛法背道而驰,因此济公最后点出,庙宇发火灾,佛祖为何不保佑?其实不是佛祖不保佑,佛只与那些真正有佛性、有佛心的人有缘,笔者认为在济公心中,只要这次火灾没有伤及性命,便是有益之灾,烧的好,从“楼台一度新”便可看出,这场火灾,让一众僧人迷途知返的开示,因此,这首诗虽然言语简单,但是蕴含大智慧和精深的禅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