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晹法师修行论
道坚法师
明晹法师一生戒行精严,博通三藏,于浊恶世,救世救心,登法王座,作狮子吼。法师弘法利生,普度有情的广宏愿与无尽的悲心,鼓励着我们在佛教的传播与弘化中,精进不懈。法师一生令人敬仰的方面有很多,下面我以明晹法师的《佛法概要》、《圆瑛法师年谱》等有关资料,就法师独具特色的修行论略作阐释。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佛一体论是明晹法师接引众生的中心理论之一,法师在《佛法概要》之《成佛是怎么一回事》一文中,多次强调了这种“即佛即心,即佛即心”的心佛不二论。法师首先指出:“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智慧德相。”众生本来具足与佛等同的,无有差别的智慧德相,这给众生以极大的信心,指出了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和成佛作祖的潜在能力。“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依旧还是众生呢?”法师以为这是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着心,迷了真心。因此“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着。”这妄想心,执着心,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这种种烦恼能障碍我们人格的升华与完成。若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着以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然而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着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种理论是根据《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思想而来。傅大士《心王铭》云:“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禅门马祖道一后来也专以此语接引学人,后世禅宗引以为公案。宋慧开《无门关》第三十则云:“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可见明晹法师是继承佛教“心佛不二论”的传统,只不过法师以中观学理论来论述“心佛不二”的理念,谓之“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此凡夫心与佛,显然有其事上的差别,就像宝珠与蒙尘的宝珠一般,其体虽同,形式上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就是心佛“不二而二”的道理;然而心佛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形式上的差别并不妨碍其理体上平等,因为所有生命界,皆同入毗卢性海,无二无别,同一真性,这是二而不二的理念。何为不可思议?法师云:“就是品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真如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界真如是第一机,有了语言文字已经落入第二机了,因此,在修习文字般若的同时,不为文字所缚,文字只是工具,通达真理,成就无上佛道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灵山塔下好修行
法师引古人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灵山,全称灵鹫山,为释尊说《法华经》之会处。即谓灵鹫山为释尊报身常住的净土。据《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载,释尊为度化众生,故方便示现涅槃,而实无灭度,常住灵鹫山说法;劫末火灾起时,世界悉皆烧尽,唯此净土不毁坏,常住安稳,天人充满。释迦佛常住灵山演说妙法,当然是我们佛教徒心中期盼的净土。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明晹法师说:“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为了让信众明了人人本具灵山塔的思想,明晹法师在《成佛是怎么回事》一文中,又引用“观音念观音”的典故,来说明人人都有自觉的本能,树立众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知道了人人心中有个灵山塔,凡夫心与佛无二无别,则不唯他力以度生,当以自力利益当下。即“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以自利自觉的心境,来实现最高智慧的完成。“求人不如求已,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真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明晹法师语重心长的一席话,给我们晚辈增加了无穷的力量。
有了自信与自尊,如何进一步起修呢?明晹法师在《天童寺进院法语》的山门前说法云:“太白嵯峨势接天,青山面目更胜前;云归崖穴泉归壑,翠竹苍松尽是禅。”如果说上面“灵山塔下好修行”,是说的人人本具灵山,众生皆可成佛的平等性智的话,这里要表述的便是“处处皆道场”的修行观。禅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深入生活,融入生活的,在生活中把握生命,一切与众生息息相关的依报界,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你看那苍劲的松,郁郁葱葱的竹,还有那秀美的山川河流,无不在演说佛法之妙谛。
在生活中修学佛法,于世出世间体证佛法,以中道正观感悟佛法,是明晹法师教导我们修行的有力武器,为了使我们不流于邪途,法师为我们开示道:“天然景物玄机露,水自流兮云自闲。”涓涓细流,终成大海,这是一种永不言退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折不挠,亦无急功近利等患,任运自然,终成大器。
然入道之途,当以达摩祖师“藉教悟宗”为旨,所谓“藉教悟宗”,即通过对表诠真理的佛陀言教进行学习,进而达到与真理相应的过程。明晹法师在天童寺法座上开示说:“诸上座,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原无相,即相而明心。《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正所谓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明晹此次登山入寺,追随诸位大德之后,大作梦中佛事,安坐水月道场。”大道是不可以思量的,但通过文字、概念还是可以领悟的,因此前贤大德苦口婆心,著书立说,就是为的明示第一峰头境界。针对偏离佛陀言教而盲修瞎练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
救度众生,离苦得乐的践行
明晹法师大为赞叹常不轻菩萨的精神,在生活中,尊重每一个生命,因为今天这些微弱的生命,可能在明天就是人格圆满的圣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给生命以自尊,示生命以自信,谆谆善诱,以归敬慈悲伟大的佛陀。法师常以“四弘誓愿”作为践行的精神理念,精进修持,愿断无尽之烦恼,运慈悲心,普度无边之众生,虚心谦逊,愿学无量之法门,修行证果,以成无上之佛道。为了说明众生和佛的同体性,以及佛陀度生的必然性,明晹法师开示道: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在明晹法师的心里,众生永远和佛陀在一起,佛陀和众生如水浮交融,不可分离,要实现圆满无上之要格,必以“救拨众生之苦患,给予众生以快乐”为标准。
佛陀及佛弟子的任务,在明晹法师眼里,就是传播佛教,使众生得到佛法的滋润,最终令众生共成佛道。如法师说: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毘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毘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毘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在生活中践行佛法,明晹法师提出“五心”之法,以实现其度生的慈悲理念。
不舍心:时时处处不舍一切众生,不舍菩萨行,菩萨的一节言论、行为、生活学习,都是为了尊重众生的幸福,助成众生的幸福,以众生的利益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永远为众生的利益而工作、奋斗,无有止息。
平等心:菩萨将众生当成父母和诸佛一样看待,“以众生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无畏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四弘誓愿”,坚持这样的志愿,所以菩萨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
同事心:佛经上说的同事,是指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思想,共同奋斗而言,菩萨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与众生同事,不分彼此,打成一片,救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不得救度者,不著度生之相。
学习心:菩萨为了服务众生,助成众生幸福,要“悲心恳切,学处广大”。“难学能学,尽一切学。”作到学习一切知识,向一切人学习,象《华严经》写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样,不知疲倦地学习。菩萨二一切时,一切处都去学习,增长道种智,一切种智。
结语
明晹法师的一生,可谓是对他的修行论实践的一生。法师自十岁披剃,十二岁则兼习世学,于十八岁即任圆明讲堂监院,帮助圆瑛大师处理日常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功不可莫。此后,法师讲经弘法,力行慈善事业,继而著书立说,开办佛学院校,重兴祖庭,光耀法门,不愧为一代爱国高僧本色。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