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表谦下。
2、代表放下。
放下烦恼、忧愁、紧张、挂碍,种种执著、个性。
心有挂碍、紧张,则肩必耸起;
肩放松、放下之同时,妾念也放下┐
│万缘放下,一心正念。
仍合掌,一心专注,觉照念佛 ┘
(1)此动作,可拉开放松肩胛附近的肌肉、韧带,使肩关节灵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症状。
·一般人,平日肩胛周围的肌肉,都在紧张状态,常常不自觉地就耸肩、紧绷。(如图)
很少能自己觉察而去放松,久之,肌肉就紧缩、变短硬,也压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谢的废物,因‘交通阻塞’而送不走,局部堆积,就出现肩膀酸痛等症状。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肩凝等病症,出现之年龄明显提早,昔日言‘五十肩’,现在‘三十肩’、‘二十肩’大有人在。
我们由图可了解、肩胛附近的构造:
肩关节的构造:
肩胛骨(1)外侧有个‘凹窝’ ┐
│‘球状头’卡入凹窝—形成肩关节。
手臂‘肱骨’(2)上方是个‘球状头’┘
┌肩峰(3)—在肩之最高峰┐
肩胛骨还有二突出构造│ │二者以韧带(蓝)相连接。
└啄突(4)—形状如鸟嘴 ┘
第二肩关节:
‘肩峰(3)—锁骨(5)’也以韧带相连,如‘拱门’。拱门和肱骨又形成了一个关节,号称第二肩关节。上肢运动,除了靠以上二肩关节,尚须靠‘锁骨—胸骨(6)’、‘肩胛—锁骨’关节之配合。
·下图是以简单‘线条’,代表位于背部而和‘肩胛骨’活动有关之肌肉,由图可看出,肩胛骨‘内侧’的肌肉,连接到‘颈椎’和‘胸椎’。
·也因它们有附著到‘颈椎’,故当我们做的动作时,须配合俯首(拉开颈椎)才能充分拉开、舒活这些肌肉。而又因肩胛中央和外侧的肌肉,是连到手臂(肱骨)上,故俯首又垂手(合掌下垂时)能充分舒展它们,使肩胛及膏肓穴之酸痛消除。
·将肩自然松、落(如掉下般),又合掌下垂于中线(端正而松柔),合掌之手,沿中线,再往下伸拉一些,(上身不动,肩、肘松),可将二肩胛骨,拉得更开阔、更舒服。使平日已紧绷缩短的肌肉,韧带都拉长,拉松。
·几乎,每个人以此法拜佛一段时间,都会发现—‘手臂变长了许多’,实际上,是肩胛周围的肌肉、韧带都拉长、放松了,恢复了本来‘正常’之长度,久年的肩臂酸痛也痊愈了!
(2)且因拉开颈椎、胸椎间隙,使肩、手之神经舒畅,血流丰富。
·由右图左右手,可了解整个上肢神经,追溯其来源,是由‘颈椎’(4、5、6、7)及‘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来(会合为臂神经丛)。亦即颈椎第5、6、7、8对神经,和第一胸椎的神经,支配肩部和手,而平日仰头之动作常会压迫这些神经,故造成肩酸痛、手麻、无力。
·若能礼佛,常作,充分垂头(下巴贴胸)有助于拉开各椎间之距离,使椎间孔空间变大,神经、血管舒畅,可消除平日工作时,僵持仰头之害。
·若不配合俯首,拉开颈椎及胸椎,舒活神经,则长期压迫,不只肩会酸痛,连手臂、手指亦会酸、麻、痛。若能俯首,拉开颈椎,则可改善。故此动作之要领,是要在垂头状态下,松肩。
·古人看相,言‘手长’是好相,圣人手长及膝,佛之三十二相,有‘正立手摩膝相’,可能是圣人不紧张执著,心宽柔、不耸肩局促,故肩松,手长吧!
●日常运用:
日常生活中,宜用此‘松肩,手腕柔软’之原则,气血通畅。
如图:
×耸肩紧张僵硬
○收下巴 ○松肩灵活柔软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