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对立也未尝不是对话的开始——略述昭慧法师对“人间佛教”三篇论文之回应
释性广
十一月十三日上午,昭慧法师在“人间佛教的发展与实践──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与落实”国际学术研讨会(Conference on “From Lay Buddhism to Engaged Buddhism)中,为日本陈耀东教授、伊吹敦教授与慈大游祥洲教授的三篇论文,作半小时之回应。笔者虽未参与,事后听录音内容,感觉颇有与读者分享之价值,因此略述该场研讨会中,昭慧法师的回应内容如下:
这三篇论文很有巧合之处。原来,导师对藏密、中国传统宗派与南传佛教都有所批判,而三位作者的论文,分别研究印顺导师与密教、印顺导师与禅宗(三阶教)以及印顺导师的三乘共贯思想,恰好分别属于藏密、中国佛教与南传佛教三个领域。三篇论文同在一个场次发表,真可说是一种巧合。
一、陈教授大作〈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密教批判〉,值得赞叹的是,该文详述导师对密教之看法,并点出了太虚大师与导师对密教的不同态度。补充说明一点:虽然太虚大师对密教较采融摄之态度,但曾闻印顺导师说:法尊法师在汉藏教理院讲学时,大师要求他只能讲显教,不得授密法。显然大师对密教在汉地的畸型发展,依然存有若干疑虑。
针对该文,我只提出一个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印顺导师对密教的看法,未必见得与太虚大师对王宏愿的论诤有直接关系,依其自述,导师于抗战期间协助法尊法师翻译《密宗道次第论》,因而理解密教内容。导师因理解而反对密教,与法尊法师的治学因缘,反而应有较直接的关系。
二、针对伊吹敦教授的〈“人间佛教”的来源和其历史性意义〉,提到“人间佛教”可能与禅宗、三阶教之精神有关。我认为,导师的“人间佛教”蓝图的擘画,来自《阿含》与律,以及初期大乘经典的启发较多。对于禅宗,他是既赞叹又批判的。而且禅者隐遁独善的风格较为明显,因此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直接承自禅宗者可能较少。三阶教的作为,更是中国佛教中的经验断层,对导师思想的直接启发,其可能性更低。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包括禅宗或导师,也一直受到中国儒家主流思想的影响,重人文而不尚鬼神。再者,中国主流文化是重“兼善天下”的,这也应是让中国佛教选择性地采用大乘教法的重要原因。儒家在历史上,算是佛教的诤友,偶而亦成为论敌,但总推促着佛教,让它重视“兼善天下”的重要性。因此或可更广义地说:导师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所以才提倡“人间佛教”的。那么,中国化最彻底的禅宗,重人文而不尚鬼神,质朴无华而刚毅勇健,当然也在“人间佛教”思想的来源之内。
三、有关游祥洲教授论文的部分,游教授谦称是因我所作的〈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而激发其灵感,因此在该文的基础之上,探讨“人间佛教”的三乘共贯思想,是否有可能建构大乘与声闻乘的对话桥梁,还是只会引起了更多的争论。游教授并期望佛教能“三乘共尊”,而避免“己宗优位”的价值判断。我的回应是:
1. 我撰写〈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时,刻意先抽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纯作“缘起性空中道论是否能达成‘一乘究竟\’之结论”的逻辑分析;相形之下,游教授虽反对“己宗优位”的价值判断,反而是以爱护佛教的热情,加入了“三乘共尊”的价值判断,这无非是希望能减少佛教论争的内耗,共同致力于宏法利生事业。他这种热情是值得钦敬的!
2. 但在“共尊”的价值判断中,其底线何在?这就形成一个难题。这就像是“尊重多元”一样,稍一不慎,就会由“文化相对论”落入“伦理相对主义”的泥淖。离开情境脉络,“共尊”的理想较为单纯;一旦置入情境脉络,则是否有可能维持“共尊”,就是一项挑战。例如:针对动物保护或性别平等议题,作为一个运动人士,我当然还是会坚持其理念,而不会与佛教中任何一种合理化性别歧视或物种歧视的说法,处于“共尊”的局面。
3. 游教授指出:佛教处于宗教全球化时代,不要因内部的争议而削弱了佛教总体的竞争力,个人深为认同,因为依自己的切身体验,光是与那些抨击导师思想的藏传、汉传、南传论者打笔战,就花了我不少的时间。前些日看到一篇台湾南传比丘批判导师思想的论述,个人深不以为然,从下午到深夜,一口气写了八千多字来回应它。1
4. 但退一步想,有时对立也未尝不是对话的开始。个人要不是因藏传佛教如石法师文章的刺激,也不可能撰就《世纪新声》一书;要不是因观净比丘文章刺激,也不可能写那八千多字。所以想想,还得感谢那些不同声音呢!思想定于一尊,往往反而会因其欠缺脑力激荡,而形成一滩死水,导致思想的慢性衰败。因此,只要对立不会导致暴力,不同思想实亦未尝不可有一种相反相成的辩证性关系,而不必太担心它的“内耗”。
法师回应完毕后,慈济大学前文学院院长许木柱教授由于是人类学者,因此特别针对法师所说的,“文化相对论”不能成为“伦理相对主义”,多元价值并重,也应有其“底线”的说法,发言甚表赞同。
注释
[1]按:指《法光》第181期(民93年10月出刊),刊出吕凯文教授论观净比丘著作《复归佛陀的教导(一)》的三篇大作。昭慧法师乃立即撰写〈方法学上的另一错误示范——论观净比丘与吕凯文教授之“佛教圣典诠释学”〉以回应之。该文长约8500字,将于第183期《法光》(12月)刊载。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