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之一
我相信一个小时之后这里将是呼声一片。呼噜的呼,呵呵~
因为《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我们想只花上六个小时就把这个佛教经典中的经典给弄清楚,弄明白却绝非易事,虽然你们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在人生事业上乃至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毕竟对于这个经典来说,大家还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会在讲座中尽量用白话来说,用你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来讲。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由来,也就是我们讲课的第一章:佛教经典的由来。请一位同学来坐在那里帮我写一写板书。现在国学很热。我们都看过《论语》,是吧?你们有没有读过《圣经》?《圣经》是耶稣基督写的,还是他的弟子们记录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都是弟子们事后追忆老师的言行所做的记录和描述。《论语》二十章也是如此写出来的。所以比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导师而言,释迦牟尼是最敬业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谁做过统计,《论语》二十章一共有多少字?《圣经》就这样一本,《可兰经》比这个还要薄。只有佛经浩如烟海,佛经大的分类有十二类。
释迦牟尼36岁证道,81岁去世,其间徒步走遍印度传授佛法。每到一处,累了就坐在树下休息,同时给弟子们说法,有时是弟子们提出问题,老师解答或是与他们往返的进行讨论;有时是“无问而自说”,就是没有弟子提问题,释迦牟尼认为有个重要的议题要交给弟子,于是像下面这样的自问自答:“诸比丘,有灭苦之道,汝等应知,汝等应学,汝等应行。何为灭苦之道,诸比丘?曰:观察身体的感受,升起来后即刻消失,这就是灭苦之道。还有呢,诸比丘?曰:观心是变化的。”这就是无问而自说,这样的经典很少,只占了不到5%。更多些的就是类似《金刚经》的散文体佛经。这类经典占了所有佛经的75%-85%。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用现代的文体讲应该属于什么体裁?就是一个记叙文,如实的描述了一件事情:时间-尔时,地点-舍卫国,人物-佛和祇树给孤独园及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事件是吃午饭的时间,佛陀带领弟子们出去乞食然后回来吃。
著衣持钵,披好袈裟,他们僧人在天气热时可以把袈裟袒开,不像我们的这个服装。我们这个是中华民族的汉服,并不是和尚服。清朝入关后,要求男子要改穿马褂。而和尚可以不改,这个就是“俗改僧不改”,所以是和尚把我们中华名族的汉服传下来的。有时人家看到我们穿成这样,都觉得怪异,其实这些服装样式真正是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不是我们自己造的。真正的僧人袈裟应该是这样的:最里面的类似我们的挎栏背心,第二层是个七分袖,最外面是一大块布,长约4.5m-5.5m。一般在出去乞食时才把这块布裹在身上,偏袒右肩,然后托钵出去。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很严谨的,每个僧人每家都要乞一点点,所以叫“一钵千家饭”。今天我在张家港,明天早晨我又在无锡了,这就是“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乞食完毕,还至本处,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饭食讫,收衣钵,吃完饭,把衣服收起来。洗足已,因为僧人出去乞食都是不穿鞋的,所以回来吃过饭要洗脚。而今天南传的僧人仍然恪守这条戒律。
我们看这一段开篇就是一段描述,没有什么重点,也没有什么要标榜的东西,只是如实的记录了一件事情,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
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之二
释迦牟尼时代没有现成的经文,因为那时还没有纸张和印刷术。全世界第一本印刷出来的经典是宋代的《金刚经》。所以我们现在的一些古代内容的电影或是电视剧情节里常有太多的穿帮地方:2、3000年前哪可能有印刷出来的经典啊,至多是有钱人家将文字写在细羊皮上,我们中国呢,是写在竹简上的,殷墟的甲骨文是刻在贝壳或者龟壳上的。
因为当时印度没有现成的经典,所以释迦牟尼很厉害,为了便于弟子们记忆,他会在讲解完一大段记叙性文字后提纲挈领的高度总结出一小段诗歌似的文字,那就是偈颂,印度语叫伽陀。《金刚经》第三十二品结尾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的文字就叫偈颂。偈颂是第三类文字。《佛本行赞》几乎都是这类诗歌形式的文字,它是佛陀去世后约5、600年由马鸣菩萨写成的,记述了释迦牟尼过去生中所做所行,不是指这一生,是发掘他前生往事的,象神话故事一样的书。因为是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读起来很美,可以算作是佛教中的史诗了,大家可以找来看看。这类文字在佛教经典的十二大品类中占10%左右,它经常跟记叙文形式的长行文字穿插了使用。
还有就是各种咒语:财神咒,楞严咒,大悲咒,弥陀咒,药师咒等等,这类文字在佛教经典里叫做秘密的咒语,在原始经典里几乎看不到了,因为释迦牟尼教法的核心是反对一切神秘力量的,他所倡导的是人本论。人就要说人话,不要说鬼话。而这些所谓的咒语我们不知道它是为谁所用的:有的说是天人用的,有的说是菩萨用的,还有的说是给鬼神用的,根本说不清楚。在原始的三藏经典里很少会出现咒语。至多有一两个驱毒虫的咒语,因为印度僧人托钵乞食时是光脚的。
至于咒语是否管用,谁也不知道,但是至少能让人心安。在这方面我有亲身体验:出家前,我自己骑了自行车去华北第一高峰—雾灵山,位于北京和承德交界处,海拔3000多米。5月的傍晚,我一个人推着自行车往上走,四处一个人都没有,我只是没有目的的往前走,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说实话心里也害怕。于是就在心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真的帮我克服了恐惧。在藏文、满文,蒙古文的《大藏经》里面咒语非常多。而我们汉文的《大藏经》,日文的《大正藏》,韩文的《高丽藏》里面咒语都不是很多。
现在为全世界佛教学者及原始佛教僧侣以及信徒们所公认的释迦牟尼所说的经典叫《四阿含经》,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所谓的三藏法师,就是要把经(上述四部经),戒(比丘戒的四分律),论(《清静道论》和《阿毗达摩论》)全部都背下来。今天泰国僧人每年考核时都要背这些东西。这类经典(第四类)只占了佛教经典的3%-4%。
佛教经典的十二类我们讲了四类了:散文形式的;偈颂的诗歌形式的;本行的,释迦牟尼自身的故事的;秘密的咒语的部分,以上是从体裁上讲的。
从内容上说呢,以《金刚经》为例,它90%以上都是在讲理。为了讲清楚道理,其中用了释迦牟尼前生的两个例子来说明,这就是讲事。佛经里面还有一部重要的经典叫《法华经》,28章七万多字全是故事,基本上都是在讲事,其中著名的有八个故事。
我们现代汉语字典的词汇基本上都是出自《法华经》。我们原有的汉字不是很多,而持续了1000多年的、大规模的佛教经典的翻译活动--将各种语言的佛经--巴利文,梵文,图克罗文字,西域诸国的文字等翻译成汉语--大大的充实了我们的汉语文字。所以也可以说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大大的促进了我们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比如我们现在讲工作单位的“单位”就是来自佛教用语。一个出家和尚想在一个寺庙成为常住和尚,就要经过庙里知客僧的允许,知客就是管理所有往来客人的僧人。一个禅堂帘子后是个大通铺,叫做广单,帘子一掀钻进去就可以睡觉,单前面是禅洞,木条上贴上人的名字,比如明奘,或是观了,然后贴好。帘子前面叫做“位”,是打坐的位置,后面是睡觉的地方,叫做“单”,人有“单位”就可以不用流浪了。我们现在呢,有了单位就有人给你发工资,给你上保险,就什么都有了。这就是单位的由来。还有诸如“宇宙”,“世界”,“无常”,“欢喜”,“平等”,“苦难”,“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极乐”等等词汇都是源于佛经的翻译。
第二次外来文字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字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是在民国前后,当时我们自己的好多东西衰落了,而日本人却翻译了许多的佛教经典词汇。比如我们现在都在问:一个企业家的灵魂到底应该交给宗教,还是交给道德?是交给自己还是交给神灵?中国传统佛教是这样解释宗教的:宗指宗门,专指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专指天台,华严,唯识。宗教就是佛教的不同传承方式。但是在150年前,日本人把西方的神学翻译成宗教,从那之后神学也叫宗教了。它把我们最初对宗教的界定彻底的歪曲了。因此现在大家一提到佛教是宗教,道教是宗教,天主教也是宗教。
其实,那些凡是承认一神论的,也就是有神论的,比如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应该称为神学。早期这些神学的东西是不被我们所接受的,秦始皇那时都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天下分封郡县制,他的功绩比三皇五帝还高,所以就从“三皇”提出一个“皇”,“五帝”提出来一个“帝”,自称“始皇帝”了。当时的老百姓根本不接受翻译过来的神学的东西,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皇帝了,皇帝就是天子啊。后来那个翻译《圣经》的人很聪明的把“神”翻成了“上帝”,比皇上还高,于是中国人就开始相信了。所以翻译经典时,有时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普及起来,相反也可能就因为一字而不能得到普及。西方称为神,中东称为真主,到了中国就是上帝,把神权与王权统一起来了。但是基督教要在中国普及还需要改变词汇,因为咱们老百姓还是不太接纳它。
而佛教却非常成功的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众生平等是佛教词汇,既然众生平等了,凭什么下班了我要做饭,你就往那里一歪看电视呢?我们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吧?既然平等了,我做饭你就得收拾屋子。我们已经把这些佛教词汇彻底的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了。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时光穿梭机回到2000年前去看看当时的佛经,我们一定会赞叹当时的祖师大德们真的是了不起,他们并没有照本宣科的按照印度原来文化,印度宗教的传承模式来翻译佛经,而是结合了我们中华文化来进行翻译的,经过删减改造,终于适应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氛围。
1302-1870年,印度的经典没有了,和尚没有了,佛教彻底的在那里消失了。而我们的祖师大德们在翻译完毕之后,也彻底的销毁了原始的印度佛经,只留下了译文,然后让它们成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既成功的改造了印度佛经,又让这些改造后的东西成功的融入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并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上很了不起。
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之三
这本《金刚经》的译者鸠摩罗什,也叫姚秦三藏。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秦始皇建立了秦,苻坚建立了前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三次:第一战就是苻坚的淝水之战;然后是官渡之战;再然后就是皇太极与明朝的萨尔浒之战。当年苻坚听说鸠摩罗什在龟兹--也就是现在的库车、库尔勒一带,当时属西域,还没有纳入中华版图--就派兵去那里迎请鸠摩罗什。领兵将领名叫姚兴,到达后差点付诸武力,只为迎请鸠摩罗什。在鸠摩罗什七岁时,曾有个阿罗汉对他说:如果你将来不去东方,修行将会有大的进展;如果去了东方,你个人的修为将会受损。当时的国王就是鸠摩罗什的舅舅,最终顺从了鸠摩罗什的意见,放鸠摩罗什去中国传法。可是那时候苻坚的军队已经战败,于是姚兴在当地(陕西,甘肃一带)自立为王,建立了后秦。
鸠摩罗什就此周旋于五胡乱华十六国之间,受尽凌辱。姚兴曾给鸠摩罗什吃了春药,然后把自己的表妹与鸠摩罗什关在一起,外面派兵丁监视。几经辗转他终于来到长安,当时的皇帝十分开心,特意给大师建造了一座逍遥园,也就是现在西安户县的草堂寺。然后把全国最优秀的和尚,佛教学者都聚到那里,由鸠摩罗什带领一起翻译佛经。
鸠摩罗什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超群的语言天赋—他精通汉文,龟兹文,梵文,西凉文,吐火罗文字等语言。别人翻译佛经时都是先把梵文译成汉语,然后再请人润色汉语,但是润色的人不懂佛经,还要请人给他讲解佛经,这样一来二去的既费时费力又难免会出现差错。而鸠摩罗什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当他翻译《梵网菩萨戒经》时,根本就没有原文,完全靠他的记忆完成的。
经由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一下子就为中国的老百姓接受了。玄奘法师也翻译过《金刚经》,全称是《能断金刚波若波罗密经》。那个读起来很累。而鸠摩罗什的《金刚经》呢,老太太都能看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个臭和尚点的什么心啊?”看看,老婆婆都能说经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朗朗上口!所以一个东西,一个文化要想流传久远,一定是要普及到为所有人接纳的程度。
印度佛教在印度消亡的根本原因不是伊斯兰教的入侵,就是因为最终的印度佛教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哲学的佛教,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已经不是大众的佛教了。而我们今天的佛教也有些这样的趋势了--普通百姓想去寺庙就要先买门票。收入却一般都归景区所有。无锡88米灵山大佛开光那天,坐上第一层主席台的都要捐款8万才可以。这样高的门坎,普通百姓如何参与的了呢?如果再有一次文革说要砸佛像,我说老百姓肯定第一个拿着锄头冲上去,为什么?你们建佛像,占我们的地,竹子也给我砍了,而当我要参拜佛像的时候,你们却跟我收费,那个佛门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可以出入,所以不如砸了算了。佛教这样发展下去,必死无疑!
只有让佛法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都可以明白,都可以运用,那个未来才会有希望。佛法做什么用的?使人安心的。如何安心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积极的止恶,积极的行善,然后超越这个有为的善法,安住于无为的至善之中,这就是佛法!它适用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操作。不这样去普及佛法,只是去盲目的建造大佛,建寺庙,给佛镀金身,那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一定是。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就是源于上述种种行为所造成的。历史经常是循环往复的,隔了一、二百年,或是三、五百年就会重新上演一次。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如果大家了解西方历史,应该知道拿破仑出征埃及以及攻打莫斯科的时间与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时间,还有两个人执政的时间以及下台的时间都只差了129年,历史就是这样的一直重演着的。佛教也是一样的。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一下子为广大众生接受了。在中国翻译经典的三藏法师只有不到二十位,鸠摩罗什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我们汉传佛教最主要的几部经典都是他翻译的:《法华经》,《金刚经》,《弥陀经》,还有出家人每月十五所颂的戒都是他翻译的。毛主席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的两部经《金刚经》和《六祖坛经》,那个《金刚经》也是鸠摩罗什译的。
但在个人的戒行方面鸠摩罗什是有损的:最初是姚兴之流用屈辱的方式意图摧毁他的意志,想让他服从。为什么?因为当时十六国各自为政,谁掌握了一个有话语权的人,谁就可以利用其来安抚和收买人心。鸠摩罗什开始也是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后来到了长安,和姚兴的表妹以及当时的皇帝所赐的十个美女住进了逍遥园。他的弟子见了也想跟他学讨老婆成家。于是一天吃早餐时,鸠摩罗什为自己和每个弟子准备了满满一盘子的针,他先把自己面前的统统吃了下去后说:如果你们也和我一样把这些针吃下去,我就允许你们讨老婆。弟子们一下子服气了,他们知道鸠摩罗什已经不是普通的凡人了。然后罗什说:你们应该象看莲花一样看待我这件事情,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你们只要选取上面清净的部分,不要管它下面如何的污秽。我所翻译的经典如果违背了释迦牟尼以及所有佛的教义,让我生而掉进地缝;若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违背佛的教义,并且通过我的翻译能够让佛法常驻人心,利益社会的话,让我死后舌头不腐坏!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公案—罗什吞针。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至今保存在甘肃武威的罗什寺中,成语“舌灿莲花”也是由此而来的。
如果能把鸠摩罗什的故事拍成电视剧应该是很好看的,因为那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亲身经历了那个动乱的民不聊生的年代,瘟疫,饥饿,战乱时有发生;但是从一个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那也是一个最大的民族文化的融合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中除了楚国居南部,秦居西部,其余的全在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山西南部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只有这么巴掌大的地方,所以秦始皇统一只限于汉民族自身的事情。而鸠摩罗什所经历的却是多民族的文化大融合的时期。
以上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就《金刚经》的由来和《金刚经》的译者做了一些阐述。
复旦大学幸福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金刚经》解读 之四
好,谢谢如一。下面我们来看第五页,这一节我们来了解一下佛陀其人其事。由佛陀的人品以及行为来界定他和宗教教主以及其他的人间导师和教育家的异同点。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大家看看这一段讲的是神还是人啊?彻头彻尾在讲人的事:时间,一时;人物,佛,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事件,世尊吃饭的时候,著衣持钵,去舍卫大城乞食。次第乞已,就是按照人人平等的原则,挨家挨户的乞讨。还至本处,不是在街边就开吃了,而是要回到修行的地方再吃。饭食讫,吃完了。收衣钵,收起衣钵。洗足已,洗过脚。敷座而坐,弄把草铺好坐下来。这段开明宗义,告诉我们释迦牟尼在人间生活的场景:吃饭,走路,洗脚,打坐,完全跟我们普通人是一样的。
我们接下往下看。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长老须菩提就是《西游记》中教孙悟空七十二变的菩提老祖。孔老夫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释迦牟尼的弟子数要多的多,他不但教人,还教天人,也教鬼,甚至教畜牲,他的教育普及六道。而孔老夫子的教育只在人道普及。孔夫子的戒律叫“敬鬼神而远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天地之间东西南北上下。这天地之外宇宙还有没有边,外面还有没有生命,如果有生命是什么样的形态,与我们人类是同还是不同,孔老夫子一言以蔽之:六和之外存而不论,不说有也不说没有,只是不说罢了。所以孔老夫子很厉害,你不能说他是有神论者,也不能说他是无神论者,“敬神若神在,”你可以尊敬神,礼拜神就好象他存在一样。
长老须菩提从一千二百人中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而白佛,我们叫它作胡跪合掌,左腿直撑,右膝盖着地,我们的敦煌壁画和印度大佛塔上都有这样的胡跪画像。我们汉人是三跪九叩,跪三次,每跪一次叩首三个。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人,对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是彻底的觉悟了生命的实相,摆脱了生命的苦恼。而一定要记得摆脱了生命的苦恼并不等于摆脱了生命。今天我们去寺庙参观,如果有人劝你信佛,你肯定认为那是迷信,那些都是老头老太太的事,跟我们无关。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因为这些老太太老跟你说,快烧香,快磕头,快吃素,快念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去到那个极乐世界去。他们告诉你的都是摆脱生命后的事情,而真正的佛法不是这样,它教导我们的是如何摆脱生命过程中的烦恼。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而烦恼呢,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我前天享受了一下奥巴马的待遇,你们看新闻知道奥巴马去哪了么?对,去长城了。我当时从朝阳寺去城里,走的八达岭高速,哎~突然发现我前面和后面的车都没有了,整个八达岭高速进京方向一辆车都没有了,只有我的车被放进来了,很奇怪,我真的有这么尊贵?不可能啊,一个臭和尚。就那样过一段一个警察,过一段一个警察的,我也不敢开太快。后来明白了,是美国总统来了,连带我也借光享受了一下总统的待遇,哈哈。再看一下进京的辅路方向,全是车,挤满了,走不动了,而我一气儿就开进了城里。大家想想,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奥巴马是人也不是神,我们看他在长城的照片,完全是一个人的长城!而作为普通人,外界的环境一定是可以影响人的内心的,想象一下,在那个天地孤邈的状态下,一个人若不是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不去想人为什么活着,想当时的人为什么修建这个长城,而是还在想如何发射原子弹来收拾中国,那他就不配成为一个人,是吧?那中国人为什么要修长城呢?为了避免战争,为了心安啊。
释迦牟尼的教义就是人本位的。善男子、善女人涵盖了世界上的所有人,太监,人妖都是男人变来的,本质上就只有男人和女人。那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如何才能摆脱生命中的烦恼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人活着要长大,不住;早晨饿了要吃饭,吃过饭想着去上课上班,上班了想刚才冷而现在暖和了,心念不住,身体的形态不住,嘴不住,眼耳鼻舌身意无一可住,所以问应云何住?而佛法要解决的就是生命的无常问题。可是当我们在对抗生命的无常时,烦恼就产生了:我想让生命机体永远健康,疾病就来了;我想让青春靓丽永驻,衰老也来了;我想要长生不老,死亡就来了,当我们不想要的东西都来了的时候,烦恼就产生了。所以须菩提问:云何降伏其心?而不是问云何降伏其身,云何降伏其腿,云何降伏其嘴,是吧?
佛陀说:好啊好啊,就跟你说的一样,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什么是如来?如来者,如其本来,诸法如义。如来不是一个神,如来者,如其本来。至于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现在好好听,我接下来会给你们解说。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