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念诵网

四 圣谛

发布时间:2022-09-07 10:21:40作者:准提咒念诵网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4 四圣谛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戚、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88-290)

  苦谛,梵语 duhkha-satya,巴利语 dukkha-sacca。又称苦圣谛(梵 duhkhārya-satya)。从众生一期生命之生、老、病、死来看,这四个阶段可说是一切众生无法避免,也无法超越的,而从出生到死殁的中间过程,夹杂了许多苦与乐,但以多苦性的生命过程来说,贪忧之苦如影随形的从不曾间断过,因对自身的贪忧以及从属于我的人、事、物贪忧,而衍生出属于身、属于心或身心俱的悲、苦、恼、闷等触恼与不快,且这些忧、悲、苦、恼、闷法,许多是不求自来、不求而得,纵使百般不愿亦得无奈接受,如果总合这些种种之感受,约略来说就是因为有五取蕴,有此五取蕴引生无量之苦,所以认识了解五取蕴之苦,就是认识了解苦圣谛。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耳于世间……乃至 ……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

  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91-292)

  集谛,梵语 samudaya-satya,巴利语 samudaya-ariya sacca。全称集圣谛(梵 samudayārya-satya,巴 samudaya-sacca)。又作习谛、苦习圣谛、苦集谛。

  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但渴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呢?可分为内六处与外六处来分别说明: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依六根所引发的识、触及触所生受,认为世间是可爱、可喜而不断染着,因此渴爱依六根所引发的识、触及触所生受而生起、依六根所引发的识、触及触所生受而止住。

  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依六境所引发的想、思、爱、寻、伺,认为世间是可爱、可喜而不断染着,因此渴爱依六境所引发的想、思、爱、寻、伺而生起、依六境所引发的想、思、爱、寻、伺而止住。

  凡是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到处为追求满足,此渴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如果总合这些对世间的染着原因来说,就是因为有内、外六入处,有此内、外六入处积聚无量之苦,所以认识了解内、外六入处所积聚之苦原因,就是认识了解苦集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弃、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

  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93-294)

  灭谛,梵语 nirodha-satya,巴利语 nirodha-sacca。全称灭圣谛(梵 nirodhārya-satya)。又作苦灭谛、苦尽谛、苦灭圣谛、爱灭苦灭圣谛。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众生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渴爱于何处舍弃、于何处止灭呢?所谓的生处即是灭处,如集圣谛所述之内外六入处,是对于世间所积聚渴爱之生处,亦是舍弃、止灭之灭处。对渴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如果总合这些对世间的止灭原因来说,就是因为有内、外六入处,有此内、外六入处息灭无量之苦,所以认识了解内、外六入处能息灭苦的原因,就是认识了解苦灭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95-297)

  道谛,梵语 mārga-satya,巴利语 magga-sacca。又作道圣谛(梵 mārgārya-satya)、趣苦灭道圣谛、苦灭道圣谛、苦出要谛。道谛,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八正道,梵语 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 (一)正见,梵语 samyag-drsti,巴利语 sammā-ditthi,又

  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载,正见可分为二类,即:

  (1)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

  (2)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无学正见。 (二 )正思惟,梵语 samyak-sajkalpa,巴利语 sammā-sav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瞋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瞋、不害等生起思惟。

  (三)正语,梵语 samyag-vāc,巴利语 sammā-vācā。又作正言、谛语。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恶口)、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四 )正业,梵语 samyak-karmānta,巴利语 sammā -kammanta。又作正行、谛行。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五)正命,梵语 samyag-ājīva。巴利语 sammā -ājīva。又作谛受、正命道支。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六)正精进,梵语 samyakprahānāna,巴利语 samma ppadhānāni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梵语 samyak-smrti,巴利语 sammāsati。指真正之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

  (1)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

\

  (2)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 (八)正定,梵语 samyaktva-niyata,巴利语 sammatta-niyata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

  如果总合这些对世间的止灭原因来说,就是因为有八支圣道,有此八支圣道息灭无量之苦,所以认识了解八支圣道能息灭苦的原因,就是认识了解苦灭道圣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95-296)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比丘于此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致苦灭之道。」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于外法随观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于法随观灭法、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南传中部经典一 念处经80-81)

  于内如实知四圣谛法,观法而住;于外观四圣谛法无间等,观法而住;于内外如实观无间知四圣谛法,观法而住。于四圣谛法登阶而上无间等,观生法而住;于四圣谛法离断系鞅,观灭法而住;于四圣谛法如实知致苦灭之道,观生灭法而住。这些依法的观察自然会有「法是存在」的念头,但此法是藉助、资助开发智能与止观的渡河船筏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法念处的目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