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伦理研究中心成立缘起
释昭慧
一、应用伦理是当代显学
伦理学,可说是一门当代“显学”。原来,道德性的价值观,虽存在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代与文化之中,但当代社会却较诸过往,更加迫切感受到了“伦理”思维的重要性。原因不是今人比古人更有道德感,而是当代人类面对着迅速发展中的生命科技,越来越不知所措了。生命科技大步挺进,所向披靡,已介入到生命中(从诞生、延续到死亡)的所有过程,这固然带来了许多科研成果与医疗福音,但也制造了许多棘手的新问题,这使得“生命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悲惨的是实验动物,在一波波美其名为“生命科技”的实验之中,这些动物的生命,却承受着无量无边的酷虐待遇,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些将动物推向人间地狱者,不必承受“屠夫”污名,反而被加冕着“专家”的桂冠。
另一方面,近、现代全球环境遭受到了人类的严重破坏,甚至已危及人类生活的品质与生命的安全,这使得“环境伦理”受到了举世的强烈关注,各家环境哲学理论,提供了行动的思想基础,各种环保运动也或先或后,如火如荼地展开。
再加上全球经贸发展,引生了种种企业伦理的争议,各行各业的学院养成教育,也开始重视教导“专业伦理”,因此在当代,涵盖环境伦理、生命伦理、企业伦理与专业伦理的“应用伦理”课题,已经愈益受到重视。部分有远见的哲学学者,已经走出学术象牙塔中,将其敏锐的哲学思维能力,拿来作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而基督宗教神学专家,也一本其悲悯世间的宗教传统,依圣经内容与系统神学的理论,积极回应此诸应用伦理课题。
二、以佛法观点回应世间
佛教典籍中的伦理素材非常丰富,但是过去并未如同西方哲学或希伯来神学,作“佛教伦理学”系统理论的建构,所以面对各种争议性的伦理议题,吾人均可在媒体上,见到基督宗教表达其神学观点,佛教却往往只出现一些不够严谨的随兴散谈,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个人意见,鲜少从佛经的教证与佛法的理证之中,提炼出该诸议题的“佛法观点”。由于不具足学术性,所以也不甚受到社会的重视。
更何况,面对诸如胚胎干细胞、代理孕母、基因筛检、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复制科技等等伦理争议,吾人也未必见得就能直下透过经教,寻求“标准答案”,因为那都不是佛陀时代所需面对的问题。因此,作为当代佛弟子者,有必要一方面全盘理解该诸科技的内涵,一方面深入三藏,依佛法以建构“伦理学”的系统理论,依此系统理论以一一提出该诸议题的“佛法观点”。
三、以佛法观点影响决策
特别是,面对各种争议性的当代伦理议题,吾人每见基督宗教与俗世观念在作勇敢的抗衡,从学术角力的论坛到政治角力的议坛,莫不如此,但佛法观点却极其鲜见,这使得佛教慈悲护生的精神,在相关政策或是法律层面,几乎完全使不上力。例如:在台湾,即使佛教徒号称拥有“八百万人口”,几乎占了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但却无法依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众生平等”的理念,化为制衡业界与学界的“选民力量”,这使得制定“动物保护”相关规范的民代与官员,受到力量强大之业者或学界的掣肘,只好为彼等之利益而牺牲动物的福祉。
笔者在不久之前,偶一机会进入一所大学的研究室参观,由于该研究室成员无有预警,所以竟得以看到几只全身寸毛不生的“基因改造老鼠”,被放在铁笼内,其中一只还被大剌剌地“钉”在铁丝笼的地面上,说是这样才“便于观察”。问到一位研究生,何以如此对待这些老鼠,她耸耸肩说:因为该位负责作基因改造鼠实验的同学,其宗教信仰认定动物是没有灵魂的。这使坚信“动物有觉知能力”而又身为八百万佛弟子之一员的笔者,深心感慨万千!不禁自问:数量庞大的实验动物,因人类思想观念之偏差而苦难深重之时,佛教徒的声音到底在哪里?
四、以佛法观点抉择处境
即使是退一步言,再怎么强调“自修自了”,不以大乘的“庄严净土”与“成熟有情”为要务,但佛弟子还是无法完全规避当代科技的冲击,当他们个人面对环境伦理、生命伦理或专业伦理的重大争议或两难处境时,又如何可能在相关资讯不足或哲学思辨能力不够的情况之下,作妥善的抉择呢?
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因为不明瞭人工生殖的内容,而不以为意地选择了试管婴儿术,当事人事前并不详悉,此中必要的“胚胎筛检”过程,业已涉及“杀生”与否的伦理争议了。
当然,初期胚胎是否有觉知能力?是否有等同于成形之人的道德地位?这些都还可以再作深刻的讨论,但是如前所述,只因不明就里,而就直下做去,这种情形会随着生命科技的复杂性而增多,吾人实不宜等闲视之。
五、抛砖引玉,知所不足
很幸运的是,笔者一向在第一线作环保与动保运动,也因此有更多机会面对相关伦理争议的挑战。因缘环境就迫使自己,训练出了迅速回应思想挑战或行动挑战的能力。再加上在辅大任教,因受系主任陆达诚神父之命,教授“佛教伦理学”,因而撰著了《佛教伦理学》,尔后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创作《佛教规范伦理学》,系统理论的建构,至此大体完成。另一方面,十余年来,每因社会需求或学术稿约,而撰著了部分应用伦理议题的时论或论文。
但这只是抛砖引玉,因为笔者深知,个人单打独斗,无论是能力还是时间,都是有严重局限的。如前所说,这有必要一方面理解当代科技的内涵,一方面深入三藏,依佛法以建构“伦理学”的系统理论,再依此系统理论,以提出该诸议题的“佛法观点”。此中,无论是深入三藏,还是研读相关科技的内容,都不是一蹴可几,也无法一人兼办。因此必须有科际整合的研究团队,方能兼顾研究面向的广度与深度。
六、老干新枝,科际整合
再者,老干有义务培养新枝,后进学子若能受惠于前辈的研究心得与研究方法,当能缩短学习时间,发挥研究力量,展现更好的研究成果。而这部分,笔者在伦理学教学过程中,体会尤深。笔者一般都会先作基础伦理学的讲授,然后要求研究生任选一项应用伦理议题,来作专题报告,然后就其论文之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一一提供建议。学生受过这样严谨的训练之后,重新改写,论文品质往往大幅提升。
凡此种种,都使得笔者意会到:应该要成立一个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结合共愿同行的教界与学界师友,一方面研究诸家伦理学说,另一方面,可依于各种系统理论的基础,进一步针对各种应用伦理议题,与各门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提供佛学、哲学或神学角度的伦理思考——此中由于笔者身为佛学研究者,又以佛教伦理学之研究,起步较晚,需求较大,因此中心成立之初,当然还是会挹注更多心力在“佛教伦理学”。但这并不是排斥其他学派理论,假以时日,研究资源充足之后,自可架构对话平台,促进各种宗教观点与哲学观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依此研究中心,可以建立科际整合的研究团队,简言之,它可以成为佛教基础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小型“智库”。
七、中心开锣,多项巧合
今(九十三)年四月间,笔者在与任教学校创办人了中长老餐叙之时,提出此一雏议,立刻获得长老、邓校长运林、教务长林博文教授与研发处段盛华主任的支持。由于手边事多,拖了又拖,才在六月中旬着手草拟“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企划案”与申请书(这部分,已改写为本中心简介,如【附录一】),并在获得当事人首肯之后,将几位校内外的学界师友、网站义工与行政助理共同列入研究团队的名单之中。不料名单排列下来,研究团队也好似颇为壮观,真是始料之所未及。
另一方面,笔者一直拖到六月十七日,才将该一申请案递交研发处,不料二十四日签呈就已获准,从申请到核准,为期仅短短一周。对校长与诸同仁的深心护念,笔者真是无任铭感!
而这又寓含了另一项巧合,原来中央大学与台大医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生命伦理学术会议”,正好就选在六月二十四、五、六日的三天举行,笔者还应邀于会中发表论文,而笔者申请“应用伦理研究中心”案,也正巧是在会议举行首日获准成立的。这也可说是“选日不如撞日”吧!
八、规划组别,站稳脚步
在笔者所草拟的研究中心企划书中,依于前述研究宗旨,以及传播理念之需要,规划了以下五个学术组别:
1. 系统理论组:研究诸家伦理学(特别是佛教伦理学)之系统理论。
2. 应用学术组:针对各种应用伦理学议题,依各研究成员的专业知识,提出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社会、经济、政治层面的观点,并作科际整合之总体研究。本组尚可依研究内容,而细分为生命伦理、环境伦理、专业伦理三个小组。
3. 宗教交谈组:针对各种应用伦理学议题,建立科际整合的研究团队,并促进各种宗教观点与哲学观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4. 新闻传播组:针对与应用伦理学主题相关之时事,向媒体发布新闻稿,表达本中心之学术观点。
5. 教育推广组:接受各级学校与社团之邀请,由本中心研究成员作相关主题之专题演讲。
由于深知团队成员中的教授、学者都很忙碌,可能近期无暇主持研究计划,因此原拟在开始时先带领着研究生,小小规模地做一点事。其次,新闻传播与教育推广是随时都可进行的,不需动用到庞大经费。至于推出研究计划、举行研讨会或出版新书,那就再看经费与人力是否许可,最起码笔者认为,先站稳脚步重要,不必急着在成立第一年内就进行这些事。
九、受命主持通识讲座
但万万料想不到,事缘竟然误打误撞地推着笔者往前冲刺。原来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夏诚华教授于四月间来电告知:新竹市八所大学校院将于九十三学年度上学期举办教育部“地方通识巡回讲座”,本校须找一位教授,担任该讲座主持人,林博文教务长乃向他推荐笔者。
笔者由于曾经于九十二年下半年,应中央大学朱建民教授之约,于北、中、南、东四所大学,主讲过哲学科目的“通识巡回讲座”,印象中各校的讲座主持人,只要负责接待莅校教授,并于期中、期末主持学生成绩评量等事即可,至于讲题之设定、主讲人之邀请,都是由中央大学的教学工作坊统筹处理的。因此告诉夏主任,若主讲的人选与主题的设定,不属于主持人的工作,那么笔者愿意效劳,否则依笔者的忙碌程度,实不敢接受此一任务。
由于这是新竹各大学第一回承办此一计划,由清大所主导的教学工作坊并无经验,所以当夏主任询及是否由工作坊统筹课程时,答案竟然是肯定的。因此笔者也就很放心地接下了工作,并奉命拟了一套课程企划,以供工作坊卓参。
孰料到了五月下旬,清大方面突然来函,催请各校主持人提供课程企划(含课程名称、主讲人选与各周讲题等),这一来,笔者不禁慌了起来,赶忙向夏主任求救云:自己还在筹设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委实无法分心担负此一任务。
夏主任此时再向清大问明原委,方知由于大家都在摸索上路,没搞清楚状况,所以将“地方性”与“全国性”之通识巡回讲座等同处理,事实上,只有“全国性”的巡回讲座,才是统筹处理主讲人选与课程内容的,至于“地方性”讲座,则需由各校自行规划,工作坊并不代为处理。不得已,夏主任只好回过头来安慰笔者云:“我看头壳已经洗下去了,我们还是一起来想办法吧!”
十、误打误撞,始料未及
冷静下来之后,转念一想:既然“头壳已洗”,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尽可能尽善尽美。于是打定主意,将推动该一讲座,当作新设立的“应用伦理中心”年度工作之一,并正式将课程定名为“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设计了一系列为期十六周的讲题(如【附录二】),再分别邀请各该领域的权威学者,为学生讲授人类生命从诞生、延续至死亡,所可会遇的种种新兴科技,例如:生殖科技、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安乐死、人体临床实验等等,以及该诸生命科技对环境与动物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再由伦理学教授讲授伦理研判的系统理论,以引导学生,学习着用这些理论来检视此诸生命科技。
讲座企划案拟订之后,笔者竟又发现,这些规划中的邀请人选与讲题内容都非常精彩,可以类集成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且记得夏主任说过,打算把本讲座录影起来,作为日后网路教学的资源,那么,这样一本教科书,在网路教学时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于是笔者又同步草拟了该讲座教学内容的出版企划,当作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的另一项年度工作。在该出版企划案中,笔者还规划了该书的“新书发表会”,作为衍伸出来的年度工作之一。笔者甚至开始盘算:开一个小型的“佛教哲学暨应用伦理”研讨会,请几位学者与杰出研究生发表几篇论文,将新书发表会当作是该研讨会的其中一个进行项目。
十一、师友护念,贵人相助
于是笔者找了研究生坚意法师担任行政助理,然后拿着讲座课程与新书出版的两份企划案,至通识中心与夏主任商谈。夏主任非常认可这两项企划,表示愿意全力配合,并且告知:由于不忍让笔者一人承担此事,因此已找了新竹地检署法医杨敏升老师,请他同样依笔者所拟订的课程纲要,介绍几位教授。杨老师乃热心提供了三位教授的名单。这也让笔者减轻了邀请学者的负担。
另一方面,夏主任发现到教育部所规划的演讲费是一小时1200元,认为一趟演讲只有2400元,而请的又是各专业领域中顶尖的专家学者,似乎不太妥当,于是为该一讲座提出签呈,申请学校补助本讲座之教师钟点费与车马费。夏主任的诚挚,令笔者深为感动,他成了笔者成立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的一位贵人。他的鼓励与支持,以及他依于丰富的行政经验,所提出来的若干建议,都让笔者受益匪浅。
笔者乃于学期结束之后,召开弘誓文教基金会董事会与应伦中心工作会议。深深感恩基金会护法与师友的护念,他们二话不说,立刻通过了前述三件工程的工作计划与预算案(那也算是不小数目的一笔经费),而义务主持弘誓网站的站长吴宪中老师,竟还不辞辛劳,进一步将筹设研究中心网路资料库的工作,也承担了下来。研究生团队成员开始了工作步伐:行政助理坚意法师耐心而温和地承揽了所有行政工作,让笔者没有后顾之忧,清度法师开始着手翻译英文“佛教伦理学”网站资料与佳作,一向主编弘誓电子报而甚得口碑的关怀生命协会秘书长传法法师,也开始搜寻良好的应用伦理或佛教伦理相关网站,并且一一草拟该诸网站的简介,准备交由吴站长连结到中心网路资料库中。
笔者常常自嘲,为了不愿“只为了喝一杯牛奶而在不知觉间开了一个牧场”,所以总是很小心,不想被诸事套牢。不料笔者此刻却在误打误撞之下,从原来拟订的“一杯牛奶”,拓展成了一个小型“牧场”——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开锣之始,就同时承揽下了主持讲座、出版教科书与召开学术会议的三件工程。这真是始料之所未及!
——九十三年八月一日凌晨完稿于尊悔楼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