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蕴相应教”十一相向帕奥禅师请益记
释昭慧
九十七年三月十一日,笔者自台北返院,向正在接受学员小参的帕奥禅师顶礼销假,并向禅师请示法义。禅师的回答言简意赅,笔者法喜充满。兹忆述当日问答内容如下:
1.《杂阿含经》蕴相应教中,佛陀教比丘正观五蕴,时常提到:“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远、若近、若麤、若细、若好、若丑。”以此十一个观照角度,来观照色等蕴之无常、无我,这是依四界分别观起修,还是要到十六阶智才能观成?
答:依四界分别观起修。但必须待到名色分别观智,才能观照到究竟的色法与名法。这时观内身、外物(如袈裟、地板等)、外有情等,皆可观其硬、粗、重、软、滑、轻等特质。故先观其内、外等,然后才能观三世。
2.可是名法也是这样观吗?如麤、细、好、丑?
答:名法亦能于其中观善心与不善心之麤、细;而善、不善心所感得之乐异熟与苦异熟,亦有麤、细、好、丑。这时可从过、现、未观其因缘。详情可见《清净道论》“蕴品”。
3.“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这三世如何作观?
答:开始先观内、外色,由内至外,扩大而为众多色法。名法则是对外在名法作整体观照。于单一有情之名法起观,能得他心通。唯其能观内、外之名色法,方能观过去、未来。观三世与观外在五蕴,有相似的地方。
依现在五蕴(异熟)观其过去是造何业所感得之名色,是为从果观因;复观过去五蕴亦参杂(乐、苦异熟)果与(善、不善业)因。此世为人,再观前世许多善业之中,是何种善业在临终成熟,导致此世的果报。观未来可依此类推。
另一途径是:对那些阿毗达磨不熟的人而言,他们未必能辨解这么多名相,会觉得很复杂,因此可以就这十一项作全体综观。
4.禅师昨晚的开示(指入堂首日的大堂开示),直指观蕴法生灭无常而生厌、离欲的关键处,是“观其灭灭不已”,让我豁然开解。我过去有一困惑:何以观到蕴法的生灭不已,即会生厌、离欲、灭尽、舍?因为科学家就着仪器,也已观察到粒子生灭不已,却不会就此而生厌等。
答:科学家所见之色法的生灭不已,依然只是概念,而非观到究竟色法。而其依外色以作观察,也因“事不关己”而不易有苦迫感。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