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净行品.第十一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洛杉矶金轮寺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五日至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部《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那么八十一卷从中又分出来有很多的品目,这一品是当第十一品,这品就是品类。“净行”:净就是清净,行就是修行这个行门。“品”:就是这一类的,这一类的道理。“第十一”:那么这个文当第十一品。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这个净行就是修清净行,怎么叫清净行呢?清净行就是没有丝毫的染污法夹杂在里边,只有净法,没有染法,这是清净,净行品;那么有一点点的染污法在里夹杂着,这都是不清净的。
“尔时”:在这个时候,这个“智首菩萨”:佛有一位弟子就叫智首菩萨,他也很有智慧的。“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他向文殊师利法王子就问了,说什么呢?说:“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这个菩萨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一点点的过失,这个身语意业;身业也没有过失,语业也没有过失,意业也没有过失,得怎么样子来做呢?这个智首菩萨,他智慧非常地大,做众菩萨中的上首,他还不懂得怎么样才能身口意业恢复清净?所以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过失,什么过失也没有,身也没有过失,语也没有过失,意也没有过失,就是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没有丝毫的过失,怎么样才能这样子呢?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前面说得怎么样才得到身业清净?怎么样才能得到口业清净?怎么样才能得到意业清净?这是身口意三业清净,我得怎么才能得到这个呢?这个智首菩萨这么样问。他又说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害身语意业呢?怎么样才能得到不损害这身语意业呢?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令这个身语意业都像金刚似的,任何的外缘也不能毁坏得了呢?得怎么样呢?“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都得到无明变成智慧呢?不可坏身语意。“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我怎么样才能得到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而不退转呢?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动身这种的定呢?身语意业都得到定了呢?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特别殊胜的身语意业呢?“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得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清净,一念也没有染污了,得到这种法门的清净呢?“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染污的身语意业呢?“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智慧做一个先导,来行这个身语意业,令三业都清净呢?
“云何得生处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生处就具足一切圆满的因缘?“种族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种族都是尊贵的种族,种族都具足?“家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家庭里头具足呢?“色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色相圆满具足呢?“相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相的具足呢?“念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念具足呢?“慧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智慧具足呢?“行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门具足呢?“无畏具足”:怎么样又得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恐惧这种具足呢?“觉悟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觉悟的道理也具足了呢?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云何得胜慧”:智首菩萨又说,说是怎么样才能得到殊胜的智慧?“第一慧”:怎么样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最上慧”:怎么样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最胜慧”:怎么样又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无量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无量的智慧?“无数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数那么多的智慧?“不思议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智慧?“无与等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再可以和他比的这种智慧?“不可量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以称量的那种智慧?“不可说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说的那种智慧?
“云何得因力”:怎么样得到正因的因力坚固?“欲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这种力量坚固?“方便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方便这种的力量也是坚固?“缘力”:怎么样才能得到缘的力量坚固?“所缘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所缘的这种力量坚固?“根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坚固?“观察力”:怎么样才能得到观察的力量坚固?“奢摩他力”:怎么样才能得到奢摩他力,止的这个力量坚固?“毗钵舍那力”:怎么样才能得到观的力量坚固?“思惟力”:怎么样又能得到思惟的力量坚固?
“云何得蕴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五蕴这种法的善巧方便?“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八界的这种善巧方便?“处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二处这个善巧方便?“缘起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二因这个缘起的善巧方便?
“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方便?“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色界天的善巧方便?“无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无色界天的善巧方便?“过去善巧”:怎么样能得到过去的善巧方便?“未来善巧”:怎么样能得到未来的善巧方便?“现在善巧”:怎么样能得到现在的善巧方便?我请文殊师利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发慈悲,开导我和将来的一切众生。
云何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一段文是说这个觉分的法门,也就是七觉分。“云何修习念觉分”:智首菩萨说:请问上座大士,得怎么样子能修习七觉分的念觉分这个法门呢?“择法觉分”:怎么样又修习择法这个觉分的法门呢?“精进觉分”:怎么样又修习精进的法门这个觉分呢?“喜觉分”:怎么样又修习喜法门的觉分呢?“除觉分”:怎么样又修习除觉分这个法门呢?“定觉分”:怎么样又修习定觉分这个法门呢?“舍觉分”:怎么样又修习舍觉分这个法门呢?“空、无相、无愿”:得要怎么样才能修习这个空法门呢?和无相、无愿这种法门呢?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得怎么样才能修习布施的檀波罗蜜这种法门呢?怎么样把这个法门能修习圆满呢?怎么样做布施呢?这个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得怎么样修行才是对的呢?“尸波罗蜜”:又怎么样修习波罗提木叉这个戒的法门呢?这个戒的法门怎么样才能修习到圆满呢?也请问大士来给我说一说。
“羼提波罗蜜”:怎么样又能修习忍辱到彼岸这个法呢?“毗黎耶波罗蜜”:怎么样又能修习精进到彼岸这种法呢?“禅那波罗蜜”:怎么样修习禅定到彼岸这种法呢?“般若波罗蜜”:怎么样修习般若到彼岸这种法呢?那么这个六度的法门,都得怎么样修行呢?“及以圆满慈悲喜舍”:和怎么样才能把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都修得圆满了呢?这个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来请问这些个法门。
这个七觉支法门,也叫七菩提分。这第一个法门就是要择法觉分;择法,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要有择法眼。择就是选择,或者拣别。那么选择,什么叫正法?什么叫邪法?要认识,所以这个择法眼是很要紧的!你有了择法眼,才不至于盲从,才不至于盲修瞎炼,才不至于跟着没有眼睛的人来跑路。你若没有择法眼,那很容易就误入歧途,以盲引盲,一同都堕落了。所以这个择法觉分是很要紧的。
你有了择法觉分,又要有精进觉分。你光选择出来这个法,你若不精进,还是没有用的。你总很懒惰的,不用功,不修行,把光阴都空过了,这也是没有用了,所以又要有精进觉分。这个觉就是一个明白,你明白怎么样去精进去,你明白怎么样去择法,选择这个法。
你有了精进,然后又要欢喜。你要欢喜精进,你不要勉勉强强的,想要精进嘛!又不精进。然后你又要除觉分,除就是除去你所有的执着,除去你所有这些个无明烦恼。然后又要有舍觉分,舍,舍不得的也要舍。就是舍不得的你能舍了,那才是真舍!你若能舍的你舍了,那也很平常的。你就舍不得的,什么你舍不得,你能舍了,那是真舍。
又有念觉分,你要念兹在兹的,时时都觉悟。你又要有定觉分,你若没有定,你修什么法,都会散漫无章的;你若有定了,那么对一切法都认识了,也能修行了,修行得也恰到好处。所以这七觉分,修道的人、研究佛法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还有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是要布施给其他的人,不是尽叫人家布施给自己,那么一点贪心也没有,就是布施。布施,还要行真实的布施,不要沽名钓誉的布施,不要故意:“啊!我做了布施了。”各处打锣打鼓告诉所有的人说:“我布施了!”也不要卖一个广告说:“我做了布施了!”就要脚踏实地认真去做去。
这布施,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财施,就是把你所有的财产都布施了。这个财产,有内财、有外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这是属于内财;外财,就是国城妻子,这属于外财。内财也能舍,外财也能舍,这是财施。这个布施是要布施给旁人,不是尽叫旁人布施给自己,说:“布施布施,你要布施给我。”不是这样子。
第二就要持戒。这持戒叫尸波罗蜜,尸罗就是戒的一个别名,又叫波罗提木叉,又叫戒。怎么叫戒呢?戒就是止恶防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断一切恶,是修一切善。
那么前面讲的,还有法施,那么持戒必须也注重法施。这个法就是以法施人,以法来布施给人。什么叫以法布施给人呢?譬如你印经典送给人,这是以法布施;你讲经说法,令旁人听经,明白经典,这也是法布施。你时时刻刻都本着弘扬佛法这个宗旨,不怕麻烦那个样子,为众生来说法,这都是法施。“诸供养中,是法供养最。”讲经说法的法师,这都是以法来供养所有的人,以法和所有的人来结缘。无畏施,就是旁人有所恐惧了,你能帮助他,令他没有恐惧心了,这就是无畏施,令他人不生恐惧心。
那么你持戒就是要这样子,要本着财施、法施、无畏施,要帮助这个布施。这戒是止恶防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那么有五戒,又有沙弥十戒,又有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那么这个戒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二波罗蜜,能到彼岸,就是要持戒。
第三要忍辱,忍辱波罗蜜。这个忍辱,你能忍的,你忍了,当然是忍辱了;你不能忍的,你若能忍,那才是真忍辱。真的是在你那个做不到的事情,你要做;忍不了的事情,你要忍,所谓“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是做人所不能做的。”这样子,时时都不忘了这个忍辱波罗蜜。
第四就是精进,精进波罗蜜。精进,要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就是拜佛、礼忏、诵经,这一切以身来行持佛法。心精进,是念兹在兹地时刻都要修持这个佛法。
那么禅定波罗蜜,又叫禅那波罗蜜。禅那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思惟修”,又叫“静虑”。总而言之,思惟修也是静虑,静虑也是思惟修。参禅多数是参悟话头:或者参念佛是谁?或者参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或者参怎么样是没有了的东西?世界上万物都会了,都会没有了,什么是不能没有的?参!
第六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就是智慧。那么智能有三种,有文字的智能、观照的智慧、实相的智慧。由文字的智能,而生出来一种观照的智慧,由观照的智慧,而达到实相的智慧。得到实相的智慧了,就不会颠倒,不会糊涂了。
所以这是六波罗蜜,六种的法门。我们学佛法的人,若能六种法门一起去修行,更好!若不能完全修,一门深入,也会达到彼岸,了生脱死。所以这六种的法门,人人都应该深深地来研究,把它记熟了,到用的时候,如探囊取物,随时用随时就有。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干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上人:果瞻,这一段这十种力,你先给他们用中文讲一讲,用英文也讲一讲。
果瞻:我没有本子。
上人:我给你这个本子。找到了没有?云何得处非处智力,从那个“慈悲喜舍”后边那儿,这十种解脱力。
果瞻:“云何得处非处智力”,智是智慧的智,力就是力量的力,处就是十二处那个处,一个地方那个处。处非处智力,这个意思就是成佛有这十种的智慧力量。佛的境界,他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这个是处非处智力,他知道什么是恰到好处,什么不是恰到好处。所以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云何得处非处智力”,怎么样得到佛所有的处非处智力,这个智慧的力量。
第二个他就请问文殊师利菩萨,问怎么样得到过去、未来、现在业报智力?这种智慧的力量,就是佛可以了解,可以深深地明白,一切众生这个因缘果报。他过去世做过什么事情?未来能得到什么果报?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生命,这样一个身体,这样一个环境?这一切微细微细的,佛都能知道。
上人:有什么问题没有?没有问题就pass(通过)他了。
果瞻:那个“至处道”,请问这个是不是他知道那个道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人:是啊!
果瞻:还有请问师父那个“处”,就是众生出生的情形,佛都很了解?
上人:嗯!他们大约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弟子:请问这个“处非处”,前面法师所讲的“处非处”是正和不正,对、不对,佛很了解这个。我想这不是有一个地方,这个是对待法,是二分法,没有一个境界是超过这个二分法的。
师父:这个答复在后边的偈颂里头都有,等到讲到偈颂的时候,你注意听一点就会有答复了。现在都只是问问题,还没有到答复的问题的时候,所以请忍耐一点,那么等一等,或者下个月就开始答复问题了。那么你问的这个问题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并不是一定有什么处所,就是合理、不合理的一种理论。怎么样,可以等吗?若不可以等,我现在可以答复;但是若可以等,在这个偈颂里边答复得更圆满。
弟子:我有万年,我可以等。
上人:你叫什么名字?
弟子:果达。
上人:我听她声音已经是“果达”了。通达的达,我听她的声音,我觉得是果达。果达是无所不达,无所不通,这就是处非处智力。Okay!不要等一万年了。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处就是合理的,非处是不合理的。处,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对的;非处是不对的。怎么样能得到这种智慧的力量?怎么样才能修得这佛的十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怎么知道过去的业报,知道现在的业报,知道未来的业报这种智慧的力量?“根胜劣智力”:怎么能知道一切众生根基的殊胜和劣根?劣根性的众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吗?不可以的。因为他劣根性,你才应该教他增长这个胜的根性。
“种种界智力”:种种界就不是一种的界。“种种解智力”:又怎么样才能得到种种解的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怎么样才能得到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怎么样才能得到禅解脱三昧染净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禅解脱这种定的染净,这种智慧的力量,怎么样能得到呢?“宿住念智力”:怎么能知道以前和现在这种智慧的力量?“无障碍天眼智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障碍天眼的智力?“断诸习智力”:断这一切的习气的智慧力量,怎么样能得?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常常能得到天上这个四大天王,和一切龙的龙王,“夜叉王”:和一切夜叉,这个速疾鬼的鬼王,“干闼婆王”:和玉帝那个乐神这个干达婆王,“阿修罗王”:和有天福、没有天权那个阿修罗王,“迦楼罗王”:和大鹏金翅鸟这个迦楼罗王,“紧那罗王”:和玉帝那儿的乐神紧那罗王,和“摩睺罗伽王”:这个大蟒蛇的一个王,“人王、梵王”:人间的皇帝,和这个大梵天王“之所守护”:他们常常都来保护。这个天龙八部,一切的鬼神王都常常来保护,又来“恭敬供养”。这得怎么样才能得到这种境界呢?这个都是下边的偈颂里头答复这些个问题,所以我请各位先不要着急,等一等这个问题都会解答的。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智首菩萨问了前边这个七菩提、六度、四无量心,又天龙八部这等等,那么接着又问了,说“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得怎么样才能得到做众生的依靠?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一个皈依者,一个救护者?“为归”:怎么样才能做为众生一个归宿的道理?“为趣”:怎么样才能使令众生趣向无上的道理?“为炬”: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一个大火炬?“为明”: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一个大明灯?“为照”:怎么样才能把众生的黑暗给照去?“为导”: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一个向导,令众生都走上菩提的大道,到了万佛城?“为胜导”: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一个最殊胜的大导师?“为普导”: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一个普导的导师?普遍接引众生都证菩提果。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得怎么样才能众生中“为第一”:做众生中的第一,众生中的第一就是佛。“为大”: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中一个大丈夫?“为胜”:怎么样才能做众生里头一个胜丈夫?“为最胜”:怎么样才能做众生中最胜的大丈夫?“为妙”:怎么样在众生里边,才能成为妙湛总持不动尊?“为极妙”:怎么样才能在众生里边,成为极妙的一个不动尊?“为上”:怎么样才能为众生中最上的,再没有比这个上了?“为无上”: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无上?无上就是佛了。“为无等”:怎么样才能做众生里头,没有比的这一类众生?“为无等等”:怎么样才能做众生里边,没有比的没有比,没有可以和他来比的了?
“尔时”: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就说了,说:善哉!善哉!佛的真子啊!“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你现在为着想要多所饶益这一切的众生,多所安稳这一切的众生,“哀愍世间,利乐天人”:哀愍世间一切的众生,来利乐一切的天人。“问如是义”:你能问像前边你所问这些个好的问题。
“佛子,若诸菩萨”:若所有的菩萨,“善用其心”:那么很好地他善自摄护众生,来用心教化众生,“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想要利益众生的菩萨,他就能以得到一切的胜妙,殊胜而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于诸佛法”:对于佛法里头,“心无所碍”:他的心一点障碍也没有了。“住去来今”:不论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道”:住在这个诸佛之道里边。“随众生住”:他也随众生而住,“恒不舍离”:他不舍离一切众生,来教化一切众生。“如诸法相”:就像所有的法相所说的那个样子,“悉能通达”:所有的一切法,他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切的法相,他能分别详尽,分别非常清楚,他都了解一切的法相。
“断一切恶”:他什么恶都会断了。“具足众善”:那么圆满一切的众善了。“当如普贤色像第一”:当如普贤菩萨那个色像第一,能以做众生里头的第一。“一切行愿”:一切修行和他所发的愿,“皆得具足”:都得到圆满具足了。“于一切法,无不自在”: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对于一切法,他都是左右逢源,没有不通达无碍的,没有不了解的。“而为众生第二导师”:做为众生第二导师,佛是众生第一导师,他能做众生的第二导师。
“佛子,云何用心”:得怎么样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怎么样用心?怎么样修行?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佛子?那么你听下边那个偈颂,就明白了,能获一切的胜妙功德。“佛子”:那么又叫一声佛子,才说: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菩萨在家”:菩萨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萨,出家也是菩萨。菩萨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萨,那么出家的菩萨当然也包括在内了。说“当愿众生”:我就愿意众生。“知家性空”:知道这个家也是空的。“免其逼迫”:不要那么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得呀!又什么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都要你来安排。这个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在这儿作戏,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么多忧愁烦恼、争争吵吵,啊!无明火高三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这种无明的熬煎,和这个烦恼的逼迫。
菩萨是半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翻译成中文,就叫“觉有情”,又叫“有情觉”,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又叫“开士”,又叫“有上士”,这有很多种的名字。
怎么叫觉有情呢?他是用觉悟的道理来教化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都反迷归觉,舍邪从正,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这是觉有情。
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就是说这个菩萨本来和你我他现在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他觉悟了。怎么叫觉悟呢?觉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颠倒了,不糊涂了,不迷了,不染苦为乐了。那么在众生里边,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个人,所以叫有情觉,有情的众生他得到觉悟了。他虽然得到觉悟了,他还不愿意自己独乐这种觉悟的智慧,他还愿意以自己所得到的这种智慧,来教化,令其他所有的有情都得到这种的觉悟,都得到这种的智慧,得到这种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众生,他也是个众生,不过他心量大,所谓“心大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众生就是心狭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尘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是一个大菩萨,菩萨中的大菩萨。那么又叫大开士,他非常开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贪、不求、不争,是一个大心之士。
那么又叫有上士,怎么叫有上士呢?佛叫无上士,菩萨还叫有上士,菩萨上边还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这种种的名字,无非就形容菩萨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争,这就是菩萨的一种本分。
那么菩萨在家,菩萨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么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游戏人间,游戏三昧,用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不拘小节,一切都是有这种大造大化、大悲大愿、大仁大智大勇这种的行为。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舍的事情,他能舍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让的事情,他能让了,所以这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别的,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样的。在家,好像庞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萨,他带着太太、儿子、女,都一起开悟了,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那么这个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这时候就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知家性空,要不执着这个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后就得到自在了。不要执着说:“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么什么什么,都是我的。”结果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也不是我的了。那么他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这个家庭也是暂时间的因缘会遇,有这个缘大家聚到一起了,这是一个本来性空的,本来是没有什么。
免其逼迫,因为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会认真了;不会认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会受它逼迫了;不会受它逼迫了,就没有痛苦了。你看!这就是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处处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不下,那个也放不下,阎王爷一封信来了,说:Please coming!这时候就跟着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阎王爷说:“哦!好,你现在要到地狱住五百个大劫。”头低低地就到地狱去了,什么话也不讲。这就因为什么呢?因为执着,看不空。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孝事父母”:菩萨是最注重孝道,孝顺父母,因为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就全家安,这是孝事父母。“当愿众生”:这时候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善事于佛”:对佛也孝顺,善事于佛就是孝顺佛。“护养一切”:保护一切众生,来供养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能以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来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供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妻子集会”:菩萨都有他的眷属,他的眷属有的时候也和其他的菩萨共同集会到一起。可是集会到一起,大家是来研究佛法的,讨论真理的,所以说妻子集会。这菩萨就和菩萨的眷属聚会到一起,这个时候他也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冤亲平等”:菩萨这时候他就作一种观想。观想什么呢?他说,谁对他有恩的,他也是一样;对他有怨的,也是一样;对他有仇恨的,他也一样;是他的骨肉亲戚,也一样。菩萨不像众生有种种的分别,总是觉得这是我爸爸,那是我妈妈,那是我的哥哥,那是我弟弟,这是我妹妹,那是我姐姐,总有这些个分别,不能同体大观,不能看成一个。若真能平等了,那就没有彼此的分别。
“永离贪着”:看成平等,也没有这种贪欲了,永离开这种贪欲。不是见着财就贪着于财;见着色就贪着于色;遇著名就贪着于名;遇着好吃的东西,更是馋欲流涎,从口里都要伸出手来,去拿这好吃的东西;那么要是没有事情,就贪着于睡,这个样子。
“若得五欲”:菩萨若得到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色声香味触也是五欲,财色名食睡,这都是五欲。这五欲就是五种东西,令你颠倒的,令你忘不了的,令你不能修行了,令你迷恋于这个五欲里边。迷恋到这个上,见着财,也迷了;见着色,更迷了;见著名了,也是迈不动步了;见着吃的,更是不愿意走路了;睡,那更不要说了,入了睡觉三眛,鼻息如雷,谁叫也叫不醒,搞个闹钟,闹钟啷啷啷…,你把它按下了,又睡着了。你看!这个就是贪着于睡。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这个欲就像一支毒箭似的,你要咬着牙、忍着痛,把它拔出来,拔出五欲的这种毒箭。“究竟安隐”:究竟得到快乐安稳了。
“伎乐聚会”:伎乐聚会就譬如这个跳舞、开party(宴会),开大party,在那儿互相跳啊、舞啊,有的上天了,有的遁地了,这互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上无天、下无地,中间也没有人了,啊!这个真是神乎其神了。“当愿众生”:这时候不要忘了,还要当愿众生,“以法自娱”:应该以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自己娱乐:我念念《法华经》,很高兴的!念念《楞严经》,啊!更高兴!念念《华严经》,啊!更得到佛这个无上的法宝!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以法自娱。“了伎非实”:要真正明了这种暂时间的娱乐,不是永久的快乐。这个不是真实的,这都是虚妄,令你颠倒,令你迷惑,这是说法,叫你赶快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呢!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在宫室”:菩萨的示现,有的时候也做国王,做转轮圣王,做金轮王,做银轮王,做铜轮王,做铁轮王。他做国王来教化众生,所以住的地方也有宫殿,这宫殿也就是宫室。若在宫室,“当愿众生”:这菩萨就回向了,说:现在我愿意所有的众生“入于圣地”:他们都登不退转这个圣人的地,得到清净的这种妙法。“永除秽欲”:永远他们离开污秽的、不干净的这种欲,这种不清净的东西。
“着璎珞时”:菩萨他有的时候戴着璎珞,或者戴着这个珠链,戴着一种庄饰品。这个时候菩萨戴这个,他也就回向,说是我现在“当愿众生”:我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舍诸伪饰”:要庄严自性的珍宝,舍弃了皮毛的这种璎珞、这种装饰品,不要这种装饰品。“到真实处”:到那个真实究竟的庄严处,究竟地以佛的庄严而自庄严。
“上升楼阁”:菩萨上楼的时候,他也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升正法楼”:要上这个正法的楼。升正法楼就不存一切的邪知邪见,要存正知正见,来“彻见一切”:彻底了解,大彻大悟,明白这所有一切的道理。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若有所施”:菩萨修行菩萨道,是利人济物,广度群品。那么菩萨是常常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既然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所以菩萨就常常做布施,常常来帮助其他的一切众生。在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的时候,他又发愿了。发什么愿呢?就“当愿众生”:因为菩萨念念是为着教化众生,念念是为的利益众生,念念是愿意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所以他在或者自己布施给其他人的时候,或者其他人布施给自己的时候,或者既布施他人,他人又布施自己的时候,他常常观照三轮体空,没有一个能施,也没有一个所施,中间也没有一个能受,也没有个所受,能所俱空,施受双亡。那么他就当愿一切众生,“一切能舍”:一切一切都能舍,这一切包括内财、外财。
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这是内财。我们各位想一想,菩萨舍眼目给旁人,他也能舍得;舍骨髓他也能舍得,舍这个脑他也能舍,舍眼睛他也能舍;甚至于舍全个头他都能舍。头目脑髓,他一切一切都能舍,这是内财。外财,国城妻子,自己的国,他可以把它布施给其他的人,让贤于其他人;城,一个大城市,他也可以让给人,送给人,布施给人;妻,他的太太,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给其他的人;子,把自己的儿子也可以布施给其他的人。这种种的难舍能舍,难施能施,这一切都能舍。“心无爱着”:菩萨了悟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心里一点执着贪爱也没有,贪爱和执着都没有了。
“众会聚集”:菩萨在大众众会聚集的时候,他也发“当愿众生”:愿意当来一切众生,“舍众聚法”:舍这一切的染污法。这众聚法就是染污法,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五钝使、五利使这些个染污的法。“成一切智”:成就一切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具足了。
“若在厄难”:菩萨有的时候也会遇着厄难,好像虚老是个菩萨,可是他也掉到水里,在水里冲得二十四个钟头,这也是厄难嘛!所以你不要以为菩萨就没有厄难了,菩萨也常常示现在疾病里头,在厄难里头,所以他又“当愿众生”,“随意自在”:他无论到什么地方,无入而不自得焉,随意自在,自在无碍。“所行无碍”:他所行所作都是圆融无碍,没有一点的执着。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舍居家时”:这菩萨是有眷属的,可是有的时候菩萨也要出家,把家都布施了,他能布施国城妻子,这当然就包括家庭在内了。所以菩萨愿意示现解脱相,不愿意有所拘束,他也为众生说解脱法,令一切众生促进觉悟,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所以菩萨有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家财,一切的财产都布施出来,舍居家时,都布施出来了。在这时候菩萨就发心了,说“当愿众生”,“出家无碍”:所有的众生快一点都发菩提心,出家修道,得到无碍的菩提道果了。
“心得解脱”:免得你那个心又挂着东,又挂着西,又挂着南,又挂着北,又挂着上,又挂着下。挂东也舍不得,挂西也舍不得,挂南也舍不得,挂北也舍不得,挂上也舍不得,挂下也舍不得,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都是挂碍。有这一切的挂碍,就不能得到解脱;你心里心无挂碍,才没有恐怖呢!你为什么有忧悲苦恼呢?为什么又哭又笑、又喊又叫呢?就因为有所挂碍,还没有把这个世间一切都看破了,放下自在了,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说菩萨若出家的时候,他明白一切都是无碍的,明白一切无常,就愿意修无碍法,心里得到一种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平安、真正的无忧无愁、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无乐无苦。在心里头,超出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种的境界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心里时时都是快乐,时时都是自在的,时时都是解脱的。
“入僧伽蓝”:菩萨到庙上去烧香拜佛。这僧伽蓝就是清净的修道处。“当愿众生”:就当愿所有的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演说种种什么呢?“无乖诤法”:无乖就是没有违背,诤就是诤论。不乖违就是不违背正法,不违背大乘的教理。那么诤,就是同人辩论,同人诤论,诤论得甚至于发起脾气来,啊!面红脖子粗的,这个样子是很难看的,那个怒发冲冠,好像雷霆万钧似的那么样子发脾气,这叫诤法。无乖诤法,要学没有乖诤这种法。
“诣大小师”:菩萨或者见大乘的法师,或者见小乘的法师;或者见大僧,或者见二僧。这个“大”可以说是大乘,“小”可以说是小乘;这个“大”又可以说是大僧,“小”又可以说是二众,二众就是尼师。但是菩萨也不能轻看比丘、比丘尼,所以诣大小师,“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意一切众生,“巧事师长”:这个巧就是合法度,合这个道理,不会乖违这个戒律,那么都合法合度,一切都很如法次第的,这是巧事师长。无论大师、小师,都要善事师长。“习行善法”:修习、学习这个善的法,不要学那个恶法。善法就是令人时时都欢喜,而没有瞋恨,所以这是一切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求请出家”:菩萨有的时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须要去求请善知识来出家。所以在这时候,又发愿说“当愿众生”,“得不退法”:能得到不退转这个法,得到三不退,是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于二乘;行不退,不退于菩萨行;位不退,不退大乘的果位,这三不退。“心无障碍”:心里没有所障碍。
那么这个出家,有种种的出家:有出烦恼家的,有出三界家的,有出火宅家的。那么火宅,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这三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平安的,不要说我们人间处处没有平安的地方,就是天上也不平安。天上四禅、四空处、无想和那含,这些天都是不究竟的,都是不平安的,那个劫火燃烧的时候--现在你们各位要认识清楚,所谓劫火燃烧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死光、这种殛光,这种殛光就是劫火。你看看!它打到什么地方,那个房廊屋舍、树木不死,人就都没有生命了,这都叫劫火。这个劫火燃烧,天上都受不了,那个太空都受不了这种劫火,所以这三界无安,我们出家要出这个三界家。
要出烦恼家,每一个人都有烦恼,这个烦恼一来了,什么都忘了,这无明烦恼一起来,就三千丈那么高,由地下冲到天上去。要出这个烦恼家,又出这个生死家,生死也是家。那么菩萨愿意出这种家,所以心无障碍,心里一点障碍也没有,一点放不下、舍不得这个心都没有。
“脱去俗服”:这个脱去俗服是把在家这个衣服脱去了。那么这时候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愿意这一切的众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勤修善功德,栽培自己这个善根。“舍诸罪轭”:舍去那个罪的轴心,,就像那个车轴的轴心,把它舍去了;轴心舍去了,那么它就停止这个罪报了。
“剃除须发”:这个菩萨出家要把头也剃了,把胡子也剃了,这是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永离烦恼”:我们各位想一想,出家的人最要紧就是离烦恼,要是不能离烦恼,那就没有能出烦恼家,所以要永离烦恼,离开这个烦恼。“究竟寂灭”:究竟得到寂然的快乐,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这种快乐。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着袈裟衣”:菩萨着这个袈裟,这袈裟有祖衣,有七衣,又有五衣。这个祖衣是为着说法、入王宫穿的;七衣是随时礼佛、诵经、拜忏穿的;这个五衣是劳作穿的,所以说着袈裟时。这个袈裟,又叫忏悔衣。那么穿袈裟的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心无所染”:这心里一点染污的杂念也没有。“具大仙道”:具大觉金仙这种所修的道。具足大觉金仙所修的道,也就是佛道,具足佛道。 “正出家时”:菩萨正在出家的时候,他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同佛出家”:跟着佛在一起出家,随佛出家。“救护一切”:愿意救度,来护持一切的众生。“自归于佛”:菩萨是皈依佛之后,“当愿众生”,“绍隆佛种”:绍隆就是继续这个佛的种子不灭,接续佛这个种子令它兴隆而不灭,佛种不灭,也就是出家人一天比一天多。“发无上意”:发无上三藐三菩提的心。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这是说菩萨“自归于法”:他以身心性命归投于佛的法宝的时候,这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深入经藏”:能以深入这个法宝的经藏。“智慧如海”:这个智慧犹如大海那么无量无边的,那么宽阔。“自归于僧”:这个菩萨皈依僧的时候,就是皈依三宝了。“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理就是管理一切的大众。“一切无碍”:那么在道场里边,和大家都和合相处,没有互相障碍这种的行为。“受学戒时”:那么菩萨受学这个众戒、众学法的戒的时候,“当愿众生”,“善学于戒”:好好地注意学这个戒律。“不作众恶”:一切的恶事不要做,所谓是诸恶不作,是众善奉行。 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上人:有人知道什么叫“阇黎”吗?
弟子:阇黎就是教戒律的老师,教比丘、比丘尼戒的老师。
上人:阇黎是阿阇黎,阿阇黎就是规范师,就是讲规矩、讲戒律的、讲一切法则的,这叫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翻译中文就叫“轨范师”。所以“受阇黎教”:也就是阿阇黎给上课的时候,这叫受教。“当愿众生”:这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具足威仪”:具足圆满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行真实”:所行这一切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都是井井有条,循规蹈矩的。
“受和尚教”:和尚,这个和是和合,尚就是高尚,就是和合最高尚的,这叫和尚。受和尚教,也就是最高的善知识,受善知识来教。“当愿众生”:这时候要发愿,愿一切众生,“入无生智”:入无生法忍这个智慧,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这种无生的智慧。“到无依处”:到那个烦恼都尽了,烦恼没有依靠的地方了,烦恼没有了,到那个地方,那叫无依处。“受具足戒”:这个菩萨要出家受具足戒的时候,“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具足圆满种种的方便法门。“得最胜法”:得到最胜的这种佛法。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这个菩萨“若入堂宇”:堂,就是一个大堂;宇,这么一个房子里头。在这时候,菩萨也都发愿,说“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升无上堂就是到佛的果位。“安住不动”:就是处于佛的这个果位安住不动,常常在那个常寂光定中。“若敷床座”:修道的人常常要设备一个座位,就是敷床座。敷就是安敷、分布,在那儿打坐。在这时候先要发愿,“当愿众生”,“开敷善法”:开敷善法也就是讲说善法。“见真实相”:见真实的道理这个究竟处。
“正身端坐”:修道的菩萨在那儿打坐的时候,要正身端坐,不前仰后伏的,不东歪西歪的,要端然正坐在那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发愿,说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坐到菩提道场那个法座上。“心无所著”:心里一点执着也没有了,破一切执着了。
“结跏趺坐”:修道的人打坐,应该结跏趺坐。这个跏趺坐,又叫莲华坐,又叫金刚坐,又叫降魔坐。怎么叫金刚坐呢?金刚坐就是因为它坚固,这种坐坐那个地方,容易入定,容易入坚固定,容易入金刚定,所以叫金刚坐。为什么又叫莲华坐呢?因为那两个腿盘到一起,就好像一朵莲华似的,也不容易开,所以坐那儿也很稳当的,这是莲华坐。这个坐又叫降魔坐,往那儿就结这个双跏趺坐,有的魔王一见着这个跏趺坐,他已经就跑了,把他能降伏了。所以这个结跏趺坐有种种的好处,有种种的利益。
那么讲到这儿,我想起我在东北的时候,有一个姓关的,叫关忠喜。这个关忠喜他是个外道的老师,有三千多徒弟,他自己良心发现了,知道没有真正的功夫、真正的道来传授给徒弟,所以他就生大惭愧!生大惭愧,就各处去寻师访道,想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传给他了生脱死这个法门。那么一访,访了三年,听说某一个地方有善知识,他就不远千里去到那儿给人叩头顶礼,那么卑躬折节地求人传给他法。那么这三年,见过很多的老师,听着都是不错的,等见面一谈,都和他差不多的。
那么这样子,这时候有一天我到他家里去。他有个侄子,这个侄子也是吃斋念佛的,跟着他各处访道的。这个人也有点大约求道求得迷了,变成道迷子了。这个侄子叫什么名字呢?叫关占海,那时候大约二十八、九岁,他没有见过我。那么这一天我就到他家里去了,他侄子一见我,就把他叔叔叫到一边去了,说:“叔叔、叔叔,我和你讲几句话。”他这叔叔说:“讲什么话啊?”就和他到另外一个房间去讲,一讲讲什么呢?他侄子就说:“哎呀!我昨天晚间作梦,就梦见你今天来这个朋友,梦见他来了。”“他来怎么样啊?”他侄子说:“他来给我们送法来了,我就跪到他面前来求法。”那么他叔叔就很注意了,说:“怎么样、怎么样,那求了没有?”他侄子说:我跪到面前求法,这个法师从头上就给我扒下一张皮来,这张皮扒完了,就丢到地下那儿。他自己一看,他这张皮是什么皮呢?是一张猪皮。就问他叔叔说:“你看这是怎么回事?”他叔叔说:“哈!这回可该着了,我们各处求法,求了三年也没有求到,这回把法送到我们家里来了,我们快去快去,求法去!”两个就跑到我那边去了,就跪下。
我说:“你们干什么这样子?”“我们要求法。”我说:“你求什么法?”他们两个就说他这个侄子怎么样作梦,梦见扒下一张猪皮来。我说:“那好了,你既然有这种因缘,那么你以后可以吃斋了。”他这侄子说:“好!好!我一定吃长斋,不吃猪肉了。”我说:“那我把你这个猪皮给扒下来。”然后,他这个叔叔就求法,我就问他以前怎么样,修的什么法?然后我就教他坐双跏趺坐,我说:“你先练习这个双跏趺坐,然后再说。”那么偏偏他叔叔这个腿是在山里那种腿,这个腿膝盖很大的,结双跏趺坐,右边这个腿离着座位上足有一尺高那么样子,我说:“你慢慢练习啦!”
我走了,过了有两个多月,七十天的样子,我又到他家里去看看他,到那儿一看,哈!这个叔叔腿肿得更大了,肿得就像窝瓜(南瓜)似的,那么很大很大、很胖的。我说:“你怎么样啊?这个坐坐得怎么样啊?”他说:“我现在练习这个双跏趺坐,坐得我走路,连这个车辙都迈不过去了。”北方那个路,车辙大约有四寸宽那么一个沟,四寸宽那么一个沟他都迈不过去了。我说:“那你不要修了。”他说:“哎!不修?不修不行啊!我一定还要修!”就这么我就走了。
等到一百多天,我又去了,看他腿不肿了,我说:“你现在不打坐了?”他说:“不打坐?我现在打坐,这个腿一点也不痛了,这个肿也都消了,这个坐坐好了。”那么我就教他怎么样用功、修行。结果过了两、三年,他预知时至,就告诉他家里,说:“我某天某日就要走了,你们都给我预备预备。”那么他家里说:“那你还有什么事情想要告诉我们呢?”他说:“我没有什么,惟独我想见见某一个人,他现在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我也找不着他了,那么现在我也不等他了,我要走了。”那么到这一天,他又结上双跏趺坐,面向西念佛,就圆寂了。圆寂了,他们那条村里头的人都作梦,梦见这个人有两个青衣的童子在他前边给他引路,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所以有志者事竟成,他的腿虽然肿得那个样子,结果他这个坐也练习成功了。所以我们修行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不要怕痛苦,只要你有恒心,决定是可以成功的,你马马虎虎的是不能成功的。这结双跏趺坐,这是我亲身经过这么一个因缘,我对大家讲一讲。那么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他修的善根是特别坚固。“得不动地”:得到证得这个不动地。
“修行于定”:这个人想坐禅习定的时候,“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用这个定力来降伏其心。“究竟无余”:到究竟无余涅槃那种的定上。“若修于观”:假设要是修这个止观,修这观照的法门。“当愿众生,见如实理”:见这个真实的理。“永无乖诤”:永远也离开违背正法的这种思想,并且生一种争论这种的行为、这种的思想、这种的言论。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所以我们修道的人就是受一点委屈,我吃一点亏,也不要和人辩论,不要和人争。吃亏就是德行,所以不要不能吃亏。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舍跏趺坐”:就是把双跏趺坐也不坐了,单跏趺坐也不坐了。那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一种观想,也要有一种观想,所以要“当愿众生”,“观诸行法”:观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间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归散灭”:都是归于空的,都是无常的,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下足,就是走路的时候,那么不坐禅了,把这个双跏趺坐解开了,就要下地走动,在这个时候又要发一种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心得解脱”:这个心得到解脱,无所著住。那么这个解脱,就是你一切无着,自然就解脱了,不要说我找个解脱。古来人有一个老修行去请开示,问一位和尚,说:“大和尚,我请问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个大和尚对这老修行就说了,说:“哦!谁把你绑上了?”这个老修行自己想,哎!没有人绑着我啊!就说:“没有人绑着我。”“那你为什么要找解脱?”哦!他开悟了!“原来我是没有人把我绑着。”他豁然开悟了。你不能说:“哦!我明白本来没有人绑着我。”以为这就可以了,那还不可以,要你开悟了才算。开悟,那真得到解脱了,打破你的黑漆桶了,你黑漆桶打破了,那才算得到解脱。
“安住不动”:安住不动就是常常有一种定力,常常在这个定中,就是行住坐卧都是不动的。什么不动?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么不动?你那个欲心不动,你若能时时没有这个欲念,那是真正不动了。所以孔子说:“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那么孟子说:“四十不动心。”这个安住不动,就是不动心。那么什么不动啊?说:“我这个身体不动。”那要等死的那个时候才能不动,你活着没有法子不动,对不对啊?那么不动就是不动心,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动,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颠倒了,这是真不动。这个不动,是在你自心里头,不是到外边去找去。
不是像一块石头似的在那个地方,那是不动,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动它,但是石头没有用的,所谓“死水不成龙。”这所谓不动,就是不动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紧的,每一个人你回光返照,说:“哦!我学佛学了几十年。”你淫欲心停止了没有?你要是没有淫欲心,那我承认你是一个真学佛者;若有,那还没到家呢!还要修,还要学,你那个余习、习气还没有断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识,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不要自己没有到家,就向人说我怎么样不得了了,我怎么样了不起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骗自己呢!还了不起!
“若举于足”:若是举于足,这是走路的时候了,前边那坐完禅下地了,但是还没有走路呢!现在是举足了。举足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偈颂来念,说: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从朝寅旦直至暮”,朝就是早晨早起,寅旦就是一天光的时候;直至暮,到这个晚间,暮是晚间。“一切众生自回护”,一切众生你都自己回避一点,自己保护自己。我因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没看见你,所以你要自己回避一点,你看我下地要迈步的时候,你赶快走,赶快逃之夭夭,不要在这儿等死,所以说“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假设你也没有跑,我也没有看见,我有一个无知的罪,你有一个枉死的罪,若于足下丧其形,若把你的身体死了,“愿汝即时生净土”,我发愿请你即刻就往生极乐世界去。要诵这首偈颂,还有个咒来念,这在《毗尼日用》上都说得很清楚,各位若想研究毗尼的,就不妨请一本《毗尼日用》来看一看,那上面都有的。所以说“若举于足”,举于足就是将要迈步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来发愿,当愿众生,“出生死海”:所有一切众生都离开这个生死的苦海。“具众善法”:具足一切众善的法。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捡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着下裙时”:这个下裙,在印度、缅甸和泰国,他们那天气热,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那个五衣,他们做这个裙。在中国来说,这个下裙也就是裤子,我们中国穿裤子,这也就等于那个裙子是一样的。所以说“着下裙时”,“当愿众生”: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服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护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好像穿衣服似的,这个善根也就好像我们的衣服似的,所以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为什么要着下裙呢?就因为我们要知道惭愧。如果不着下裙,这很丑陋,不雅观。那么不雅观,你就这么裸体,好像去年美国就流行一种裸体跑,不穿衣服,这就不知惭愧,就是无惭无愧,他才裸体跑,以为:你看!我这个本来面目,原来如此!但是你为什么要跑呢?既然不穿衣服,应该站在那儿,叫大家看个够啊!但是他要跑,这还是不究竟,还是不到家;他无惭无愧这种思想还是不究竟,还是有一点点惭愧,所以他要跑。跑,像这个作戏似的,给你们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们看不清楚。这个就是没有惭愧,不具足惭愧了。
“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所穿的这个衣整理好了它,也是合乎威仪,合乎教相,那么穿得很好的。不是那么拖泥带水的样子,不是那么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齐,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钮子;或者那么裸露,扣上一个钮子,或者两个钮子,其余的就叫它露着,这个都是袒露,袒胸露背,这都叫衣冠不整。那么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它整齐好了。好像穿中国的长衫马褂,那么穿好了它,到一种会场,或者开一个什么 party(宴会),去到那地方,那么令人看见,很恭敬的,这都叫衣冠整齐,衣冠楚楚;毕挺的西装,领带也打得很美丽的,这么样子,这叫整衣束带。那么以前在出家人都要系一个金刚带,有这么宽系到腰里,精神抖抖的,好像一个纠纠武夫的样子,这个出家人抖擞精神,每一个你一看,哦!这个出家人,不论练过武术、没有练过武术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似的。尤其以前这个少林寺的和尚若出来,那不得了了!那么这是整衣束带,都要做得很整齐的。
“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一切众生,“检束善根”:自己检点自己这个善根是完全哪?是不完全啊?善根具足、不具足啊?要自己检点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这个功夫,所种的这个善根,令它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种懒惰心,或者生了一种畏难的心,说:“哎呀!修行这么难,我不修行啰!”这都是散失了。
“若着上衣”:就是着七衣,这个七衣又叫上衣。那么“当愿众生”:也要发愿一切众生,“获胜善根”:得到殊胜的这种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罗蜜,六度波罗蜜都得到圆满,所以至法彼岸,到这个涅槃的彼岸。
着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着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杂碎衣。那么着这个衣的时候,“当愿众生”:也发愿。“入第一位”:第一位也就是佛位,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动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动法了。这个不动的法就是没有所著,无所著,也就是一个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这都叫得不动法了。
“手执杨枝”:出家人在以前,无论印度的,是中国的,都有嚼杨枝。手执杨枝,嚼杨枝,这个手先拿起杨枝,就发这个愿了,说“当愿众生”,“皆得妙法”: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法。“究竟清净”:将来得到清净了。
这个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第一、是能明目。这个杨枝它有一种苦味,能去头上的火,所以能明目,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又可以除痰。常嚼这个杨枝,这个痰会没有了。我们人都有痰,也因为有火气,杨枝这个苦不单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没有痰,除痰。第三、又可以除口臭。你嚼杨枝,口的臭气也没有了。那么有很多种的好处,但是现在出家人因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杨枝。我们在苏州灵岩山住的时候,那儿还有这个老风气,还有这个老祖的家风,天天都嚼杨枝。那么这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好处很多很多的,不过现在都把这种的家风都放弃了,很少了。
“嚼杨枝时”:这个正在嚼杨枝的时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随随便便的,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呢?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这个心里很调柔清净的,心里没有烦恼,所以说“噬诸烦恼”:把烦恼都给咬碎了,没有了,没有烦恼。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大小便时”: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时候,也都应该发一种愿,不要在这个厕所上,到那个地方就开会。因为厕所那个地方不可以互相讲话的,所以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弃贪瞋痴”:把贪瞋痴都舍弃了,不要了它,不要这个贪瞋痴。“蠲除罪法”:这个蠲就是没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要扫除了。这个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样的,它很肮脏的,你不要要它,不要舍不得,不要保留着那么不肯撇弃了它。蠲除罪法,就把它撇弃了。
“事讫就水”:这个事讫,就是大小便完了之后;就水,到那儿洗净的时候。在这个比丘,大小便完了之后,都应该洗净,或者洗手,或者洗这个肛门,这都应该把它洗净了,所以这叫“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这个出世法,赶快要到出世那个地方去,不要留恋在这三界火宅里头。
“洗涤形秽”:这就是洗净。小便完了之后洗手,大便完了之后,要用水来洗这个肛门。那么洗完了之后,就发愿,说是“当愿众生”,“清净调柔”:得到清净调柔。调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里头,就是没有脾气了,没有这个无明。“毕竟无垢”:将来一定没有一点的尘垢,没有肮脏的东西了。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以水盥掌”:那么前边说是大小便利完了之后,要洗净,不是洗完净就没有事了,还要洗手。这个掌就是手掌,用水来盥洗手掌的时候,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呢?“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就说我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净手。你看!不是单单我一个人得到清净手,愿意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都得到清净手。那么得到清净手做什么呢?单单就得到清净手,是不是用这个清净手来数钱呢?来数宝贝呢?不是的!做什么呢?“受持佛法”:以这个清净手来修持佛法。这个受持,受是受之于心,持就持之于身,就是身心来奉持这个佛法。
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善法,善法就要去你的习气毛病,不要搀杂恶法。所以你就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不要恶口,不要两舌,不要绮语,不要妄言,这就是善法。善法修多了就合乎佛法,所以在佛教里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就消你的业障,众善奉行就增长你的福慧;消你的业障就绝地狱的深因,增长你的福慧就开佛果的门户。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说是:我修密宗啊!念咒,在那儿念念咒,就杀杀杀杀杀杀杀杀。喔!那个瞋心起来了,就要杀人,这是修的一个什么法?这就是在那儿修的修罗法。杀心还不断,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这念个什么咒?念个牙疼咒,那都不会灵的。所以要守持五戒、奉行十善,这十善你若做到好处,做到极点,那就是持戒,那就是修行。所以不要往远了去找,你每一念,你回光返照,看看我是不是贪心又出来了?我是不是瞋心又跑出来了?我是不是尽打愚痴的妄想?我这个淫欲念头断了没有?我这个偷盗的念头断了没有?我这杀生的念头断了没有?就回光反照问问自己。你这个念头若断了,那还不算呢!还要往前去勇猛精进。不是说:“哦!我没有杀生啊,我也没有这个思想,没有这个念头了。”你没有这个念头?你就是“没有这个念头”,那已经够杀了、够盗了、够偷了、够邪淫了。你若真没有了,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又要卖一个广告说:“我不杀生了,我不偷盗了,我不邪淫了。”给谁听?给谁看?这要不是骗人才怪呢!那么“得清净手,受持佛法”,这要真正地虔诚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这是洗脸的时候。我们早晨都要洗洗脸,这又要发愿了,以水洗面,“当愿众生”:你看!无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所有的众生都得到清净的法门。“永无垢染”:永远永远都没有这种染污的思想,染污的念头都没有了。
“手执锡杖”:这个锡杖,一般人都知道,地藏王菩萨手拿那个锡杖,那是开地狱门的一个锁匙。那么把地狱门一开了,把饿鬼就都放出了。放出,有的去做人的,有的还去做畜生的,有的升天的,有的做妖魔鬼怪的,这都不一定了,看他哪一种业成熟了,就去做哪一类的众生。所以出家人也都手执锡杖,手执这个锡杖,入慈心三昧,所以说“当愿众生”:又发愿,愿意一切众生。“设大施会”:设立这个大布施的法会,无遮大法会,谁来布施给谁、谁来布施给谁。“示如实道”:指示众生没有分别这个如实的道理,如实的真理,没有一点分别的,没有一点虚伪的,是实实在在真实的道路。
我们要依照这个真实的道路去修行,不要尽转弯抹角地去尽走一些个不好走的荆棘的小路,我们要走一个坦坦荡荡的康庄大道。在现在这个世界,你看看!水里的道也有,路上的道也有,空中的道也有--航空,就是在空中走。现在又跑到太空去了,入这个太空的轨道上来跑。这有有形的道,也有无形的道。有形的道就是六道轮回的道;无形的道,要学出世的法门,四圣这个道路。四圣的道路,你是看也看不见的,听也听不见的,但是你修行,有真实功夫的时候,自然就有所感应道交,有所成就。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我们拿锡杖就有锡杖的咒,五十三条小咒有锡杖咒,这锡杖咒是人修慈心三昧所用的。前边所说这个“示如实道”,示就是指示,指示给众生这个如实之道,不是虚妄之道,是真实之道,是不偏不倚的一个中道。所以佛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这是“如来”两个字的另一个解法。
那么现在说“执持应器”:执持,就是拿着;应器,就是应量器,就是比丘吃饭所用的那个钵。那么这个钵是正应你所吃的那个数量,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不要太多了,也不要不够。你太多了,这就是贪心;你若不够,那是悭吝,舍不得。你就对自己舍不得,那也是个悭心,悭吝的心。所以多者就为贪,少者就为悭,那么你适可而止,比如我们能吃多少,恰到好处,这叫应量器。
“当愿众生”:我们在这个时候又发愿了,发愿:我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成就法器”:都做为一个载道之器,一个载法之器,能以把如来的家业这个责任负担起来,做为一个法器,载法之器。“受天人供”:那么你能做为一个载法器,就是讲经说法,用法来布施,受人天的恭敬供养。
“发趾向道”:这要走路的时候。发趾,就是要迈步的时候;向道,要走路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发愿了,说我愿意所有的众生,“趣佛所行”:都是依照佛所行的道路去做,就是我依教奉行,我深入经藏,依法修行。“入无依处”:入到究竟了生脱死,这个习气,一切的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尽了,它们都没有所依处了,它们没有所凭藉了,到那个究竟涅槃的果位上。
“若在于道”:若在道上走路的时候。“当愿众生”,“能行佛道”:还是能依照佛所教我们这个法,修行佛所修的道路。“向无余法”:向无余涅槃那边勇猛精进,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不要躲懒偷安啊!你要知道,我们这儿一躲懒偷安哪,那就耽误成佛不知道耽误了多少个大劫呀!我们为什么没成佛呢?在无量劫到现在都是躲懒偷安,才把自己耽误了。到今天赶快要猛醒!要明白我们过去的懒惰、怠惰自甘,没有什么进步。我们现在再若不勇猛精进,那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脱这个生死,超出这个轮回呢!所以现在不要等,“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哪!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涉路而去”:涉路也就是行路,在路上跋涉。这个路也就是我们修道,我们行路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行路。行路,你要是半途而废,中道自画,你就不会到达你的目的地,不会直达宝所。那么你要是忍苦耐劳,披荆斩棘向前勇猛精进,涉路而去,不怕苦地来修行。“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履就是走路、步履,走到这个路上。走到什么路上呢?走到这个净法界上。净法界就是我们所修的一切佛法,这叫净法界。“心无障碍”:修行的时候,心里不生退心,不生矛盾心,不生在半路不向前去走的心,也不生向后退的心,这是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走路遇到高的路,向高了走的时候,这又发愿,“当愿众生”,“永出三界”:永远超出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你看!这个欲界,我们人谁能超出去了?修行若超出欲界,就没有淫欲心了;超出色界,就不着色相了;超出无色界,那更是如如不动了,那时候是超出三界外,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可是修行出三界这个法,很不容易的,很困难的!这个也不许可,那样也不行。吃肉也不方便,喝酒也不方便,抽烟更是不如法,也不能去种种的娱乐--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这些个种种的娱乐都不可以做了,也不可以打麻将了,也不可以去赌牌了。你看!一赌牌,人家说:“喔!你知道吗?他是个信佛的,还是在那儿一天到晚做个赌徒,佛徒变了赌徒了,佛徒变了酒徒了,佛徒变了色徒了,佛徒变了棍徒了,在那儿舞神棍呢!在那儿尽骗人呢!”就被人在背后这么讲。人家这么一说,就胆怯了,就害怕了:“哎唷!我没信佛之前,我什么也不怕;信佛之后,麻烦可就多啰!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你看!这就生了怯弱了,向后转了。
这个向上就好像所谓“为善如登百尺竿”,我们给它改成“修行如登百尺竿,下来容易上去难”,下来就很容易的,上去就很困难的,我们要在这个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才能现全身呢!
“见趣下路”:见走这个下坡的时候,“当愿众生”,“其心谦下”:这个心要谦下,要客气一点,不要那么贡高我慢,唯我独尊,天上天下,天下天上,都是只有我,没有你,向人很骄傲的,很不客气的,这就是不对了,要谦下。“长佛善根”:这个字读长(音掌),不是长(音常)了。长佛善根,生长出来佛的善根。佛的善根,就没有骄傲,没有贡高我慢了,都是和一切众生合而为一,和一切众生都看成是一个,是一体。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见斜曲路”:走路有的时候遇着弯弯曲曲的,又很不正当的路。斜,斜坡;曲,很多弯曲的。“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发愿愿一切众生。“舍不正道”:舍不正当的道,就是舍这个邪道。“永除恶见”:永远把自己的恶见除去它。恶见,好像嫉妒、障碍、贪瞋痴、邪知邪见,这都属于恶见。这种恶见就是害人的,凡是你对人家不利,有妨碍其他人修道的,这都叫恶见,要把这个恶见拔除了它。
“若见直路”:若走到其直如矢这个路,好像一个箭似的那么直。“当愿众生”,“其心正直”:要成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处处都用这个直心。直心,在下边再加两点,就是个真心。用真心、直心,不要用那个弯曲心,不要用那个假心。“无谄无诳”:谄就是谄媚。谄媚,俗话就叫拍马屁,又叫溜虚。也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哦!不是雪中送炭,是锦上添花,那么和雪中送炭正是相反。就是人家越好,他越到那儿去逢迎、谄媚,所谓“谄富骄贫”。谄富,见着这个有钱的人,就叫大爷爷、大奶奶啊、某某先生、某某老爷啊,这么叫个不停。骄贫,等见着贫穷的人,他眼睛看都不看,很骄傲的,这叫“谄富骄贫”。
谄媚,又叫胁肩谄笑,“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胁肩,就是见着人,就表示和人家是老朋友,拍拍肩膀,说:“你啊!我真想你啊!很想见你,今天真见你了,一见你我高兴得不得了!”说这种一点价值也没有的话,这就是谄媚。谄笑,就是本来没有笑,他故意挤出来笑,在这个面上挤出一脸笑,笑得很不自然、很难看的,所以这叫谄。谄媚就是狐媚,就是对人很捧盛的,所以我常常骂果宁,我不准他那么去谄媚,总想要讨好人,也就是这个。无论你哪一个出家,你不可以有这种谄媚的习气,你一有谄媚习气,那就快点还俗,比做出家人好得多。所以不要谄媚;无诳,也不要骄傲,说:“我是出家人,我应该很贡高我慢的。”那也不对的。诳就是狂妄自大。
“见路多尘”:看见那个路上多尘,很多尘土。像美国这个路很多是柏油路,用tar来造这个路就没有那么多尘,普通的路很多尘土的。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远离这个红尘世界。这个尘坌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这么胡胡闹闹的,总是这么情情爱爱的、争争吵吵的、烦烦恼恼的,在这里头来转,来搅闹。愿意一切众生都离开这种的烦恼,离开这种尘坌的染污法。“获清净法”:得到清净没有染污这种的法,这种的快乐。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前边所说的那条路上是有尘,有尘就是这个路上不太干净,有一些个树叶子,或者垃圾在那儿,很多的尘垢遮盖这个路。也就是人很多烦恼、无明、习气在那儿遮障着你的菩提道路。现在是“见路无尘”:这时候又该发愿了,“当愿众生”,“常行大悲”:时时刻刻都行持这个大悲心,爱人如己,能“其心润泽”:这心里很慈悲的、很润泽的、很温暖的。
“若见险道”:若见着这个世界上有危险的道路,很危险的,一走到这条道路上,就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这谓之危险的道路。这时候又发愿,说“当愿众生”,“住正法界”:住持这个正法的法界里边。“离诸罪难”:离一切犯罪的这种因缘。
“若见众会”:假设见着讲经法会,或者是无遮大会,或者种种的会,种种的聚会之处,这时候又“当愿众生”,“说甚深法”:能演说这个甚深的法要。“一切和合”:对一切都和合而不相扰,而不相害,所谓“道并行而不相背。”那么相安共处,彼此互相利益,互相和合,所以说一切和合。一切和合,就是没有争、没有贪、没有自私、没有自利,这一切的毛病都没有了,这叫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若见大柱”:假设我们出家的人,或者修道的人,见着一个大的柱子,这时候也发愿,发什么愿呢?说“当愿众生”,“离我诤心”:离这个我心和诤心。我就是我执;诤是诤论,诤也可以说是法执,因为你有法执,所以就诤论起来了。在《金刚经》上,那个无诤三昧,说这个“诤”字说得很好的,说是:“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一争了,就不能得三昧了;不能得三昧,你就没有真正的智慧了。三昧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正受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没有正定正受,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你有了我执、法执,就不会有真正智慧。你想有真正智慧吗?就要先破我执和法执,所以说离我诤法、我诤这个心。“无有忿恨”:你心里什么时候也不存着一个忿恨的思想,不忿恨任何人。
“若见丛林”:那么若见着一个大丛林的时候。那个树木丛生的一个地方叫丛林,那么道场里边,因为十方的僧众聚会到一起,也犹如大树一样,所以也叫丛林。若见丛林,“当愿众生”:当下就愿意一切众生。“诸天及人”:诸天和所有的一切人。“所应敬礼”:应该敬礼他,恭敬供养他。
“若见高山”:若见这个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所做的善根,超出其他一切人,也就好像高山似的,“无能至顶”:没有任何人可以到你修行的前边,你修行是超过一切,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见棘刺树”:棘刺就是有刺的树。见这种树,那么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剪除什么呢?“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贪瞋痴这三毒。贪心,贪而无厌,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的名,都在贪求,总是不知足,这是贪。瞋,就是发脾气,常常有烦恼。痴,就是很愚痴的思想,不应该想的他要想,不应该知道的他要知道,不应该做的要做。贪瞋痴这三毒之刺,要早点把它剪除去。
“见树叶茂”:见树木这个叶子非常茂盛的。“当愿众生”,“以定解脱”:用这个定的解脱华,“而为荫映”:而做为一个荫覆的、遮盖的这种荫凉。“若见华开”:见着这花开了。“当愿众生”,“神通等法”:神通等等的这一切的佛法,“如华开敷”:就好像花开那么新鲜、那么好看,百看不厌,这是神通等法,犹如花开一样。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树华”:这个“若见”,怎么叫“若见”?若见是还没有见着,假设若见着,在没有见着的时候,先有一个准备,说假设若见着。见着什么呢?见着树木花果,花草树木,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得到这个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像那花似的。“具三十二”:具三十二相好。
“若见果实”:假设见着树上结的果实,这时候也“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的这种佛法。“证菩提道”:证得这个菩提觉道,得到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见大河”:遇着这个大河的时候。“当愿众生”:当愿这一切众生。“得预法流”:能预--参与这个法的源流,“入佛智海”:到佛的智慧之海里边去,也就是深入经藏了,到佛的智慧之海。
《华严经》是佛宝藏的最深最妙处,现在讲这一品是〈净行品〉,这个“净行”是对着“染行”说的。因为我们人在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见所闻都是染污法,不是清净法。这染污法也就变成一种染污的行为了。我们现在深信佛法,想要依法修行,也就必须要依照〈净行品〉这个法门,一点一点地勤拂拭,把这个习气毛病擦干净了它,一天比一天少一点,这叫净行。净行,就是清净行,没有染污法。所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要发愿,都是要利益其他的一切众生。这讲起来,净行品这种行门是无量无边的,所有的都要清净,先由十恶上清净,然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恢复清净。你恢复清净,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若不恢复清净,就不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修行,都有很多的偈颂:“当愿众生如何…,当愿众生如何…”,见着什么境界就发什么愿。所以在路上有尘土,就发愿怎么样;没有尘土的,又发什么愿,这一路一路这么下去,这样子才能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行。
今天这天气也很热的,我也不想令大家受太多热,所以也不多说了。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若见陂泽”:泽,就是有泥泞的地方;陂,那个地方不能种什么东西,所以叫陂泽。见着这个地方的时候,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说很快地了解而悟入这个诸佛一味之法。什么叫一味之法呢?这一味之法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这种成佛的法。
“若见池沼”:若见这个池--水池,和这个沼,沼也是有水的地方。有水池的地方,好像文王修这个灵台、灵沼,他那个台就叫灵台,沼就叫灵沼。在《诗经》上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那么这样子,古来的人也都对游泳、放生池、这个水也都很注重的,所以就修一个池,又修一个沼,在那儿养鱼,那么与民同乐。这个水池是水比较干净一点,那个沼的水就比较浑一点。所以我们修道的人见着水池子这个地方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语业满足”:这个语业是善语,善语的业圆满了,不是那个恶语满足了。善语是什么呢?所谓“慈悲嘴,方便舌”,所说的言语都是不离道德这个理论。“巧能演说”:巧就是善巧方便,能以令众生听见这个法,发菩提心,了悟生死的苦,超出轮回,修这个出世法。
“若见汲井”:如果见着人在那儿打水,从那个井里头往外边汲水。“当愿众生”,“具足辩才”:具足无碍的辩才,有辞无碍辩、义无碍辩、法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具足这四无碍辩才。“演一切法”:演说一切的妙法,这一切的法,权说、实说、尘说、刹说、横说、竖说,无非第一义谛,无非一味之法。所以观机逗教,因人说法,能令众生反迷归觉,舍邪归正,这都是演说一切法应该具备的条件。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若见涌泉”:涌泉是在地里头涌出来的。涌出这个水,它是源源而来,源远流长,不会断绝的。所以这时候修道的比丘,或者出家的人,或者在家的人,若见着涌泉的时候,就要“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用种种的方便法门,增长自己的善根,也增长众生的善根。这个善根就是无穷无尽的,犹如那个涌泉一样的。
“若见桥道”:若见着桥梁这个道路,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广度一切”所有的众生,“犹如桥梁”:自己就譬如那个桥梁,令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度到涅槃的彼岸,像一座桥梁一样。“若见流水”:假设见着流水的地方,这时候这个行者又要发心了,“当愿众生”,“得善意欲”:得最好的、最善的,你意念所愿意的、所希望的,都能达到你的希望。“洗除惑垢”:把你这个粗惑、细惑、尘沙惑都洗涤清楚了;见惑、思惑、无明惑,这也都洗涤清楚了。那么离一切染污的尘垢,而得到清净本源的自性光明。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见修园圃”:看见人家修花园子,或者种菜的地方,那叫圃。“当愿众生”:这时候也又发愿了,发愿说我愿一切众生,在“五欲圃中”:在五欲那个园圃里头。五欲是什么呢?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们每一个人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头,陷溺得都透不过气来--见着财就贪财,见着色就贪色,见著名又贪名,见着好吃的又贪好吃的,见着睡就贪睡。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把人都迷住了,也好像一个花园子、花圃一样的。可是我们要在这个五欲里头,“耘除爱草”:把贪爱的这种草拔除去,不要留着这种贪爱在里头。
“见无忧林”:见这个无忧林,很快乐的一个树林子。“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你不要以为这个树林子很快乐,在那里就乐以忘忧,流连忘返了,生出一种贪爱啊!“不生忧怖”:你若没有贪爱了,就没有所恐怖了,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了。所以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那挂碍就是贪爱,贪爱也就是挂碍。你若没有挂碍、没有贪爱了,就没有恐怖了;没有恐怖,就没有忧愁,就远离颠倒梦想了,得到究竟涅槃了。
“若见园苑”:这个是宫殿里头的花园子,或者皇宫里头的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勤修一切的行门,犹如花园子一样的。“趣佛菩提”:赶快地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门。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严饰人”:严饰就是戴上一些个珠宝,或者凤冠霞佩,满身上都镶上钻石珠宝,那么珠光宝气,到处表现富豪这个样子。那么见这种人,你不要就生一种轻慢心,或者看不起她了,或者觉得她那么样子奢侈,那么样子不知道惜福,不需要的。就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三十二相”:愿意所有的众生都成就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以为严好”:以为他的庄严相好。
“见无严饰”:见着没有庄严、没有严饰、没有戴满身珠宝,或者璎珞,这样的人。这时候,又“当愿众生”:不是说见着不严饰的人,就说这个人真是节约,真是好啊!那么就或者很欢喜,或者很看不起的,种种的妄想就生出来了。不要的,要当愿众生,“舍诸饰好”:把一切的严饰,这种妙好的璎珞、珠宝都舍了它。“具头陀行”:修抖擞精神十二头陀这个行--或者但三衣,或者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或者常乞食,这十二种头陀行。修这个头陀行。
“见乐着人”:这个乐,有的人读乐(音垃),这个字应该读乐(音月)着,就是好乐,好乐执着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当愿众生。“以法自娱”:用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爱习佛法就比任何的东西都重要,爱这个经典就比那个珠宝更重要,所谓“爱经如珠玉”。那么以法自己安慰自己,所以“欢爱不舍”:欢爱这个佛法,总也不把它忘了它,总是好乐这个佛法。
我们好乐佛法、学习佛法,要时时回光返照,常常问问自己是不是所听的经典,我依教奉行?不要说旁的,就单说这个十恶:我贪瞋痴还有没有?杀盗淫有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有没有?这是佛教最浅显的道理,我都不能依教奉行,我都不能身体力行,那还天天研究佛学、听经,又有什么用呢?最浅显的事情我们都做不到,那你知道更多了,也都是变成囫囵吞个枣。猪八戒吃那个人参果,贪心出来了,也没有嚼就咽下去了。咽下去了,然后就问:“猴大哥、猴大哥,这个人参果是什么滋味啊?”他自己吃了一整个的人参果,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你看这可怜不可怜?这就是贪心作怪。
我们学佛法的人,即知即行,知道多少做多少,不要贪多,贪多就会嚼不烂;贪多,你若不会用,反而把它置诸高搁,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各位,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佛法是修的,不修怎么会成佛?所以各位啊!这一点要注意,不要食而不化,吃了之后不能消化,那就吃多少也没有什么用的。所以今天这个经讲到这一行,我们停止,等下个月再继续讲。那么这一个月你们所听的,不管多少,你把它研究明白了,能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这是最好的。
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乐着”:看见这个人不执着世间的快乐,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所以他不执着。“当愿众生”:这时候也就发愿,愿一切众生在“有为事中”:有为事,什么叫有为呢?有形有相的都叫有为法;有所做为的,有形有色,这都叫有为法。所以在《金刚经》上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不究竟的。
所谓“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和贵,这人人都愿意,但是若不用合乎道理这种方法得来的富贵,是不要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穷和卑贱的,这是人人所不愿意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若不合乎道理离开这个贫贱,我也宁可不离开贫贱。也就是说离开贫贱,也要合乎理、合乎法,凡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就是我能免去我的贫穷,我也不免。我还要所谓“君子固穷”,君子就自己愿意穷。“小人穷斯滥矣”,那个小人一穷,他就不守规矩了。
所以这个有为法是“富贵是五更春梦”,人发财、当官,也就好像做一场春梦一样的,做一个好梦。在那个地方,糊糊涂涂的也不明白,觉得是不错,但是醒了,原来是作一个好梦。这个好梦,你说它是真的?是假的?我们人生也就是这样子。既然人生是春梦,那么功名呢?人生愿意得到功名、富贵荣华,可是“功名一片浮云”,你就得到什么好功名,也就好像空中一片浮云似的,没有什么基础,没有什么根基。
“眼前骨肉已非真”,我们今生大家遇到一起,你是我的父亲,是我的母亲,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姊妹,这六亲眷属遇到一起了,这不过都是一种因缘和合而遇,缘尽又都散了,所以说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你看那有的夫妇好得像一个似的,等一不好了,又离婚、又干什么的,搞得很多烦恼,很多麻烦就生出来了。恩爱反成仇恨哪!你人对人有一种恩爱,等一等太近了之后,又该打架、争吵,然后就变成仇恨了、冤家了、对头了。因为这个,你若明白的人,不要把那个金的枷锁套到脖子上,“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你不要把那个玉的锁锁到身上。“清心寡欲脱红尘”,要清净其心,寡少其欲,而脱离这红尘的苦恼。“快乐风光本分”,这才是真正快乐的风光,每一个人的本分。若能常常这样子,把这个有为法看得淡了,就不被这种境界所转。
那么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就是作梦,幻就是虚幻的,泡就是水泡,影就是人的影子。凡是有为法,也可以说是梦,也可以说是幻,也可以说是泡,也可以说是影。你都这样地观想,都是不实在的,没有真实的体性。“如露亦如电”,又像那个露水,又像那个电光石火似的。“应作如是观”,你应该这么样看。你能把它这样看,就不执着,一切都是听其自然地生生化化去转变去,不会被这个境界所迷了。所以有为法就是这样子,那么你看这一切有为的事,“心无所乐”:凡是世间这有为法,心里都没有什么执着了。
“见欢乐人”:看见有欢乐的人。“当愿众生”:也当愿众生,“常得安乐”:常常都得到安乐自在。“乐供养佛”:常常愿意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见苦恼人”:见这个人很痛苦的,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得到根本的智慧,就是把一切的习气毛病都断了,生出一种真正的智慧,能不被世间法所摇动。“灭除众苦”:把世间一切的苦恼都离开了,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无病人”:修道的人见着没有病的人,这“思量有病苦,无病就是福”。见着这没有病的人,那么又发愿,发愿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一切众生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不要跟着这个颠倒的境界跑。真实的智慧,明了一切是法、非法,明了一切善法、恶法,明了一切黑法、白法。那么真实的智慧,是每一个人本有的一种智慧,这本有的智慧人人都具足,可是人人都不会用这个真实的智慧,就用小聪明,用这个聪明鬼、伶俐虫,用那个小智慧,不用这个大智大慧。大智大慧是不占便宜的,是要吃亏的;小智小慧就各处想占便宜,不想吃亏。“永无病恼”:你若有真正的大智大慧,就没有病,也没有烦恼了。为什么呢?你有烦恼就是愚痴,没有烦恼了就是智慧;你没有病了就是破无明了,你有无明就是有病。所以没有病恼,就是破无明,露出真正的智慧来了。
“见疾病人”:前边是修道的人见着没有病的人要这样观想,那么见着有病的人呢,就“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四大是什么呢?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这个身体的地水火风,坚硬就属于地大,润湿就属于水大,呼吸就属于风大,温暖就是火大,这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那么既然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本来是虚妄的,本来是空假的,那你又何必看那个身体像个宝贝似的,又怕它渴着,又怕它饿着,又怕它冷着,又怕它热着,对这个身体看得那么宝贵。其实这个身体,到时候它就不要你了,它就逃之夭夭了,跑了。
“离乖诤法”:那么知道这个身体是空寂的了,是个假的,那就没有什么争的了。乖就是不合理,乖违道理,违背这个道理,这叫乖。诤就是和人诤论,就是你是我非、我非你是,互相争吵。这个诤就是争胜负,所以说“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和这个道理是相违背的。“便生四相心”,就生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生出这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有这个争心,就没有法子得到三昧了;没有法子得三昧,那就不能修道。那么离乖诤法,要把这个法离开。
“见端正人”:你看这个人,说话也清清楚楚的,言辞伶俐,他声音响亮,那个牙也很齐的、很美丽的,这都是在往昔不打妄语。不打妄语、不骗人,所以这个舌根也利、牙根也利,那么口齿也清楚,容貌也端正,又常常在佛前供香、供花、点灯,那么供养于佛。所以佛前点灯,你眼睛就看得清楚;佛前供花,你相貌就生得圆满;你再不打妄语,这个牙齿也生得齐密;不骂人,那么也不会哑巴。你看那个哑巴,为什么他不会讲话?就因为骂人骂得太多了,所以叫你不会说话,看你再怎么样骂!”说:“那他在心里骂。”心里骂,那他以后连心里也糊涂了,也不懂得什么了。所以你看那个世界上很多那种弱能的人,心里也分不出来这个数目,数目字也不懂,这都是因为骂人骂的。
那么你想端正容貌好,就要供佛、供法、供僧,所以说“见端正人”,端正人就是相貌生得非常圆满。“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这个佛、菩萨,“常生净信”:净就是清净,信就是信仰。你要生净信,不要生出一种染污的想。
讲到这儿,我记起来民国三十六年,我回到东北去,由上海坐难民船回东北。在这个船上遇着一个老居士,这个老居士学佛多年,也认识很多人,大约以前不知有没有做过贪官污吏。那么也和我在一个船回东北去。他姓什么呢?姓童,叫童一行。这个人说他有个朋友在北京住,是信佛的。信佛,你说怎么样啊?他这个信佛信得很奇怪的,拜佛、念佛,给佛顶礼叩头。以后他就拜观音菩萨,拜拜观音菩萨,他心里就生了一个淫欲的念头,就说:“啊!观音菩萨生得真是漂亮!”生这一种淫欲念头以后,一下子就走火入魔了,他这个魔的境界很厉害。然后他这个朋友童一行对我也知道一点点,那么就介绍我,去看一看他朋友这个病。当时我一看,这个病是不能好的,因为什么呢?他是以染污心来拜佛。所以我们人无论到什么地方去拜佛、念佛、礼佛,到什么道场去,应该用一个清净心,不应该有染污心,不应该想这个男女的问题,又是家庭这些个问题。甚至于你们各位到这个道场来拜佛,都应该带着你们恳切至诚的一种心来拜佛,不要把家庭那些个染污的念头都搬到庙上来。所以这一点,我希望你们各位注意一点。大家要回家睡觉了吧?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见丑陋人”:人人都欢喜相貌圆满,不欢喜丑陋,可是人做事情就不做圆满的事情,尽做丑陋的事情。为什么人的相貌丑陋了?就因为人尽做丑陋的事情,所以他受的果报就丑陋了。为什么他相貌圆满呢?因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圆满的,所以他相貌也圆满了。什么叫圆满的事情?什么叫丑陋的事情?圆满的事情,就是利人的事情,利益其他的人,帮助其他的人。那么你能利益其他的人,帮助其他的人,这就是圆满。什么叫丑陋的事情?你尽自私,这就是丑陋的事情;你再自利,这更是丑陋上加丑陋。
所以在我们佛教里边,是爱人如己,看着旁人得到利益,都像我们自己得到利益一样,不生一种妒忌心。不像一般的世俗人,见着人不如我,我就看不起人;见着人强过我、胜过我,我就生一种妒忌心。不要有样子!你生妒忌心,这就是丑陋,你将来面目就丑陋。你看那个猪为什么它生得那么丑陋?那个猪八戒,耳朵大大的,嘴巴长长的,尽想要吃,就因为它尽做一些个丑陋的事。所以我们人要是怕丑陋,那我告诉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不会丑陋了;你再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言,这更不丑陋。你若怕丑陋,又天天骂人,尽两头舌,那一定丑陋的。你想美丽,相貌圆满,那么你见着人就撅起个嘴来,那一定不会圆满的。
你看那个菩萨,相貌都很圆满的,因为他见着人他都很高兴的,慈眼视众生,他用慈悲的眼睛看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若想不受丑陋的果报,我们所行所做就不要做那个丑陋的事情,不要做那个见不得人的事情,不要做那个对不起人的事情,不要做那个瞒心昧己的事情,不要做那个损人利己的事情。凡是对人不好、对自己好这个事情,将来都会丑陋的。你欢喜相貌圆满吗?那就尽量去做功德。这个佛相是圆满的,所以佛叫“万德庄严”,用种种的德行来庄严。这个丑陋的人就因为没有德行,所以他就丑陋了,就不庄严了。
我再给讲一句你们大家都不愿意听的话,不过你们虽然大家都不愿意听,我也不能不讲,因为我不讲,我觉得对不起你们各位似的。这个世间最好的事情就是什么呢?就是修道,出家修道!但是要真正地认真去修行,不要身出家、心不出家,内外不一致,要内外一致。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这个再好的了!你出家修道,这个相貌就会圆满,越修越圆满。所以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生生世世出家修行的。那么最不好的就是不修道,不出家修道,那你们各位都明白了,可是你们一定都反对的。
不出家修道是干什么呢?就是结婚。结婚,在中文来讲,那个“婚”字,你看!是个女字边加一个昏沉的昏,啊!一结了婚了,就什么都不懂了,就没有智慧了,就糊涂了。糊涂,就为这个家做牛、做马,在那儿苦干,累得汗流浃背,喔!天天都是很辛苦的!但是也觉得:“这是为家,养儿、养女、养太太、养爸爸、养妈妈,啊!我要好好尽责任。”其实这怎么样啊?哈!这就是最笨的一件事!
说:“法师,照你这么讲,那世界没有人啰!”那照你那么讲,世界人那么多,又有什么用?说说看!现在把这个世界都涨爆开了,简直地就要向太空移民了,有什么用?这个钻石不是满地都是的,所以它出贵;那个土遍地皆是,所以它不值钱。这个最好的事情没有人肯干,所以你看看!美国几亿人口,有几个出家的?数得过来的,出家的很少。那么不出家的呢,你一伸手就是一个、一伸手就是一个。人都是这么样子,最好的事情他不愿意干,最不好的事情他抢着去钻,所以说:“天堂有路无人走,地狱无门抢往里躜。”哈!你看看!这个道理,我们真正要明白,真正要懂了,才可以的!
这个丑陋的人就是不修行,就丑陋。那么这样我们就看不起他吗?还不要,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这个不善的事,“不生乐着”:不要做不善的事,要做善事。你尽做善事,相貌就圆满;你尽做恶事,相貌就丑陋,就是这么回事。说:“我才不信呢!”你不信,你就试一试嘛!我也没有一定叫你信,不过我是照经上这么讲,信不信由你嘛!你上了当,然后再回头嘛!等碰到墙上,头碰出个包来就知道了;没有把头碰出包,他谁讲也不相信的,对不对啊?
“见报恩人”:人有受恩,就要报恩,谁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受人点水之恩”,就是一滴水那么一点恩,“当思涌泉之报”,我报答这个人要像涌泉那么样子多一点,来报答这个人,要报恩。所以父母生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要报父母恩,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的分灵,所以要报答亲恩。“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我们报父母恩、天地恩、师长恩,报国家总统的恩,他能帮着我们把国家弄得很平安的,这都要报恩。最重要就是要报佛恩、报菩萨的恩,佛菩萨在过去生中修行,想要救我们,为我们不知道受了多少苦,我们现在要发心报佛恩。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忘恩负义的人,忘恩负义就是不知道报恩的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恶的人,“不加其报”:对我们有仇的人,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不要报复,不要存一个报复心,不要说:“啊!我要报仇雪恨了!”不要那么样子,不要报仇,也不要雪恨。“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谁对我们不好,我们都要回光返照,承认自己的不对,不要去怪人,不要去怨人,不要去迁怒于人。能这个样子,这才是做人的本分呢!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这个有恩必报,有仇必忘,不要报!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梵语叫沙门,翻译过来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是勇猛精进,息灭贪瞋痴就是诸恶不作。所以沙门是人的一个榜样,要调柔忍辱,要没有脾气,要没有火,时时刻刻都是用慈悲心来待一切众生。所以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这个调柔就是不强硬,你看!这个沙门是很慈悲的。寂静,头脑很冷静的,不烦躁,不会有一些个烦恼。“毕竟第一”:毕竟做人天师表,做世界第一个人。
“见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是修清净行的一种外道,这种外道他是常在寂静处。“当愿众生”,“永持梵行”:永远都修这个清净行。“离一切恶”:要把一切的恶都断除了。
“见苦行人”:好像这三步一拜,这就是苦行人了。他们那么苦,太阳晒也在那儿拜,刮风也在那儿拜,下雨也在那儿拜,这种的行门是不容易的,这就叫苦行了。或者日中一食,这也是苦行。十二头陀行这种抖擞的精神,就是抖擞起来精神,不能做的也要做,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让的也要让,旁人做不到的我来做,这就叫苦行。不怕苦、不怕难,也不怕没有钱,不怕渴、不怕饿,也不需要休息,就这么苦。这时候,“当愿众生”,“依于苦行”:永远做苦行的头陀。“至究竟处”:到究竟了生脱死、究竟涅槃的果位,这叫究竟处,到佛的果位上。所以见着修行苦行的人,要随喜赞叹,不要毁谤,看不起他。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操行人”:操就是一种节操,一种循规蹈距的行为,有操守。凡事都是合法的,这就是有所操守,也就是随时随地都要守戒律,这就是操行人。见着这个守持戒律的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在任何的情形之下,都要坚持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志愿。我们志愿信佛,那么一天比一天要有进步,不要有退步;我们志愿要出家,一天比一天要修行,不要还俗;我们的志愿要成佛,乃至于到成佛了之后,我们也不退转我们这种志愿,所以这都叫操行。坚持你的志行,“不舍佛道”:什么时候都是依照佛法来修行,不违背佛教。
“见着甲胄”:这个甲,就是古来的军队顶盔冠甲,身上穿着甲胄,使之对方这个兵器不能刺伤自己的身体。古来做大将军的,你看韦陀菩萨穿的那个衣服,那就是盔甲。头戴着盔,身披着铠甲,你刀砍上,也砍不进去;枪扎上,也扎不进去。这个甲又叫函,这个箭又叫矢。古来做盔甲那个人,就恐怕被人伤了,所以他这盔甲造得很坚固,保护人这个身体不被人伤了。那个做刀剑的人,他就惟恐这个刀不锋利,砍不破、刺不透这个盔甲,所以就恐怕不能伤人。这个做盔甲的人就恐怕伤人,这个做刀剑的人就恐怕不伤人,你看!这两个人,一个人是保护人的身体,一个人就要伤害人的身体,两个都是做生意的,可是一个人就要杀人,以杀人为能事,一个人就以保护人为能事。甲胄就是盔甲。“当愿众生”:就当愿这一切众生。“常服善铠”:常用这个善功德来做自己的铠甲,做自己的甲胄。“趣无师法”:能修行到无师智、自然智那种的法门,得到那种法。
“见无铠仗”:见没有穿铠甲、没有仪仗这个军队。“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离开这一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种不善的业,都要离开它。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见论议人”:这个论,就是论是论非。议,也就是会议,就是大家遇到一起了,不是说张三不对,就是说李四不好,议论纷纭,大家讲张家长,是李家短,怎么样短了,讲这种无聊的话。所谓“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大家聚会到一起了,一点正经话也不说,就说这个是是非非的,说这个没有意义的话。这个论又是辩论,议就是会议,大家聚会到一起互相来辩论,你说你的道理,我说我的道理,各走极端,各有所偏,都有很大的偏见,不合乎中道的理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不是偏于左,就是偏于右,所以这个论议,也就是属于邪知邪见。遇到这种的人,又要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诸异论”:对于这异论,就是旁门左道这些个外道法,他们执着他们那种理论,这叫异论。“悉能摧伏”:能用这种真理的言论,把他们都战胜了,能把这种旁门左道都说服了。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五邪命,就是欢喜说吉凶祸福,一见着人就看看人的气色,再不就看看人的手,再不就看看人的头发,或者看看人的汗毛,就说了:“哦!你不得了了!”这个人一听说不得了了,这就害怕了,就要问了:“哎!我怎么不得了了?”“哎呀!你呀!你就快撞车死了!”你看!现在车这么多,他就利用这种心理的恐怖,来恐吓人。或者又说:“哎呀!你呀!不要去坐船,坐船会掉到水里淹死;不要去搭火车,你搭火车会被火烧死;你不要坐飞机,会刮大风发生意外。”就这么恐吓人。那么这个人就好了,在家里闭门躲祸了。那么说或者一百天,或者三十天,或者一个礼拜,你不要出门。那么这个人就没有出门,闭关一个礼拜。闭关一个礼拜,果然没有什么问题了。说:“哎!这回我救你这个命!”就这么用胡说八道这个邪说来骗人,专门言吉凶祸福,这就叫邪命。
这个邪命,有仰口食,有俯口食。怎么叫仰口食呢?就是看天文、看星星,说是:“啊!某处要有什么灾了,不得了!这个彗星出现了,现在人类要有什么灾难了,什么地方要有水灾,什么地方要有火灾,什么地方又有风灾。”一说,七灾八难的说了一大套,胡扯八拉的,被他一碰就碰上了,果然,哦!这会儿也涨水,那会儿也刮风,那会儿也有火祝,这火祝人也控制不了了,说:“哎呀!这个人真灵,他早就说过了,说那个地方有风灾、水灾,有七灾八灾的,都来了,那么果然是这样子。”就把大家说得就相信了。总而言之,讲这种种的问题,这叫仰口食。俯口食,就专门或者给人家弄弄这个、弄弄那个,总而言之是不正当的,我不要说得太清楚。
那么有的高声现威,和人讲话大大的声,把人就吓怕了,这也叫邪命。有的自言功德,说:“你知道吗?我有什么什么功德,我和佛是一样的,佛开悟了,我也是开悟了,如何如何…。”这叫自言功德,这也是邪命。又有贪图供养,为什么要自言功德呢?就是叫人知道自己有道德,有修行,好叫人给自己钱供养自己,这也叫邪命。所以这邪命说出来很多。
那么现在这是正命,正命就都没有这些个毛病。“当愿众生”,“得清净命”:得清净没有染污的,一点夹杂也没有,没有搀杂这些个不干净的东西。“不矫威仪”:不要矫柔造作的,诈现威仪,故意现出来那么一个样子,庄庄严严的,令人:“哦!你看哪!这是不得了了!”这是现出来一个威仪。这个威仪要平时天天都这样子,不是偶尔见着人多了,我就现出一个有威仪的样子;没有人了,我就随便那么懒惰,一点也不讲威仪了。不是这样子!这叫矫枉过正,你这都不是一个真正威仪。这个威仪,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威仪有三千那么多;那么在佛教里的威仪,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若见于王”:见着国王了。“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得为成佛了。“恒转正法”:常常转这个正*轮,教化众生。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若见王子”:前边见国王,愿意人人都成佛。那么这儿是见王子了,就愿意人人都做法王之子,做菩萨,所以就“当愿众生”,“从法化生”:每一个众生都从佛法里边化生出来。“而为佛子”:做佛的法王之子,也就是做菩萨。“若见长者”:若见这个大富长者,有德行的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他能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明断就是因为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没有贪瞋的愚痴,所以他就不行恶法了。
“若见大臣”:假如见着大臣,这个国家有王子,又有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常常守护这个正念,有正知正见。“习行众善”:习行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十善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贪、不瞋、不痴、不绮语、不恶口、不妄言、不两舌,能以不行十恶了,就是十善。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若见城郭”:城就是我们所住的这个城墙。古来的城都造了一种城墙,中国有万里长城,那么每一个京都又有城,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郭就是外城,城外边的那道城,有外城、有内城。假如到这个城郭的里边,这出家人就“当愿众生”,“得坚固身”:这个身体也有城,也有郭,也把它做得很坚固,修得像金刚那么坚固,永远都不会破坏的。怎么样能修成坚固身呢?就要没有欲念,你欲念若断了,身自然就坚固了。为什么这个身体不坚固呢?就因为欲念太多了,妄想太多了,所以把本身这种真正的精神都浪费了。
“心无所屈”:心里对什么事情也不能屈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一到富贵了,就这个吃喝玩乐、随随便便不守规矩了;可是到富贵这种的境界上,还是守规矩,还是不那么淫乱,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人在有钱的时候,可以有气节,有操守,有志气,是很容易的;到一没有钱了,所谓“人穷志短,马瘦就毛长”,人穷了,志气也就没有了;马若瘦,那个毛也就显得很长的。所以这个人一贫穷了,就没有骨头了,就变了。贫贱不能移这个“移”,就是迁移了,就是变了,改变他这种气节了,没有骨头了,硬骨头没有了。“威武不能屈”,就是用什么势力来压迫他,也不受屈服。能这个样子,这才叫有坚固身。
“若见王都”:若看见国王所住的都城,就是京城,这个出家的比丘就又要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功德共聚”:所有的功德共聚到一起,聚会到一起。“心恒喜乐”:心里常常生出一种欢喜和快乐来。
“见处林薮”:这个“数”字加个草字头,这个字读薮(音守),差不离读中文的人,读书读得少的人,这个字不会认识的。这个薮就是好像那个地方种什么东西也不长,它还有水,但是又不长东西,尽长草,这么个地方;或者有树林子,尽长一些个七杈八杈这些个短的树木,这都叫薮。见处林薮,见这个树林子,和有水的地方,或者有草的地方。“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常常令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所共叹。叹就是赞叹,仰就是仰慕,就是瞻仰,就是很羡慕的,觉得有一种望尘莫及的这种气氛在里头。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入里乞食”:这个里就是邻里乡党,就是乡村的地方、城市那个小巷、小弄堂、小胡同,这都叫里;就是没有很多人走这个地方,这叫里。这个入,就是到没有什么人走那个街道的地方去。去乞食,就是沿门乞食。沿门就是不越贫而从富,不越贱而从贵,不是说这个家庭里头,因为他穷,我就不向他化缘了,我找一个有钱的人去化缘去。也不能说因为这个家庭他很卑贱的、很下流的,这是下九流的家庭,我不在他这个门口来乞食,这不能分别的。也不能说这个家庭因为有钱,我不要向他这儿来化缘乞食,我要向一个穷人去乞食,这也不合乎中道。也不能说这个家庭因为他高贵,我不向他来化缘,我向那个贱的家庭去化缘,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在《楞严经》不是说,佛诃斥须菩提和大迦叶。这个须菩提一方面他欢喜吃好东西,所以他就不向穷人化缘,他专门化有钱人的缘。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你知道吗?这有钱的人他若不布施,不供养三宝,他没有种福,来生他就会穷了,所以我现在给他们种一点福,这是对的。”其实怎么样啊?若按我这个凡夫的思想来推测,就是须菩提一方面有这种理论,一方面也欢喜吃好东西。有钱人的家里,那个剩饭剩菜都是鸡鸭鱼肉,哦!那很好吃的!穷人家里,哈!都是这个菜根、豆芽、菜叶子啊,这一类的,吃了也不香。所以他就到有钱的家庭去化缘,他总有理由,就说他是为有钱人去种福。
那么大迦叶是修头陀行的,他大约就不欢喜吃好东西,谁若给他供养一点牛奶、花生、维他命啊,他拿了就送给人,他自己不要,他自己再帮人结缘。他专门化穷人的缘,一方面他欢喜吃这个剩的菜、剩的饭,又馊又臭的、没有味道的、人家不愿意吃的这种饭,一方面他也是真正可怜穷人。他说什么呢?他说:“这个穷人哪!他往昔不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穷了。他穷了,再若不做功德,再若不供养三宝,他来生更穷了,比今生更穷了。”所以大迦叶就专门向穷人来化缘,去乞食去。
这样子一来,两个人各有所偏,一个人化穷的,一个人就化富的;那么一个就偏于穷,一个就偏于富。所以佛就说他们两个人都不对的,不合乎中道,应该平等乞食,不管富贵贫贱,都一样地去乞食,不要有分别心。所以佛这个理论,这是正确的,这是中道的。那么现在这个比丘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到这个甚深的法界里边去。“心无障碍”:自己心里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而自己障碍自己。
“到人门户”:这个比丘乞食到人家门口的时候,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我们一切众生都快点入佛法这个法门里边来了。“入其家已”:这是进门了,进门来受供养。本来乞食比丘都是在门口那儿,这儿说入其家已,这一定是有特殊的因缘,到人家里去应供去,所以说“入其家已”,到家了之后。“当愿众生”,“得入佛乘”:得入佛这个大乘菩提性海,那么“三世平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看这三世都是平等平等的,没有什么分别心,这就是大乘的理论,大乘的佛法。
(果普讲法后,上人又叫果普讲。)
果普:我刚刚已经讲了。
上人:你讲了?我怎么听着好像果逸讲的呢?怎么搞的?那现在果逸讲了,我听着这声音好像果逸的声音。
果逸:她替我讲的。
上人:替你吃那饭可以的,替你讲就不可以的。你们两个人一个声音,快点!讲完了我讲。
(果逸讲法:略)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上人:是讲到这儿了吗?
弟子:是。
上人:我现在讲经,不一定讲得好。她们两位先讲的,既会讲中文,又可以翻译英文。我是单单会讲中文,不会翻译英文,所以讲得也很笨的。那么我听一听她们讲,又可以听听中文,又可以听听英文。你们各位不要存着一个说:“师父讲的一定好。”徒弟或者讲得比师父更好,你看她们两位都认清楚这个三毒那么厉害,又认清楚五欲那么厉害。这两个lecture,你们若记住了,不生三毒,不起五欲,这就是佛教徒的本分。所以我听着都很有受用的,你们各位听得怎么样?我不知道。所以我一方面训练她们可以讲lecture,一方面我自己又可以听lecture,增长我所不知道的。说:“师父你讲得太客气了,她们讲的都是听你讲的吧!”这也不一定,因为她们年纪轻、很好学的,她们所知道的,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你们各位不要轻看未学。不要说她们在佛教里这么多年了,就是刚刚学习佛法的人,你们也不可以轻看的。所以又有这么一句话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我的徒弟都是状元,就是我这一个做师父的,还是白丁呢!所以你们各位要特别注意。怎么说呢?我现在这两个徒弟,果普是普吉利(Berkeley)University(大学)的状元--博士,果逸是法界大学的一个博士。我是不要说博士,连个学士都没有,所以你们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见不舍人”:见到不愿意布施的人,不舍就是不愿意布施的人。那么不愿意布施,是不是你就不高兴了呢?不可以的。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呢?说“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要不舍离什么呢?不舍离殊胜的功德这种法,要时时都勇猛精进,对这个胜功德法,不可以舍离。
“见能舍人”:见能布施的人,又发愿了。见着能布施的人也不可以生欢喜想,为什么呢?你一生不高兴的想,也是被这个境界转;你若一生了高兴的思想、欢喜的思想,也是被这个境界转了。这时候又要发愿,发愿给众生回向,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永远都得舍离“三恶道苦”: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要舍离这三恶道的苦。
“若见空钵”:这是托钵乞食,前面这个舍、不舍就都是说这个乞食的法。你到街上去乞食,乞不到,罗汉托空钵,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所以我们人修道,又要修慧,又要修福。修慧就是常常读诵大乘经典,这是修慧;修福就要做种种的功德,这是修福。那么你去托钵乞食,乞不到食,这个钵就空回来了。这空钵回来,也不能说心里因为有人不舍,就生烦恼;有人布施了、舍了,就生欢喜。那么空钵回来,这还要发愿,“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没有乞到食、乞不到食,没有饮食好和不好这种思想,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在心里头。“空无烦恼”:心里一点烦恼也没有。你若能对顺的境界也不生欢喜心,对逆的境界也不生烦恼,这就是一个定,这就是个大定,这就是一个“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若能常在定中,那烦恼自然就都没有了。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若见满钵”:前边那个是罗汉托空钵,现在就是罗汉托满钵了。你看看!不要说我们人有穷的、有富的,这罗汉,你看!也有饱的、也有饿的。罗汉都是有神通、有智慧啊,但是他不能用神通去化缘,他也不能用智慧去乞食,所以都是听其自然的这种因缘,有人布施给自己也不动心,无人布施给自己也不动心。
你一举心动念,这就是妄想,好像那个三步一拜,现在在万佛城,他们没有旁的妄想了,就有什么妄想呢?就有吃东西的妄想。在那儿三步一拜,到吃饭的时候他就看见了,虽然没有到厨房去,他看见厨房什么菜在什么地方放着,有什么饭,有什么面包,有什么cheese(干酪),有什么牛油,有什么苹果,有什么橘子,都有什么水果,他们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在那儿围着万佛殿拜,就把厨房的东西他们都看见了,谁去拿什么东西吃,他们也看得见,来告诉我这个境界。我说你们真没有出息,你们三步一拜是拜佛呀!不是拜吃的,不是在那儿拜饭的,不是在那儿打妄想:“到吃的时候,厨房都有什么东西吃?”你若不打这个妄想,你怎么会看见这些个东西?不错!你看见的是真的,是真的但是也不对的,因为你已经正念跑了,这是妄想。
若不懂得佛法的人,他就想:“哦!这真是神通了,你看!他们这个境界是不得了了,在那儿拜,就知道明天有谁来供养什么东西,后天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们都知道了。”这个都是一些个小神通、小智能,没有用的,真正修道的人,一念不生全体现,什么念头也不起,六根忽动是被云遮。
所以这托满钵,若见满钵的时候,“当愿众生”:又发愿,愿一切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具足成就圆满一切的善法。善法就不是恶法,就是对人人都有利益的法,这叫善法。不是对自己有利益,才叫善法,是对所有的众生有利益,这才叫善法。因为这个,所以行菩萨道的人是把自己忘了,只知道舍己为人,只知道屈己待人,只知道损己利人,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是行菩萨道的人是这样,这就是用一切的善法来教化众生。
“若得恭敬”:这个修道的人,你若有一点修行了,无形中众生对你都会有一种恭敬心。有一种恭敬心,你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夸一夸,你就上房笆”了;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觉得自己是老天爷了,是个天主了。不能这样自满,所以说若得恭敬,“当愿众生”:又发愿了。“恭敬修行”:要恭恭敬敬地这个身口意三业清净,来修行“一切佛法”:修行一切的佛法。
“不得恭敬”:那么人要是不恭敬你呢?这不是说人家不恭敬我,我就不高兴了。好像某某人,人家不恭敬他,啊!他就很不高兴了,对这个居士就发脾气,说:“你为什么不给我叩头?”勉强叫人给叩头,这就是不合乎法了。合法,你应该君子无德怨自修,自己回光返照:“一定是没有道德,没有修行,没有智慧,人家才不恭敬我。”所以不得恭敬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做任何的不善之法,就是不杀盗淫、不贪瞋痴、不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十恶都不做了,这叫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对于这些个道理,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没有?没有问题了,今天晚间再讲了。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见惭耻人”:惭就是惭愧,耻就是羞耻,人总要知道惭愧和羞耻。惭,就觉得心里头不舒服,觉得对不起人,生大惭愧,觉得自己做事是做错了。耻是羞耻,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不可以无耻。什么叫耻呢?这个耻,就是一种羞恶之心。羞惭和愧对其他的人,所谓无廉无耻,无廉就是不清廉,无耻就是不知道羞耻。什么叫无惭无愧、无廉无耻呢?譬如我们人,人人都应该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穿着鞋袜子,所谓“冠必正,钮必结”,这个钮子扣得也很整齐的,衣冠楚楚,不是马马虎虎的,这就是有一种威仪。无耻就是没有威仪,应该穿衣服嘛,他不穿衣服,甚至于连裤子也不穿,裸体地行动,裸体外道。
在印度有一种裸体外道,他修这个天然的行门,他说:“你看那个马、牛,它穿什么衣服来着?我们人为什么就要穿衣服?就这么过这个天然的生活,这不好吗?又不用钱买布,这很好的嘛!”这就叫无廉无耻,这就叫无耻的外道,裸体的外道也就是无耻的外道,凡是人修裸形外道的都是无耻。佛教里讲修头陀行,他穿这个粪扫衣,没有教人修这个裸体。你若修裸体,这就是无耻。无廉无耻、无惭无愧,无耻你就无廉,无廉就无惭也无愧,把这种不知道羞耻,拿它当本分,他说:“这是我的本来面目,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嘛!何必又遮上它?何必又穿衣服。”这就叫没有惭耻的人。
那么见惭耻人,这个惭耻人就是有惭愧、有羞耻的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具足这个有惭、羞耻的这个行门。“藏护诸根”:应该穿衣服,应该好好地衣冠整齐这么样子做人。“见无惭耻”:没有惭、没有羞耻的这个人。“当愿众生”,“舍离无惭”:要舍离无惭无愧这种过恶啊!“住大慈道”:居住到大慈悲这种的道路上。
“若得美食”:这就是得到很好吃的东西,很美味的,所谓色香味都好,颜色看着也好,也做得香,又有味道,这是美食了,所谓珍馐美味。“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满足其愿”:满足他所要发的这个愿。“心无羡欲”:心里没有羡慕虚荣这种欲念,没有尽想一些个不实在这个情形,尽想一些个假的这个情形,这是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
“得不美食”:不美食就是不好吃的东西,什么味道也没有,白水炖白菜,少油无盐,吃得实难下咽,一点也不好吃,得这样的饮食。我们人哪,食色性也,愿意吃好东西,愿意贪美色,这是生来由习染而成的。今天中午讲这个贪,贪也是由习染而成的,不是生来就有的,由一点一点学习而来的。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人初生的时候,这个性本来是个善性,是个良善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本性和佛性是一样的,这叫性相近。习相远,由这个习性习染而成的,离佛的性就远了,就生出贪来了,生出争来了,生出贪瞋痴来了,所以就颠倒了。颠倒了,就随这个欲念跑,吃,愿意吃有味的;行,愿意省力的,就是要车;住,要住有暖气的--吃要吃有味的,住要住有暖气的,行要省力的,无论什么都是要贪便宜,要得到好处,这由习染性而成的。
, 那么得这个不美食,就是很普通的茶饭,这时候也不能说得美食就欢喜了,得不美食就心里不高兴了。不要这样子,这时候要发愿:“当愿众生”,“莫不获得”:就是没有不得到的,没有不得到什么呢?“诸三昧味”:三昧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正定正受”。得到正定和正受这个味道,就是有定力。
“得柔软食”:那么这个吃的东西,又有柔软的,到口就化了,好像那个佳兴五格饼,又什么的,你把它放到口里,不用嚼,它就碎了。好像那个水豆腐那么柔软,就是豆花,广东人欢喜吃豆花,尤其老年人,对于水豆腐是很有兴趣的。但是你们明天不要给我买,说:“师父也那么大年纪了,一定也欢喜吃水豆腐。”你不管我欢喜不欢喜,你不能因为我欢喜你买了,不能因为我不欢喜你就不买了,你发什么心就结什么果。这是柔软食,好像豆花,那就是柔软食;还有譬如牛油,这都是柔软食,到口里不用嚼,它就化了。
“当愿众生”,“大悲所熏”:用这个大悲水所熏的柔软,“心意柔软”:心里不要那么刚强,不要那么有脾气,不要--啊!一碰上,全身都是机关,碰哪个,哪个就炸了。像那个手榴弹,它有一个机关;你这个全身每一个毛孔里都有机关,这一碰上就爆炸了。不要那样子,所以不要刚强,要柔软,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很粗的,譬如用糠做的东西。以前有这么一个老修行,这个老修行坐那儿打打坐,就打了妄想了。打什么妄想?他说:“哎!这个饺子是很好吃的。”打打坐就想饺子吃了;想饺子吃,就包饺子吧!于是乎就买了几斤糠来。这个糠,不是米,是米外边那个皮子。买回来做面,又弄了一点青菜,也不放油,也不放盐,剁得碎碎的,就用这糠来包饺子,包上就蒸,蒸熟了,拿来到口一吃,自己就说:“哎!你觉得不好吃啊!那你为什么要想吃饺子?这不是饺子吗!你为什么现在又不愿意吃了?不好吃啊!谁叫你想来着?你想你就要吃这个!”他就用这个对治的方法,来对治自己这个食欲。
那么还有一个老修行,专门吃什么呢?说起来你们大家谁也不肯吃这个。那个庙上很多出家人,吃完饭就用一口水来漱口,口里很多菜饭的渣滓黏在牙上就都漱下来了;漱下,就往那一个筛子、一个箩里头那么吐。吐到那个箩里,这水就流到下边去了,那个饭渣滓和菜渣滓就在筛子上边,这个老修行专门吃这个,人家都从口里漱口吐出来了,在这个箩上边,他吃这个东西,这就叫粗涩食。人从口里吐出来的东西,这不容易吃的,那么他能吃,这叫粗涩食;甚至于人人都不愿意吃的这个东西,他能吃。可是话又讲回来,若有胃病的,切记不要这么干。因为有胃病的,很容易令胃就生了胃溃疡,或者是胃出血,什么病都会出。这要身体强壮的,才这样子。那么结果,这个人就得到这个饮食的三昧,吃什么都是一个味道,也不觉得它不好吃,这叫粗涩食。
所以我们虽然得到粗涩食,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心里没有这种染着,没有那么多的执着,不像世间人尽贪好东西,爱住好房子,爱坐好汽车,爱买一个小飞机,爱买一个汽车,又是最名贵的,都讲究这个。不要有这种执着,那么能用的就将就用了,不要有这种贪着和嗜好。
若饮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若饮食时”:饮食就是吃饭的时候,所谓过斋堂的时候。过斋堂的时候,不要尽就想吃东西,这时候又要发愿,发什么愿呢?说“当愿众生”,“禅悦为食”:不要拿着吃东西这个饮食就当回事,应该要坐禅,以坐禅为饮食。禅悦为食,怎么会禅悦呢?人你若修行,用功参禅打坐,他有一种境界,是在你内里边发出来的;发出来,就觉得全身都通泰,非常地舒服、非常自在,觉得非常地欢喜,所以这叫禅悦。那么得到这种禅悦了,所以那个老修行他在那儿坐禅坐得连饭也不愿意吃了,觉也不愿意睡了,就是坐那儿参禅打坐。他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得到味禅了,得到这种禅悦为食了,所以他就“法喜充满”:他总是欢喜的,没有忧愁,遇着什么事情他也不忧愁了。
“若受味时”:受味时,就是或者人家供养你一点糖,或者供养你一点有味的东西,或者苹果、橘子、苹果汁、橘子水、可口可乐,这都有一种甜味的这些东西。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得到佛法最上的这种味道。“甘露满足”:得到这个甘露法食充满。
“饭食已讫”:等到吃饭吃完了,所以出家人在结斋的时候,就念:“萨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胝南 怛侄他 唵 折隶主隶准提 娑婆诃。”然后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然后念:“饭食已讫”,说吃饭吃完了,“当愿众生”,“所作皆办”:众生他们所求如愿,所愿随心,随心如意,满足他们所求的求愿。他们拿饮食来供养三宝,他们这个目的所求的什么,就都满足他们什么愿,所以“具诸佛法”:具足一切诸佛所说这个法的法味。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若说法时”:比丘常常讲经说法,在说法的时候也应该发愿。这个说法,“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做法师的给大家讲说佛法,这是用法来供养一切的众生。那么这种供养是比任何的供养,这功德都大的。这又叫法施,以法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财施、法施、无畏施,这种法施也是功德最大的。因为这个,所以我们常有法师讲经说法。本来法师讲经说法,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这四事供养是非常丰富的。可是法师也不能贪图供养,一贪图这种供养,那又没有功德了。所以就要发愿,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无尽辩就是无碍的辩才。这个辩才有四种,有辞无碍辩,所说的言辞无穷无尽的,这叫辞无碍辩。义无碍辩,所说的义理无穷无尽的,这叫义无碍辩。所说的法,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八万四千的法门不出现前的一念心,一念心而生出八万四千的法门,所以叫法无碍辩。又有乐说无碍辩,法师要具足乐说的辩才,就是愿意讲话,没有话,也会说出来很多的话,那么这是乐说无碍辩。“广宣法要”:到处都宣讲佛法的要理,这种最要紧的道理。
“从舍出时”:从舍出就是从家里到外边去,或者旅行,或者是去办什么事。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深入佛智”:能深深地入一切佛的智慧。“永出三界”:永远出离这个三界--欲界就是我们由欲爱而生的众生,这是在欲界里头。色界,它是有形相,而没有那么重的欲念了,由色相而生的、由色识而生的。那么无色界,连一个色相也没有了,只有一个识,那叫四空处天。这四空处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四禅是色界天,四空就是无色界天了,这叫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么出离这个三界,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要到水里的时候,要去游泳去,“当愿众生”,“入一切智”:在一切的智慧海里头来游泳。“知三世等”: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知三世都平等平等。你要明白也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无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所以没有过去;未来的还没来,所以也没有个未来;现在的不停,现在的也没有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世是平等平等的,没有什么分别。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净。
“洗浴身体”:我们人这个身体,你拿它当个宝贝,又怕它饿着,又怕它渴着,又怕它冷着,是又怕它热着。本来这个身体里边所装的,不是脓就是血,不是屎就是尿,在里边这么邋遢,那你还有什么可宝贵它?我们人几天不沐浴的时候,身上这个味道,就臭气熏天,把那个天人都熏得不敢下来了。天人为什么不到我们人间来?就因为我们人间这个臭气太厉害了,他受不了。所以我们一天叫天主、地主,他也不来;怎么叫,把你喉咙也叫干了,他也不理你。为什么呢?他觉得这儿太臭了,他不敢来,一来这儿,啊!他也受不了了。所以人间这五浊恶世臭气熏天,你看现在不是都说法露出来了,说:“染污、空气染污。”空气染污,怎么染污呢?就是臭气嘛!就是这种不干净的东西所染污的嘛!
我们人,吃什么就有什么味道,吃洋葱就有洋葱的味道,吃蒜就有股蒜味,吃葱就有股葱味,喝牛奶就有股牛味,吃羊肉就有股羊味,中国人尽吃猪就有股猪的味道。总而言之,你因为都和这些个常常在一起,做一个合股有限公司,所以也不觉得它臭了。你要是和它们不接近一个时期,再到这个世间里头来,简直受不了。所以在万佛城的人一搭巴士,或者坐车,就觉得这股烟味受不了了,把鼻子堵上,赶快走,赶快跑过去;坐飞机也要坐到不抽烟的那个区域。所以由这个上面就比较出来,天人他不在我们人间,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万佛城的人都不愿意到这个人间来,一到人间就觉得臭不可闻。那么在这个佛教道场,这儿还好一点;但是有的佛教道场还是照常抽烟、照常打麻将、照常娱乐,在那儿跳舞,弄得乱七八糟,和世间是一样的。
那么你时间久了,一不沐浴,这个身体就臭不可闻了,所以比丘也要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身心都没有邋遢东西,身上也没有邋遢东西,心里也没有邋遢东西。你心里尽打妄想,尽生这种的邪念、不正当的念、这个欲念,这都叫邋遢。“内外光洁”:内里边也是清净的,外边也是清净的,清净光明,很干净的。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在夏天热的时候,这个太阳热得好像一股毒似的。“当愿众生”,“舍离众恼”:我们人身上也有这种的毒,什么是我们人身上的毒呢?就是烦恼。这个烦恼就是我们人身上的一种毒,这个炎毒就是那个热毒。“一切皆尽”:我们愿意这一切热毒都没有了,一切烦恼都断了,所以说断烦恼就是菩提。也不是断烦恼,就是把烦恼一变过来,它就是菩提了,所以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这个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这凉初了。又“当愿众生”,“证无上法”:证无上佛果涅槃的这种法,得到常乐我净这个涅槃的妙德。“究竟清净”:究竟得到清净光明这种的果位。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讽诵经时”:修道的人,这是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优婆塞、优婆夷,这都叫修道的人。修道就会诵持经典,经典有受持、读诵、书写。受,受之于心;持,持之于身。那么受持的意思,就是恒常不变的。你天天穿衣服、吃饭、睡觉,有呼吸气,这些个事情都可以不做。衣服一定要穿,那么可以不穿,不诵持经典不可以的;饭一定要吃,那么可以不吃饭,不可以不诵持经典;觉是不可以不睡的,那么还可以不睡,唯独你受持经典,是不可以不受持。这就是说的诵持经典比穿衣服、吃饭、睡觉更重要!你能朝于斯、夕于斯,天天这样子,不间断,这就叫受持。
你受持,受持一遍,你自性上就露出一分的光明;你受持十遍,在你自性上就能露出十分的光明;百遍、千遍、万遍,那你就有万道的光明现出来。所以我们人念经、持咒、念佛,都是有它的功能的,不是说:“念念,我也没看见什么。”等你看见的,那都是假的;你看不见的,那才是真的。所以讽诵经的时候,这修道的人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愿意顺着佛所说这个道理。“总持不忘”:总是总一切法,持是持无量义,不忘是永远都记得,不忘这个经典的道理,把经典的道理时时都在心里头来想着它。
“若得见佛”:佛是不容易见的,好像我们都是佛前佛后难,是八难之中的。那么若能见着佛,这时候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得到无所障碍的眼。这个无碍眼是无所障碍了,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都障碍不住你这个眼。这个眼并不是我们这一对肉眼,是另外有五眼。五眼,有佛眼、有慧眼、有法眼、有天眼、有肉眼,这是五眼。所谓肉眼并不是我们这一对肉眼,是另外有这种眼。
在报纸上你们各位都看见,说是大陆有一些个小孩子都有异能,说耳朵能认字,能知道这个字是个什么。这不是耳朵认的,这就是他有天眼。有天眼,不单你在手里拿着的字他能知道,你就隔着几千万里,他都能看见。天上的事情、人间的事情、地狱的事情,他都能看得见的,无障碍的。那么可惜现在对佛法懂得的人是很少,所以就以为这个小孩子是有异能了,用科学来研究。这种的功能,不是科学所能明白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是人一种与生俱来的这种佛性所具有的五眼。这五眼在童贞的时候,无论童男、童女,都容易开五眼;要不是童男、童女,就不容易开这五眼。所以那些小孩子,或者每一个小孩子都能见着佛,能见着菩萨,能见着鬼神,不过他因为年纪小也不懂,那么大人也不懂,所以这个事情就没有人把它真正明白了。没有人真正明白,所以就用科学来研究,这越研究是越远的,唯独你若修行、修道,对这个问题就能明白了、能解决了。所以这就叫无碍眼。
这无碍眼有这么一首偈颂,说:“天眼通非碍”,这个天眼通的人,他能看见天上人间人所看不见的,他都能看见,通非碍,它没有障碍的。“肉眼碍非通”,这个肉眼它能看见有形有相的东西,无论是鬼神、菩萨、佛,它都能看得见的。“法眼唯观俗”,这个法眼是观俗谛理的,观这个世间一切的俗谛理。“慧眼了真空”,这个慧眼是观这个真谛理的,是观出世法的。“佛眼如千日”,佛的眼若开了,就像一千个太阳似的。“照异体还同”,它照的是不同,但是它那个本体是一样的。所以若开这五眼,他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听、无所不闻、无所不明了,有真正的大智慧,这叫无碍眼。得无碍眼,“见一切佛”:你既然得到无碍眼了,就能见着一切十方诸佛,能见着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佛。
“谛观佛时”:那么审谛而观,就是细细地看,瞻仰佛相,谛观佛时。“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当愿众生。“皆如普贤”:都像普贤菩萨似的,“端正严好”:那个相貌端正严好,端严毕备,无与伦比,没有哪一位菩萨可以比普贤这个相貌更圆满的。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见佛塔时”:在佛教里边常常建立宝塔,这宝塔叫高显处,又叫方坟。那么这里边供养佛、法、僧这个舍利,所以把它造得很高的,令人有所恭敬。这个佛塔,有的七层,有的九层,有的十一层,有的十三层,多数都是单数。有的用七宝造的,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来造这个宝塔。有的用木石造的,有的用砖瓦造的,种种的不同。总而言之,这个塔越大越好、越高越好。这个塔越大,那么它荫覆的的范围就越大,凡是见着这个塔的形相这个地方,都会得到佛光普照;那么见不到这个塔的地方,那个佛光也是一样照,不过照得慢一点。
以前在佛住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粗就有七尺多宽那么粗,高有多高呢?谁也猜不着,只有三、四尺那么高。打横有七、八尺那么粗,高只有三、四尺那么高,你说这个人像一个磨盘似的,那么两条腿在地下走路也那么唼巴唼巴的,头在这个磨盘上边,就好像那个磨棋子似的。他若唱起来歌,唱得非常响亮,声音犹如洪钟一样,中气十足。有人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矮一个人,他声音这么大、这么响亮?”就问佛说:“这个人这么矮、这么矬,他为什么声音这么大呢?他横着有七、八尺那么宽,高只有三尺多高呢?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怪人。”
佛就笑一笑,说:这个人哪!当初人家造一个宝塔,造有七由旬那么高。他一看,他就说了,说:“那个宝塔造那么高干什么?造一个塔就得了嘛!造那么高有什么用啊?”因为他不愿意那个宝塔高,所以他受果报就矮了,就给割去一截,高只有三、四尺高,宽就有七、八尺那么宽,好像一个人怪似的。
为什么他声音那么好呢?因为他说:“我不管你们造佛塔高矮了,我送一个铃铛。”在宝塔的转圈挂的那个铃铛,风一吹它就响,铃铃琅地响。那么他因为送这么一个铃铛挂到那个宝塔上了,所以他得到的果报,声音就非常响亮、非常大,一唱起来什么,哦!他这个声音是很宏亮的。但是那个身量的高度很矮的,是个矬子。因为他说这个宝塔太高了,所以他受矬子的果报;因为他挂一个铃铛在那个宝塔上边,所以他声音就响亮了。
由这两种的因果,你们各位想一想,凡是有人要造宝塔,无论造多高,你若不想做矬子的话,你就不要说:“哦!你造这么高干什么?”不要说这个话,一说这个话,将来你也矬了,也像那个矬子那么样子,横着七、八尺宽,竖着到头顶上就只有三、四尺那么高。你们各位想一想,你们没有看见这么个人,你想一想这是不是很奇怪的一个人?他因为送个bell、送个铃铛,送个铃子,所以那个声音就响亮。
所以说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尊重如塔”:尊重佛,也好像塔似的。“受天人供”:受这个天和人间的供,来供养。凡是有塔,这个天人都来送供,人间的人也来送供。
“敬心观塔”:观看佛塔,这要有一种恭敬心来观看这个佛塔,所以说敬心观塔。这时候又应该发愿,所以出家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打妄想,只应该为法界一切众生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诸天及人”:一切的诸天和人,“所共瞻仰”:大家共同来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么样子。
“顶礼于塔”:我们佛教徒见到塔一定要礼拜的,因为塔里边,十方常住三宝都具足,所以必须要礼塔。那么礼塔,然后又要发愿,所以“当愿众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在这六道众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间的人,就包括六道众生。“无能见顶”:没有能看见这个宝塔顶的,因为它是高显处,那么顶不容易看见。
所以我们人做功德,不要怕功德大,不要有一种悭吝舍不得这种思想,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往大的做,所以将来也长高一点。好像果芝,这一定她是障碍人家造宝塔来着。(众人笑)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右绕于塔”:所有的塔寺,有寺多数有塔,有塔也会有寺。那么塔是高显处,我们人见着这个宝塔,多数要礼拜、供养。在礼塔的时候,先要右绕三匝,就好像我们这儿说法之前,也是右绕三匝来请法。这也就是根据佛教的一种仪式,一种礼,所以向右绕。向右绕宝塔,这表示身心恭敬,身右绕,这身消灭杀盗淫;专一其心来称念佛号,这意里头没有贪瞋痴;口也不说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三业清净了。这右绕佛塔,表示三业清净来绕塔,这时候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所行无逆”:他所行所做都是很顺利的、很顺理成章的,没有一种逆境。“成一切智”:成就一切佛的智慧。
“绕塔三匝”:绕塔为什么要三匝呢?多,这是有贪心;少,就有悭心,“多者为贪,少者为悭”。你吃东西也是,你吃多了,这就有贪心;吃得不够,你又舍不得,这就是悭心。所以向右绕塔绕三匝,这是功德圆满。那么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右绕于塔也就表示勤求佛道。我们为什么要绕塔呢?为的要求佛道。“心无懈歇”:在我们修行,我们的心什么时候也不要有一种懈怠心,有一种懒惰停止的心。歇就是停止了,不修行了,间断了。
“赞佛功德”:赞叹诸佛功德的时候。“当愿众生”,“众德悉具”:众德,这一切德行悉具。“称叹无尽”:称扬赞叹无穷无尽的,这佛的功德是无穷无尽的。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赞佛相好”:我读到这段文,有人就打了妄想,在那儿就想:“喔!赞佛相好,佛也欢喜人赞叹?佛也欢喜人给戴高帽子?要不然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赞叹佛呢?”有人打这个妄想。那么这个赞佛,不是佛欢喜我们赞叹,是我们自己愿意赞叹。你赞叹佛,增加自己的功德,增加自己的智慧。这不是因为佛欢喜,因为佛欢喜戴高帽子,我们来给赞叹赞叹佛。我们赞叹佛,于佛也不增什么光明;我们毁谤佛,佛也不会增加黑暗。佛是不增不减的、不垢不净的、不来不去的,毁之不见其怒,誉之不见其喜,你赞叹和毁谤,佛都是无动于衷的。不过你赞佛就有功德,你若毁谤佛就有罪业,这不是说佛给你的功德,佛给你的罪业,是你自己造出来的,自作自受。就像你自己用劳力去赚的钱是你自己的,你自己若去偷来的钱就是犯法的。
所以我们赞叹佛,不要以为佛就欢喜我们赞叹,这不是佛欢喜,是我们自己要看佛相好,见着佛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丈夫的随形好--八十随形好,我们欢喜到极点了,所以要赞叹,这是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我们愿意一切众生,都成就和佛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一样的。“证无相法”:证得无相无不相这种的法。
“若洗足时”:我们人人常常要洗脚,在洗脚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具神足力”:具足神通的力量。“所行无碍”: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神通变化,无所障碍。
“以时寝息”:寝息就是睡觉了。人天天要有一个一定的时候去休息,那么以时寝息就是睡觉休息了。“当愿众生”,“身得安隐”:躺到那个地方,身得到身心舒泰、身心安稳。“心无动乱”:心里无动乱,心里就不造反。心里不造反是什么呢?就是不打妄想。心里不在那个地方打妄想,弄得自己翻过来也不舒服,翻过去也睡不着,由躺到床上乃至第二天早起,就是在那个床上尽做油煎饼了,在那儿翻过来翻过去、翻过去又翻过来,把这个饼都烙糊了,可是没吃着,弄得口也干了,舌头也苦了,所以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我们睡觉的时候,不要东想西想,不要尽打妄想,这就是安稳,这就是身心清净。能好好地睡一宿的好觉,心里不打那么多妄想就是心里平安了,内里头没有战争。
你们看怎么样?听经完了之后,回去切记不要失眠了。为什么你失眠呢?就因为你在那儿尽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呢?就打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有六只眼了,尽想这个,所以想得也睡不着觉了。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穿衣服、吃饭、睡觉,和我们的行为,所谓衣食住行,和这个睡,这都是同样地重要。因为同样地重要,所以我们在穿衣服的时候也要发愿,吃饭的时候也要发愿,站着的时候也要发愿,坐的时候也要发愿,那么在睡觉的时候还要发愿。这个睡觉,究竟为什么人要睡觉呢?这个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偏于阴,或者偏于阳,这就是有了病了;那么阴阳调和,这就没有病。在睡觉的时候,这属于静;在醒着的时候,这就属于动,动就属阳、静就属阴。所谓“动则变,静则生”,静极就生动,动极就又变静,这动静不二,所以醒着和睡着了,这都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在白天劳作了一天,晚间需要休息,精神休息,休息就恢复我们本有的气力。白天动把我们所有的能源,都消耗得没有了;等到晚间休息,又加上新的能源了,又生出来新的能源。也就好像我们用手电筒,那个手电筒插到插销上,把它装满了电,你用用用,这个电用了了;用了了,又要装电。那我们白天浪费了很多的能源,把能源都浪费没有了,所以晚间又要加上一点新的能源,因为这个,所以要睡觉,这个加能源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加。
睡觉时这个能源从什么地方来呢?我告诉你们,白天动的时候,这个能源散到外边去了;那么晚间睡觉的时候,这能源又都收回来了。散到什么地方去?把这能源散到虚空里头去了;晚间收回来,从什么地方收回来的?还是在这个虚空又收回来了。一静,这个能源又回来了;一动,这个能源又出去了,所以它就有一种变化。因为这个,所以我们人必须要睡觉,因为把能源浪费得太多了。
什么地方浪费得多呢?我告诉你们,浪费最多,就是由眼睛浪费的能源最多;还有耳朵浪费的能源也很多;这个鼻子也是浪费能源的;舌头都是浪费能源的;这个身上周身毛孔都是浪费能源的;你心里打妄想,这也是浪费能源的。那么在你动的时候,没有睡着觉,这各六根门头都浪费了很多能源。等到晚上睡觉,这能源又一点一点地偷偷地就回来了,又装满了能源,第二天又好消耗,就是这样子。那么就像那个电筒装电一样的,这是一个很粗浅的比喻,不过这大同小异。
因为这个,我们必须要睡觉。睡觉,这个收摄能源,在我们每一个毫毛的孔里,都可以收摄这个能源,又收回来了,这叫“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因为这样子,你睡觉,说是养足精神、养养精神、休息休息。休息什么?就是不浪费能源了;养什么呢?就是把那个能源再收回来,这就养足精神了。
那么睡觉,也不能常常睡,不能像阿菟楼驮--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佛不讲经他睡不着觉;佛一讲经、佛那儿一开口,说:“须菩提…”,他那儿就入了迷了;入了迷,就睡着了。那么一睡着了,佛在那儿也听他打呼,啊!那个鼻息如雷。所以佛就叫一个弟子把他叫醒了,就骂他,说:“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咄咄,就是怪责之词,“嘿!哎呀!你这个人哪,真是!怎么搞的!”惊叹之词、叹息词。“咄咄胡为寐”,你为什么要这样地睡觉呢?胡为寐,Why you too much sleeping?坐那儿跌倒了,或者从那凳子上听听睡着了,跌到地下,把头也会碰破了。“螺蛳蛤蚌类”,说你就像那个蛤蜊似的、海螺似的,蛤蚌类,蛤就是蛤蜊,那个蛤蜊瓢子。螺蛳蛤蚌类,说你和这个是一类的。“一睡几千年”,你这一睡,就会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永远你也听不见佛的名字了,你就睡吧!
阿那律尊者被佛这么一闹,就生大惭愧心:“哎呀!佛这么慈悲,都对我这么闹,我真是对不起佛了!”于是乎就七天七宿不睡觉,在那儿经行、站着。这七天七宿不睡觉,把能源都用了了,眼睛也瞎了,因为眼睛用的能源用太多了,把那个神都用没有了,就瞎了。瞎了,佛又可怜他,说:“啊!这个弟子真是太可怜了!”于是乎就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那么修这种金刚照明三昧,他就得了天眼通。所以阿那律的天眼是第一,他能观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看手里头一个苹果那么清楚。
所以这个睡就是聚集我们消耗的能源,“睡眠始寤”:那么睡眠刚醒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发愿,说我愿意一切众生。“一切智觉”:睡着了,什么也不知道了、糊糊涂涂了;那么醒了,就是又觉悟了。始寤,寤就是醒了,睡眠刚刚醒了,当愿众生,一切智慧的觉悟,“周顾十方”:顾是顾盼,这当“看”字讲。能周顾、周看十方的世界,就是我们眼光要放大了,不要尽看眼前这么一点点,要照遍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干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文殊菩萨又称了一声智首菩萨,说“佛子”:你们各位佛的弟子。那么其实这个佛子就包括当时所有的菩萨了。“若诸菩萨”:所以他就说“若诸菩萨”,假设你们各位菩萨,有智慧的菩萨。“如是用心”:像前边所发的这个愿、这种行为,像这样来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胜不可思议、微妙不可思议这种的功德,能增长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转于正等正觉。所以一切胜妙功德就是德无不备;行无不周,德无不备,就是成就佛果了。
怎么叫胜妙功德呢?就是“一切世间”国王、大臣,和“诸天”:这个天上一切的天王。“魔”:这个魔王。“梵”:大梵天王。“沙门”:沙门就是比丘。“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修印度教这种清净行的。“干闼婆”:就是玉帝那儿作音乐的一个乐神。“阿修罗等”:所有一切无端正的阿修罗王和阿修罗民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有的声闻、缘觉,声闻和缘觉都是二乘人。这二乘人“所不能动”:你能得到这功德,就超过这一切的声闻、缘觉,二乘人他不能来摇动你的思想,你的定力。这个不能动,就是你定力已经超过他们了,他们没有办法来知道你。所谓“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觉”,那么你这种境界就高过一切的二乘人了,因为你是菩萨,所以二乘人他的定力也就没有你这么深和厚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今天晚间已经讲完了。那么下个月我到亚洲去,本来胡医生说不许可我去,年纪也老了,病也多了,怕有危险。可是我这个做师父的也不愿意听徒弟的招呼,也不愿意听徒弟的话,已经答应了说到亚洲去,决定要去了,就无论是刀山剑树,也要去试一试。那么回来的时候,在明年第四个礼拜六,或者礼拜五,再到这儿来。那时候,你们大家研究研究,决定愿意再开始讲什么经,我们那时候再开始。所以十二月我不能来了,现在我因为就要到亚洲,明年才见了,我今天就预祝你们新年快乐!你们每一个人都是 Happy New Year!谁有什么问题没有啊?没有,我们回向了。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