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河北武强弥陀院佛学考试
前言
此二度考试的答案是周玉鹏、李晓雪、清意三位居士以前所作,谨供参考。相信他们现在再答,会更加圆满。因为他们的修行是在不断进步的。但为了反映当时他们的见地和修行,故如实的呈现在这里。望诸君指教是幸。
河北武强弥陀院第一度佛学考试
答题人:周玉鹏居士
说明:此问卷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让大家给自己一个答案,从而帮助大家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测试,到底自己有何不足之处,有哪些方面还不明白,需要赶紧弄懂。
给自己一个鉴定,到底自己学的如何?需要哪方面的改进与学习?
只有明白了佛教,我们才能更好的修行,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只有走上正路,才能真正受益,从而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希望大家能够尊重这次考试,认真对待这张试卷,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一次测试和鉴定,尊重它就是尊重自己。
注:若不会写字者,可以自己口述,由别人代笔。每一位居士都不要忘记签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
一、什么是三宝?为何称三宝?
答:佛、法、僧是三宝。之所以称宝,因有以下诸多义:难值难遇、妙用无尽、功德无量、无与伦比。
二、佛是神吗?为什么?
答:佛不是神。神是六道众生,仍在轮回之中。而佛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三、法是什么?
答:法是一切事和物,包括有形无形、有相无相之所有。
四、僧也是人,为什么要礼拜恭敬他?
答:僧,是佛的代表者,法的传播者,为三宝之一,却又三宝具足一身,所以要礼敬。
五、佛、法、僧代表什么意思?
答:觉、正、净。
六、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可使我们出三界六道,证涅磐、得解脱。
七、烧香拜佛就是佛教吗?为什么?
答:不一定。附佛外道也烧香拜佛。
八、什么叫皈依?为什么要皈依?
答:皈是回头,依是依靠。因为皈依三宝后,可依靠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究竟涅槃,得真正大解脱。
九、学佛是学什么?
答:学佛是学智慧、学觉悟,净化心灵,用智慧透视宇宙人生。灭贪、嗔、痴,修戒、定、慧。
十、做善事就是佛教吗?
答:做善事不一定是佛教。虽然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关键是“自净其意”,五戒十善是对治贪、嗔、痴、慢,自净其意是指做善事须三轮体空。离相布施方达觉悟之目的。
十一、学佛人如何面对是非、得失、祸福、无常?
答:初者以达摩祖师的四行观对之:
(一)报冤行:逢苦不忧。(二)随缘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三)无所求行:有身皆苦、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四)称法行: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彼无此。
十二、学佛有何现实意义?
答:学佛者,概言可稳定社会、净化人心;细言之:可使人定力增强,履险为夷;胆力增长,视难为易;智慧常观,处世泰然。无论学习、工作,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皆得大用。
十三、到寺院应注意的基本礼节是什么?
答:恭敬三宝,注意威仪,多念佛少说话。
十四、如何供佛?
答:相上以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等等供佛;性上以清净平等庄严觉心供佛。性相一如圆满供佛:即以无所住心行一切善法供佛。
十五、学佛是消极的吗?为什么?
答:学佛所谓消极的方面:不争名夺利,不争强好胜,荣辱得失,平常心对之;学佛的积极方面:上求佛道,自强精进;慈悲度众、不停不息。
十六、正信与迷信的区别?
答:正信: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深信自性本自清净、不生不灭、具足万法。
迷信:不识自性,执心外有法,认心外另有主宰。
十七、正道与邪教的区别?
答:邪教有以下特点:
1、个人崇拜,教主至上,主宰万物。
2、搞大灾大难、世界末日、宇宙毁灭耸人听闻之说。
3、敛财谋利。
4、有政治图谋。
正道者,具正信、正念(见十六题),依觉、正、净正确修行。
十八、什么是四大皆空?
答: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苦空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十九、什么是六根清净?
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能生的意思。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污染的意思。
六根不被六尘所转,也就是不被六尘所污染,即是清净。
二十、什么叫解脱?何为修行?
答:了生死、出轮回、证涅槃、得自在叫解脱。修行即是修正身、口、意三方面错误的行为。
二十一、叫出家人“和尚”对吗?为什么?
答:“和尚”是出家众推选出来的德、才、望兼备,指导大众修行的指导师,亦称“方丈”。
二十二、“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为利益众生,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见机施教,酒肉或可食。但须食之未食、饮而未饮,心无所著;若以此为借口,贪味好饮却巧言遮辩则为大错。
二十三、“消业往生还是带业往生?”这句话问的对不对?
答:往生与否,在于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低,在于念佛功夫之深浅。欲往生西方,须舍弃世间之一切,无论善业恶业,务须一丝不挂。假设如能带业往生,往生后必随业而流转,若往生后不随业而流转,又何称带业呢?愚以为“带业往生”此词创造之初本有不妥。(因不知出处,恐有谤佛谤僧之嫌,故在此祈拜三宝恕罪。)
二十四、在家能为别人开光吗?为什么?
答:开光具两种意义:(一)有如宣布开业。向世人宣布道场或佛像的公开启用,借此时机向大众讲解本道场的修建因缘经过,所供佛菩萨的功德及修行法门,这种仪式,我认为出家在家人均可为之。(二)如果是加持之类的开光,是在家人所不能做也不应该做的。但总的来说,有出家师代表是比较如理如法的。
二十五、在家人参加佛事能接受别人供养礼拜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在家人不是三宝,不能令人种福田,所以既不能受人礼拜,也不能接受供养。
二十六、是不是在家人通宗通教,学佛功夫很高就不用礼拜、恭敬出家人了?为什么?
答:出家人是僧,他代表的是整个僧团,象征的是三宝,替佛住世弘法、教化大众,故称师父。师,是指老师;父,父亲之意。在家人称为弟子,也就是徒弟、子女的意思。无论子女多么高明,也不可不礼拜父亲,就是这个道理。
二十七、佛教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我们要礼拜佛,而佛却不礼拜我们?
答:佛教的平等者指一切众生皆有平等佛性,只因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障而不能显露。礼拜,是去除不正见、我慢之意,是去除贪、嗔、痴、疑,清净自心的一种方法。是表示我们对求得无上智慧的虔诚,对本师、世尊的恭敬。佛拜我们,意义是什么呢?
二十八、在家人能搭袈裟吗?为什么?
答:不能。袈裟是无上福田衣。在家人仍在五欲六尘之中,不是六根清净的僧人,无法令众生种福田,故不能搭袈裟。
二十九、是不是很高明的大德居士就能够让出家人礼拜供养他呢?为什么?
答:(请见二十六题答案)
三十、当你的敌人处在危难当中,你是不是应该慈善的解救他呢?为什么?
答:应该。学佛之人,应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如太虚”,无上包容。一切众生皆与我同体,怎么能有敌人呢?
三十一、正道与外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正道者,时时返观自心,念念消归自性,息心达本。
外道者,取相驰求,随境流转,不从心地上下功夫。
三十二、“万千法门不离方寸”是什么意思?
答:无论哪个修行方法,都归趣清净自心,彻证寂照本体,没有什么差别。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又可谓“殊途同归”、“万法归一”。
三十三、佛教讲慈悲,为何做佛事还收钱呢?
答:做佛事,是用我们的清净心。“法不孤起,必仗缘生。”一切业障皆从贪、嗔、痴三毒而生,布施、供养,是去除三毒、清净我们的心灵,也是我们种善根、修福报的一个方式。
三十四、“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是什么意思?
答:“金刚怒目”:威严勇猛,意即摧伏烦恼魔障,彻照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菩萨低 眉”:慈悲喜舍之意。
三十五、一个人不务正业,向我们要钱,我们不给他,是不是不慈悲?为什么?
答:因事而论。如遇危难,岂可不帮?布施之时,晓之以理,善加引导即可。但如果赖钱索物以度日,施之反助长其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恶习,不给他,并非不慈悲。
三十六、寺院结缘的东西,不用钱是不是就可以随便拿、随便要、随便给呢?为什么?
答:有需要是可以。但不可以起贪念而占有,如此则有负于人,也是烦恼。而且要随份随力尽量尽力的随喜布施,以便法物更久更广的流通,利益无边的众生,共趣无上的佛道。如此则功德无量矣!
三十七、怎么在当下做到觉、正、净?
答:“当下”即是前念己过、后念未起,不思善恶之时,其实“当下”即是觉、正、净。“把握当下”、“不离当下”。
三十八、“做好事佛就会奖赏你,给你好处,做坏事佛就会惩罚你”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吗?为什么?
答: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自作自受。佛不会奖赏你,更不会罚你。虽然佛力不可思议,但凡夫的业力也是不可思议,岂可不慎?
三十九、有人说,他家里供的是最大的佛,所有世界上的佛菩萨都要听这尊佛的话,你认为
答:不对。佛为觉性,菩萨也是觉悟的程度,没有大小、彼此的对立。
四十、有人说:“只要你信佛念佛,不论你现在、未来做多大的坏事、造多大的恶业,佛都会最终接你往生西方”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念佛,是当下之心觉悟的意思。如果现在、未来仍做坏事,怎么能称信佛、念佛呢?
河北武强弥陀院第二度佛教考试
答题人:清意居士
说明:这些问题都是修道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有正确的观照力,才能更好的修行。所以希望大家正确的对待,详细耐心的解答。假如自己不能写字的话,可以口述而由别人代笔。
一、你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的问题呢?还是为了拥有更多的平安和健康?为什么?
答:人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问题。 因为人如果不明了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会面对生活的不如意、面对生死无常而经常处在烦恼痛苦之中。即使是拥有一生的平安和健康,自己的心灵还是时时处在焦躁不安矛盾痛苦之中,哪有幸福可言?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二、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如何才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答:人来到这个世界是随业受报。我们学佛既然明了这一真相,就会坦然面对一切,积极欢喜的接受顺缘、逆缘。顺缘是我的福报,逆缘是我欠人家的,受了报也就还了债。所有的一切都在随时间的迁移变换着,幻化着。所以学佛人看破这一切,不为外境牵绕,心灵才会是安宁、幸福的。
三、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应该怎么样解决生死的问题?
答:人感应前世的业力而生到这个世界受报,生活在这个世界受报的同时又不断的在造业种因,报尽后,神识又因这世的业力感应再投胎受果报,所以死是生的开始,而生后又一步一步迈向死亡。就这样因果循环,生生死死无有出期。人是因无始劫来的无明造业受报,六道轮回辗转相继,所以解决生死必须以佛菩萨为老师,信愿受持佛法,明达宇宙人生真相,脱离烦恼、业力、轮回的循环,了生脱死。
四、人有生老病死,应该如何面对生的艰难,老的悲哀,病的现实,死的恐惧?
答:人一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我们学佛后明白了,人的肉体只不过是个躯壳,但是每个人的神识是随业受报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业报,同时又造着业因,无始劫来这样辗转轮回于六道。我们应该坦然的接受这一切,感恩所遇的一切。因为通过这些我们更能了悟到生命的无常与痛苦,生厌离心,不再执著于人世间的名闻利养,受持佛法,真正得大解脱。
五、四大比较和谐,就相对健康;四大比较不和谐,人就相对不健康。既然和谐不和谐,那就是因缘问题,就是自然规律问题。那为什么人却对生病这种事非常苦恼?
答:因为人生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更何况病重的还要面临死亡的恐惧。
六、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人,也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事。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人怎样面对这些事?怎样面对这个世界?
答:无论顺缘逆缘,都以安祥、平和的心态面对。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执著于这个变化无常世界及事务,随之产生种种的喜怒哀乐、烦恼痛苦,让这些无常的境相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学佛人应时时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七、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应该如何解决呢?你通常是如何解决的?你认为这种方式最好吗?或者还有更好的方式呢?
答:来了就来了,坦然欢喜的面对逆境,随缘受报。感激逆境是给我修学路上的又一次磨练与开示,又让我消除一分业障,自己离净土又近一步。
八、有些事让你高兴,有些事让你不高兴;有的人让你喜欢,有些人让你讨厌。如何更好的面对这些人与事呢?或者你就准备一生就在高兴、不高兴、喜欢、讨厌中度过呢?还是想跳出这种矛盾,烦恼的怪圈呢?假如你想跳出那又如何跳出呢?是不是只有来生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答:一切事相皆是因缘变现,看破,放下,喜怒哀乐皆不住于心,此生得解脱矣。
九、学佛应该是出世解脱自己呢?还是入世自利利他呢?两者是矛盾的吗?还是可以圆融不二的呢?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呢?你平时的学佛的方式是哪一种呢?你认为你的方式最好吗?为什么?
答:学佛人无论出世、入世,都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事事不住,时时都解脱。
十、碰到别人拒绝你,你会觉得很没面子吗?你觉得面子很重要吗?为什么?
答:不会。“面子”应该说就是名利中的“名”,人们往往能够放下利,却不能够放下名。其实当别人拒绝你,甚至指责你、唾骂你的时候,事情并不因为自己烦恼痛苦而改变所有人对你的看法,也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态度就会改变事情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又何苦滋生这种虚荣心而失去自己内心本来的清净安宁呢。
十一、你做了许多好事,很多人却在攻击你,毁谤你,打击你,误解你,甚至扯你的后腿。你是否挺难受?你是否动摇过?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呢?假如是坚持的话,你凭什么信念坚持下去呢?
答:不会难受,也不会动摇。因为众生都是因为私欲、贪欲坠入苦海。人们不明因果,不讲道理,愚痴昏昧,颠倒黑白。而现在自己已学佛,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懂得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自己做事清清楚楚,又怎会在乎糊涂人的看法说法呢。
十二、听说清净心比较解脱,杂染心比较痛苦。请教什么是清净心?什么是杂染心?你平时是哪种心呢?
答:清净心就是没有好坏、是非、分别,对“名”,人们往往能够放下利,却不能够放下名。其实当别人拒绝你,甚至指责你、唾骂你的时候,事情并不因为自己烦恼痛苦而改变所有人对你的看法,也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态度就会改变事情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又何苦滋生这种虚荣心而失去自己内心本来的清净安宁呢。
十三、你有条件买鱼、鸟等放生,同样的条件可以资助失学儿童,布施孤儿寡女,贫苦老人。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为什么?
答:多资助失学儿童,布施孤儿寡女,贫苦老人。因为买鱼、鸟等放生,只能给鱼鸟暂时生存的权利,给他们种下将来成佛的种子,自己得到一点福报。而我们当下生活的社会,毕竟人是主体,失学儿童、孤儿寡女、贫苦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物质精神上的双重帮助,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希望。我们的行为也可以影响吸引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们帮助失学儿童重新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长大后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救助那些贫苦孤寡老人,让他们享有晚年的安乐,如果善根具足,他们有缘得闻佛法,信愿受持,岂非善哉。救助失学儿童、贫苦老人,我们所收益的不仅仅是自己种下一点福报,更重要的是,在救助的过程中,这些贫苦的老人、孩子会启发了我们的慈悲心,让我们自己的心量放大,懂得了怎样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消除自私自我的心;还有,看到他们贫困艰难的生活,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福报,少欲知足,安然的过好每一天;再有,从这些孤苦无依的人的生活中,让我们真切的看到、体会到了这个世界的苦空与无常,让自己更加坚定学佛,了生脱死。
十四、你认为学佛应该是多听佛法开智慧呢?还是一句佛号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呢?还是两者兼备呢?为什么?
答:应该两者兼备。因为多听佛法明白事理后,才会观照世间的无常,不去执著一切外缘,渐渐熄除贪嗔痴三毒,这样持诵佛号时心里是清清净净的,与佛是相应的。如未明佛理,只管一心持诵佛号,嘴里念佛,心里却打妄想,贪欲心、嗔痴心、烦恼心很重,这样心口不一,虽时时口诵佛号,却只能种一些福报,佛离己甚远。
十五、当一个在家人好像修的挺好、挺有能力,也懂得很多,但是他(她)处处彰显自己,贬低僧宝的作用或者排斥僧宝的作用,或者忽略僧宝甚至攻击僧宝。你认为这样的人如理如法吗?你认为可以跟他(她)学习吗?你还会跟他(她)亲近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人不如理如法。在家居士是佛弟子,所谓皈依三宝就是佛、法、僧。出家僧是天人师,是弘扬佛法、荷担如来家业的人,一切众生都应恭敬。在家居士处处显示自己,排斥、贬低僧宝,他即使懂再多的知识,也是人行邪见,并非善知识。又怎能与这样的人亲近呢!
十六、你是否有意无意的攻击过僧宝或毁谤过某位出家人或整个出家团体呢?这样有什么果报呢?假如有,那应该怎么办呢?
答:出家人是如来伟大家业的继承者,是天人师,是一切世间的无上福田,因此决定了他们具有广大的功德,地位至尊至贵,世间一切众生皆应恭敬。如果攻击僧宝、毁谤出家人或整个出家团体,当于万万劫中沉沦于三恶道而难有出期。如果由于往昔无知而曾恼害、毁谤过僧人,现在应当生大恐怖,克诚披露,求哀忏悔,发愿尽未来际永不复造。
十八、你是否阻止过别人去听经闻法,亲近
三宝?你认为这样有什么果报吗?你认为阻碍别人学佛听法有果报吗?为什么?
答:自己没有阻止过别人去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如果阻碍别人学佛,等于断人慧命,当堕三恶道报。
十九、“每位高僧大德都有度众生的共同与不共同的殊胜方便,我们应该以随喜赞叹的心来护持正法的弘扬,以便利益更多众生同入解脱彼岸”。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对。修学佛法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好比是药,不同的药对治不同众生的病。每位高僧大德有自己修行证悟的法门,有与自己缘深缘浅的众生,所以每位师父都有自己度众生的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是正知正见,契合佛理佛意,让更多众生消除烦恼,弃除我执,达到真正解脱,我们都应该随喜赞叹护持正法的弘扬。
二十、什么叫如理如法?什么叫不如理如法?有什么衡量标准呢?
答:如理如法就是对佛法有正知正见,行为、举止、言谈符合佛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的教理教义。
二十一、有的人说死后就要经过奈何桥,要喝孟婆汤,要度他(她)就要聚魂,你认为这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说法吗?还是民间迷信呢?这样说有什么后患呢?假如有,那怎么说怎么做才对呢?
答:我认为这不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说法,只是一种民间迷信。这样说容易让初学佛人对佛法失去正信。人死后神识是随业受报的,什么样的业力就感应什么样的境相。要超度他就要为其诵经、念佛、供养佛菩萨、放生等广积功德回向给他,借此功德投生善道。
二十二、佛法有如理如法的方便,而不能有随随便便的流入世俗的方式,因为那样无疑在让自己堕落,甚至误导别人增重轮回的业力是吗?为什么?怎么样才算善巧方便?怎么样算流俗随便呢?
答:善巧方便是是智慧的方便。前提是深入经藏,契合佛法,运用智慧心因势利导,让众生不起烦恼,欢喜地接受佛教。反之,如果只为让众生欢喜,而违背佛法的教理教义,违背戒律,这样无异于断人慧命,增重轮回业力。
二十三、你认为到寺院应该是来获得呢?还是来付出呢?假如是获得,那要获得什么才是最好的呢?假如是付出,应该怎么样去付出才算最好呢?还是二者都可以同时存在呢?假如是,怎么样圆融获得跟付出呢?
答:既有获得又有付出,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寺院是弘扬正法的道场,更是我们修学佛法最好的修学场所,在这里通过师父的教导、指点,通过居士们一起共同熏修,能够尽快弃除烦恼,摒除贪欲,心灵得到清净安宁自在。而寺院又是修学佛法的人共同的家,家里的家务我们就要尽可能抢着承担,大家每天吃喝拉撒睡在一起,就需要每个人的谦让与付出,比如打扫卫生、做饭、洗碗等等。所以来到寺院,我们付出的可能是体力、物质,而得到的却是智慧,是无上的解脱之道。
二十四、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对一切物相皆不执著,而自然显露出来的湛寂灵明的妙明真心。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把世间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梦如演戏,不受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响而烦恼,什么事都是来就来,去就去,过而不留,不受污染,处理一切事物皆用清净心,慈悲心,智慧心。
二十五、学佛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人生呢?
答: 即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而是如实的观照这个社会,时时处处以平常心来看待社会人生。
二十六、当师父在开示一个初学佛的人或不太懂的人的进修,你在一边会不屑一顾,或者自以为是的插言插语,或者不耐烦的扭头就走吗?因为你觉得这些你都懂得了,(可你是真的明了了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假如不对、应该怎么做才算如理如法呢?
答:这样做不对。师父在开示别人的时候,即使自己早就明白了,也应该在旁边恭恭敬敬的认真听,不能随便插言插语。师父的开示可以给我们再一次的警醒和印证。
二十七、你认为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间学问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或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应该怎么处理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间学问的关系才比较如理如法,才比较妥当呢?
答:佛教应该说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他所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修行佛道是了生脱死的必经之路。世间学问与佛法不一样,世间学问只能增长世间才智,帮你增加世间财色名利等种种物欲享乐。这并不是真正的智慧,无法让你断除脱离我执烦恼,得到解脱。
佛教与其他宗教也不同,佛法讲一切事物因果相续,因缘和合,变化无常,无始无终,佛教讲每一个众生本来都具足佛性,因迷惑而造业受报。佛教否认有一个万能的创造并主宰一切的神或上帝,相信自己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学佛的最终目标是跳出六道,得真正解脱;而其他宗教的最终目标只是入天堂,这只是在佛教所揭示的六道中的天界,并未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佛教比任何的宗教都要究竟圆满。
其他宗教虽然没有究竟解脱,但他对于止恶扬善、净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上和佛教是一致的,所以信仰任何宗教总比没有信仰好。
二十八、学佛者不依靠不参加外道邪门是吗?什么算外道邪门呢?你能举出二十种以上的外道邪门的方式吗?都有什么?
答:学佛者皈依佛法僧三宝,当然不参加外道邪门。比如占卜、扶乩、算卦、相面、一贯道、看香、跳大神、看风水、接福音、*轮功、中功等各种气功,还有佛教以外的各种宗教等。
二十九、佛陀说修道者有4种保证不走入偏差、迷惑、颠倒、错路的正法。即:“1、依法不依人。2、依了义不依不了义。3、依义不依语。4、依智不依识。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条应该怎么样做到,从而保证自他不落入迷惑颠倒、偏差错路呢?
答:(1)依法不依人
是说应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应重说法者的知见,而不重其身份。若有人说法契合正法,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可信受奉行。反之,若有人说法不符合正法,不管他是何身份,也不可依其行学。
(2)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是说应当依止一切法空之中道实相行学,不可执著两边,认法实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可证。即,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
(3)依义不依语
是说应当依佛教真实义趣,不可执著语言、文字的表相。
(4)依智不依识
是说应当依佛真智慧行学,不可执著人世的情识。
三十、佛陀说衡量别人说法是否正确?是否能解脱?是否与真理相应?有三法印、实相印的衡量标准,从而保证不堕入别的邪说之中,而造成自他慧命断尽的恶果。如此难得的印证(三法印、实相印)都是什么呢?如何做到呢?
答: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 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不是恒常不变的。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一切法皆因缘而有,无我可得。涅槃寂静:佛教以无生无灭的涅槃境界为真解脱。 三法印作为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区分佛教与外道的方法。依释尊所说,有人说法符合三法印,则与释尊在世说法无异。若有人说法不符三法印,则是外道无疑。 实相印: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也叫作真如、圆觉,自性……等等。当我们依法实践,妄心逐步息下后,真实之相便得现,“一实相印”是“三法印”的综合和深化。
三十一、佛陀曾经告诫羯腊摩人以及所有的弟子说,假如你不要落入被误导从而造成伤害的结果。那么第一、你不要因为某种传说而轻信。第二、不要因为是传统的就轻信。第三、不要因为谣言而轻信。第四、不要因为是以经典的名义记载的就轻信。第五、不要因为符合逻辑而轻信。第六、不要因为某学说推论出来好像很对而轻信。第七、不要因为符合你的习惯或某种判断而轻信。第八种、不要因为符合预设成见(即个人预先的看法或预先设定的观念或理论)而轻信。第九、不要因为说话人的外表而轻信。第十、不要因为是宗教家的身份或师长的身份,或亲近者的身份而轻信。只有如此才不会落入知见的烦恼痛苦或由此而带来失望甚至绝望。佛陀说这十个原则是坚实的防线,能够防止自己被误导,也能够让自己更正确的去抉择真理从而走向解脱觉悟。请问这十个原则都是什么意思?在现实之中如何做到呢?每一条都请你具体的说明白,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来。
答:1、你不要因为某种传说而轻信:是说不要因为某件事,长久以来经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比如民间人都说观世音菩萨是女身,其实菩萨早已不在六道,怎么还有男女之分呢。 2、不要因为是传统的就轻信:不要因为某些事情已形成传统就相信,人们常会模仿他人,并把这个习俗传承下去。比如传统流传下来人临终时要赶快穿衣服,否则死后人再穿,衣服就带不走,会到阴间挨冻。 人临终四大分离,非常痛苦,如果家人再七手八脚的折腾他,他会起嗔恨心堕恶道的。所以传统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 3、不要因为谣言而轻信:不要仅因为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村落,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比如曾经流传的99年人类大劫难,许多人都相信那是真的,很常一段时间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99年过去了,却都没有发生什么。 4、不要因为是以经典的名义记载的就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接受或相信。很多外道邪门以经典的名义记载内容,让不懂佛法的人误认为这就是佛经。比如《龙华经》《太阴经》等。 5、不要因为符合逻辑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比如说附佛外道*轮功,它里面也必然有一套好像很符合逻辑的理论,否则怎么会让成千上万的人痴迷于此。人们盲目的去追随,结果却落入魔道。 6、不要因为某学说推论出来好像很对而轻信:不要仅因某件事基于某一学说观点而言是正确的就相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推论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那么猴子又是由什么进化来的呢,如此推论岂非无穷无尽也没有结果吗! 7、不要因为符合你的习惯或某种判断而轻信:不要以为某事正好符合自己的常识判断,就相信或接受。 8、不要因为符合预设成见(即个人预先的看法或预先设定的观念或理论)而轻信:比如我们遇到问题往往是很主观的,攀缘心重,没有智慧,不知不觉间就会依自己的好恶对人或事做出判断,如果这时恰好有人这样告诉自己,自己就会相信这一定是真的了。 9、不要因为说话人的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说者外表看起来可信即予相信,外表和一个人实际的内在知识不一定等同,我们常可发现外表可信的人,说着不正确或愚蠢的事。俗话说,不可以貌取人就是这个意思。 10、不要因为是宗教家的身份或师长的身份,或亲近者的身份而轻信:就是说不要因为这一位是出家众或是我们的老师就予轻信。人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知识上的奴隶,甚至包括佛陀本身。比如,我们国家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人们是那样狂热的崇拜他,敬他如天神,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让群众半夜起来去宣传“毛主席语录”。伟人已经走了近30年了,然而历史证明,伟人的许多做法也是错误的。
三十二、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或者修行不得力、有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只因不明白两种根本,即一、以攀缘心以为自性,二、不知常住妙明真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在现实中落实呢?
答:就是把向外驰求的识心当做自己的真心,不知道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包含虚空万物的。所谓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万物,都从一念心所生。一切都是包括在一念心里,不是心被这些万物所包括。如能认识本来真心,则这一切万法万物,根本都是幻有。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有的执著无不是六根生成的六识引发,这些变换无常的东西是念念生,念念灭的。所以,所有的是非、荣辱、名利、得失无不是识心作怪,认贼做子。
三十三、当你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却被踢掉牙齿、踹上几脚、然后吐上几口唾沫,甚至被恶意污辱和毁谤,你还会无怨无悔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吗?为什么?
答:会的。因为最宝贵的是一颗清净心,平等心,无碍心,如果执著别人对自己恶意污辱和毁谤,那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无碍心失掉了,我们还有什么称之为宝贵的呢!
三十四、面对许多人被误导的时候,你会不会站出来坚持真理,如果那样你有可能意味着被毁谤攻击打倒甚至杀害生命,但也有可能你会被当英雄、圣贤,而得到万众的崇仰。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得过且过呢?那将意味着你有可能比较安全或者你会被当做好人甚至被人家夸奖一番。但也有可能你会被当作机会主义者、逃避现实者、消极悲观者。你认为哪种方式比较好呢?为什么?
答:我可能会站出来坚持真理。(师父: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三十五、你平时是怎样用佛法处理好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呢?请你详细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答:说真的,自从真正学佛后,我才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有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而且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影响着周围的一切,渐渐的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工作环境也越来越顺畅,自己也越来越豁达开朗。师父,有太多太多的感悟了,以后我再慢慢说好吗?
三十六、你觉得人生最高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平时是这种方式吗?应该怎么样去实现这种目标呢?现实中应该如何去落实呢?这是一种理想呢,还是可以在现实人生中最后达到的呢?为什么?你有信心,有毅力,能坚持到底吗?
答:离苦得乐、解脱自在的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归趣。看破生死无常,在工作生活中实践佛法,积极欢喜的对待每一天。自利利他,让自己的心底充满了感恩、清净与光明。如实的观照周围的一切,顺境逆境皆不执著,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恐惧的生活。这不是理想,我愿时时刻刻在现实人生中实践这些,我有信心做到这些。
三十七、心里不自在,不安乐,不满足的人会经常唉声叹气或者怨天尤人,甚至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心理状态呢?应该怎么样去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导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终度化他(她)呢?
答:这样的人消极悲观、看什么都不顺眼,怨气十足,每天心灵都生活在地狱中。这样的人没有明了人生的真相,面对诸多的不如意不懂得这是自己业力所至,作茧自缚,还要怨天尤人。我们应当在其困难的时候尽心帮助他,用自己所学佛法伺机引导他,让其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发心修学佛法,求证佛道,得大解脱。
三十八、许多人对社会人生的问题不是盲目乐观就是消极悲观,这有什么过患吗?佛教讲如实观照才能和谐社会,圆满人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社会人生问题也是自己及众生的业力所至,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都是错误的观念。盲目乐观会让自己不能够客观的解决问题,而使问题更遭;消极悲观会让自己看不到光明,一蹶不振,永远的沉沦颓废。我们只有如实观照才能够真正认清自己的缺点与问题,并发心修正错误的观念言行,改过向善,自觉觉他,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所以佛教讲如实观照才能和谐社会,圆满人生。
三十九、有些人是在心情好的时候才来学佛,心情不好就忘了学佛,甚至埋怨佛;有的人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来求佛念佛,心情好的时候就忘了佛。这两种心态正确吗?假如不正确,那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佛教呢?
答:不对。佛不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不会因为你求他拜他就会赐予你想要的一切,所以你的心情好坏是自己不明真相,妄执为真造成的。佛陀无量劫前曾经也是六道中的凡夫,他是通过自己不断的修证才脱离苦海,转凡成圣的,可以说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佛法是佛陀欲让众生也脱离苦海,告诉众生怎样修证觉悟成佛的方法。所以我们应把佛教看成对自己的教育,把佛菩萨看做是老师,按照他们说的话去做,以他们为榜样,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观念,不断觉悟,直至成佛。
四十、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处在烦恼痛苦之间;从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业力;从我们的身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烦恼、迷茫、困惑、不安。为什么会造成众生的烦恼痛苦呢?不论古今中外、身心内外都会有这些缺陷和困扰呢?应该如何解决?应该如何面对?请你详细的说出来。
答:众生烦恼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众生因不明宇宙人生真相,所以妄执为真,把这个肉身看成是“我”,以“我”为中心。为满足“我”这个肉身,不断的产生渴求、私欲、贪婪、欺骗、骄傲,以及其他不健全的思想,引发各种各样的行为。当无法满足需求和欲望,便会带给他烦恼和忧虑,当不择手段的得到满足后,又有新的欲望出现,无止无休。
四十一、佛陀说一个佛教团体必须具有六和敬精神才是如理如法的团体,不具备六和敬精神是不如理如法的。你已经做到了吗?什么叫六和敬精神呢?应该如何去做到呢?做到有什么好处呢?破坏六和敬精神有什么坏处呢?有什么后果呢?
答:六和敬: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大家都舍弃掉自己的妄想执著,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净平等慈悲的心境;第二“戒和同修”:就是大众在一起生活都遵守戒律,遵守公约;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在一起工作居住,日常工作共同负担;第四“口和无诤”:就是言词和雅,没有争执;第五“意和同悦”:就是每一个人心里都很欢喜,如同佛法所讲的法喜充满;第六“利和同均”:大众都过平等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能做到均平,均等。
四十二、在佛教里制造是非矛盾,传播是非矛盾有什么后果吗?有什么影响吗?有什么果报吗?
答: 在佛教里制造传播是非矛盾,破坏佛教内部团结,会让佛教净土变的污浊不堪,无法弘扬正法,等于断人慧命。这样做,当堕地狱。
四十三、当你老是忽略别人的优点和进步,只是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那证明你是一个自我中心非常强烈的人,是一个绝对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人。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你会经常去包容别人、感化别人吗?会坚持到底吗?为什么?
答;不想成为这样的人。通过修学佛法,我懂得了应该去包容感化别人,特别是伤害了自己的人。但是因无始劫来的业力习气影响,自己经常做不好。但是,随着自己修学的深入,我会做到宽容并感恩一切众生的。
四十四、“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道他人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就是说静坐下来的时候,我们要多找自己的过错;在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说他人的是非。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只看见自己的过失,而不见他人的过失。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失,并发心改过,这样自己的缺点会一天天的减少。而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谈论他人是非,这样不会制造矛盾,而且自己会没有嗔心、我执,这样才契合佛法。
四十五、对于经常被师父批评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经常不被批评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
答:经常被师父批评教育是好事。因为有师父指出自己的缺点,自己发心改过,进步会很快的。如果经常不被批评教育是好是坏,应分两方面说:如果这个人修行非常好,如理如法的精进,没有什么可让人批评指责的当然是件好事;如果一个人非常虚荣,最怕让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这样就不是好事了。
顶礼师父! 惭愧弟子清意答题请师父批评指正!
河北武强弥陀院第二度佛教考试
答题人:李晓雪
说明:这些问题都是修道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有正确的观照力,才能更好的修行。所以希望大家正确的对待,详细耐心的解答。假如自己不能写字的话,可以口述而由别人代笔。
一、你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的问题呢?还是为了拥有更多的平安和健康?为什么?
答:我学佛是为了终究解决人生烦恼痛苦的问题。一切都是无常的,对于平安和健康虽希望更多拥有,然后以合乎法理的方法去追求,但得到得不到都不会过于执著,因为平安、健康不会永恒,那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二、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如何才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答:活着是为了借助身体这个工具修行成佛,自度度他。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社会人类做出贡献,活得就有意义。微笑着面对人生。心地善良,努力创造好的机缘,自己活好,做个榜样,也帮助别人活好。
三、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应该怎么样解决生死的问题?
答:人生从前世造业之业力牵引而来。死由今世造业之业力牵引而去。依十二因缘还灭门,要解决生死问题,需从破无明处下手,破除我执、法执。依缘起法,明一切都是缘起,无有实体,而破我执、法执,即可对一切事相明明了知,而内心如如不动,自不会受业力牵引而不能自主身心及生死。
四、人有生老病死,应该如何面对生的艰难,老的悲哀,病的现实,死的恐惧?
答: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事,那就接受它,坦然面对吧。
五、四大比较和谐,就相对健康;四大比较不和谐,人就相对不健康。既然和谐不和谐,那就是因缘问题,就是自然规律问题。那为什么人却对生病这种事非常苦恼?
答:人执著有“我”的存在,希望自己永远健康、而生病了就不合我意,会使心里苦恼,病苦折磨,身体也会痛苦。认为身体是我,所以更苦恼。
六、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人,也不会让你每天碰到喜欢的事。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人?怎样面对这些事?怎样面对这个世界?
答:碰到喜欢的人、事物,要惜福、培福。碰到不喜欢的人要了却恶缘,不生恼怨,知道他们都曾是我有恩之父母,寻找机缘度化他们学佛。主动广结善缘。
七、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应该如何解决呢?你通常是如何解决的?你认为这种方式最好吗?或者还有更好的方式呢?
答:对不如意事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让它去吧。我通常这样解决。这种方式不是最好。但慨叹自己没有更高的智慧去用最好的方式。
八、有些事让你高兴,有些事让你不高兴;有的人让你喜欢,有些人让你讨厌。如何更好的面对这些人与事呢?或者你就准备一生就在高兴、不高兴、喜欢、讨厌中度过呢?还是想跳出这种矛盾,烦恼的怪圈呢?假如你想跳出那又如何跳出呢?是不是只有来生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答:接受它们,善缘、恶缘都是自己曾结下的缘,坦然面对。很想跳出这种矛盾、烦恼的怪圈。对于善缘,惜缘培福;对于恶缘,化作成就自己的增上缘,从而了却逆缘。检查反省自己的缺点,好好改正,完善自己的人格。把握当下,才能掌握未来的命运。
九、学佛应该是出世解脱自己呢?还是入世自利利他呢?两者是矛盾的吗?还是可以圆融不二的呢?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呢?你平时的学佛的方式是哪一种呢?你认为你的方式最好吗?为什么?
答:出世解脱自己与入世自利利他并不矛盾。我认为应该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自利利他的事。我平时总不能把二者结合运用。有时只重解脱烦恼,有时心态偏重于利他培福。这不是正确的方法,我会努力以二者圆融结合的心态来待人处事。
十、碰到别人拒绝你,你会觉得很没面子吗?你觉得面子很重要吗?为什么?
答:碰到别人的拒绝,自己感到没面子。无始以来的业力让自己感到面子是挺重要的。我知道这是我执太重的表现,是障碍解脱的,我也正在学佛的过程中,慢慢地放下这种面子观。
十一、你做了许多好事,很多人却在攻击你,毁谤你,打击你,误解你,甚至扯你的后腿。你是否挺难受?你是否动摇过?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呢?假如是坚持的话,你凭什么信念坚持下去呢?
答:自己做了好事,而别人却攻击、毁谤、误解,心里感叹,这世上愚痴的人太多,包括自己,同时为佛菩萨的慈悲不舍众生而感动,这些众生都是我们无始劫来的父母,在心里伤心感叹之后,仍然坚持去做好事。我相信因果,而且相信日子久了,别人会明白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
十二、听说清净心比较解脱,杂染心比较痛苦。请教什么是清净心?什么是杂染心?你平时是哪种心呢?
答:清净心就是了知一切都是无常的,缘起性空,无有实体,因而能做一切事而心中能放下一切事,无分别、执著、妄想的心态。杂染心正是与之相反的心态,看不破无常,有强烈的我执、法执,而对得失或喜或悲,不断向追寻某种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有争取得不到的嗔恨心、愚痴、我慢等心。我平时杂染心多。
十三、你有条件买鱼、鸟等放生,同样的条件可以资助失学儿童,布施孤儿寡女,贫苦老人。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为什么?
答:我会选择买鱼、鸟等放生。因为这些鱼、鸟的生命马上受到威胁,而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生命没有暂时的危险,只是生活困窘。我觉得应该关心最需要关心的,最着急需关心的,我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十四、你认为学佛应该是多听佛法开智慧呢?还是一句佛号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呢?还是两者可以圆融兼备呢?为什么?
答:学佛应该是多听佛法开智慧与念佛号两者兼备。听佛法是慧力的开发,念佛号是练定力、定慧等持,定生慧,慧生定,才能更快、更稳地向修行的最高目标迈进。
十五、当一个在家人好像修的挺好、挺有能力,也懂得很多,但是他(她)处处彰显自己,贬低僧宝的作用或者排斥僧宝的作用,或者忽略僧宝甚至攻击僧宝。你认为这样的人如理如法吗?你认为可以跟他(她)学习吗?你还会跟他(她)亲近吗?为什么?
答:僧宝使佛法住世,身心清净,让人生清净心、觉悟心,使人生走向解脱。所以我们应该恭敬僧宝。而这位好象修行挺好的居士轻视僧宝,我慢心强烈,修行就大打折扣了。我会敬而远之。
十六、你是否有意无意的攻击过僧宝或毁谤过某位出家人或整个出家团体呢?这样有什么果报呢?假如有,那应该怎么办呢?
答:我将出家人进行过比较,认为这位师父修行好,那位师父修行不太高,可能无意中会轻视修行不高的师父,不知什么果报,赶快忏悔。
十七、面对如理如法的出家人或者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你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你的方式是否最好呢?还是还有比这更好的?为什么?面对如理如法的居士或不如理如法的居士你是怎么做的?
答:面对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居士,我时常亲近,作善知识看待,对不如理如法的出家人或居士则敬而远之。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十八、你是否阻止过别人去听经闻法,亲近三宝?你认为这样有什么果报吗?你认为阻碍别人学佛听法有果报吗?为什么?
答:我没有直接阻止过别人去听经闻法,亲近三宝。但是由于自己修行不好,自己的言行或许让别人不满意,而让他们认为佛教不好,从而间接阻碍了他们去寺院听经闻法,惭愧的很。这肯定有不好的果报,不知具体果报如何。
十九、“每位高僧大德都有度众生的共同与不共同的殊胜方便,我们应该以随喜赞叹的心来护持正法的弘扬,以便利益更多众生同入解脱彼岸”。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这句话对。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为度不同众生,对症下药,病才会好,所以只要是令众生解脱生死,断烦恼的法门,不管谁说,我们都应随喜赞叹,护持正法。
二十、什么叫如理如法?什么叫不如理如法?有什么衡量标准呢?
答:合于无常、苦、空这些真理的是如理如法,不合乎的就不如理如法。以三法印衡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还有实相印的印证。
二十一、有的人说死后就要经过奈何桥,要喝孟婆汤,要度他(她)就要聚魂,你认为这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说法吗?还是民间迷信呢?这样说有什么后患呢?假如有,那怎么说怎么做才对呢?
答:这种聚魂的说法不是佛教中如理如法的说法,这是民间迷信。这样说会使别人不明真理,误入邪路,而且根本度脱不了亡者,甚至给亡者更加罪业。应让亡者亲属为亡者作布施,供养佛、法、僧,诵经超度亡者。
二十二、佛法有如理如法的方便,而不能有随随便便的流入世俗的方式,因为那样无疑在让自己堕落,甚至误导别人增重轮回的业力是吗?为什么?怎么样才算善巧方便?怎么样算流俗随便呢?
答:要善巧方便而不能随便流俗,这是对的。善巧方便自己心清醒,众生得度;随便流俗,自己心易迷惑、颠倒,并误导众生、增加罪业。
二十三、你认为到寺院应该是来获得呢?还是来付出呢?假如是获得,那要获得什么才是最好的呢?假如是付出,应该怎么样去付出才算最好呢?还是二者都可以同时存在呢?假如是,怎么样圆融获得跟付出呢?
答:到寺院既来获得也来付出。获得解脱烦恼的智慧最好。以无所得的心付出最好。二者可以同时存在。心清净,没有获得和付出的分别,付出时就是在获得和付出。
二十四、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答:以无得无失的清净心做一切事,即为无住生心。
二十五、学佛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人生呢?
答:学佛人应该以清净心、感恩心、奉献心来看待社会人生。
二十六、当师父在开示一个初学佛的人或不太懂的人的时候,你在一边会不屑一顾,或者自以为是的插言插语,或者不耐烦的扭头就走吗?因为你觉得这些你都懂,你自己就挺懂,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假如不对、应该怎么做才算如理如法呢?
答:这样做不对。这是对僧宝不尊敬,再说自己明白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不屑一顾是不对的。应在一旁恭敬站立听师父开示。
二十七、你认为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间学问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或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应该怎么处理佛教跟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间学问的关系才比较如理如法,才比较妥当呢?
答:其他宗教和世间学问大多叫人向外追求,来寻找幸福。即便有些引导人们求出离的,也不究竟圆满。而佛教让人从心内求法,要改变命运须从改变内心做起,可以究意圆满地了脱生死、断除烦恼、痛苦,这是其他宗教和世间学问达不到的。所有宗教及圣人流传下来的世间学问都是讲让人要有爱心、奉献爱心,这是共同之处。对一切叫人向善的学问都要恭敬,但我们不以其他宗教学问为依止,只依止佛陀的教育。
二十八、学佛者不依靠不参加外道邪门是吗?什么算外道邪门呢?你能举出二十种以上的外道邪门的方式吗?都有什么?
答:学佛者要不依靠不参加外道邪门。一切心外求法的都属于外。譬如以下外道邪门:传福音、狐仙、蛇仙等看病、观香、聚魂、以佛菩萨的面貌出现而其实是妖魔显示神通的,看宅子,算卦、批八字、跳大神,杀生拜神。
二十九、佛陀说修道者有4种保证不走入偏差、迷惑、颠倒、错路的正法。即:1、依法不依人。2、依了义不依不了义。3、依义不依语。4、依智不依识。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一条应该怎么样做到,从而保证自他不落入迷惑颠倒、偏差错路呢?
答:“依法不依人”是指只依真理修行,不要因对人的喜恶而取舍他讲的法。“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无常、缘起性空的了义而不依其他义。“依义不依语”为依据正确的真实的含义、法理,而不据其方便语。“依智不依识”为依据智慧,而不依据情识。每一条都按照所说的去做。
三十、佛陀说衡量别人说法是否正确?是否能解脱?是否与真理相应?有三法印、实相印的衡量标准,从而保证不堕入别的邪说之中,而造成自他慧命断尽的恶果。如此难得的印证(三法印、实相印)都是什么呢?如何做到呢?
答: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了知无常、无我、空、而内心放下一切,当下即清净心,涅槃寂静。实相印为缘起性空、无相无不相的真如本性。生灭无住即不生不灭。
三十一、佛陀曾经告诫羯腊摩人以及所有的
弟子说,假如你不要落入被误导从而造成伤害的结果。那么第一、你不要因为某种传说而轻信。第二、不要因为是传统的就轻信。第三、不要因为谣言而轻信。第四、不要因为是以经典的名义记载的就轻信。第五、不要因为符合逻辑而轻信。第六、不要因为某学说推论出来好像很对而轻信。第七,不要因为符合你的习惯或某种判断而轻信。第八种、不要因为符合预设成见(即个人预先的看法或预先设定的观念或理论)而轻信。第九、不要因为说话人的外表而轻信。第十,不要因为是宗教家的身份或师长的身份,或亲近者的身份而轻信。只有如此才不会落入知见的烦恼痛苦或由此而带来失望甚至绝望。佛陀说这十个原则是坚实的防线,能够防止自己被误导,也能够让自己更正确的去抉择真理从而走向解脱觉悟。请问这十个原则都是什么意思?在现实之中如何做到呢?每一条都请你具体的说明白,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来。
答:第一、不要因为是传说就轻易相信。譬如传说嫦娥带着一只兔子到月亮里去了,这是不对的。
第二、社会在进步,传统的许多说法、思想观念已落后,基于当时的社会进展程度,有些说法是错误的。
第三、谣言惑众,造谣者往往为了某种目的,所以不可轻信,谣言说某年地球爆炸,结果那年地球还好好的运转。
第四、经典不符佛说的教育不可轻信。譬如外教的经中记载,一切由神主宰,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就不对。
第五、符合逻辑的不一定就对,不可轻信。
第六、学说推论不一定完全正确。好多年一直以为地球是方的学说控制人类,后来有位科学家敢于怀疑、探索发现地球竟是圆的。
第七、符合自己习惯或判断的不一定对。
第八、符合预先看法的一定对不可轻信。
第九、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有的是,不可轻信他们的话。譬如有人装作大学教授被小偷偷走了钱,而向行人要电话费、住宿费。
第十、依法不依人,不要因为是尊敬的人就轻信他们的话是对的。佛陀还教导弟子说不要因为是他讲的就轻信。
三十二、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或者修行不得力、有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只因不明白两种根本,即:一、以攀缘心以为自性,二、不知常住妙明真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在现实中落实呢?
答:就是说以向外攀缘的心以为是自心,而不知自己真心乃是清楚明了一切而如如不动的。停止向外的苦苦追寻,随缘度众生,以清净、慈悲心、平等心对一切人、事、物。
三十三、当你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却被踢掉牙齿、踹上几脚、然后吐上几口唾沫,甚至被恶意污辱和毁谤,你还会无怨无悔把最宝贵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吗?为什么?
答:愿意奉献,奉献才有快乐。恶缘消罪业,逆境成就自己。
三十四、面对许多人被误导的时候,你会不会站出来坚持真理呢?如果那样你有可能意味着被毁谤攻击打倒甚至被杀害生命,但你也有可能会被当英雄、圣贤,而得到万众的崇仰。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得过且过呢?那将意味着你有可能比较安全或者你会被当做好人甚至被人家夸奖一番。但也有可能你会被当作机会主义者、逃避现实者、消极悲观者。你认为那种方式比较好呢?为什么?
答:面对许多人被误导的时候,应站出来坚持真理,而不是明哲保身、得过且过。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了修行成佛、自度度他,别人误导正是度化的机会,为真理而牺牲死的其所。
三十五、你平时是怎样用佛法处理好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呢?请你详细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吗?
答:在家庭尽好自己的职责,尊老爱幼,多体谅解、包容家人。社会上同别人友好相处,包容谅解,人无完人,与每个人多结善缘。上次去看了两位老人,无儿无女,我去了他们特别高兴,也有人认为不应与这样的人多接触、会吃亏,我曾经有同样的想法,想来惭愧,这次去了,看到他们热切的盼望,我知道了要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关心最需要关心的生命,包括孤儿、贫困人家、以及生命受到威胁的动物。这样做我们会很快乐,只自私的为自己着想反而会痛苦。
三十六、你觉得人生最高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平时是这种方式吗?应该怎么样去实现这种目标呢?现实中应该如何去落实呢?这是一种理想呢,还是可以在现实人生中最后达到的呢?为什么?你有信心,有毅力,能坚持到底吗?
答:我觉得最高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象佛菩萨那样,心中法喜充满,身心清净,随缘度化众生。我平时做不了这样好,在现实中,应该时刻观照,以智慧破除贪、嗔、痴的烦恼,勤修定力、诵经念佛,毫不懈怠,坚定信心,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达到修行圆满的。
三十七、心里不自在,不安乐,不满足的人会经常唉声叹气或者怨天尤人,甚至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心理状态呢?应该怎么样去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导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终度化他(她)呢?
答:我执强烈,欲望无穷,现实得不到满足,总会怨声叹气,告诉他放下自我,为他人着想,同时自己也做好榜样,同情他(她)、安慰他(她)、引导他(她)、感化他(她)、理解他(她),最终是可以度化他(她)的。
三十八、许多人对社会人生的问题不是盲目乐观就是消极悲观,这有什么过患吗?佛教讲如实观照才能和谐社会,圆满人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都是情绪化的反应,对事物的得失或喜或悲,对一切的真实相看不破,终究给自己带来烦恼痛苦,并且处理不好社会人生的问题。如实观照讲看破诸法实相,万法乃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所以不患得患失,以清净心随缘度时光,就会和谐社会、圆满人生。
三十九、有些人是在心情好的时候才来学佛,心情不好就忘了学佛,甚至埋怨佛;有的人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来求佛念佛,心情好的时候就忘了佛。这两种心态正确吗?假如不正确,那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佛教呢?
答:这两种心态都不正确。学佛是为了解脱自己,是何时何地都需要的,不是为了寻找一种寄托,寄托是无常的,会给人痛苦,而解脱自己是永远不能放弃的。
四十、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处在烦恼痛苦之间;从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业力;从我们的身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烦恼、迷茫、困惑、不安。为什么会造成众生的烦恼痛苦呢?不论古今中外、身心内外都会有这些缺陷和困扰呢?应该如何解决?应该如何面对?请你详细的说出来。
答;众生的烦恼痛苦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无明,即我执和法执。我执强烈,以为一切有实。由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爱恨取舍,加上生老病死的折磨,当然会有烦恼痛苦。要想解决这些烦恼痛苦,要从自我的警醒开始,了知无常、无我,缘起性空,一切无有实体,从而以清净心面对一切,以慈悲、感恩心对得一切众生,心中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
四十一、佛陀说一个佛教团体必须具有六和敬精神才是如理如法的团体,不具备六和敬精神是不如理如法的。你已经做到了吗?什么叫六和敬精神呢?应该如何去做到呢?做到有什么好处呢?破坏六和敬精神有什么坏处呢?有什么后果呢?
答:这句话是说静坐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缺点,闲谈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常反省自己才能促成自己修行的进步。不谈论别人是非免得造口业。三业清净,才可以得清净涅槃心。
六和敬精神我做得不圆满,六和敬精神为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应共拜佛修行,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相随喜,同赞三宝,共同持戒,有同圣智之见解、衣食利益均等,友好相处。做到六和敬,则人人团结。佛教正法可以更好地弘扬,给社会带来和平、昌盛,人人法喜充满。破坏六和敬精神有如狮子身上虫还吃狮子肉,自己毁坏了佛教的声誉,阻碍正法弘扬,自己也绝对修行不好,果报是下地狱。
四十二、在佛教里制造是非矛盾,传播是非矛盾有什么后果吗?有什么影响吗?有什么果报吗?
答:在佛教里制造是非矛盾,传播是非矛盾会毁掉自己的名声,破坏佛教的团结,障碍他人的修行,果报是下地狱。
四十三、当你老是忽略别人的优点和进步,只是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那证明你是一个自我中心非常强烈的人,是一个绝对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人。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你会经常去包容别人、感化别人吗?会坚持到底吗?为什么?
答:我不想成为烦恼痛苦的人,我会经常去包容别人、感化别人,坚持到底。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不能包容别人、正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内心,愚痴又痛苦。包容别人、感化别人,正是自度度他,走向解脱之路。
四十四、“静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