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八大人觉经
著译者:后汉安世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八大人觉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说明「大人」(诸佛菩萨)所觉知思考的八种成佛的方法--从观察体会世间无常无我、常修少欲、知足守道、常行精进、多闻智慧、布施平等、出家梵行、普济眾生等八种觉知,来改善生活品质、认识世间及普度眾生。
本经的地位及特色:
一、《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為佛遗教三经。此三经乃末法之导师,括三藏而无遗,统三乘而宗极;古德列為日诵经典。
二、本经的经文虽然简洁,但包含声闻四諦、辟支佛十二因缘及菩萨六度等大小乘佛教的思想。
三、本经的修行体系:修学菩萨行,还是得必须了解世间虚幻不实,自我修鍊的自觉自度,然后才行觉他度眾的菩萨道。
四、本经内容思想,多可通於类似《宝积》、《般若》、《华严》等大部经典,只是具体而微法要大纲。
本经虽然仅短短372字,但是仍然具足有序说、正说、结说,条目分明,极易把握经文的内容,其叙述如下:
一、序说: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贰、正说:是本经主要内容,分為八大点。
一、自利自觉
1.无常无我觉:世间种种无常无我。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空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形為罪藪」的「不净观」。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无常观);四大苦空(苦空观),五阴无我(无我观);生灭变异,虚偽无主(世间的现相);心是恶源,形為罪藪(不净观);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2.常修少欲觉:多欲与少欲的利弊。从第二觉悟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
第二觉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為,身心自在。
3.知足守道觉:知足守道慧业可进。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4.常行精进觉:精进為降魔的基础。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二)利他觉他
1.多闻智慧觉:探讨生死根本来源。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见解思想上的愚痴而导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2.布施平等觉:布施為度人的根本。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3.出家梵行觉:以修道来对治五欲。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4.普济眾生觉:这是本经的宗要,说明大乘心為普济的根本。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眾生,受无量苦;令诸眾生,毕竟大乐。
参、结说:此為本经的流通分。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还生死,度脱眾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眾生,觉生死苦,捨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於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本经集成与传译的年代,却极模糊。据民初学者朱镜宙的考证,本经名,从《磧砂藏》及元明各藏,以及《龙藏》,都没有「佛说」二字;唯日本《天海藏》与《卍字藏》有「佛说」二字,而后民初上海《频伽藏》才据以附加。又结集者,《天海藏》题作「西土圣贤集」;明蕅益《阁藏知津》则列此经於「西土撰述」栏
。故以这两点判断,此经可能不是佛口宣说,弟子笔录的作品,而是后代佛教行者的抄集选述。本经的译者,题為「后汉沙门安世高」,但学者从藏经目录中考察:《法经录》本经為失译;《长房录》亦為失译;《出三藏记》并无本经名;《内典录》所载安世高译经录一百七十餘部一百九十餘卷其中无本经经名,并将本经列於失译部;《开元录》著录安世高译经九十五部一一五卷,其中则有「八大人觉经一卷,见宝唱录」一语,故仅於《开元录》有明示其译者。
本经為小乘经或大乘经:隋.费长房称本经為小乘修多罗;唐.道宣则判為大乘经典。明.智旭认為此「八大人觉」為自他二利圆满,断苦趣觉,能证常乐,故应属大乘经典。
本经的篇幅甚短,有名的註解本如下:
1.明.蕅益大师解,《八大人觉经略解》,一卷,卍续藏第五十九册。(遗教三经解之一)
2.清.慈云沙门续法集,《八大人觉经疏》,一卷,卍续藏第五十九册。
3.民国.太虚大师讲,《八大人觉经讲记》,太虚大师全书第六册。
4.民国.圆瑛法师讲,《八大人觉经讲义》,一卷,圆瑛大师法汇平装第七册。
5.民国.宝静法师讲,《八大人觉经讲註》,宝静法师全集上册。
6.民国.慈舟大师讲,《八大人觉经浅释》,慈舟大师全集。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