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读书札记)
说明:末学接触佛教后最先研读的是太虚大师的佛学著作,这是多年前末学研读太虚大师佛学著作时所做的笔记,今天整理佛学资料时发现了这则笔记,发在博客上与佛友们共享。
1.太虚大师认为,“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这并非佛法的真义,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变罢了。”(《人生佛教开题》,《太虚大师全集》(光碟版)第3册第218-219页)所谓的死人的佛教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明。太虚大师认为“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太虚:《人生佛教开题》,黄夏年主编:《太虚集》第2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太虚大师说:“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太虚:《人生的佛教》,《太虚集》第247页,黄夏年主编:《太虚集》第2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太虚大师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未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虚:《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引见李明友《太虚及其人间佛教》第4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人生佛教的目的有四个:第一是人间改善。也就是从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各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现实人生因此可依佛法而改善。第二,后世胜进,也就是求得来生的幸福。第三,生死解脱。后世虽好,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生而不能不死,住而不能不灭,终究不够彻底。因此,要求得生死的最终解脱,第四,法界圆明。这是大乘佛法的终极,也是佛法的根本目的。(《佛教与现代化》(下),觉醒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页)
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着眼于“人生”的改善与“世间”的改造。“人生佛教”是当今学术界和佛教界提倡的“人间佛教”的理论先导。“人间佛教”已经得到学界和教界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将“人间佛教”思想确定为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
太虚大师认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弘扬大乘佛教积极入世、普度众生的精神。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避世净修的观念。
尽管佛法不是只为人间而设,而适用一切有情众生。但是佛陀成佛在人间,传法布道也在人间,因而“以适应时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
5.太虚大师主张僧伽应“问政而不干治”。
6.太虚大师说:“昔之宗教,皆以一理想之超人神物为教本,或以古帝王贤圣为标准而有所谓圣道王者,今则降一切神圣贤圣于吾人之身,非超物之思想而为人本之思想。……欲顺今世之潮流而契机以行教,则其必含‘人生的’、‘群众的’与‘科学的’意味矣。故居今而欲契时机以行真理,造成现代之佛学者,则佛学中人生的佛学最宜
。”(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太虚集》第231-232页)7.太虚大师的讲录《真现实论》是一部以新的学术范式建构佛学理论的重要作品。
8.太虚大师判教,认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三期是指佛教在时间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期即佛入灭后的第一个五百年间,也就是学术界常说的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时期印度佛教部派林立,论师称雄,但各地流行的主要都是小乘佛教,所以太虚称之为“小行大隐时期”。第二期是指佛入灭五百年后至一千年之间,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大乘佛教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先是龙树、提婆盛谈诸法性空,后有无著、世亲光说唯识法有,大乘经论广为流行,小乘佛教也同时传承不绝,只是其光彩为大乘所掩,不如前一时期显著而已,所以太虚称之为“大主小从时期”。第三期是指佛入灭一千年后至一千五百年之间,学术界称为密教盛行时期,这一时期大乘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等的影响,崇尚本尊,盛行密法密教成为大乘佛教的代表,太虚称之为“密主显附大行小隐时期”。
“三系”是指佛教在空间上的传播与分别,指佛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传向世界各地,由此形成三大语系的佛教。第一期是以小乘为主的巴利文语系佛教(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第二期是以大乘显教为主的汉语系佛教(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第三期是以大乘密教为主的藏语系佛教。
9.人生佛教的三大要义:为现实人生的,而非为逃避、人死的;为致力社会改造、服务大众的,而非独善其身的;为科学开化的,而非愚昧迷信的。
10.太虚大师教理革命的落脚点,在净土观念。他认为净土就在人间,不假外求。他指出要“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恶浊之人世,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太虚《支论》)
11.太虚大师指出:“在家佛徒则使其为研究信解佛法的学理,行为则以社会道德为基本,实行五戒十善之人间道德,改良社会政治、教育、风俗、习惯。这种平易近人的道德规律,最易实行和普及人间。使人人都可以学佛,都可以做佛教徒。”(太虚《我的改进佛教运动略史》)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