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小到修身,大到治国。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这两类文化。在佛教没有传进来前,比较正统的修道文化,是以道家和儒家为主。文化中,包括智慧,用的是老子的智慧。就是易经的智慧。
佛教进来能被中国人接受,以及兴旺起来,主要是华严经的影响
。而还不是大般若的经典影响。很多人体会的空,无常,这些观念,都是有问题的。空和有,这两类智慧方面在印度那边,就有很多论师在争议。中国人思维模式上,用智慧上,用空有的智慧比较少,用易经智慧用的最多。这一点大家要明白了。现在很多人学佛很消极,都认为一切是空的,是虚妄的,这其实是很偏见的。这就是对般若智慧的误解。可以说,我们很难运用佛门的般若,或者说,很少用。你只要懂得一点不要怎么执着就好,至于在用,以及在修道上,你用不到。我们用的最多的是易经代表的中国式样的智慧。
中国的比丘形象,和南传比丘又很多不同。中国的出家人很有仙风道骨,这是南传和藏地都没有的。我们在许多做事上,比如修行方式上,尤其是百丈清规的制定,跟印度出家人方式完全不同。这也是糅合了道家修炼的方式。
所以佛教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是般若经典。那是什么经?就是华严经。当时达摩祖师来中国,观察中国有大乘气象。就是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发展,让中国人有一股大气的氛围。这就是大乘气象,佛门传进来后,把这种大气,更加具体化,那就是华严经,生命庄严的境界。
所以中国人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要向神仙一样,能解脱出来,不被五欲六尘所干扰。如果只有这方面,那就变成神仙了。就是道教修炼方式了。但中国还有另一方面,是本土文化没有的,就是华严经,华严经讲到生命灿烂的境界。就是你要修出跟佛一样富贵庄严的人。华严经传进来,就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不足。
中国本土文化,有个思想,成仙,要断除欲望,第二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好比你当尧舜了,当圣贤了。那尧舜又怎么样,很多人还不想当。平天下是很累的事情。倒不如自己去当神仙舒服。古人不讲皇帝舒服,就讲神仙舒服。天下事不管最舒服。那华严经传进来后,完全改变了士大夫的思想。就是你要不用去平天下那么累,可以当神仙,但又能比神仙更好的生命体悟,就是感受你的生命就是那么庄严。
我们都对圣贤都抱着一种仰望的态度,高不可攀,皇帝都做不到,何况百姓。所以当圣贤太困难,比当神仙还难。但佛法进来后,就告诉你,你的生命有一种庄严相,就是佛的相貌。你只要去找出来就好了。所以佛法让人感到欢喜,就欢喜在这部华严经。
百丈禅师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一般人把念佛误解为现在的念阿弥陀佛叫念佛。百丈禅师是禅宗高僧,那时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还不流行。这个念佛不是念阿弥陀佛。而是念佛的庄严相好,华严经讲的九十六种相好庄严。是念这些相好庄严,不是嘴巴念佛。就是心理要有佛的相好庄严出来。
从华严经翻译进来后,中国佛教的格局,就一下子恢宏大气起来,甚至影响了后来的建筑。大家去看建筑,唐朝建筑,没有清朝建筑的大气。但唐朝时,全国就开始造大型佛像,越造越大,有些佛像一开凿就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造。为什么要大佛,就是华严经格局的影响。而华严经甚至影响了整个唐朝,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唐朝的包容,包括对佛教内部各大宗派的包容,以及对外来宗教的包容。
现在各宗各派吵架得很厉害,或者东西方文化也在吵架对比。这其实没有理解华严经的思想,没有华严的格局。在华严世界里,一切都可以包容。那华严之门,是如此的广袤,要如何进去。这里头就要提到《地藏经》,可以帮你入华严之门。
大乘经典的佛经有个模式,从如是我闻开始,后面就有很多眷属,包括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还有各种神,鬼,天人等,乃至国王大臣婆罗门等。为什么会有这个模式,这就是华严经讲的,包容一切众生。
第二个模式,就是华严经部分的。讲到一尊佛时,一般都会在后面加佛,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什么要这么长,念佛的十种名号,这里头也是告诉我们,佛的富贵庄严在里头。
第三种模式,佛不仅是一尊,而是很多尊都会出来赞叹佛的功德。可见佛还不是孤立的,而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都有。不仅菩萨来赞叹佛的功德,还是十方诸佛来互相赞叹。
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些。所以你看这里头特别热闹。你就能想到了佛教中,早晚课,念佛,还是供天,下施,放蒙山,放焰口,还是水陆法会,总是很热闹,很喜庆。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就是佛的富贵庄严。
说实话,我们修行的方式,以及修学的模式,跟佛在印度时差别太多了,甚至思想上,我们也很少接受苦集灭道的思想。而是接受了华严经的富贵庄严的思想。所以佛教的很多仪轨,都是跟道教一样。但只有一种不同,就是多了一份生命的富贵庄严。
版权所有:准提咒念诵网